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地热资源时空分布及形成规律(一) 地热资源形成的地质背景中国地热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受中国地质构造特点和其在全球构造所处部位的控制全球性的地热带 一般都出现在地球表面各大板块的边界附近,低温(小于90°C)和中温(90〜150°C)地下热水的出露和 分布,与板内的一些活动性深大断裂和沉积盆地的发育与演化有关,高温地热田则是特定构造部位的产物, 它与岩石圈板块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不少都与近期的岩浆活动有关可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仅 赋存于一些特定的地质构造部位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认为:中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部,中国大陆主体受 印度板块(包括缅甸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夹持,在上述板块的碰撞和俯冲机制作用下,形成 了今日的青藏高原隆起、塔里木及准噶尔等断陷大盆地和以华北为代表的新生代断陷伸展构造及许多复杂 而有序的板内断裂格式这一构造格局,对中国地热资源的形成与分布有重要影响,形成了藏滇及东南沿 海两个明显的地热带和高热流值分布区分析中国不同地区大地热流值(单位时间内由地球内部通过单位地球表面积散失的热量)的概貌,对 了解中国地热资源的形成和赋存的地质背景,判定区域地热资源的潜力有重要意义。
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 专业委员会1992 年绘制了中国大地热流值等值线图(参阅图2.5.1)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大地热流 值大多数地区在 40〜60mW/m2 之间,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滇西及西藏南部,其次是东南沿海和渤海湾地区 这些地区的大地热流值均在60 mW/m2以上从总体上看,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值分布具有西南高、西 北低,东部地区略高,中部地区则处于过渡区的特点这一特点与中国地热田及地热温泉出露点的分布情 况作一比较,正好反映出大地热流值高的地区也是地热温泉分布较集中的地区中国的地质构造条件,决定了中国的地热资源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在构造隆起区(浅山区), 沿主要断裂构造出露并受其控制的地热温泉;二是赋存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的地下热水 前者主要 以热泉的形式直接出露地表,可开发的地段限于在地表有地热显示及其相关构造分布的地区,其分布受地 质构造的控制,地热资源靠循环于断裂带中的地热水所提供,称对流型地热田;后者埋藏于地下深处的各 热储层中,地热靠地球内部的传导热提供,通过开采热储层中的地热水得以利用,这类热田称传导型地热 田二) 地热资源分布的基本规律前已述及,中国地热资源以赋存于构造隆起区裂隙带中的热水和赋存于沉积盆地深部热储层的热水两 种形式存在,两者的形成与分布有各自的规律,简述如下:1. 构造隆起区的地热资源构造隆起区的地热资源状况,可以其热泉天然露头的多少、放热量的强度及露头出露的条件来揭示, 依据地热温泉天然露头分布的统计资料,中国地热温泉不论其数量和放热量均以中国西南部的藏南、滇西、 川西地区以及东部的台湾省为最多,水热活动也最强烈,中国出露的沸泉、沸温泉、间歇喷泉和水热爆炸 等高温热显示多集中分布于此区;其次是东南沿海的闽、粤、琼诸省,这些地区大于80C的温泉很多;西 北地区温泉稀少;华北、东北地区除胶东、辽东半岛外,温泉出露也不多;滇东南、黔南、桂西之间的碳 酸盐岩分布区,基本上为温泉空白区。
