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董仲舒的灾异思想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05KB
约26页
文档ID:203627480
浅谈董仲舒的灾异思想_第1页
1/26

淺談董仲舒的災異思想江素卿-XX. a^=B—•刖百董仲舒治學的特色與成就,《漢書•五行志》曰:「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 羊春秋》,始推陰陽,爲儒者宗J劉向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雖伊呂無以加; 管晏之屬,伯者之佐,殆不及也」劉歆曰:「仲舒遭漢承秦滅學之後,六經離 析,下帷發憤,潛心人業,令後學有所統壹,爲群儒首」2班固認爲董仲舒治 經,融入陰陽之說,建立了儒宗的地位,劉向比爲伊呂,劉歆評爲「群儒首」「伊 呂無以加」之評或不免推崇過甚,然顯示董仲舒在劉向以後甚受推崇,是無庸置 疑的但是,時移勢異,隨著讖緯的禁絕,天人感應、陰陽災祥之論,遂被污名 化爲迷信的淵藪,被視爲思想的歧途,而讎伐不斷徐復觀先生認爲「仲舒在歷史中所直接發生的深遠影響,並不是來自他規 模龐人的著作;而係來自《漢書》本傳所錄的三篇賢良對策,亦即後人所稱的天人 三策」彳徐先生如此看重天人三策的原因,應與他認爲董仲舒對策在建元元年, 武常的儒學興革出自董仲舒的影響有關筆者曾撰文論武帝在尊儒活動中的主導 性及及董仲舒對策不在建元元年而由武帝策問的問題,顯現武帝在即位之初, 對災異、古今治道、學術紛歧等已都有深刻的認識,賢良所論只是提供他參考罷 了,多數硏究過度膨漲董仲舒對武帝的影響,並不恰當。

二•董仲舒災異思想的內涵董仲舒既以《春秋》爲治法,《春秋繁露》所發揮的治道,甚爲周遍茲僅就 災異思想的理論結構,及其於制度人倫上的類比運用,加以析論見《漢書•五行志》,頁1317二人之論俱見《漢書•董仲舒傳贊》,頁2526 o 見氏著:《兩漢思想史》卷二,頁421 (一)天人關係與災異譴告董仲舒闡述天人關係,以天爲本體,「天者萬物之主,萬物非天不生」,「天 地者,萬物之本,先祖之所從岀也」見《春秋繁露•順命觀徳八頁410 ;頁269 見《春秋繁露•郊義》,頁402 見《春秋繁露•人副天數》,頁356又以天爲最高的主宰:「天者,百神之君, 王者之所最尊也」5在此基礎上,他闡釋天人關係的主要論點如下:1.天與人合一董仲舒從天人同質、天人同構等各種角度論證天人的合一,如:天地之符,陰陽之副,常設於身,身猶天也與之相參,故命與之相連喜怒之禍,哀樂之義,不獨在人,亦在於天;而春夏之陽,秋冬之陰,不 獨在天,亦在於人人無春氣,何以博愛而容眾?…天無喜氣,亦何以暖 而春生育?…故曰天乃有喜怒哀樂之行,人亦有春夏秋冬之氣者,合類之 謂也匹夫雖賤,可以見刑德之用矣見《春秋繁露•天辨在人》,頁335以上就是從性質上說明天人同類。

又如:物疚疾莫能為仁義,唯人獨能為仁義;物疚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獨能偶天 地人有三百六十節,偶天之數也;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體有空!理脈,川谷之象也;心有哀樂喜怒,神氣之類也觀人之體,一何高物之甚,而類于天也!見《春秋繁露•人副天數》頁354-355此段文旨言天地萬物只有人能偶天地,人之偶天地,不只在於無形的仁義,人身 上的骨節、形體、耳冃、理脈等一切有形的結構,亦皆偶天地,因此從天地與人 的諸多相合,證明「天人同類」既然天與人冋類,則相類的事物,在共冋的陰 陽之氣的作用下人應法天而行曰:為生不能為人,為人者天人之為人本於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 所以上類天也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 行,化天理而義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 受命,化天之四時;…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故曰受,由 天之好也為人主也,道莫明省身之天,如天出之也使其出也,答天之 出四時而必忠其受也,則堯、舜之治無以加是可生可殺,而不可使亂 故曰非道不行,非法不言,此之謂也見《春秋繁露•爲人者天》,頁318說明人是從天而生,化天數而成的董仲舒在這些論述中,以「天人一也」的特 質,爲天人感應的基礎;又強調人既化天數而成,一切作爲應「明省身之天」, 也就是從自己的身上體察天意。

