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的演变顺序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大篆,字体名称,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大篆狭义上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大篆亦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金文-殷周青铜器铭文金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末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金文是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前221年~前219年)篆•Zhuan篆的含义有三:(一)指运笔书写《说文解字》云:"篆,引书也"段玉裁注:"引书者,引笔而箸于竹帛也"(二)指汉字的一种书体包括大篆、小篆,一般指小篆如:篆文,真草隶篆等三)指官印的代称也借指官职旧时印章常用篆书,因用作对别人名字的敬称如:台篆;次篆等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
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隶书li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又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嬴政统一文字后,汉朝复兴和发掘传统文字的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而北京大学教授、书法大家李志敏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对当时的社会进步有积极意义,但未必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
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盖文字者…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但是也有人认为,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例如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楷书也是一种官名《新唐书•百官志二》记中书省史馆有楷书二十人,写国史楷书十八人楷书作为官名也称作楷书手,掌缮写之事,在同一机构中并置,因具体分工有所不同《通典•职官二十二》记楷书手为流外勋品官。
宋代无楷书手之称,惟称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种耳朝天紀面聽韻宫#巖贊劳不宓詩芥&危時r备7三童享丸平《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现代楷书有楷模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在楷书产生之前,我国的书法已产生了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书体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
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的一次大革命,其意义不仅在于汉字从此走向了符号化,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审美趋向,从而为楷书书法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进而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开辟广阔的天地而引碑入草开创者、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对当时的社会进步有积极意义,但未必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年薯应龙副无瑕临坏删店吵亦店:/>m起血盟邯占瑕第::',.<|凸燮融4.X-少盘丸导匸冷夕殆療山凡彩啟4邛陥畀^%心铝U町聲上下进人甘心方于是在秦汉年间千姿百态的书法园地中,就直接孕育出了楷书(当时称为隶书,即辅佐小篆,书写更快捷)书法艺术遵循其规律,将中国楷书的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即楷书的萌芽期--秦汉,楷书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楷书繁荣期--隋、唐、五代,楷书守成期--宋、元、明、清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这里的楷书实际上是指王次仲所创的八分书,而不是现代所谓的楷书。
另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行书行书,是一种书法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东汉末年行书的名称始见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一文:"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行书者,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张怀瓘在其《书议》又云:"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明代丰坊在《书诀》中则有更为形象的描述:"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行书正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从产生起便深受青睐、广泛传播。
行书历经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后,在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种书体中逐渐占居主流地位纵观漫长的书史,篆书、隶书、楷书的发展都存在盛衰的变化,而行书则长盛不衰,始终是书法领域的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