1十二门论讲义绪论一、释论题:《十二门论》是三论宗立宗的三部论之一,也是龙树菩萨的中观学代表著作之一,对印度中观学的发展和中国三论宗的建立有重要意义学习《十二门论 》对于研究和学习三论学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要研究和学习三论学《十二门论》是必修课程 《十二门论》是印度佛教哲学中观学派的代表龙树所著,与《中论》一样都是龙树的重要代表著作 《中论》的思想包括大小二乘,破斥大小二乘邪迷,申大小二乘正教;《十二门论》 的思想主要在于大乘佛教,但破大乘学教之迷,唯申大乘佛教教义因此, 《十二门论》是研究和学习大乘佛法的重要论典三论宗立宗的三部论都是从法立名,所以《十二门论》是从法立名,但为了体现三部论的中心不同,和三部论之间的相互区别, 《十二门论》是从所释的 “教门”立名如果就论通别而言,《十二门论》是属于大乘通论 《十二门论》将大乘佛法分为十二门来论述,破遣众生学教而所起的迷惑和妄执,使学教之人能从此十二门言教悟入大乘佛法实相之理,从此所遣和所立之名而名为《十二门论》 所言“十二门”者,是因为由此十二章论题破除众生学教而起的十二类执著之病,众生学教起迷之病虽多,但概括起来不出此十二大类并且十二为一个圆满吉祥之数,一日为十二时,一年有十二月,佛说八万法藏总摄为十二部经,如来教法不出十二因缘等。
菩萨造论是为了解释佛说的经教,今此论也是依照佛说经有十二部经的形式,开此论为十二门以表法并且此论是观诸法皆空,皆是因缘和合而无有自性,今观十二因缘法也是无有自性毕竟空寂若能观十二因缘空寂者即是入还灭门,由此十二门可灭除生死烦恼,证无生法忍而悟入诸法实相,所以本论设十二门以表法另外,世间众生虽然烦恼众多,但今以此十二类总摄一切法尽无遗,所以言“理无不尽,病无不除” ,佛法一切言教皆是表法,今本论亦是如此,无别表拟,只是随宜之言,也就再不必多究其所以然所言“门”者是开通之义,能开通众生学教之门,而通达佛法涅槃城论为通经而作,由于学此论能通达众经之宗旨,所以说论为通经之门;菩萨造论所说之言教能使众生由此言教通达中道实相之理,所以说教为入理之门今以教为门者具有三义:一者是无碍之教,当体虚通故名为门;二者教能通理,则教为理门;三者因教发观,即教转为境,则境为智门若以理为门者亦有三义:一者至理虚通,当体称门;二者理能通达观智,则理为智门;三者理能通教,即从体起用,则体为用门今本论即是以言教为门,所以论文中说“当以十二门入于空义” 即是从教入理,理唯是一,故十二门但是教名;空理是体,以教为用,教用有三:一是破除迷倒则遮遣众非;二是显于正理,开通无滞;三是发生观解,祛惑证真。
此三种作用皆从言教而发,所以今称为“门” 所言“论”者,是交辩、讨论之义,是指语言文字等一般来说“宣之于口名论,行之于心名观” ,如《十二门论序》 (僧叡作)说:“论之者,欲以穷其源,尽其理也 ”佛法典籍虽多,不出经律论三藏,经藏是佛说,故称为佛经,是诠显定学;律藏是佛制,为僧团中的规章制度,是诠明戒学;论藏是佛弟子及菩萨所著,是解释佛经,辩明法相、阐明佛教哲理,是诠释慧学此经律论三藏是诠释戒定慧三学,是重点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理今所以名为论者,凡有二义:一是辩论义,谓往复问答,辩解法相,申明正理,称之为论;二是以尽言为论,经过辩论,是2非分明,理无不显,故名为论 《中论序》云:“以论为称者,尽其言也 ”因为小乘之论,破邪未尽,显理不足,言义有余,故不名为尽其言;大乘之论穷其源尽其理,言尽于无余,理穷于不显,故名为尽其言此《十二门论》又称为《十二门观》 ,僧叡《中论序》说:“《百论》治外以闲邪;《中论》祛内以流滞;《大智论》之渊博;《十二门观》之精诣……” 今言“观”与“论”的不同点:存之于心名观,言之于口称论如《中论》也称《中观》 故今 《十二门论》也可称作《十二门观》 贤首国师《十二门论宗致义记》言:“观”者鉴照义,且鉴照有二:一是照俗,谓观照此十二类法,来破众生之迷教,故名为观;二是照真,谓即于此十二法上破相开示照达真空,令心无寄,故去观也。
