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李满堂事迹李满堂,男,汉族,1958 年 12 月生,党员,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李满堂,复员退伍后始终不忘拥军拥属,把军人当亲人,把战友当兄弟,全力为战友解困,在多个任职地营造军地和谐共建的良好局面最是难忘战友情13 年前,为了帮助困难战友,李满堂牵头组建了战友联谊会,把扶危解困、战友病访、军烈属优恤作为联谊会的主要工作这些年来,战友联谊会共筹集资金 180 多万元,先后帮助 40 多名战友走出了生活困境,协调解决 20 多位战友及其子女的务工就业问题2006 年,东莞实施治摩政策,20 多位开“摩的”的战友失去了工作他获悉后,和战友一起四处奔走做工作,为多位战友们重新找到了谋生岗位2008 年,老战友钟桐增得了晚期肝硬化,严重的病情和巨额的治疗费用使他万念俱灰李满堂知道后,迅速伸出援手,与战友梁锦棠、卢普润等人共同商量救治方案,广泛发动战友捐款和访医寻药,并鼓励老战友坚持治疗,乐观应对,终于帮助钟桐增恢复了生活信心,病情也奇迹般地好转了作为经历过战火的老兵,李满堂对烈士有一份别样的感情2008 年 9 月,当听说 54 年前曾有 5 位战士为保护群众财产牺牲在樟木头,家人一直未能联系上。
刚到樟木头镇工作李满堂,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并决心为烈士寻亲很快,镇政府成立了“寻亲小组”,深入研究了寻亲方案,一场有组织的“寻亲战役”打响了一次次地寄寻亲信函,一次次地打长途,一次次地上民政部门咨询直到 2009 年清明,寻亲小组终于与一位烈士的亲属接上了头一边是感动、一边是激励寻亲小组以此为突破口,加班加点地赶、不厌其烦地跑,终将 5名烈士的亲属全部找到李满堂在任职地有“国防书记”的称呼,每到一地都把拥军拥属作为自己重要工作曾出资 3 万多元修葺广西那坡县烈士陵园,建起镇级将军馆;多次与战友一起走进部队、学校和政府机关开展国防教育得知烈士番日明的妈妈一人孤苦伶仃,李满堂动员几位战友驱车上百公里,几番打听找到了烈士妈妈,并与战友们商定,定期给番妈妈提供生活费,节假日轮流上门看望,一定为牺牲战友尽好孝心李满堂荣获广东省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拥军优属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黄伟事迹黄伟,男,汉族,1970 年 5 月生,河南省路桥建设集团路通实业公司经理黄伟是名铁杆冬泳爱好者,在野外游泳训练中,多次舍身营救意外溺水者在一次次无私的救助之后,黄伟意识到仅靠个人力量十分有限2008 年,他发起成立了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组织一批富有爱心的冬泳爱好者,开展义务救助活动,挽救那些意外溺水者的生命。
2011 年 1 月 12 日,虞城县任楼村 4 名儿童在冰面上玩耍,不慎坠入冰窟黄伟和他的水上义务救援队火速赶到现场营救队员分两组先后破冰下水,3名孩子被救出为了寻找剩下的 1 名孩子,两组队员又冒着生命危险、忍受着寒冷的冰水数次下潜,终于找到最后 1 名落水儿童这次救援是黄伟和他的“水上义务救援队”第 100 次救援行动每当任务来临,他总是身先士卒,在最短的时间内向队员发出指令并及时到达事故现场参与救援2009 年1月8日,商丘市包河一名男子轻生投河当时气温零下3℃,而且包河污染严重、臭味刺鼻,让人难以忍受但投河者的家属撕心裂肺的哭喊敲打着队员们的心,来不及多想,黄伟毫不犹豫地第一个跳进河中,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仔细搜寻每一片水域,直到6个小时后将投河者的遗体打捞上岸此时,救援队队员已经冻得浑身发紫,说不出话来2009 年开始,黄伟和他的水上救援队实施“百公里水上救援计划”,主动给周边省市的“110”指挥中心写信,提出随时可以前往开展水上义务救援服务2009 年 5 月 13 日,周口市鹿邑县一名 12 岁男孩放学回家时骑车落水,当地人动用船只打捞 10 多个小时没有成功,向黄伟求助后,他带领队员在 5 米深的水域中搜索了 200 多米将溺水者打捞出来,溺水者家人拿出钱酬谢却被他谢绝了。
