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化学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建议45044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04.38KB
约5页
文档ID:576545446
化学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建议45044_第1页
1/5

化学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建议 高中化学新课程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内容特点是“知识抽象、理论性强”,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策略的应用 一、 利用同化原理,教学时注意与必修 2 相关内容的衔接 学习认知理论告诉我们,一切新知识的习得都应该找到对应的旧知识来同化,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本模块很多内容在必修 2 中都进行了基本学习,在教学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要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 元素周期律在必修 2 中涉及了原子半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周期性,并且这些周期性变化都决定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熟悉的,那么在教学第一电离能、 电负性内容时就要将其进行同化,其实第一电离能与金属性在本质上有些相同,而电负性与非金属性本质上一致,学生明白了这一点,就能很好地掌握第一电离能、 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二、注意形象化教学,降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 本模块主要探讨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微观结构抽象难以理解,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求较高,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多种手段来降低这种难度。

模型的直观性,多媒体的形象性,教学语言的比喻性,实验、做模型的体验性等都可以改变教学内容的面貌,从而增加知识的可接受性 如学生对CH4分子的空间结构能够说出,对C原子的杂化也能够认同,但无法理解 sp3 的 4 个杂化轨道为什么互为109.5°伸展?sp2 的 3 个杂化轨道要互为 120°伸展?sp 的 2个杂化轨道要互为 180°伸展?当然,直接告诉学生“就是这样的” 要求记住是可以的,但是记忆大量这种抽象的规定性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可以做一个有趣的试验让学生能明白理解并且永远记住一些原理:将 2 个相等体积大小的氢气球用细丝线扎在一起,观察它们的空间位置呈什么形状分布?同样再做 3 个、4 个气球的,非常奇妙的是这些等体积大小的气球竟然就是按照 sp、sp2、sp3 杂化轨道的伸展方向分布开来,这不就是价电子对互斥理论的最好证明吗?教学中勤思考,多摸索,多使用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就可以大大减低教学内容的抽象性,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增强学生的接受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多角度、多线索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本模块内容抽象,搞不好教学就会变成老师一言堂,口干舌燥,而学生仍然不知所云,一堂课下来学生似懂非懂,对知识理解半生不熟,教学效果很差。

所以教学设计时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心理和知识背景,不能只从科学程序、 认知程序、知识顺序等学生外在的思路设计教学 如,在“人类对配合物结构的认识”一节中,课本的知识呈现顺序为“实验:CuSO4 溶液中滴加过量浓 NH3?H2O→观察现象:蓝色沉淀逐渐转化为深蓝色溶液→结论:Cu(OH)2 沉淀转化为[Cu(NH3)4]SO4 溶液→交流讨论:[Cu(NH3)4]2+形成原因→结论:配合物概念→应用训练”,虽然是按照探究学习程序来设计的,但是并没有从学生原有的认知背景出发来设计教学线索,对于学生来说实际还是一种突兀的硬性填塞,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也就是说教学线索没有从学生的已知出发,而是根据外人设计好的科学程序来认识知识 可以将这节教学设计思路改为“回忆:Al2(SO4)3 溶液分别与足量NaOH 溶液、NH3?H2O 溶液作用的情况,解释原因→设想:CuSO4 溶液分别与足量 NaOH 溶液、 NH3?H2O 溶液作用的 情况→实验:形成认知冲突,进入悱愤状态→阅读课文,讨论,答疑→形成概念,应用训练” 四、优化习题教学,增强训练效果 任何学习都要有一定的训练量,由于本模块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很难找到质量、数量适切的现成练习题集。

教学中发现,课本中的习题只有每个单元后的 5~6 个习题,统计苏教版教材全书只有 73 道习题,这些习题基础而简单,往往在学生听课过程中就被学生顺手做好了,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也不能满足掌握知识的需要启用新教材,习题编写相对滞后,看看市面上所谓的新课程习题、 教辅,也大都是与教学目标不符的陈旧老题,有的根本就是取自于一些奥赛题,与实际教学目标严重脱节,习题情境、习题思维、习题功能都不符合新课程教学要求 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加强习题教学:(1)科学利用教材习题 资源根据教材中现有的习题合理仿制、改编同等难度要求的练习题供学生练习,仿制改编的方法有变化问题情境、 改变设问角度、定性改定量、收敛改开放等方法2)开放习题教学渠道,多方面筛选习题 不同版本教材中的习题可以借鉴使用,教学资料不防老师自己先加以研究,注意利用这些习题的一些潜在的训练思维功能和教育功能,进行合理“扬弃” 3)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现时自己出题、 编题,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随时提问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质量,如在学习完 NH3 分子构型、 了解了价电子对相互排斥的原理后,提供如下习题: “在共价键、配位键知识的学习时我们知道,NH4+中的 4 个 N―H键是完全相同的,现在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猜测 4 个 N―H 的键角是多少度? NH4+的空间构型如何?”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