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宪宗元和年间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李天石唐宪宗元和年间(805~820年)的唐吐关系问题,目前史学界尚无专文讨论一方面是因为人们论及元和时期的政事时,注意较多的往往是唐宪宗对藩镇的平定;另一方面,在唐朝中后期的唐吐关系问题上,人们一般都将视线放在德宗时期的唐吐 “清水会盟” 、“平凉吐蕃劫盟” 及元和以后穆宗时期的唐吐 “长庆会盟” 等重大历史事件上,而对相对比较平稳的宪宗元和年间的唐吐关系问题,则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元和虽然只有15年时间,唐吐关 系却经历了一个由交好到交恶的过程,其间 颇多曲折,颇有特色认真分析这个时期唐 吐关系的变化,对于研究整个唐代的唐吐关 系问题,对于评价唐宪宗的历史作用都具有 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元和初中期唐朝与 吐蕃友好关系的恢复、 发展,元和中期唐朝 与吐蕃关于 “三州” 问题的交涉,元和后期唐 吐关系的破裂三个方面,探讨这一时期唐朝 与吐蕃的关系一、 元和初中期唐吐友好关系的恢复、 发展唐中期以来,吐蕃是对唐朝政治、 经济、 军事影响最大的周边民族一方面唐吐之 间有着友好的经济、 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唐 之边患 “莫大于吐蕃” 唐宪宗初承大统,即 面临着如何处理与吐蕃的关系问题。
宪宗即位之初,曾与杜佑等大臣讨论边事君臣总结历史的经验,吸取前朝的教训,在唐与周边民族关系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制定了一个基本方针,这就是:示存声教,修文德以来远;慎择良将,宣之怀柔;来则惩御,去则谨备①元和初中期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大体上是受这一基本方针指导的 肃、 代以来,吐蕃渐次占领陇右,并利用 距唐长安城近在咫尺的地理优势,频频入 侵,代宗为此曾逃离长安,甚至拟议迁都 其后,唐吐之间多次展开大战唐朝廷不得 不在应付东方藩镇的同时,投入巨大的经 济、 军事力量来对付吐蕃德宗即位后企图 改变这种东西两线作战、 穷于应付的局面, “ 先内靖方镇”,对吐蕃则“欲以德绥怀 之” ②于是派太常少卿韦伦出使吐蕃,释放 并护送吐蕃俘虏五百余人还蕃,“与之约和, 敕边将无得侵伐” ③而此时吐蕃亦有修好的愿望,于是派遣宰相论钦明思等50人组 成使团随韦伦入朝,德宗热情接待此后经 多次协商,唐吐于建中四年(783年)会盟于 清水,双方友好关系得以修复 德宗与吐蕃的结盟,使唐朝西部的压力 大为减轻,从而使德宗得以专心对付藩镇 但在兴元元年(784年)“泾师之变” 中,由于 吐蕃出兵帮助唐朝平叛而事后德宗没有按 原来的许诺向吐蕃割让泾、 灵四州之地,吐 蕃因此怨怒德宗,双方关系再度紧张。
吐蕃 向陇、 泾、分 阝、 宁等地进犯,掠人畜,败田稼, 使唐吐关系恶化德宗不得不再次收缩东 方战线,调兵遣将,加强西北边防贞元三 年(787年)吐蕃在平凉以结盟为掩护,大败 唐军,抄掠陇州汗阳、 吴山、 华阳等地三万多 人西去,唐吐关系降至 “安史之乱” 以来的最 低点此后,唐吐之间多次交战,互有胜负 宪宗即位之际,西面形势发生新的变 化:由于中亚大食帝国的兴起直接威胁到吐 蕃在中亚、 西亚的利益,吐蕃不得不集中力14量对付大食帝国,“吐蕃岁西师,故鲜盗 边”,④而宪宗为集中力量平定藩镇,亦抓住 这一大好时机,主动与吐蕃修好 元和元年(803年)正月,宪宗首先作出 友好态势,诏令将福建道的吐蕃俘虏七十余人递送蕃地,同时派使者赴吐蕃修好⑤宪宗的主动姿态立刻得到吐蕃的响应,六月, 吐蕃赞普派使者论与勃藏来朝⑥“后比年 来朝” ⑦元和四年(809年)五月,宪宗再派 祠部郎中徐复出使吐蕃,⑧双方关系重归于好此后唐吐双方多次互派使者,唐吐关系 出现了稳定发展的局面 “安史之乱” 以来,吐蕃占领了唐朝西北 地区的大片土地,双方的边境相互交错,因 而难免会出现一些磨擦对于这方面的问题,宪宗从维护唐吐之间和平的大局出发, 采取抚绥谦让的方针妥善处理。