2010 年 6 月 14 日,山东省单县一浙江籍民工在黄河故道游泳时溺亡,黄伟和5 名队员在 5 米多深、满是建筑垃圾的水中搜索 3 小时,当时他的右脚严重扭伤却仍坚持搜救直到完成救援,而这已是他在救援中第 8 次受伤 有难必帮、有险必出黄伟和他的“水上义务救援队”救援足迹遍布商丘市以及豫鲁苏皖周边地区,先后参加水上义务救援 104 次,挽救生命 18 人,打捞溺水尸体 80 多具,打捞财物价值 100 多万元 黄伟获得第八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荣获河南省十大杰出志愿者荣誉称号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丁新民事迹丁新民,男,汉族,1950 年 8 月生,党员,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方路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十几年来,丁新民秉承“用心做事,以诚待人,立信兴业”的经营理念,带领东方路桥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建筑业一级资质证书,获得了“凡是东方路桥承建的工程,质检部门一律免检”的信誉1997 年,他创办了以修路架桥为主业的东方路桥集团他在内蒙古第一次采用 BOT 模式,高质量、高速度地修建了伊煤外运的主干道——包府公路东杨段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他实行了“工程施工实名制”,各个标段全部用项目经理的名字命名,谁的路段出了问题谁负责。
东杨路被评为“优良工程”丁新民承诺:“东方路桥承建的所有道路都要比国家标准高一个等级,三级路要按二级路干,二级路按一级路干,一级路按高速路干,高速路按样板路干1999 年,公司承建东胜区杭南路,按国家部颁标准已完全合格但他发现部分路面平整度不够,影响外观质量,当即决定砸烂重修,对相关责任人予以处罚,保证了企业信誉丁新民一诺千金2002 年 8 月,东方路桥承建神华集团煤液化项目中的场平工程对方要求在 30 天内必须完成,开工之前先交 300 万元保证金丁新民说:“我交 600 万,到期完不了工,我分文不要,回头走人!”为了确保工期,丁新民在施工一线亲自指挥、亲自调度,连生日都是在工棚里吃着方便面度过的最终,提前 4 天拿下了这项工程东方路桥从此被誉为“草原上的筑路铁军”丁新民对员工有诺必践他说:“在东方路桥,我们不单要让几百名正式员工成为有产者,而且要让民工们也逐步成为有产者他为员工盖起了户均 120 平方米的住宅楼,使 500 多户员工搬进了新居他给道班工人专门盖了住宅楼,使常年累月工作在荒郊野外的养路工们住上了楼房,享受到了集团发展带来的实惠他还采取帮助贷款的方式,使 450 多名员工拥有了私人小汽车。
在内部分配上,他坚持全员持股,坚持人本大于资本,实行按劳取酬,员工的收入以每年 10%以上的速度递增丁新民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人物等荣誉称号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孙伟事迹孙伟,男,汉族,1957 年 10 月生,党员,吉林省白城市社会精神病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2002 年,孙伟到白城市社会精神病院就任院长兼党总支书记孙伟上任后,在整顿班子作风、整顿劳动纪律的同时,制定了医院发展规划,提出了“病房公寓化、庭院园林化、管理科学化、设施现代化和康复分院景区化”的目标为节省开支,拆除和新建工程不发包,而是组织员工自己动手干在几年时间里,他们单凭大锤、钢钎、撬棍等原始工具拆除旧房 6700 多平方米,建造包括两栋楼房在内各种用房 1.3 万平方米,修筑水泥路 1.4 万平方米,植树 60 余万棵,节省开支 600 多万元同期,还在院部和康复分院的庭院修筑了假山、长廊、凉亭、水榭、喷水池,并种植大量的花卉树木,增添了大批生活设施和医疗设备,彻底改变了院容院貌和住院环境在基建的日子里,孙伟吃住在工地,带领“突击队”冲在最前边,哪里有危险哪里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每天是一身泥土满脸汗水。
