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拉尼娜现象 材料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7.29KB
约10页
文档ID:420723507
拉尼娜现象 材料_第1页
1/10

拉尼娜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拉尼娜英文名称:La Nin~a;La Nina;La Nia;La Nin~a (西) 其他名称:反厄尔尼诺(anti El Nino);反厄尔尼诺(anti El Nin〜o) 定义 1: 与厄尔尼诺相反的现象,即赤道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降低的现象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 定义 2: 与厄尔尼诺相反的现象,即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所属学科: 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科学(二级学科);海洋气象学(三级学科) 定义 3: 与厄尔尼诺相反的现象即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较常年偏低所属学科: 生态学(一级学科);全球生态学(二级学科) 定义 4:赤道东太平洋海域水温异常降低的现象所属学科: 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基础科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 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2008 年年初的南方雪灾可以看出,拉尼娜仍 未消失目录概述名词解释拉尼娜现象形成原因词义现象表现近期播报 影响 现状 厄尔尼诺、拉尼娜远离热带 “拉尼娜”正在衰退 拉尼娜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上半年气候变化 历史对照 北方高温少雨 长江以南局部地区 2008 年气候异常与拉尼娜的关系 影响 拉尼娜如何影响今年春夏气候 对南方早稻播种的影响 对春季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影响 对干旱及森林火险的影响 对夏季区域性洪涝灾害的影响 2009 年拉尼娜预警:我国多个省市大旱一、关于旱情的紧急报告二、拉尼娜气候的共同特征三、拉尼娜的发展趋势 2011 年拉尼娜预警: 概述名词解释 拉尼娜现象 形成原因 词义 现象表现 近期播报 影响 现状 厄尔尼诺、拉尼娜远离热带 “拉尼娜”正在衰退 拉尼娜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上半年气候变化 历史对照 北方高温少雨 长江以南局部地区 2008 年气候异常与拉尼娜的关系 影响 拉尼娜如何影响今年春夏气候 对南方早稻播种的影响 对春季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影响 对干旱及森林火险的影响对夏季区域性洪涝灾害的影响2009 年拉尼娜预警:我国多个省市大旱一、关于旱情的紧急报告二、拉尼娜气候的共同特征三、拉尼娜的发展趋势2011 年拉尼娜预警:展开编辑本段概述名词解释拉尼娜是指海洋中的赤道的中部和东部太平洋,东西上万公里,南北跨度上千公里的范 围内,海洋温度比正常温度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偏低0.2 摄氏度,并持续半年(与厄尔尼诺 现象正好相反)。

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圣女婴),正好与意为 “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 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 60 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 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克环流,当沃克环流变弱时,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东 部海水变暖,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但当沃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拉尼娜现象一般拉 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 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 年-1989 年,1998 年-2001 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 象,1995 年-1996 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 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形成原因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 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 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 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 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 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 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词义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ña”(注意不是La Nina,因为百度百科无法正确显示带 西班牙文特有字母,带拗音符的n所以这里的西班牙文原文无法正确显示,而La Nina并 非西班牙文,这样写的原因是不懂西班牙文)——“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 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 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图解O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 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C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也称 反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 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

同样拉尼娜后也会 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 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 1991年到 1995 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 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 1988 年~1989 年, 1998 年~2001 年都发生了强 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 1至2C, 1995年〜1996年发 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编辑本段现象表现 近期播报最近一次拉尼娜现象出现在最近一次的西南干旱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通常交替出现 对气候的影响大致相反,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大气环流而影响气候的变化 从近50年的监测资料看,厄尔尼诺出现频率多于拉尼娜,强度也大于拉尼娜图解拉尼娜常发生于厄尔尼诺之后,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相互转变需要大约 四年的时间影响中国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 1998 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 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中国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注意到,去年在热带太平洋上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我国附近 海洋变冷)已在一个月内转变为一次拉尼娜现象(我国附近海水变暖)这种从未有过的情 况是长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这次厄尔尼诺使中国的气候也十分异常,1998 年 6 月至 7 月,江南、华南降雨频繁, 长江流域、两湖盆地均出现严重洪涝,一些江河的水位长时间超过警戒水位,两广及云南部 分地区雨量也偏多五成以上,华北和东北局部地区也出现涝情拉尼娜也会造成气候异常 中科院院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巢纪平说,现在的形势是:厄尔尼诺的影 响并未完全消失,而拉尼娜的影响又开始了,这使中国的气候状态变得异常复杂一般来说, 由厄尔尼诺造成的大范围暖湿空气移动到北半球较高纬度后,遭遇北方冷空气,冷暖交换, 形成降雨量增多但到六月后,夏季到来,雨带北移,长江流域汛期应该结束但这时拉尼 娜出现了,南方空气变冷下沉,已经北移的暖湿流就退回填补真空事实上,副热带高压在 7 月 10 日已到北纬 30 度,又突然南退到北纬 18 度,这种现象历史上从未见过拉尼娜”它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渡现象这种水文特征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 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

