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任性一词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因素及价值导向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4.80KB
约9页
文档ID:260085212
浅析任性一词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因素及价值导向_第1页
1/9

          浅析“任性”一词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因素及价值导向                    杨梅程晓娇(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重庆401331)摘要:近日来,“任性”一词作为网络热词在青年群体中“悄然走红”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其能逐步深入到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主要来自多方面的原因如经济发展、青年人的性格特点、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与传播速度的快速化、名人效应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任性”一词在青年群体中的流行,同时也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着深刻影响因此本文将以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任性”一词流行因素分析为着力点,分析探讨网络热词“任性”在青年群体中的流行因素及其价值导向关键词:任性青年群体流行因素价值导向G64:A:1003-9082(2015)08-0161-02“网络热词”作为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亲”、“我也是醉了”、“怪我咯”等网络热词已经充斥着青年群体的精神家园,对他们的价值观也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每一个网络热词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现实根源,“任性”一词同样也是如此有钱就是任性”本是网友调侃一起诈骗事件而在网络上走俏的流行语,其本意是对有钱人做事风格的嘲讽,但是现今“任性”一词被赋予多种意义得以在各群体中使用,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也兴起了一种“任性体”。

一、关于“任性”一词的释义王力在《古汉语字典》将“任性”一词解释为:任恣,随便;而在新课标《现代汉语同义近义反义组词造句多音多义字、易错易混字歇后语、谚语、惯用语例解大全》中将“任性”解释为“放纵自己的性子,不加随和”我们从“任性”一词的字义表面上可以看出该词着重强调的是一种随性和不受约束、渴望自由但是随着网络与现实生活的接轨和融合,一个网络词语的产生“要么和社会现象及社会事件相契合,要么和人们的集体情绪或大众心理相关联,因此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影响力[1]而对于“任性”一词本身而言,其结构短,直观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个性十足,容易记忆,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词汇简短生动的需要同时,“任性”一词也体现出了青年群体在一定时期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非常态的心理现象和社会行为,具体表现在情绪上的冲动、动荡,心理上的执拗、无所顾忌和行为上的自信、率性与自由据观察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人们往往赋予“任性”一词更多含义和内涵,多用于调侃的目的目前学术界有许多学者对“任性”一词流行的原因做了分析和探讨,也取得了一些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多是从词源学角度对“任性”流行因素做了解释,而对于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存在涉及不深刻等问题,且对于“任性”在青年群体中流行原因鲜有涉及。

因此本文将青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任性”一词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因素和对其价值观产生的影响二、“任性”一词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因素分析1.经济的高速发展给青年群体提供了“物质自信”,形成了“消费得起”的“任性消费观”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加,提高了人们的消费能力,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更加增添了人们的物质自信和消费自信特别是从青年群体的发展现状来看,作为消费的主体,基于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消费就愈加变得“任性”起来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因其完全区别于封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性为青年在社会实践中追求自由、平等、独立提供了相对开放、自主、自由的新环境在这个相对开阔的空间里,青年不再完全拘泥于传统思想,而是跟随时代潮流并凭着自己的个性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青年也因此获得了较为广阔的施展空间和更多的选择权,逐渐摆脱了对人、事、物的依赖关系并获得了自由、平等、独立的人格属性,进而在行为方面表现出自信、率性而为等特性对于90后、00后出生的青年群体来讲,他们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伴之普遍产生较高的期待与要求,于是,青年开始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支配自己的行为并按照社会、市场的需求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不再像禁锢思想的旧时期那样认为标新立异是出风头的表现,而新时代境遇下与众不同、有特色、追求独立正好能体现青年的个性化特征。

2“.任性”一词符合青年群体自身的性格特点青年情绪上的冲动性、动荡性和爆发性容易导致青年放纵不约束自己,不考虑后果,鲁莽行事例如:两个青年可能会因为日常生活琐事争吵,也可能会因为和某人意见不同大打出手,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老人身上则不会发生上述情况热血青年、血色方刚、初生牛犊不怕虎是青年的代名词,青年做事往往不计后果,其冲动爆发的情绪活动一旦失控往往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2]因一时冲动、任性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在青年群体中也时有发生例如: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杀人事件,复旦大学生林森浩投毒杀人案件,华东政法大学“泼水门”事件等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就是因为自己在情绪上的冲动和“任性”,导致对一些事情的看法绝对化、夸大化,终酿成了不良后果随着青年在心理上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其执拗使性,无所顾忌,必欲按自己的愿望或想法行事而且青年在注重自我价值的一方面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不愿意听从别人的意见因为他们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期望摆脱成人的监督和约束,力图用自己的观点来认识和评价事物,更欣赏和强调自己的个性特征和目标追求[3]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青年们都爱凭自己的性格去追求标新立异、独具一格、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迫切需要一种自娱自乐的精神,而“任性”这种温和的调侃能够给他们带来心灵安慰。