上述分布状况联系中国的地质条件分析,可看出以下特点:(1)地热活动强度随远离板块边界而减弱中国西部的滇西地区及东部台湾中央山脉两侧,分别处于印 支板块与欧亚板块、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的边界及其相邻地区,均是当今世界上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 之一,具有产生强烈水热活动和孕育高温水热系统必要的地质构造条件和热背景靠近此带,地热活动强 烈;远离此带,地热活动逐渐减弱我国西南部的地热活动呈南强北弱、西强东弱;东部区的地热活动呈 东强西弱之势,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特点2)高温水热区与晚新生代火山分布相背离此特征先后为佟伟、廖志杰等所指出从中国晚新生代火 山群与现代高温水热系统的地理分布可看到,中国高温水热区不但远离晚新生代火山分布,而且绝大多数 晚新生代火山区为低温水热区,如中国晚新生代火山分布较多的吉林、黑龙江两省,不仅无高温热显示, 而且黑龙江省至今尚未发现大于25°C的温泉,著名的五大连池火山群,尽管非常年轻,却只出露冷矿泉 吉林省的几处温泉,分布于白头山和龙岗火山区附近,泉水温度40〜78C,通过地球化学温标测算,也未 呈现高温热储的可能性表明中国近期火山活动不完全是孕育高温水热系统的必要条件,远离火山活动分 布的高热流板块边缘地区,则仍有可能形成高温水热系统。
3)碳酸盐岩分布区多以低温温泉水形式出露中国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出露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 积的12.5%,达120X104km2,在其分布区大于60C的温泉比较少见这主要与碳酸盐岩地层具可溶性, 出露区岩溶发育,水循环条件好,深部地热水循环至浅部,其热量可为浅部的低温水所吸收有关2. 沉积盆地区的地热资源指地表无热显示的,赋存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的地热水资源中国的不少沉积盆地,尤其是大型 沉积盆地赋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具以下特点:(1) 大型、特大型沉积盆地有利于地热水资源的形成与赋存大型、特大型沉积盆地的沉积层厚度大, 其中既有由粗碎屑物质组成的高孔隙、高渗透性的储集层,又有由细粒物质组成的隔热、隔水层,起着积 热保温的作用大型沉积盆地又是区域水的汇集区,具有利于热水集存的水动力环境,使进入盆地的地下 水流,可完全吸收岩层的热量而增温,在盆地的地下水径流滞缓带,成为地热水赋存的理想环境,也是开 发利用地热水资源的有利地段,尤其是在沉积物厚度大、深部又有粗碎屑沉积层分布的地区华北、松辽 等大型沉积盆地的中部,均具备这样的条件与之相对应的规模狭小的盆地,特别是狭窄的山间盆地,整 个盆地处于地下水的积极交替循环带中,为低温水流所控制,对聚热保温不利,在相当大的深度内,地热 水的温度不高,如太原盆地。
2) 低温背景值,决定了盆地一般只赋存低温地热水大地热流是沉积盆地热储层的供热源,区域热流 背景值的大小,对盆地地热水的聚存有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主要沉积盆地的大地热流背景值,尽 管有所差别,但均属正常值范围,介于40〜75mW/m2之间,这就决定了在有限的深度内(3 000m),不具 有高温地热资源形成的条件,而只能是低温(小于90 C ) 、部分为中温(90〜150 C )的地热水资源西 安地热田不同深度的测温资料具有代表性(表 2.5.16)表 2.5.16 西安地热田不同深度测温资料表t2-5-16.jpg(3)可供利用的地热水资源,主要赋存于盆地内河湖相淡水沉积层中中国东部的大型中、新生代沉积 盆地,沉积了数千米的沉积层,这巨厚的沉积层尽管都赋存有地下热水,但并不可能全部开发利用,其底 层和中层为含有较高盐分的地下水封闭系统,因水中含盐度高,热储层渗透性差和水的补给循环差,形成 不了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热储层;其上层为分布广、厚度大的河湖相淡水沉积建造,以其高的砂岩层比值, 构成富含低矿化度低温水的半封闭(开放)系统,成为中国东部的主要热水赋存层位该层位在华北、苏 北盆地和江汉盆地以上第三系储层为代表;在松辽盆地,则以中、下白垩系储层为代表。
