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十大肉身菩萨.doc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49KB
约51页
文档ID:541883424
中国十大肉身菩萨.doc_第1页
1/51

中国十大肉身菩萨.txt男人的承诺就像80岁老太太的牙齿,很少有真的你嗜烟成性的时候,只有三种人会高兴,医生 你的仇人和卖香烟的 中国十大肉身菩萨 2008-01-15 12:18分类:藏经阁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一、慈航菩萨 生平简介  慈航法师(1893--1954),俗名艾继荣,闽北人,17岁在福建大金湖剃度出家,后追随太虚大师,于全国各地巡回弘法,后访南洋,宣传抗日国策;晚年驻锡于台湾,创办“台湾佛学院”,开创台湾僧伽教育,收留大陆到台青年僧人,1949年,受诬告以“匪谍罪”被台湾有关方面逮捕入狱1954年在关房中示寂,寂后坐缸,面目如生,五年后开缸检视,面呈紫色,全身完好目前,慈航菩萨金身供奉于台湾弥勒内院慈航法师的一生,堪称为僧者之表率他念佛不忘救国,在国难当头之际宣传抗日国策;他奋力护佑青年僧人,成就了今天台湾佛教的兴盛局面;他最早实践台湾“人间佛教”思想,光大了佛教思想在台湾世俗社会的影响;他成为台湾历史上第一尊肉身菩萨,阐释了“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的佛教理想 二、惠能菩萨 生平简介:(公元638年至公元713年),俗姓卢,原籍范阳(河北省涿县) 中国禅宗的创始人,他与孔子、老子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欧洲则将他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列。

他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平民化,使禅宗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唐宋以来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惠能的禅宗思想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倡导的修心养性,与人为善,忠孝忍让伦理道德,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有积极意义 六祖家境贫寒,三岁丧父,与母亲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一次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于是辞别母亲,决心学佛出家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 惠能初见五祖弘忍,弘忍便问他:“你是哪里人?来此山中礼拜,所求何物?” 惠能回答:“弟子是岭南人,今故远来礼拜不求别物,惟求作佛之法 弘忍听了便略作指责说:“岭南人无佛性,为何还要求作佛!” 惠能回答:“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岭南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不同?” 五祖弘忍微微吃惊,还想要与他共议,但见左右有人,就不再多言,于是发遣惠能,令他随着众人做杂务,终日舂米 在惠能入寺八个月之后,一天,弘忍召集门人,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语,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在廊壁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弘忍见到说:“汝作此偈,见即未到,只到门前,尚未得人。

随后仅赞叹一番,令大家念诵惠能见此偈后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于是他请人在神秀的偈边写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看到是惠能此偈,心中震动不已,然而不露声色,用鞋子将偈擦去,对众人说:“此亦未得了就叫他退下 五祖弘忍悄悄的来到碓房,问惠能:“米熟了没有?” 惠能回答:“米熟久矣,犹欠筛哉五祖便以杖三击碓房而去惠能会意,于三更来到五祖的房中,五祖为他说《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彻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自性本不生灭,本无动摇,本来清净能生万法于是,五祖就为惠能付衣法,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并念偈语: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复无种,无性亦无生五祖劝他最好深藏不露,避免其他僧人来争夺等到时机成熟再公开宣扬佛法,并教他“衣止不传”于是六祖携带衣钵,得法而去 六祖来到岭南,在广东四会一带的猎人队间渡过了15年的隐居生活在唐高宗年间(公元676年),才公开露面这年的正月初八,六祖来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在那里听印宗法师讲《涅盘经》当时因“风吹幡动”,引起两个僧人在争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六祖一语道破:“°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耳。

