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行星的运动”HPS教学模式设计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HPS教育理论,并对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一节《行星的运动》进行HPS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通过呈现历史素材、学习历史展示问题、组织讨论师生对话、思考与讨论、总结与评价5个环节教学供广大同仁借鉴交流 关键字:HPS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HPS是History、Philosophy 、Sociology of science的简称,中文译为“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国际科学教育改革方案中,HPS教育逐渐普及与流行国际HPS教育对推行科学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已产生巨大影响 1.HPS教学模式 物理学科实施HPS 教学模式是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中的知识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精神为基础,依据学生学习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有机地渗透有关历史、社会和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对科学家探究过程进行模拟,使物理学习变为科学家探究的简单复演,使“知识线”“思维方法线”“科学情感和态度线”在教学中同时展开,并行前进,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 2.设计理念 本设计在参照孟克与奥斯本的提出问题、引出观念、学习历史、设计实验、科学观点和实验检验、评论与评价6个环节融合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将本节的教学设计为呈现历史素材、学习历史展示问题、组织讨论师生对话、思考与讨论、总结与评价5个环节,其理论基础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如何认知的认识论问题,便于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及教师对课堂的管理。
3.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对全章教学起到引领的作用,同时又为本章重点内容可以事先布置给学生一些学习任务,如阅读教科书“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的突出特点是:知识容量很少,但学史内容非常丰富充分利用本节内容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本节的教学立足于HPS的教育让学生在科学家关于天体运动的研究历史中,感悟科学家求真、求简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从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来讲,学生对有关科学家的事例可能略知一二,但对科学家的发现、发明、创造内容的了解还不够系统和准确因此,在教学过认识”并查找关于描述天体运动的历史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获取资料,合作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整体背景下实施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4.教学环节(五个环节) 本节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阅读《科学足迹》,教师只是起到了一个组织、引导、连接的角色,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角知识不是“灌”的,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学习“悟”出来的HPS教学模式是通过对科学家发现、探索、解决新事物、新问题的历史的再现,要求学生模拟和循着科学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活动,其本质是对科学研究的模仿或模拟,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实践了新课程对培养人的目标。
物理教学作为科学教育的一部分,将HPS融入高中物理教学中,不但对实现新课标的目标有一定现实意义,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物理学本质,学会从多元视角分析物理问题,以往的“专制式”、“片面化”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李富强,冯爽.HPS教育视野中的“自由落体运动”课堂教学设计[J]. 物理教学探讨.2006;(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