孙伟重视基础设施的改善,更注重业务能力的提升他大力倡导人性化服务要求医护人员文明行医、亲情护理,争做住院患者的贴心人,把病人当成亲人关心病人的文化生活,每到节日就开展文艺活动,组织患者登台献艺,医患联袂演出根据患者特点开展十字绣、石膏铸塑、绢花制作等工疗活动孙伟十分重视住院病人的生活需求,从院收入中拿出大笔资金予以补贴几年来,共为患者补贴生活费 300 多万元为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孙伟先后派多名青年职工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选送业务骨干去上级医院进修,并鼓励自学成才,还积极引进优秀人才,2009 年争取到 10 名大学毕业生聘用指标,使职工总体素质明显提高他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单位全面发展,制定了《精神文明建设五年规划》,积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职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通过成立文体组织、开办院报、宣传廊、节庆活动等形式,既活跃了职工和住院病人的文化生活,又营造了文明和谐的医患关系在孙伟的带领下,白城市社会精神病院从后进单位一跃成为吉林省一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孙伟也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10 年被评为第二届吉林省道德模范。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陈九事迹陈九,女,汉族,1923 年 10 月生,河南省濮阳市高新区皇甫街道办事处前皇甫村村民89 岁,对许多老人来说,正是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美好时光而陈九却仍在为一家四口人的生计奔波她独自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91 岁的大伯哥及智障眼盲的侄子,成为家里 3 个男人的生活支撑陈九的侄子张铁山从小痴傻,嫂子临死前把傻儿子托付给了陈九丈夫张玉科 1958 年因病去世,留下了刚满 1 岁的儿子张宝堂,从小智力同样有问题为了这个家,才三十几岁的陈九含泪在丈夫面前立下誓言,一定会把家照顾好从此,一个年轻的妈妈,独自带着两个孩子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难生活,把自己的青春和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这个家儿子张宝堂智力有障碍,多年没有成家8 年前,儿子终于成家了,儿媳妇的到来为这个家增添了不少生机,不幸的是3年前儿媳因心脏病突发去世2009 年冬天,儿子又遭遇车祸被撞成重伤,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年近九旬的大伯哥在下地劳作时摔断了腿,卧床不起自此,这个“四口之家”3 个残疾人的生活起居,全部落在了陈九身上,年逾八旬的她,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家里 3 个男人,既病且老为方便照顾,陈九就把一家人都安排在一间房子里,相对像样些的床铺和被褥分给了侄子、儿子和大伯哥,自己睡在低矮的小炕上,没有一块完整的木板,被褥又旧又烂,她一住就是数十年。
一家人的生活,吃饭是头等大事,也是陈九每天要面对的最实际的困难由于收入来源少,一家人平时都是馒头加咸菜,半年才能改善一次生活,买上几块钱的肥肉,让全家人沾点荤腥,有时到村口捡些烂菜叶,保证每周能炒两次菜 苦难的经历,长期的劳作,严重的营养不足,无情的岁月霜刀,压不垮陈九老人的信念,却剥蚀了她当年的风华和挺拔的腰身她的背驼得更厉害,身高不足一米五,体重不足 40 公斤大伯哥、儿子和侄子生活都不能自理,3 个男人的大小便问题,都要由陈九来解决大伯哥、侄子可以端碗吃饭,儿子却要一口一口地喂面对 3 个残疾人的“四口之家”,80 多岁的陈九依然选择坚强面对,用无尽的善和爱温暖残缺的生命,以母性的光辉照亮暗淡的生活陈九的事迹经各级媒体报道后,在广大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感动了千家万户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她家纳入了低保,并组织了捐款,村里还安排了专人帮她料理家务、打理农事2010 年,陈九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