令众僧大为惊叹,引起了印宗法师的关注和尊敬,知道遇见五祖传人,请为上座,合掌道:“在下讲经,犹如瓦砾,听您讲经,却如真金一般又对众僧人说:“我只是凡夫,今日遇得肉身菩萨正月十七日,由印宗出面汇集当地高僧为六祖剃度二月八日,又由智光法师主持,授了具足戒 次年春,六祖离开法性寺,北上到韶州宝林寺(今韶关南华禅寺)开山传法,前来送行的有一千多人 在宝林寺,六祖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年影响越来越大武则天、唐中宗曾先后召其入京,均被婉言谢绝睿宗延和元年(712),惠能回到新州故乡,住国恩寺次年,圆寂于国恩寺宪宗谥号”大鉴禅师”宋太宗太平兴国年中(976~983)加谥“真宗禅师”;后由仁宗谥号“普觉禅师”,神宗赐“圆明禅师”之谥号他的言行后被其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法宝坛经》在佛教中,只有佛祖释迦牟尼的说法行为记录能被称做 “经”,而一个宗派祖师言行录被称做“经”的,在中国六祖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充分说明了惠能在中国佛教界的崇高地位 六祖座下嗣法弟子四十三人,在各地弘法,开创了独具特色的禅风形成了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五宗,临济下又分为杨歧、黄龙两派,合称“五家七宗”,正印证了达磨祖师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预言。

三、仁义师太(1911—1995)生平简介  俗名姜素敏,东北人十 七、八岁时潜心学医,主攻中医学针灸一门1940年秋到山西五台山,在显通寺落发出家,取法名仁义出家后仁义潜心修持,农禅并用1942年,仁义入 沈阳中医学院钻研医学四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仁义毅然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1年随军入朝在朝鲜的三年里,仁义千辛万苦,用其医术之 长,抢救医治了很多伤残军人1953年底回国,被安排在通化206医院1954年被派往沈阳大南关联营中医院针灸科,1958年被派往环城卫生院, 1963年下放到二边江乡三边江村1976年,他回通化市自办诊所1982年仁义再赴五台山,在塔院寺受具足大戒,同年重修南山寺1983年仁义法 师朝礼九华山,先后住甘露寺、菩提阁等庙最后住通慧禅林,并变卖家产倾其所有修复寺宇此后,仁义法师不顾年高,又外出弘法行医她赴邯郸、奔石家庄、走 浑源、上五台,一路修庙,一路行善,一路结众生缘在九华山期间,她施医送药,诲人不倦1995年4月,仁义从五台山返回九华山通慧禅林同年11月 28日晚七时圆寂享年85岁其弟子打开存放已3年零2个月的坐缸,见仁义师太端坐缸里,黑白相间的头发长出寸余,牙齿完好,皮肤毛孔清晰,身体尚有弹性,入缸十指相向的手势已有变化,右手稍抬高作捻针状,这是她几十年来为病人扎针的姿势。

仁义师太是中国佛教史上出现的首尊比丘尼肉身,现供奉在通慧禅林四、释地藏(公元630——729年)生平简介  生于新罗国王族,俗姓金,号乔觉唐高宗永徽四年出家后,即携白犬善听航海来华至九华山,得闵公地建大道场开元十六年圆寂,时年九十九岁,其尸坐于函中 三年后开将入塔,颜貌如生举起则动骨节,若撼金锁乔觉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遂建一石塔将肉身供于石塔中,尊为“金地藏”,所配殿宇称“肉身殿”地藏大师(696—794),祖籍新罗(今韩国庆州人),贵为王子《新罗本记》载:圣德王十三年(714),遣王子金守忠入唐宿卫四年,唐玄宗“赐宅及帛以宠之,赐宴于朝堂,授予大监职”唐开元五年(717),金守忠返国,将携带的文宣王、十哲、七十二弟子图等文献书籍置于大学,其后不知去向,唐新两国及后代的史籍均未见载于他的影踪金守忠是圣德王长子,非正室所生入唐宿卫回国得知父王将其母成贞王后废黜出宫,立异母弟重庆为太子的变故,庶出侧室的金守忠深感父王对他母子俩的冷遇和歧视,又不愿与异母弟争权夺利,便看破红尘,毅然抛弃锦衣玉食的王室生活,削发为僧加上金守忠有入唐宿卫的经历,在唐期间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教育熏陶,这就为他坚持削发、涉海、入唐求法的信念打下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据此,多数专家学者认为金守忠即是释地藏  释地藏所在的新罗国同中国是友好邻邦,两国佛教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公元四世纪佛教由中原首先传入三韩高句丽,至公元六世纪又传入最终统一朝鲜半岛的新罗国新罗国法兴王十五年(528)“始肇兴佛法”,此后新罗国内“创寺度僧,起像造塔,无经不来,无经不传”,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人争归信,师以达智,知世之可化”新罗三百八十年间,国王及王族信佛者,屡见不鲜,前往中国求法的僧侣见于史册的就达一百一十七人  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中国大规模翻译佛教经典基本结束,汉化佛教各宗派业已形成,佛教的发展处于繁盛时期与新罗国交好的李唐王朝,礼僧敬佛,大力支持佛教,形成了崇佛的社会风尚唐朝门户开放,重视国际间的佛教文化交流,不仅向佛教发源地派遣留学僧,并且向朝鲜半岛和日本传播佛教;特别是对直接来华礼佛求法的异国僧伽,礼遇有加,允许他们行脚住化,开设道场、周游华厦而不予限制正是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释地藏才能渡海来华,以僧侣身份开始他在中国漫长的修行,最终灭度而长眠于九华山  释地藏从一位禅栖九华山的异国高僧到成为中国佛教推崇的地藏菩萨,不但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其真人真事在中国佛教名山古刹中绝无仅有。