此观即是境,十二门是智,境智合名,名为《观十二门论》 二、辩龙树的基本思想龙树的基本思想可以用真俗二谛来概括, “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二谛者是指世间的一切事物所具有的两种不同的真实性,俗谛所讲的是事物世间的相对真实性,而真谛所讲的是事物超世间的绝对的真实性但这两种事物的真实性又并不是载然可以分开和对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显现的,真谛依俗谛而立,俗谛依真谛而立如《中论 ·四谛品》中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依第一义谛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在《大智度论》中又说:“佛法有二谛,一者世俗谛,二者第一义谛为世谛故说有众生,第一义故说众生无所有 ”二谛教义的基本内容是真谛谈空俗谛讲有,俗谛说有说的是缘起有,又名假名有;真谛谈空谈的是本体空,也叫自性空由此二谛的理论说明宇宙万有的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是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而成的产物,从此意义而说名为“缘起” 说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离开了此众多因素和条件就没有任何事物存在,同时也说明这众多因缘组成的事物没有独立不变的实体,从此意义而说名为“性空” 此缘起和性空是互相不离圆融无碍的,不是离开了缘起的事物而后另外有个性空存在。
如本论中说:“众缘所生法,即是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 ”这就是说缘起法即是无自性,无自性即是空但为了随顺世间的常识而相对的说有缘起的事物由此也可以说从一切事物的缘起有这一意义来说就是世俗谛;从无自性的自性空这一意义而言就是第一义谛二谛的理论是在说明世间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若能将缘起和性空统一起来就叫做二谛中道所以说:不离性空而有缘的诸法;虽有缘起的诸法不碍无自性的本性空龙树的中观思想虽以二谛为大纲,但主要在说明第一义谛的理论,因为小乘人一般多分别于世俗谛,而不知第一义谛的真实之理,所以也就不了解佛法的真实相,只有批破和否定小乘人的世谛实有,才能使学教之人悟入第一义谛之真空实相在三论宗看来,一切凡夫二乘无不执一切法实有自性,而不知诸法实相本性空寂无所得,如此者则虽学教而不知诸法第一义谛所以说“若不依世谛,则不得第一义” 由此可见,佛说俗谛的用意是为了众生能够由此俗谛而悟入第一义谛而诸部小乘人闻佛说俗谛的缘起相,便执为实有不知佛说缘起是为了悟入真谛法性理体龙树对于凡夫二乘不解佛法真实意,而批破二乘外道的各种偏执和邪见,令一切众生能够悟入无所得正观这就是龙树菩萨的主要思想内容三、 《十二门论》的主要思想《十二门论》的主要思想是论述大乘佛法“空”的思想理论,而大乘佛法的主要思想不出真俗二谛,论述诸法性空的思想称为真谛,谈论六度万行及诸法法相的思想名为俗谛。
虽然二谛思想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但佛说二谛有目的是为了标明第一义谛毕竟空的思想,所以今《十二门论》的主思想在于申展大乘佛教的第一义空思想如本论开头所说: “今当略解摩诃衍义” ,这里的“摩诃衍”者即是大乘的意思, “摩诃衍义”者即是大乘佛教毕竟空义如本论所言:“大分深义所谓空也” 又云:“若能通达是义,即通达大乘,具足六波罗密无所障碍由此可知, 《十二门论》的主要思想在于论述大乘佛法“第一义空 ”的思想此“第一义空”3即是诸法真空实相,由此真空实相之境而发中道般若智慧,由境发慧、由慧观境而有六度万行方便法门广度众生,所以一切法门不出境智和合而今《十二门论》既然是倡导大乘空义的思想,由此法门通达大乘空义,而具足波罗密万行,所以说《十二门论》又是以境智为宗根椐般若中观的教义认为菩萨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就佛果,必须修习和彻悟诸法法性本空才能达到目的如果不能彻悟真空法性就不能成为真正的菩萨行,同时也就不能成就菩提佛果如《大品经》所说:“若一切法不空者,菩萨摩诃萨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今一切法实空故,菩萨摩诃萨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就是说学习大乘佛法必须修习和见到诸法空性,这才能通达第一义空而成就菩提。