故曰:以為其當與不當,可內反於心而定也堯謂舜曰:「天之曆數在爾躬」言察身以知天也今身有子,孰不欲其有子禮也聖人正名,名不虛生 天子者,天之子也以身度天,獨何不欲其子之有子禮也見《春秋繁露•郊語》,頁399 "見《春秋繁露•人副天數》,頁356認爲從內反於心即知行爲當否,天子是天之子,則內省自當以事父之禮以事天 總之,董仲舒認爲人與天在同質、同構、副數、副類的基礎上,而能相感相應2人為天地間之最貴董仲舒認爲人是天創造出來的,天人同類互相感應他說:「天地之符,陰 陽之副,常設於身,身猶天也,數與之相參,故命與之相連也」h亦即天人一 體,所以說: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貴於人人受命於天,故超然有以倚物疚疾莫 能為仁義,唯人獨能為仁義;物疚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獨能偶天地見《春秋繁露•人副天數》,頁354認爲人具備與天地相同的本質,所以人是萬物中最貴者;偶天地最大的特色就在 「爲仁義」由於這種特殊地位,董仲舒認爲天的一切作爲都是爲了人曰:仁之美者在於天天,仁也天覆育萬物,既化而生之,有養而成之,事 功無已,終而復始,凡舉歸之以奉人察於天之意,無窮極之仁也人之 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3一方面以天作爲仁的根源,一方面說人應取法天而爲仁,因爲天的一切都是爲了 「奉人」,人既受命於天,天有「無窮極之仁」,人就應體察天意不應爲所欲爲。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本,先祖之所出也廣大無極,其德昭明,歷年眾多,永 永無疆天出至明,眾知類也,其伏無不焙也;地出至晦,星日為明,不 敢闇,君臣、父子、夫婦之道取之此4天地是人先祖的來源對人無微不至的照顧故人倫之道應取法於天3.天也受人的影?雖然人是天所創造的,但由於天人同類,互相感應,故不唯人受天的影響, 天也受人的影響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 起,而天地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其道一也見《春秋繁露•王道通三》,頁329o 見《春秋繁露•觀徳》,頁269-270 o 見《春秋繁露•同類相動》,頁360是故人言:「既曰王者參天地矣,苟參天地,則是化矣,豈獨天地之精哉!」 王者亦參而殽之,治則以正氣殽天地之化,亂則以邪氣殽天地之化,同者 相益,異者相損之數也,無可疑者矣見《春秋繁露•犬地陰陽》,頁468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則元氣和順,風雨時,景星見,黃龍下王不正 則上變天,賊氣并見見《春秋繁露•王道》,頁101以上第一段說天地的陰氣起,人之陰氣應之而起;相反的,人之陰氣起,天地之 陰氣也將應之而起董仲舒認爲「惡之屬皆歸陰」見《春秋繁露•陰陽尊卑》,頁336。

若任惡氣滋長,惡性循環 的結果將難以想像故此言目的在透過陰陽之氣的感通,強調天人關係不是單方 面由天主宰,人也是參贊天地化育的主體,不唯人受天的影響,天也受人的影響 第二段則指出王者在人之中有崇高的地位,他施政的治亂產生的正氣和邪氣,會 影響天地之化第三段則指出元氣是化生萬物的根源,王者施政允當,元氣的流 布就和調順暢,風調雨順,出現景星、黃龍等祥瑞;反之,王者行事不正,元氣 的流布,就不能和調順暢,必然產生不好的變異4.災異譴告董仲舒在論證人副天數的基礎上,把同類事物相互感應的現象看作是天主 宰的結果他對聲音相應的現象說:「……此物之以類動者也其動以聲而無形, 人不見其動之形,則謂之自鳴也又相動無形,則謂之自然,其實非自然也,有 使之然者矣物固有實使之,其使之無形」⑴這個所謂「無形」者就是天,他 認爲人們認爲是自然的作用,其實並非自然,都是天使之然的在董仲舒看來,人依附於陰陽之氣,如同魚依附於水一樣,其間沒有任何 間隙天地之間充滿著氣,天人之間透過氣產生感應「天將陰雨,人之病故爲 之先動,是陰相應而起也天將欲陰雨,又使人欲睡臥者,陰氣也有憂亦使人 欲臥者,是陰相求也;有喜者,使人不欲臥者,是陽相索也。