所以,游览或朝拜九华山,首先要了解释地藏在山上修行的生平事迹——其中不乏传奇色彩,以解开九华山历史文化情结1  唐开元末年(719),释地藏东渡来华已有二个年头了他在江苏浙江周游名山大川,拜师访道,苦寻 求理想之中的禅栖之地离开新罗之前,他曾梦见中国有座奇秀的大山,那里峰峦挺拔,绵亘百里;怪石嵯峨,佳木葳蕤,遍布断崖深壑、飞瀑流泉,经常云雾缭绕,四季清凉;那儿有肥沃的盆地,宜粮宜茶,是一方难得的宝地然而他在东南沿海一带游历二载,却没有找到合适的修行场所  有一天,释地藏在金陵江边偶然相遇一位衣衫褴褛,蓬头垢和尚,他胡乱唱着偈语;“吾观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说难尽,见闻瞻礼一念闻,利益人天无量事教化众生开道场,似梦非梦随江上;非行非去非非去,青山之阳空有灵”释地藏听罢,陷入沉思忽有所悟欲追问道友禅机时,老和尚巳登船扬帆,逆水而去他揣摸出偈语是老和尚有意点化,遂沿着长江大堤向上游进发时光茬冉,是日,释地藏行至皖南池州青阳县城内,遥见西南方的大山翠屏横截,耸入云霄经打听,人称九子山于是,他直奔九子山,走了一天,他赶到了西麓松阳里老田吴家村,在村头的水口庙歇住脚,已不能动弹释地藏幼时聪颖好学,年轻时躯长七尺,体魄健壮,曾自诲说:“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

三韩佛教有条古训:“迁乔必出谷,学道务求师”,而长期的艰险跋涉,几乎拖垮了他的身体,只有一条白犬形影不离、逡巡护卫着他,到了黄昏,他挣扎着托钵化缘,没走几步,便昏倒地白犬见主人伏地不起,急忙跳入水沟,用湿淋淋的皮毛轻抚主人的脸颊,可主人仍未清醒,它汪汪叫着,一溜烟似地钻进村庄,咬住吴家村大户吴用之的裤管拖人哪家的疯狗乱咬人!”吴用之气恼至极猛踢白犬,愤愤斥骂道白犬被踢松开嘴,掉头回跑几步,待吴用之转身要走,又咬住裤管拖人屡次反复,吴用之觉得蹊跷:白犬赶它不走,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事儿的,不如随它瞧个究竟跟着白犬小跑过来,吴用之发现了昏睡的释地藏,并把他搀扶进庙里休息,自己回家拿来斋饭茶水供释地藏充饥吃饱喝足了,释地藏缓过神来,十分感激吴用之:“施主慈悲,惠赐斋饭,救贫憎于危难之际,阿弥陀佛!”吴用之答道;“不敢当,不敢当和尚的白犬乖巧机灵通人性,领着山野村夫找到你,真乃神犬!也是在下与释氏有缘呀!哦,敢问和尚从何而来,要去何方?”释地藏道:“贫僧素来向佛,故不远万里,要上九子山修行施主可知前程尚有多远?”吴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