如果菩萨虽修学六度万行,而住有所得中不知诸法空义者,终究不能成就菩提佛果只有体悟诸法毕竟空不可得,而悟入真空实相第一义空,即得菩提大涅槃而成就佛道如《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法不成 ”由此可知,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就是对“空”义的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在大乘佛法中认为只有“毕竟空义”才能成就一切法,如果说破坏了“空”义即破坏一切法因为 “性空”是诸法的自性,只有成就诸法自性空,才能成就诸法体相所以说:“佛以第一义空,为众生说一切法”也就是这个道理在《大品经》中说:“第一义相者,无作无为,无生无相无说,是名第一义,亦名性空,亦名诸佛道是中不得众生,乃至不得知诸见者,不得色受想行识,及至不得八十随行好 ”因为诸法性空不可得,菩萨非为有诸法实相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说有人以有所得而求诸法实相者,则不能见诸法空性,而成为有所得执见今第一义空是无作无为,无生无相无说之法,不能以有所得之心相可见,所以说“是性空前际性空,后际性空,中际性空,无不性空时 ”此性空即是诸法实相,也是诸佛大涅槃之相如《大品经》中说: “过去十方诸佛道,所谓性空也,未来现在十方诸佛道,所谓性空也,离此性空世间无道无果,闻是诸法性空便不失一切种智。
”由此我们可知,性空法门是十方诸佛成佛的要道,也是一切菩萨趣向佛果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教义如果离开了此“空”义,世间无道无果,也就没有成佛之道所以《法华经》云:“如来知是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寂灭相,终归于空 ”由此可见, “空”义是大乘佛法的究竟甚深之道本论 “但解空义”即是解释和论述这种究竟了义之教,所以说此“空”义即是诸法的实相,也是真如法性解此 “空”义者,即便具足一切法的中道第一义空四、 《十二门论》对三论宗思想发展的意义《十二门论》历来是作为三论宗的三部立论之一,而受到故今以来学习和研究三论及佛学的人士所重视 《十二门论》虽然全书只有二十六个偈颂,总共一万多字,但它所涉及到的理论问题却十分广泛,其中有些还得到了相当深入的讨论这种讨论在当时的印度学术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理论传入到中国以后,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很大影响,很快引起了中国学术界和佛教界的重视和研究对于三论宗和佛教界的意义,这里主要列举其中明显的几点以供研习者参照一者、摧伏其外道,广明摩诃衍:如果从佛教发展的历史来看, 《十二门论》属于龙树众多著作中论战性质的一类,其中除了正面阐述佛教关于空的理论外,更重要的是从理论上对于当时印度思想界流行的胜论、数论和小乘部派等思想作了系统的针对性的批判。
可以毫不夸奖的说,大乘佛教得以在印度崛起,龙树的思想是功不可没,其中《十二门论》的思想对当时的大乘佛教思想激励非常之大二者、实相之折中,道场之要轨:如果从佛教理论体系内部而言, 《十二门论》作为三论之一,有其独特的地位和重要性它不仅把《中论》的基本思想缘起性空和二谛思想准确的表达出来,而且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通过自己独特的十二种观法的方式,直接体现了龙树的思想中以“境智”为宗,以二谛中道为思想的破邪显正的特点所以 《十二门论》不仅是《中论》的入门纲要,更是一部独立的中观思想作品,表现了龙树对大乘第一义空思想的发展4三者、破斥诸有见,显大乘空义:《十二门论》既有对缘起性空,二谛中道等佛教大乘思想理论的正面阐述,同时又广泛的对当时印度佛教界各种执三世实有的思想,从大乘佛教性空思想的立场加以批判 《十二门论》的出现配合了龙树其它著作及提婆的 《百论》 ,对印度当时盛行的外道及小乘有部思想进行了沉重的打击,为大乘佛思想在印度的发展的建立和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四者、批六家七宗,显般若正教:在龙树的思想未传到中国之前,中国佛学界正在经历一个在传统文化中独立的过程,标指者般若学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最为突出的是“六家七宗”的思想。
其中心课题是对般若经中“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