科学家认为: “拉尼娜”这种水文现象对世界气候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将会给广东、福建、浙江乃至整个 东南沿海带来较多并持续一定时期的降雨编辑本段现状 厄尔尼诺、拉尼娜远离热带2000 年 9 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称,在过去的 3 年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引起天气 异常它们将不再影响热带地区,但其它地区还将受其影响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地区的气 温和水位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太平洋中部的海水水位比正常值高14〜32厘米,而白令海 和阿拉斯加湾的水位却低于正常值5〜13厘米该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海洋学家威廉•帕策 尔特说,目前这种平静状况始于3 个月前的拉尼娜的消逝他认为全球气候系统已恢复到3 年前的状态拉尼娜”正在衰退以下内容均在 2007 年发表,但事实已经推翻这个理论,从2008 年年初的南方雪灾可以 看出,拉尼娜仍未消失———2008.01 法美两国“海神”卫星发回的最新海洋观测数据表明,过去两年里影响太平洋的“拉尼娜” 现象已经明显减弱,世界第一大洋将恢复往日的“宁静”拉尼娜”的字面意思是“女孩”,它指的是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变化的一种现象 “拉尼娜”是由“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庞大冷水区域在东太平洋浮出水面后形成的,因其特征 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 严寒,它与“厄尔尼诺”现象均会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常据法国专家介绍, “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之后,通常情况下,两种现象各持续 一年左右然而1998年开始出现的“拉尼娜”现象却持续了两年,直到2000年6月才开始逐 渐减弱他们表示,目前的研究还无法解释此次“拉尼娜”现象和在其之前出现的“厄尔尼诺” 现象为什么会异常强烈,也不能解释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拉尼娜”现象持续时间比以往延长 了一年研究人员曾于1999年1月和6月两次观测到“拉尼娜”现象出现减弱征兆,但后来的结 果证明,这些不过是假象在稍稍喘息后, “拉尼娜”再次卷土重来法国专家强调说,此次卫星发回的最新数据显示,“拉尼娜”现象确实已明显减弱,“女孩”这回是真的老了编辑本段拉尼娜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上半年气候变化上半年我国气候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气候专家经过研究分析,初步认为拉尼娜现象是影 响我国上半年气候的主要原因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振国认为,今年,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偏低, 东亚经向环流异常,造成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偏北气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相对较弱 于是,北方强寒潮大风频繁出现,而降雨量却持续偏少,气温也居高不下。

据统计,今春北方地区风沙天气频繁,3到4月一共出现了 12次大范围扬沙和沙尘暴 天气,影响范围包括西北、华北、东北西部、黄淮地区,甚至波及到了江淮地区,5 月份西 北地区又出现了 3 次区域或局部地区沙尘暴天气,其频率之高、范围之广,为近 50 年同期 所罕见气候专家陈峪说,西北地区近 50 年来沙尘事件频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历史对照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陆均天说,从公元300 年以来,我国一共出现过5 个沙尘事件 频发期,每个周期持续 90 年左右,近 10年来沙尘事件又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谈到沙尘暴出现的原因,陈峪认为,沙尘暴的形成及其规模取决于环境、气候两大冈素, 从环境上讲,日益严重的荒漠化问题不容忽视但“无风不起浪”,从气候上讲,今年北方地 区自2月份开始,气温回升较快,偏高幅度达2至3°C,造成土壤解冻时间提前,干土层大 量出现这时,雨季尚未来临,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北方地区连续出现大风天气,土借风 势,沙尘暴随即形成北方高温少雨北方的高温少雨,也是人们的一个热门话题,今年3 到 5月,全国平均气温创下1961 年以来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