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图”留青竹刻笔筒的鉴赏与思考人们通过文献(指文字内容)和证物来了解历史,文献 受到执笔者主观倾向的局限,不能保证客观真实地再现历 史;证物不言,却能真实地诉说其文化背景和成因,这就是 人们喜爱收藏、研究文物的重要原因笔者介绍的这件留青 竹刻笔筒,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敬请藏友 评说笔筒高16.5厘米,口沿近似椭圆形,口径13x 12厘米, 红木嵌口封底,设三矮足留青竹刻画面,描绘一位老者正 在专心致志地弹琴,另一位长者正在聚精会神地听曲,以至 于听得入神,手中的扇子掉到地上都浑然不觉画面反映了 春秋时期楚国的伯牙演奏"高山流水”曲,钟子期听得如痴 如醉,把“知音难得”的典故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人物 的面部表情和手的姿态精确传神,两位坐在高山溪水旁的一 颗大香樟树下,伯牙表情专注地双手抚琴,身前搁置一把小 紫砂茶壶;钟子期侧耳凝神倾听,左手的扇子不自觉地滑落 到地上,两条溪水缓缓地从他们身边交汇流过,衬托出“高 山流水”曲激起他们心灵的共鸣,意境深远留青竹刻笔筒 保存基本完好,在竹身部分有几条细细的纵向干裂纹整幅画面在极薄的竹筠上,采用全留或多留、少留或不留等多种技法,来表现画面的丰富层次,刻画出深浅浓淡的 变化,极具中国画的墨韵,充满了诗情画意,洋溢着浓厚的 文化气息,让人有种身临其境之感。
作者刀法娴熟,刀口爽 辣,线条挺括、圆转、流利,既有虚实对比,又有远近变化, 还有重点精工,将竹刻中的阴刻和留青刻与中国书画密切结合作品神形兼备,雕工精细,透视出作者深厚的书画功底 另外,作品中的去地留青阳文款识为: “高山流水图,岁在丙子,秋月,蔡山川画”三行漂亮的行草,大小排列有致, 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用刀代笔,刀走龙蛇,表现了中国书 法艺术的美感把画面的意境,用“高山流水图”五个字来 概括,起到画龙点睛之妙,使书法和绘画在同一画面上达到 和谐统一,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在把玩鉴赏这件笔筒时,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问题一:作者蔡三川是何人问题二:落款是“岁在丙子秋月”,据推算,可能的年 份是1696年之后,具体是哪一年,有待考证问题三:作者的落款为“蔡三川画”,清代还未见到这 种落款样式,一般是“某某”或“某某制 (治、亥9、镌、作)”,没有发现“某某某画”的落款以上问题请收藏界的朋友释疑解惑责编:辛 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