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综述与展望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1.43KB
约11页
文档ID:187061497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综述与展望_第1页
1/11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综述与展望 孙芳城+董倩+王海兵【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食品安全以及员工权益保护等问题日益增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足的案例频频曝光是什么导致了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愈演愈烈?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失效无疑是首要因素文章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理论基础、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的互动关系、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以及相关研究,并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通过理论与实务两个层面的梳理,为我国深化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建设提供指引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内部控制; 社会责任风险F239.0 :A :1004-5937(2016)03-0032-05近年来,有关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员工权益保护等社会责任缺失事件频发,引发全社会密切关注,是什么导致了企业频繁出现社会责任危机呢?毫无疑问,内部控制失效依然是企业社会责任危机产生的导火索但是,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研究尚属于萌芽阶段,实务中出现的由于内控失效所导致的社会责任危机又亟需理论指导,因此,本文试图梳理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研究的现有成果,指明进一步研究方向。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简单地讲是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的叠加在企业社会责任形成初期,多数学者都强调社会责任是企业家自发地以慈善的方式履行的责任(李伟阳、肖红军,2010)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社会责任的履行不单是企业家的自发行为,而是拓展到每个企业的非自愿责任,企业从哪些方面履行社会责任成为这一时期社会责任研究的核心内容,“三个同心圆”理论、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以及“三重底线”理论指明了企业未来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向,拯救了多数企业在“社会责任”大潮中手足无措的状况,使多数企业在面对社会责任危机时态度由消极被动回归到积极主动处理虽然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启示,但是社会责任概念界定的混乱仍然导致实务界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出现乱象丛生的状况,有些企业开始钻空子,打着“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旗号,实际却是“一股独大”,“伪社会责任行为”愈演愈烈,最终必将导致社会危机的产生很显然,这种状况的出现除了与社会责任概念界定不清有关外,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制度对“伪社会责任行为”进行约束也是导致这种状况发生的主要原因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蓬勃发展,并在国家宏观层面和行业中观层面取得重要成果,但如何在企业微观层落地,尚缺乏研究。

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是社会责任应用于实践的必然选择现代内部控制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此后人们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方兴未艾,内部控制的涵义及其理论也在不断演化、发展总的来说,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主要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五个阶段从内部控制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随着控制环境的变化,单一、静态的内部控制(结构)显得不再适用,而复合、动态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正逐步嵌入到企业整体的战略管理过程中但是不难发现,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是一项在原先的系统上“打补丁”式的理论发展模式,根据控制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吸纳新内容,这种理论发展模式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甚至容易产生逻辑矛盾,控制工具日渐复杂,但控制效率却不容乐观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将控制重心始终置于“物”的要素之上,对控制环境和控制目标给予了应有的关注,对控制主体和控制活动缺乏全面、深入的考虑,而后者显然受到人的因素的显著影响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风险管理整体框架虽然考虑到人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影响,但人的因素仍然依附于物本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物是人非”、“见物不见人”,引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冲突和社会责任危机。

王海兵等(2010、2011、2014、2015)基于人本视角考察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提出企业人本内部控制的构建基础及其对物本内部控制的改进,并将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纳入内部控制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性和实践指导价值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进入瓶颈期,其交叉学科——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应运而生外界环境的变化也促成了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的融合,只有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体系,才是企业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二、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的互动关系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履约状况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密切相关,渗透社会责任的理念指导具体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与评价,内部控制实务的积淀又反作用于社会责任的实践(王志勇、高强、常国雄,2008),更重要的是,内部控制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终极目标都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马丽娜,2010;郭素勤,2011)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的互动关系研究将有助于促进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的良性互动发展,保证企业战略理念与制度规则高度契合,共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一)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保证作为社会责任理念贯彻执行的制度基础,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保证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社会责任嵌入内部控制的全过程。

