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学生用第三部分冲刺阶段的语用与阅读的复习策略(北京)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50.80KB
约21页
文档ID:20338279
学生用第三部分冲刺阶段的语用与阅读的复习策略(北京)_第1页
1/21

聚能教育 2013 语文考前内部讲义 21第三部分:2013 届冲刺阶段的语用与阅读的复习策略(北京卷)一、语言运用冲刺策略二、文言文专题突破——文言虚词(重点是画框的) (一) “之”的用法【记忆顺口溜】【义项举例】“之”字有代词、动词和助词三种词性1、用作代词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 ;第一、第三人称,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 “它(它们) ”例如:①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指示代词,这)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②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 (代人,他)③輮使之然也 (《劝学》 ) (代物,它)④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 (代事,道理)2、用作动词,译为“去” “往” “到”等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史记·陈涉世家》 )3、用作结构助词①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译为“的” ,有的可不译;②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译为“得”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④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如: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 (定语,的)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 (补语,得)③何陋之有?(《陋室铭》 ) (宾语前置标志,不译)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定语后置标志:高高的庙堂,僻远的江湖错误:处在朝廷的高位上就担忧他的子民处在江湖边远的地方就担忧他的君主类似的还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筋骨之强,爪牙之利:强健的筋骨、锐利的爪子和牙齿)4、用作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如:①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②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补充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②楚人有涉江者 (《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③荆州之民附操者。

(《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④四方之士来者 (《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 (《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千里马”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④石之铿然有声者 (《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聚能教育 2013 语文考前内部讲义 22【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 ,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 ,就要为国君担忧”【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 )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考考你】判断“之”在文段中的意义。

一僧欲之①南海, 询于唐僧,唐僧不之②应久之③,此僧以箪食瓢饮之④助至南海,夸之⑤于唐僧:“此何难之⑥有?”唐僧曰:“汝之⑦百折不挠, 实可钦佩然汝之 ⑧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⑨乎?”答: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二) “乎 ”的用法【记忆顺口溜】【义项举例】“乎”字有介词,语气助词两种词性1、句中,介词相当“于” 例如: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在,比 《师说》 )2、语气助词可以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可译为“啊” “吧” “吗”等;也可以在句中表停顿,不译例如: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 (感叹语气,啊)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 (测度语气,吧)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 (疑问语气,吗)④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 ) (表停顿)【考考你】判断“乎”在文段中的意义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①?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乎②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

”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而王胡为乎④如此好乐?若恢恢乎⑤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乎⑥?答:① ;② ;③ ;④ ;⑤ (三) “者 ”的用法【记忆顺口溜】【义项举例】“者”字有 3 种用法:1、代词,指代人、物、事、时间、地点,组成者字结构构成名词性短语例如:①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为学》 ) (富的,穷的)②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后序》 ) (来的人)③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察今》 ) (过江的人)2、代词,放在主语后面,表示原因聚能教育 2013 语文考前内部讲义 2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之非常也 (鸿门宴)3、代词,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 “样” 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赤壁之战)4、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在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者” “也”连用,表示判断例如: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5、有时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例如: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 )【考考你】判断“者”在文段中的意义李白者①,诗仙也为当国者②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③,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④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⑤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答:① ;② ;③ ;④ ;⑤ (四) “也”的用法【记忆顺口溜】【义项举例】“也”是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判断、肯定、疑问语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例如: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 (感叹语气)②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左忠毅公逸事》 ) (判断语气)③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左忠毅公逸事》 ) (肯定语气)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 (疑问语气)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 (句中表示停顿) 【考考你】判断“也”在文段中的意义。

师道之不传也①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②?”“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③ ”“汝之言,金玉也④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⑤!”答:① ;② ;③ ;④ ;⑤ (五) “其 ”的用法【记忆顺口溜】【义项举例】“其”字有代词、连词、副词三种词性1、用作代词,可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的) ”“自己” ;可用作第三人称,指代人、事、物,译为“他(的) ”“她(的) ”“它(的) ”“他们(的) ”“它们(的) ”;可以用作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 “那” “那个” “那些” “那里”例如: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第一人称,我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 (第一人称,自己)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 (第三人称,他)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 (指示代词,其中的)2、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 “假如” “要是” ;表选择,往往用“其……其……”句式译为“(是)……还是” 。

例如: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 ) (假设,要是)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 (选择,是……还是……)聚能教育 2013 语文考前内部讲义 243、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可译为“大概” “难道” “还是”等或省去例如:①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测度,大概)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 (反诘,难道)③以乱其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婉商,还是)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可要,表示期望的语气 )【考考你】判断“其”在文段中的意义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噬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 ”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答: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11) ( 12) (13)(六) “与”的用法【记忆顺口溜】【义项举例】“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

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 “参与” “结交” “亲附”例如: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 (给与)②骞叔之子与师 (《骞叔哭师》 ) (参与)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 (结交,亲附)2、用作连词, “同” “和” “跟” 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 ) (和,跟,同)3、用作介词, “同” “和” “跟” ;“给” “替” ;“和……比较” ;例如: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和、同、跟)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 (给,替)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和……比较)4、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例如: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 (感叹语气)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 ) (疑问语气)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 (测度语气)【考考你】判断“与”在文段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与①之,吾亦同之今将他人与②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与③!其与④吾等之约, 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 寇尚难与⑤也, 应使众与⑥其事,与⑦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

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与⑧,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有与⑨?答:①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