中国中部的鄂尔多斯盆地为三叠纪、侏罗纪广盆式河湖相淡水沉积建造,在其边缘相和河道砂岩相带 适于低矿化度的热水赋存四川盆地三叠系为海相砂、泥岩及碳酸盐岩建造,侏罗系为深湖相碳酸盐、碎 屑岩建造,富集卤水,一般不赋存低矿化的地热水,但可在浅部水循环条件较好的构造适宜部位,找到矿 化度较低的低温地热水,如重庆市周边地区的低温地热水4)盆地基底赋存有碳酸盐岩的部位,往往形成重要的热储系统经近年来的勘探证实,在盆地基底隐 伏有碳酸盐岩的地区,尤其是在盆地中部构造隆起部位隐伏的碳酸盐岩,通常分布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 资源这是由于中国中、新元古代和下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沉积厚度大,层位稳定、分布广泛,岩溶裂隙 发育,水的连通性较好,盆地内的隐伏碳酸盐岩与盆地周边的同类岩层有构造上联系和一定的水力联系, 是周边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的汇流排泄地段或滞流区之故还由于碳酸盐岩热储层比较稳定,在同一构造 部位的隐伏区找到了地热水,在其相邻地段也较容易找到地热水,如北京城东南、天津王兰庄、河北牛驼 镇、昆明市区等重要地热田都属这一情况二、 地热资源类型地热资源类型划分有多种方法,根据地热系统的地质环境和热量的传递方式分成对流型地热系统和传 导型地热系统两大类。
依据地热资源的存在形式分为水热型地热资源和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前者是以蒸汽 和液态水为主的地热资源,后者是以热岩(干热岩及岩浆)为主的地热资源,中国近期发现和广为开发利 用的地热资源,主要是水热型地热资源中国地热专家黄尚瑶、陈墨香等沿用国际地热界地热系统划分的 原则和思路,在对中国地热资源的形成、地热地质背景及典型地热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地热系统 的基本类型,将中国水热型地热系统分为两类:即构造隆起区热对流类和构造沉陷区热传导类;五型,即 火山型、非火山型、深循环型、断陷盆地型、拗陷盆地型该类型划分概括了我国水热型地热系统的基本 特征(表 2.5.17)表 2.5.17 中国地热系统的基本类型t2-5-17.jpg三、 典型地热田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不同类型地热田的基本特征,下面选择6 个代表性地热田作一简要介绍,其中一个 高温地热田(西藏羊八井),4 个中、低温沉积盆地型地热田(北京东南城区、昆明、西安、天津塘沽), 1 个中低温构造隆起区的地热田(海南三亚南田地热田)一)西藏羊八井地热田羊八井地热田位于西藏拉萨市西北约60km处,地理位置:东经90° 26’〜90° 32',北纬30° 26’〜 30° 33',地面标高4 300-4 500m。
地势北高南低,东、北两侧为念青唐古拉山脉 主峰7 162m,南东为 唐山,主峰6 277m其间的那曲-羊八井-多庆错新生代断陷盆地,西南高,东北低,呈“S”型北东向展 布,长达70余km,宽7〜15km,藏布曲河(拉萨河水系)贯穿其间当地属高原气候,年最高平均气温 25.5,年最低平均气温-22.2°C,年平均降水量269mm,年平均蒸发量2 148mm羊八井地热田在构造上处于北东向的那曲-羊八井-多庆错活动断裂带中部的新生代断陷盆地内,盆地 内主要分布新生界的第四系、第三系及下古生界变质岩系第四系松散层,分布于山麓及盆地中心部位, 最大沉积厚度约340余m;第三系为一套火山岩系,出露于盆地周边,在盆地内多为第四系所覆盖,厚度 大于250m;下古生界变质岩系,构成盆地的基底,喜马拉雅期花岗岩、燕山期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侵 入其间,构成了复杂岩体主要构造走向北东-南西羊八井地热田中的地热水以断裂带为补给循环通道,储集于基岩裂隙及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的孔隙中,通 过径向辐射流形式运移,以各种地热显示进行排泄分为南北两区(图 2.5.2),热田北区,浅部热储层处 于非承压状态(开放环境),地热水汽化放热,造成岩石强烈的水热蚀变(主要为硅化、高岭土化)及自 然硫的成矿作用,以液态水向邻区渗流,并通过地面放热、汽等方式排泄;热田南区,浅部第四系热储层 呈封闭状态,地热水以泉、热水湖泊、冒汽孔、放热地面等方式排泄,汇入藏布曲河。
热田的形成模式如 图 2.5.3 所示图 2.5.2 西藏羊八井地热田平面模式图1. 北区;2.南区;3.水热活动区;4.泉华、热泉;5.水热胶结层;6.钻孔;7.冷水流向;8.热流体 m2-5-2.jpg图 2.5.3 西藏羊八井地热田模型剖面图式1.粘土层;2.水热胶结层;3.第四系;4.第三系砾岩;5.花岗岩;6.温度等值线(°C); 7.热泉;8.钻孔 m2-5-3.jpg羊八井地热田按热储层特征分为第四系孔隙热储及基岩裂隙热储两个热储层第四系孔隙热储层,为 次生热储层,由深部基岩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