2010年,我国单独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提出“社会责任”问题,表明“社会责任”理念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环境条件,深深地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的全过程,同时内部控制机制也有利于促进企业在实现社会责任方面的合理化和规范化(王加灿、沈小袷,2012;刘芳芳,2012),内部控制不仅能通过促进财务绩效的增长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资金保障,还能对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情况进行监督(王海兵、刘莎、韩彬,2015)第二,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企业社会责任风险发生的概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履行不足或履行过度的情况,容易使企业陷入社会责任风险的漩涡,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将有助于识别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潜在风险,并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对其开展监控活动(王加灿、沈小袷,2012),内部控制制度在有效识别、评估与应对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保障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内部控制通过对企业组织架构设计合理性及运行有效性的规制,避免治理结构形同虚设、治理效率低下等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企业治理层的行为,使其可以充分保障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这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郭素勤,2011)。

二)企业社会责任是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完善的动力社会责任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发展思想,其对内部控制的完善作用除了体现为“环境影响”作用之外,还表现在对内部控制建设的人才支持方面第一,社会责任对内控环境建设的影响外界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影响企业的生产运营,企业若单纯注重生产产品,闭门造车,忽视与政府、消费者及其他相关组织的互动,终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因此,兼顾内外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将社会责任引入内控环境建设,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中小企业中这种作用更加显著(李秀莲,2012)第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王加灿、沈小袷,2012)我国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中提到社会责任的履行包括保护员工的权益,企业通过及时办理员工社会保险、定期对员工进行非职业性健康监护以及建立科学的员工薪酬和激励机制等,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进而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后备人才第三,企业内部控制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内部控制不能有效地约束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刘芳芳,2012),但是通过将社会责任纳入内部控制框架中,引入利益相关者监督机制,将有效制衡公司治理层的权力,将“权力”关进笼子里,督促公司治理层合理利用权力,为企业服务,能有效地避免内部控制对企业最高管理层“制约”作用的失效。

第四,企业执行社会责任标准并按要求披露社会责任的履责情况,对企业内部控制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有利于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良好运行(刘芳芳,2012)例如社会责任标准SA8000主要关注劳工权益问题,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大势所趋,我国应当积极参与到国际社会责任标准的制定中,并恪守该标准,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争取到更多的权益综上所述,我国较多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进行了研究,强调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保证,企业社会责任是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完善的动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些研究成果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耦合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们建设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了实践指导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之间关系密切,但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之间的互动机制,其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协同关系或是否借助中间变量发挥作用,仍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对两者的关系加以进一步确定三、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研究在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融合的大背景下,社会责任理念引导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已经成为提高内部控制效率的重大举措,同时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已经成为改善企业社会责任困境的有效手段,因此,众多学者开展了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的相关研究。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的理论研究国外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一系列较为系统以及颇具可行性的内部控制框架和指南纵观主流的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目标无外乎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以及战略目标;因对“内部控制”的界定不同,内部控制要素存在较大差异,主流的内部控制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等;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进一步细化了对风险的监控基于社会责任的大环境,我国学者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花双莲(2011)提出“目标、主体、层面和要素”四位一体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同时构建了“软”、“实”相映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格局基于企业战略视角,王海兵、刘莎(2015)提出了以战略为导向,以社会责任风险管控为中心的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及其实施路径,在主流的内部控制框架基础上加入“社会责任”因素,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又是顺应时代变化的发展随着施政目标的全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战略思想逐渐清晰,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目前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研究较少,但是随着文化战略的推进,对该领域的研究将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王海兵、谢汪华(2015)开展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构建研究,对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二)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的实务应用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得再完善,也必须落地,将理论框架运用于实务当中是检验框架适用与否的重要标志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我国学者开展了对各个行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研究,包括汽车行业、乳制品行业以及建筑行业等,每个行业各有特色汽车是一种对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极高并对资源和环境有重大影响的特殊消费品,在汽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提升产品质量以及保护环境的要求无疑是其首要关注点王海兵、黎明(2014)提出构建以QHSE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王海兵、梁松(2014)从内部质量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内部控制目标与环境等七个方面提出实现汽车行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路径,旨在提升汽车行业社会责任管理能力,促进汽车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乳制品行业肩负着民族的希望,“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发生震惊了全国,同时也让人们开始反思乳制品行业社会责任履行不足的问。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