」2故天與人的關 係是,「天人之際,合而爲一,同而通理,動而相益,順而相受"二者聲息 相通,不分彼此,故天透過氣表達其意志,人經由觀察氣就可以了解天意如果人有失道之敗,天就會以陰陽五行中的變異提醒、警告、處罰人曰:天地之物,有不常之變者,謂之異,小者謂之災災常先至而異乃隨之災者,天之譴也;異者,天之威也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詩》云: 「畏天之威」,殆此謂也凡災異之本,盡生於國家之失國家之失乃始 萌芽,而天出災害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 之尚不知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見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見《春秋繁露•同類相動》5頁360-361 見《春秋繁露・同類相動》,頁359 2,見《春秋繁露•深察名號》,頁288 見《春秋繁露必仁月.智》,頁259董仲舒說明災異的區別及發生時機,董仲舒認爲天心愛人,對於不能體察天心 者,則降災異以警示,是由於「天意之仁」,欲使人回到當遵循的軌道上,以避 免最終的失敗故又曰:謹按災異以見天意O天意有欲也,有不欲也o所欲所不欲者,人內以自省,宜有懲於心;外以其事,宜有驗於國故見天意者之於災異也,畏之而不惡也;以為天欲振吾過,救吾失,故以此報我也。

春秋》之法,上變古易常,應是而有天災者,謂幸國孔子曰:「天之所幸,有為不善而屢極」楚莊王以天不見災,地不見孽,則禱之山川,曰:「天其將亡予邪?不說吾過,極吾罪也」以此觀之,天災之應過而至也,異之顯明可畏也此乃天之所欲救也,《春秋》之所獨幸也,莊王所以禱而請也聖主賢君尚樂 受忠臣之諫,而況受天譴也?23有災異固然應當警惕,體察天心,力求改過;但董仲舒也指出有災異者是「幸國」, 表示這還是天所關注所欲救的國家由上所論,董仲舒的天人關係論,雖以天爲主宰,但是,由天人一體,人 爲天地間之最貴者,天的一切作爲都是爲了人,人應法天而行等論述觀之,他不 但非消極的聽天由命,人影響天之論點,甚且淡化了孔子「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的命定論,強調天的作爲也受人的影響,就是對人有參天力量的肯定,含有人禍 福自取的根本精神二)由天人合一到制度人倫董仲舒的天人思想,由天人關係的論述,落實於制度人倫上,與先秦陰陽 五行之論的差異是以經學的義理爲根據,以推衍五行生勝與陰陽尊卑,及闡發重 德不重刑的仁政思想1. 五行生勝鄒衍的五行之說,以五行爲五德德雖爲善德,然也是德能,也是動力; 鄒衍的五德便是以五行爲五種動力"故鄒衍以五德終始的氣運循環解釋王朝勢 力的盛衰。

然鄒衍未明白說出五行爲陰陽二氣的五種結合,而在《呂氏春秋》中見《春秋繁露必仁冃.智”頁260-261參見羅光先生著:v董仲舒的哲學思想〉,《中國哲學思想史一兩漢南北朝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 1985),頁 177五行已明顯的代表五種氣,V感應〉篇有木氣、金氣、水氣、土氣之說,也沒有高 下尊卑之分《春秋繁露》談五行的篇幅不少以五行名篇的有:V五行對>、V五行 之義>、V五行相勝〉、V五行相生〉、V五行順逆〉、V治水五行〉、V治亂五行〉、V 五行變救〉、V五行五事〉等九篇,其他篇中也有不少提及五行的,顯示董仲舒對 五行非常重視曾曰:「天地之氣,合而爲一,分而爲陰陽,判爲四時,列爲五 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以天地之氣,由一氣分爲陰陽,再 分爲五行五行就是陰陽之氣的再分化,亦即陰陽之氣的不同結構方式構成物 體宇宙萬物都是由氣組成,萬物互通乃因其構成的氣可以互通董仲舒的觀點, 以爲天地萬物都由氣構成,氣週流於天地萬物之間,氣週流的次序,就決定了萬 物的特性董仲舒將這種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