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4项脊轩志教案4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王****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9.50KB
约5页
文档ID:223829317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4项脊轩志教案4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1/5

项脊轩志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线索,把握作者的“悲喜”之情2、学习本文从平常小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典型细节来抒情的技巧教学重点:通过把握细节,领会作者“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深刻内涵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教学手段: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初中我们学过《陋室铭》,唐代诗人刘禹锡借那狭小的轩室告诉世人:陋室不陋,只因(让生答)透过陋室我们了解到作者孤高恬淡,不为物役的情致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笔下的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同为陋室,归有光又是如何来描绘他的简陋书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项脊轩去感受一下吧二、 研读文本,涵咏深情解题: “志”,相当于“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那么归有光借项脊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集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找到了吗?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齐读)“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也是全文的文眼从结构上来看,它起到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也就是说,第一段是写“喜”,二、三、四段主要是写悲可喜的是什么呢?我们来齐读第一段析“喜”这小小的项脊轩又老旧又阴暗还漏水,哪有什么可喜的地方?同学们找到没?(让生先读文句再谈理解)预设问题:阁子前后有没有变化?此处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改造后的项脊轩是怎样的?(读文句)环境有何特点?(恬静幽雅)作者在此的生活是怎样的?文中有写吗?(偃仰啸歌、冥然兀坐)这样的生活可以说是?(怡然自得、自得其乐)足可以作者对那段读书生活的眷恋。

小小的项脊轩,带给了归有光幸福与喜悦,但也让他饱尝到人世悲情什么样的人与事,让他悲伤不已呢?请同学们再次回到文本深入研读,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研读时注意要抓住文本细节来分析)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听听同学们的真知灼见了哪个小组先来?(你关注的是哪个人物?你想分析谁?)析“悲” “迨诸父...…”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分家后家中凌乱、嘈杂,各家之间的疏远家族离散/家族衰败之感面对家族分裂,最能体现归有光心情的一句话是?请同学个别朗读“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体会下这句话中所流露的情感失落、痛惜却又无可奈何)母亲:1、母亲的形象是?温柔慈爱(抓语言和动作“扣”,若换成“拍”?)2、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母亲的心预设引导:同学们平时要是生病了或者是伤心难过了,父母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会怎样关问?(借此让生去体会归母当时的那种担心和关切,进而思考如何来读出“儿寒乎?欲食乎?”的急切之感请生再尝试朗读后,师也读3、这段文字,同学们阅读时有疑问吗?老妪诉说的是母亲对姐姐的关爱,我为何还如此悲戚?(归有光八岁丧母,对母亲只有着模糊印象,连对母亲的回忆都要靠老妪转述,当听到老妪绘声绘色地为他描绘母亲,勾起了他对母亲的思念,同时年幼丧母的他又有自怜之痛。

文章于细微中见情深我们读文章的时候既要注意把握细节,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属于自己的味道 还有没有同学有感要发?祖母预设问题:1、祖母对孙儿的关爱与期盼,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语言、动作)2、生活中的你有类似的体验吗?你会像归有光那样“长号不自禁”吗?他又为何要长号不自禁呢?(辜负期望、怀念祖母) 祖母望孙成才,对孙子寄予厚望,用象笏来勉励孙子发奋苦读但归有光一再科考失利,既觉得辜负了祖母的期望而内疚3、祖母一共说了三句话,大家想一想这三句话的语气和语调一样吗?咱们试着来读一读,通过诵读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请你来读之后再谈谈你的理解,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和你的理解一样吗?明确:第一句话中“吾儿”应读出亲切感;“大类女郎也”这是祖母在和孙儿开玩笑,明责暗赞,应读出诙谐感第二句应该(“自语曰”)小声读,除了读出信心之外,还应读出激动和喜悦第三句读出信心和激动哪位同学再来为我们诠释一下?寥寥数语,轻轻一动作,就把祖母既盼望子孙争气,又关怀疼爱孙子,于心不忍的矛盾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4、本段中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分家的时候,作者没有哭;回忆母亲的时候,作者的表现是?(泣)而且还是什么时候泣?(语未毕,思母之深)当回忆祖母时,“长号不自禁”。

可见,作者的感情是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的轩 多次遭火灾,不得焚,殆有神护者(悲喜交加)妻子 作者是怎样写亡妻的呢?预设问题:1、夫妻二人在轩中的生活是怎样的?(抓问古事、学书)古人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吾妻“时至轩中”“问古事”“学书”我们能否抓住这一“问”一“学”来尽情想象一下,当时夫妻二人在轩中的生活画面哪位同学能为我们描绘一下?(预设学生回答:我在看书,妻子在看我得闲时,妻子就问我一些古代的事,我饶有兴趣地为她讲述我握着她的手,教她写字好一对情投意合、夫唱妇随的神仙美眷,任谁看了都是羡慕不已2、妻子为什么要转述妹妹问阁子的话?你怎么看妻借妹妹的话,委婉地向丈夫诉说她的幸福妻子常提起,仅提阁子吗?还有阁子里的人和生活,可见妻子对丈夫的爱,对项脊轩的深厚感情,那里有他们美好的回忆3、作者在写到这部分时,会是怎样的复杂心情?(既有甜蜜,也有此情不再、物是人非的悲伤4、妻去世后,作者对阁子的态度有没有变化?为什么?(想保有妻子的气息,故“室坏不修”,也怕触物伤怀无为胜有为可后来为何又“复葺”,还“其制稍异于前”呢?想从悲伤中走出来可发现似乎还是没用所以“常在外,不常居”5、结尾写枇杷树是闲笔吗?你怎么看?请一女生朗读,谈谈理解。

其他生补充睹物思人,人亡物在,明写枇杷树,暗写对妻子的怀念随树生长,与日俱增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不言情而情无限融情于景齐读本段这让我不禁想起另一首词作,苏轼为悼念亡妻而作拓展阅读:师配乐朗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提问:本词下片当中与课文结尾处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哪两句?(明月夜,短松冈树长,人亡!怎能不叫人黯然神伤三、 写作借鉴今天我们通过解标题和抓关键句,紧扣悲喜之情,反复诵读,体会项脊轩里的人情冷暖《项脊轩志》被誉为“明文第一”,它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具体有哪些呢?本文可谓“平淡见真情,细节动人心” 其实我们初中也学过一篇类似的亲情类文章,是什么?朱自清的《背影》,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学以致用才是真,我们现场进行一个片段写作要求:1、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表达亲人对自己的爱2、抓住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细节和场面先让生写,师选择部分作品即时传输到电脑上之后由写作者来朗读自己的创作,然后请其他生点评该作品,师补充点评)生活处处皆素材同学们今后不妨也做个有心人,留意身边平常事,用富有特征的细节来塑形象抒情感,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感谢同学们今天的精彩表现!附板书: - 5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