在行为上追求自由、放松、不受任何束缚的生活状态,渴望摆脱家庭、学校、社会组织这些群体所具有的一成不变的、制度化的、规范的和严格受限制的文化的束缚,去追求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语言文化而“任性”一词作为一种非正规的、非制度化的、非主流的、灵活的、温和的网络文化,因其不具有家庭、学校、社会组织这些群体所特有的文化特性,因此能够很好地满足青年在行为上的追求3.社交平台的快速发展和多样化为“任性”一词能够在青年群体中流行起来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递不再受时空、地域和技术的限制,网络语言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悄然而生,而社交平台作为一个具有开放性、自由性、时效性、传递性等强大功能的统一体在青年群体和信息传递之间起着船和桥的作用,加速了网络语言的传播和流行根据调查发现,青年群体是社交平台的使用主体,随着青年群体对社交平台的依赖程度逐渐加强,普遍都需要借助社交平台满足自己对多样化信息的需求同时随着网络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传播速度的快速化、社交网站的多样化也为青年群体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多便利,让其不再只局限于狭窄的现实生活和书本上,青年群体不仅可以通、、微博、博客、电视、电台等多种社交平台获取动态,而且还可以通过校园类SNS、娱乐类SNS、交流类SNS、垂直类SNS等新型网站随时随地获取最新信息。

任性”一词一开始就是网络发展的产物,加之社交平台的快速发展和多样化,因此“任性”一词便能够及时在青年群体中流行起来4“.名人效应”起着催化作用名人在社会上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权威和影响力,同时由于名人都是青年心目中的偶像,因此名人的言行会引起青年的高度注意并强化青年模仿名人言行的行为,特别是名人口中那些与青年群体性格契合度较高的言语更能引起青年的模仿,例如名人口中的“点赞”、“发及腰”、“土豪”等在青年群体中广泛使用因此“名人效应”对青年使用网络热词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任性”一词也不例外2015年3月2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在人民大礼堂召开新闻发布会议,大会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在回答香港记者关于反腐问题时回答“大家都很任性”[来自wW],女翻译在确认是“任性”一词后将其翻译为“capricious”随之,“任性”一词在网上被疯转2015年3月5日李克强在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有权不可任性”引起全体与会人员的喝彩任性”一词成为时下热点,并逐渐被引申为“变化无常的、变幻莫测的、多变的”逐渐深入人心,现今已成为网络上使用频率最高的流行词之一2011年著名歌手任贤齐演唱的《任性》一曲,因其高潮“我任性--活出--我的了不起”在网络一度走红,观众的好评率达83%。

由此可见,名人效应确实强大,大到就像追星族们疯狂的追星现象一样因此,名人口中的网络热词“任性”使其能够在青年群体中流行起来成为一种可能,并扮演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的角色综上所述,网络热词“任性”能够在青年群体中流行起来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作为一种崭新的语言方式和文化产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在青年群体的价值导向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加强“任性”一词对青年价值观产生的影响的研究对青年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三、对青年群体产生的价值导向“任性”一词走红于青年群体是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即对青年的发展起着正面引导作用,但对青年成长、成熟、成才也起着一定的消极阻碍作用任性”一词因其结构短,直观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个性十足,容易记忆等特征把青年从固定的、制度化的、规范的和严格受限制的家庭、学校、社会组织文化中解放出来,使青年摆脱了任固定性文化摆布、无个性、无活力的环境,他强调青年在心理行为方面的自信、率性,强调青年的主体地位,使青年真正成为独立人格的人因此“任性”一词对青年产生的正面价值导向主要体现在青年性格和精神的释放,自我主体意识的加强,青年个性的彰显和生活压力的缓解,同时有利于让青年对学习、生活、工作等常怀积极的态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青年的个性,从而为青年追求最高的需要层次和实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自我实现者较一般人拥有更多的自由意志,更不容易为他人主宰[4]由此可知“任性”一词想要对青年的发展完全起到正面影响还需要青年具有很强的自由意志才能实现,然而根据研究发现,青年群体是一个“矛盾体”,他们对信息的摄取往往都是双面的任何事物具有两面性,任性对青年群体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会给他们带去一些消极影响,这具体表现在青年工作上的相互推诿、生活上的消极怠慢、情绪上的动荡和爆发以及行为上鲁莽,久而久之会造成他们信仰缺失、理想虚无、迷失自我并产生盲目跟风的行为,进而造成误断、降低自我承担责任的勇气与决心,最终可能引发社会冲突纵上所言,“任性”一词对青年的价值取向起着正反两方面的引导作用,因此分析研究网络热词“任性”对青年群体的价值导向产生的作用对促进青年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朱芸芝.传播与文化视阈下的网络流行语[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5):3[2]洪守义.青年行为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39-40[3]冯江平,安莉娟.青年心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155[4]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4作者简介:杨梅,女,(1991.3-),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

程晓娇,女,(1994.8-),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