这点可从 唐政府处理唐吐边界上党项人的抄掠问题 反映出来 元和中期一段时间,居于唐朝境内的党项人经常在唐吐边境之间进行抄掠,吐蕃颇 怀疑党项人的行动是受到唐政府的支使,边 境形势一度紧张为澄清事实,打消吐蕃不 必要的猜疑,维护唐吐之间的友好关系,元 和四年七月,宪宗敕令以朔方、 灵、 盐、 平等州节度使王亻 必的名义,给吐蕃北道节度使 论赞勃藏写信,说明情况,消除猜疑该信 主要内容如下: 国家与彼蕃,代为舅甥,日浴恩信,虽云 两国,实若一家遂令疆场之臣,得以书信相问 ⋯⋯ 皇帝以赞普频遣和使,恳求通好 凡此边镇,皆奉朝章但令慎守封陲,不许 辄令侵轶至于事理,彼此宜然且如党 项,久居汉界,曾无征税;既感恩德,未尝动 摇然虽怀此抚循,亦闻窥彼财货,亡命而去,获利而归但恐彼蕃不知,大为党项所 卖其中亦闻诱致,事甚分明,不能缕陈,计已深悉今请去而勿诱,来而勿容,不失两 境之欢,不伤二国之好在此诚为小事,于 彼即是远谋幸履坦途,勿遵邪径今圣上 德柔四海,威及万方,虽外国蛮夷,尚皆率 伏;况中华臣妾,敢有不恭?岂假彼蕃,欲相借助?诚愧厚意,终讶过言⑨该信发信人王亻 必,是德宗时名将李晟 的外甥,雄武善骑射,曾随李晟南征北战。
在 “泾师之变” 中收复京城时,率先登城血 战,被德宗封为神策将元和四年(809年)六月,被宪宗任命为灵州大都府长史、 灵盐 节度使这应是元和初年宪宗 “慎择良将” 政策的体现由于宪宗此信是写给吐蕃北 道节度使的,本着对等的原则,故以王亻 必的 名义发出,而实际内容则是宪宗授意翰林学士白居易起草的 在信中,宪宗肯定了 “赞普频遣和使,恳 求通好” 的美意,重申了唐吐 “虽云两国,实 若一家” 的传统友好关系,强调了唐朝 “凡此 边镇,皆奉朝章但令慎守封陲,不许辄令侵轶” 的一贯政策至于党项人的 “亡命而 去,获利而归”,确非唐朝支使希望吐蕃人 能知晓事实,不要为少数党项人所蒙骗 谈到处理此类党项人的方法,唐方在信 中提出:“今请去而勿诱,来而勿容,不失两境之欢,不伤两国之好” 对于吐方提出欲 助唐朝解决党项抄掠的问题,信中加以拒 绝:“圣上德柔四海,威及万方”,“岂假彼蕃, 欲相借助” 此言一方面反映了唐朝的大民 族主义态度,另一方面却也表示唐朝愿意并有能力解决党项抄掠的问题 从该信不难看出,唐宪宗是十分珍视唐 吐之间的友好关系的 再如元和中期,唐军在唐吐边境一带烧 草、 筑城,引起了吐蕃人的怀疑,宪宗得知以后,以四镇北庭行军泾原等州节度使朱忠亮 的名义,致信吐蕃东道节度使论结都离:24论唐宪宗元和年间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国家与吐蕃,代为舅甥,日修邻好,虽曰 两国,有同一家,至于封疆,尤贵和叶,忽枉 来问,稍乖素诚;虽有过言,敢以衷告。
来书 云:‘频见烧草,何使如此’ 者至如时警边 防,岁焚宿草,盖是每年常事,何忽今日形言?况牛马因风,犹出疆以相及;草木延火, 纵近境而何伤?遽怀异端,未敢闻命又 云:“去年忽生异见,近界筑城” 者且国虽 通好,军不撤警;近边修缉,彼此寻常况城 是汉城,地非蕃地;岂乖通理,何致深疑?静言思之,谁生异见?⑩ 从这一封信可以看出,元和初年以来, 唐吐之间虽然保持友好,但唐朝一方并未放 松警备,仍按一惯的制度,在秋季将边界牧 草烧光,以防备敌军进犯时作为马料;修筑城池以作敌军入侵之备也许是吐蕃新任 将领不了解以往情况,也许是元和三年(808年)以来,宪宗诏令在麟游、 灵谷、 良原、 崇 信、 归化所修军镇规模过大,?瑏瑡引起了吐蕃的怀疑和不满宪宗授意的此信加以必要的解释,打消了吐蕃的顾虑 元和中期,鉴于有些边将图立军功,抄 掠吐蕃,蓄意生事的现象,宪宗及时调换部 分将领如凤翔陇州一带,“地与吐蕃接,旧 常朝夕相伺,更入功抄,人不得息,” 宪宗于元和六年五月调以持成稳重著称的金吾大 将军李维简出任节度使李维简赴任后,奉 行宪宗旨意,严令边将 “谨守备,蓄财谷”, “不当睹小利,起事盗恩禁不得妄入其 地。
