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声现象》导学案章首语导入本章学习第一节 声音的发生与传播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1、通过实验与体验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因(1)学生实验:把细纸屑放在桌面上,敲击桌面使桌面发声,看看细纸屑会出现什么情况2)演示实验:把钢尺压在桌边,伸出桌面外一部分,拨动钢尺,听声音,观察钢尺3)学生进行发声体验:让学生能手摸喉头,进行发声练习,看看手能够感觉到什么?按住发声的音叉,听听音叉还会发声吗?通过实验观察、发声体验我们可以发现:★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而产生的★如何理解这个结论呢?A、物体振动就会发声,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不能把发声停止说成声音停止,因为声音可以向外传播)C、发声的物体叫声源练习:(1)人说话,唱歌靠 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 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 的振动发声,(2)二胡、吉他、钢琴发声是 振动产生的,长笛、大号、小号等管乐是靠 振动发声的(3)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这里用到了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把看不见的桌面振动转化到了细纸屑跳动上来,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2、如何记录声音?(1)记录发声体的 ,需要的时候,在让物体记录的振动规律去 ,就可以听到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把声音保存下来机械唱片上面的沟槽就是就记录唱歌时候的振动,唱针划过沟槽,唱针就按照歌声的振动规律去振动,所以我们就听到和原来一样的歌声2)利用磁带、光盘、存储卡记录声音二、声音的传播1、认识声音传播的条件(1)你们与老师有一定的距离,老师说话的声音,是怎么传到你们耳朵里的呢?神舟十号宇航员,为什么面对面的交谈也需要借助无线电呢?分析:地球周围和月球周围有什么不同?由此可见,★声音的传播需要 ,这种物质在物理学中叫介质,就是说声音的传播条件是要依靠 真空 传声如图2.1-5的实验: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掉里面的空气时,闹钟的声音 假设里面的空气被抽尽,我们还能够听到声音吗? 我们也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这个实验用到的研究方法是 (2)传播声音的介质又有哪些呢?想想议议中的实验(同桌配合),想想,这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另一个同学耳朵里的?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制作——土:和同学配合进行土游戏,这个游戏说明 可以传声“隔墙有耳、伏地听声”都可以说明 可以传声钓鱼时,鱼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用鱼喜欢听的音乐把鱼诱入渔网,★这些事实说明 可以传声平常交谈,听音乐时,声音都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可见,★ 也可以传声★小结: 、 、 都可以传声2、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阅读教材P29页,第二段(1)声音是以 的形式传播,所以把声叫做 (2)★通过水波来认识声波,这种研究方法叫类比法。
问题:“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 都能发声, 能传播声音3、声速——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1)阅读教材P30小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声速只与介质的 、 和 都有关A、一般情况下,v固 v液 v气 B、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合 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m/s典型题例(1)☆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传来的典型题例(2)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早、晚) s (当时空气15℃)典型题例(3)打雷时,雷声从空气进入水里,声音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2)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 。
题例(1)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 题例(2)如何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A、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 里的速度vB、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C、则发声点距物体S= 进入中考:(1)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A、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B、放在真空罩里的,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C、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D、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2)(2014•衡阳)如图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则:( )(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2)此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3)(扬州市2013年)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A.不能传播声音 B.吸收了声波 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4)、(2013年包头市)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4)(2014•淮安)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可以通过固体传播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作业:完成动手动脑第5题,阅读本节后的“科学世界”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本节导语带入新课学习。
一、学习音调1、什么是音调呢?(1)试唱体验:老师领练,学生体验高音低音2)用口琴演奏一段曲子,领会什么是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 ,叫音调2、那些是影响音调的因素呢?演示2.2-1的实验看钢尺振动的快慢,听钢尺振动的声音,分析得结论:★音调与 有关, ,音调越高3、频率(f)(1)物理学中把 叫频率;(2)它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物体频率 ,振动越快),所以频率越 ,音调就越高;(3)频率单位次/秒叫赫兹,符号是 ,频率是300Hz的声音,表示发声体每秒钟振动 次还有比它大的单位 千赫(kHz), 兆赫(MHz) 1 MHz= Hz; 1MHz= Hz(4)超声波和次声波:频率 Hz的声波叫次声波;频率 Hz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不见的声,人耳能够听到的声就是平常说的声音练习:(1)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 (2)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 之间。
4)地震前,地下的地层岩石运动或断裂会产生次声波某些动物会接收到并做出反应右图是几种动物的发声和听觉频率范围其中能提前感觉到地震的动物是( ) A狗 B猫 C蝙蝠 D海豚(5)阅读小资料:假如所有的动物语言够相通,最难交流的是哪两种动物? (6)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象之间的“交谈”有时用超声波,声音很小,人类听不见但大象们能听清 B、静谧的夜晚我们身边的狗狗有时突然耳朵一竖并转动几下,这可能是狗狗听到了人类听不见的声音 C、家人之间悄悄说话,身边的狗狗无动于衷,因为“悄悄话”的频率狗狗是无法感知的 D、因为大象和狗的“发声频率”没有重叠区,所以狗的叫声大象永远也听不见二、学习响度:1、什么是响度呢?感受大声说话与小声说话,理解什么是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 ,叫响度2、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1)根据声音产生的条件进行猜想(2)实验:演示A:钢尺的振动,认识什么是振幅演示B:2.2—3所示的实验用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来显示音叉振动的幅度,这种研究方法叫 ,使音叉两次发声响度不同,观察乒乓球的摆动幅度,★分析的结论: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 有关,也就是与 有关。
在到声源的距离相同时, 越大,响度越大 事实:老师的声音,在教室里的同学听得见,而在操场里的同学听不见,可见响度还与 有关在声源振动情况相同时, ,声音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方法概括:(1)增大发生体振动的 (2) (“靠近”或“远离”) (3)减小声音的 典型题(1)☆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歌手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歌手音调 响度 ,男低音歌手音调 响度 典型题(2)☆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两个结论:⑴ ⑵ 典型题(3)☆海洋动物质量越大,其叫声越是有力而低沉,即响度较 ,音调较 .(甲)、(乙)两曲线为科考船声纳系统收录的500kg的海豚和100t的蓝鲸叫声的波形图,其中, (甲/乙)是蓝鲸发出的典型题(4)☆我们不能够听到声的原因可能有(1) (2) 典型题(5)(2014沈阳)2、如图1所示,小刚在艺术节上用吉他弹奏优美的乐曲。
对于吉他发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