” 同时在唐吐接境一带,买耕牛,铸农器,救济农民增垦土地多达十余万亩,使农业 连年丰收,边境获安,唐吐之间磨擦减少瑏瑢在一些地方,宪宗还同意吐蕃的请求,增设 互市地点瑏瑣由于宪宗在元和初中期十分珍视唐吐之间的友好关系,妥善处理双方出现的各种 纠纷 — — — 即使是十分微小的纠纷,因而在元和十三年(818年)以前,唐吐之间基本保持着稳定的友好关系二、 唐朝与吐蕃关于 “三州” 问题的交涉元和初中期,唐宪宗一方面积极同吐蕃建立一种稳固的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涉及到唐朝安危的关键性问题又注意坚持原则同时,宪宗还能以一定的灵活性来避免因为坚持原则立场而导致双方关系的破裂元和中期关于 “三州” 问题的交涉即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点安史之乱” 时,唐朝廷尽征陇右、 朔方军队入靖内难吐蕃乘机在随后几年里占领了陇右地区后来凤翔以西,分 阝州以北都为吐蕃占领其中最为接近唐朝的是安乐(宁夏灵武南)、 原(甘肃固原)、 秦(甘肃秦安西北)三州安乐,地处灵州的南部,是北方军队越过黄河南下的必经之路;原州,处于陇山上陇道之要冲,历史上汉光武帝取陇右先占此地,使陇右的隗嚣势危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占有此地,乘高以窥陇东岭北,使占据长安的后秦政权为之穷迫。
“诚要害之地也”;?瑏瑤秦州,地处沿渭河东进之要冲,对于唐朝廷来说,拥有秦州则可以依托陇坻的大震关(甘肃清水东北) ,形成对吐蕃的可靠防线元和初年唐朝与吐蕃恢复友好关系以后,吐蕃希望通过会盟的形式来巩固与唐朝的关系,以便集中精力对付中亚的大食帝国;?瑏瑥也希望通过会盟确定其所占土地的合法性唐宪宗也希望通过巩固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保持西北边境的安定,以集中精力解决东面的方镇问题因此双方都有进行会盟的愿望和要求但是,宪宗并不想无条件地与吐蕃结盟:当年唐德宗时吐蕃 “平凉劫盟” 的教训宪宗不会忘记在宪宗看来,唐朝如果不能掌握安乐、 原州、 秦州三个军34西藏研究 2001年第2期事要地,吐蕃会利用地理上的优势随时挥师 东下威胁长安,那样即使唐吐有了会盟,也 是靠不住的宪宗因此提出,要会盟应当首 先归还唐朝三州之地,这是会盟的前提条 件对于唐朝的这一要求,吐蕃一方最初是 同意的但到了元和四年(809年)冬天,当 吐蕃论与勃藏来使时情况起了变化吐蕃 来表中不再提及三州归唐之事为此,宪宗 向吐蕃宰相钵阐布发去一封长信为了解事情原委,今移录如下: 吐蕃宰相沙门钵阐布:论与勃藏至,省 表及进奉,俱悉。
卿器识通明,藻行精洁,以 为真实合性,忠信立诚,故能辅赞大蕃,叶和 上国弘清净之教,思安边陲;广慈悲之心,令息兵甲既表卿之远略,亦得国之良图 况朕与彼蕃,代为舅甥,两推诚信,共保始 终览卿奏章,远叶朕意披阅嘉叹,至于 再三所议割还安乐、 秦、 原等三州事宜,已 具前书,非不周细;及省来表,似未指明将期事无后艰,必在言有先定今信使往来无 壅,疆场彼此不侵,虽未申以会盟,亦足称为 和好必欲复修信誓,即须重画封疆虽两 国盟约之言,积年未定;但三州交割之后,克 日可期朕之衷情,卿之志愿,俱在于此,岂不勉欤?又缘自议三州已来,此亦未发专 使今者赞普来意,欲以再审此言,故遣信 臣,往谕诚意,即不假别使,更到东军此使 已后,应缘盟约之事,如其间节目未尽,更要 商量,卿但与凤翔节度使计会此已处分,令其奏闻则道路非遥,往来甚易,颇为便 近,亦冀速成更待要约之言,皆已指定,封 疆之事,保无改移即蕃汉俱遣重臣,然后 各将成命,事关久远,理贵分明想卿通才, 当称朕意昔者郑叔矩、 路泌,因平凉盟会,没落蕃中⋯⋯ 今既约以通和,路泌合令归 国;叔矩骸骨,亦合送还表明信诚,兼亦在此其论与勃藏等,寻到凤翔旧例:未进 表函,节度不敢闻奏。
自取停滞,非此稽留 昨夜方进表函,旋令召对今便发遣,更不 迟回仍令与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徐复,及 中使刘文璨等同往其余事宜,已俱与赞普书内卿宜审于谋议,速副诚怀兼有少信 物赐卿,具如别录,至宜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