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可持续建筑设计规定

乡****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72KB
约28页
文档ID:614445454
可持续建筑设计规定_第1页
1/28

可持续建筑设计规定一、概述可持续建筑设计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运营和拆除全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本规定旨在指导可持续建筑的设计与实践,确保建筑项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二、设计原则(一)资源节约1. 优化建筑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建筑占地面积2. 采用节能建筑材料,降低建筑本体能耗3. 优先使用可再生或可循环材料,减少资源消耗4. 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二)能源效率1. 最大化自然采光,减少人工照明需求2. 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材料,降低供暖和制冷负荷3. 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实现部分能源自给4. 优化建筑通风设计,减少机械通风能耗三)环境友好1. 保护场地生态,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 采用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环保材料3. 设计绿色屋顶或垂直绿化,改善微气候4. 减少建筑废弃物,推广装配式建筑三、技术要点(一)被动式设计1. 朝向优化: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合理确定建筑朝向,以利用自然光照和通风2. 开窗设计:合理布置窗户面积和位置,提高自然采光效率,同时防止热量损失。

3. 保温隔热:采用高性能外墙保温系统,减少热量传递4. 热回收系统:安装热回收通风装置,提高通风效率并降低能耗二)主动式技术1. 太阳能利用: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或光伏发电系统,提供清洁能源2. 地源热泵技术:利用地下恒温特性,实现高效供暖和制冷3. 智能控制系统: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优化能源使用效率三)绿色建材应用1. 选用低碳排放材料,如再生钢材、竹材等2. 使用本地材料,减少运输能耗3. 推广预制构件,减少现场施工废弃物四、实施步骤(一)项目规划阶段1. 进行场地环境评估,确定可持续设计目标2. 制定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指标3. 选择合适的可持续建筑设计方法二)设计阶段1. 完成建筑能耗模拟,优化设计方案2. 提交材料清单,确保符合环保标准3. 进行可持续设计审查,确保技术可行性三)施工阶段1. 严格执行绿色施工规范,减少废弃物产生2. 监控材料使用,确保环保材料到位3. 做好施工过程记录,便于后期评估四)运营阶段1. 建立能源管理机制,定期监测能耗数据2. 优化设备运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3. 定期进行可持续性能评估,持续改进五、评估标准(一)能耗指标1. 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

2. 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不低于30%二)水资源指标1. 雨水收集利用率达到40%以上2. 中水回用系统覆盖率100%三)废弃物指标1. 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超过70%2. 施工期间废弃物分类处理率100%四)环境指标1. 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5%2. 建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低于5%四、实施步骤(一)项目规划阶段1. 进行场地环境评估,确定可持续设计目标1) 评估内容: 详细调查项目场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太阳辐射、主导风向、降雨量等)、水文状况、周边环境(如噪音源、污染源、视觉遮挡等)、现有植被和地形地貌2) 工具应用: 利用气象数据、卫星影像、地形图等工具进行分析可借助专业软件进行初步的日照、风环境、热岛效应等模拟分析3) 目标设定: 基于评估结果,结合项目定位和预期,设定具体的、可衡量的可持续设计目标例如:设定建筑能效目标(如目标达到XX%的节能率)、水资源利用目标(如雨水收集率XX%)、绿色建材使用比例目标(如使用XX%的绿色建材)、废弃物减量化目标(如施工废弃物回收率XX%)等目标应具有挑战性但可实现2. 制定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指标1) 指标体系构建: 建立涵盖能源、水、材料、土地、废弃物、室内环境质量等多个维度的量化指标体系。

这些指标应能全面反映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可持续性能2) 指标细化: 将宏观目标分解为更具体的指标例如,能源指标可细化为:单位面积年耗电量(kWh/m²)、单位面积年耗热量(GJ/m²)、可再生能源供能比例(%)、照明设备能效等级(%)等3) 基准设定: 对比当地普通建筑或类似项目的能耗、资源消耗数据,为设定的指标设定基准,便于后续评估设计效果3. 选择合适的可持续建筑设计方法1) 被动式策略优先: 优先考虑并最大化利用被动式设计策略,如优化建筑朝向和形态以利自然采光和通风、高性能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利用自然遮阳、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等这些策略通常成本较低且运行维护简单2) 主动式技术整合: 根据项目需求和被动式设计的效果,选择合适的主动式技术,如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太阳能光伏/热水系统、地源/水源热泵系统、智能照明和暖通控制系统能等进行技术经济性比较,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方案3) 因地制宜: 设计方法的选择必须结合场地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例如,在炎热地区,重点应放在遮阳和自然通风;在寒冷地区,则应侧重保温和高效供暖4) 多专业协同: 组织建筑、结构、暖通、电气、给排水、景观等多专业设计师共同参与,确保各专业设计协调一致,最大化可持续效益。

二)设计阶段1. 完成建筑能耗模拟,优化设计方案1) 模拟软件选择: 使用国际通用的建筑能耗模拟软件(如EnergyPlus, DOE-2, OpenStudio等)或符合行业标准的本地化软件2) 输入参数: 准确输入建筑的几何形状、朝向、窗墙比、围护结构材料属性、内部负荷(人员、设备、照明)、用能设备效率、系统控制方式、气象数据等参数3) 模拟分析: 进行全年能耗模拟,分析建筑在供暖、制冷、照明、设备等方面的能耗构成对比不同设计方案(如不同窗墙比、不同保温材料、不同用能系统)的能耗差异4) 优化迭代: 根据模拟结果,识别能耗高峰和主要耗能环节,针对性地调整设计方案例如,增加外墙保温厚度、优化窗户设计、改变建筑形态以减少太阳得热等进行多轮模拟和优化,直至达到设计目标2. 提交材料清单,确保符合环保标准1) 编制材料清单(Material List, ML): 详细列出建筑项目中使用的所有主要建材(如混凝土、钢材、木材、墙体材料、保温材料、门窗、装饰材料等)的名称、规格、数量2) 环境属性收集: 收集每种材料的环境影响数据,如隐含碳足迹(Embodied Carbon Footprint)、可回收性、生产过程能耗、是否含有害物质(如VOCs)、是否为可再生或认证材料(如FSC认证木材)等。

可参考国际通行的数据库(如Eco-Profile, Simapro)或供应商提供的环境声明(Environmental Product Declaration, EPD)3) 标准符合性审查: 确保所选材料符合国家和地方关于绿色建材、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环境标志产品等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4) 供应商确认: 与材料供应商确认其产品符合声明,并索取相关证明文件3. 进行可持续设计审查,确保技术可行性1) 内部审查: 设计团队内部进行多轮审查,确保设计计算准确、技术方案合理、各专业协调无误2. 外部审查/咨询: 可邀请具有可持续建筑设计经验的顾问或机构进行独立审查,提供专业意见和改进建议参加设计评审会议,邀请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参与讨论3) 技术可行性评估: 重点评估所选技术的成熟度、可靠性、与当地气候和资源的匹配度、施工可行性以及运维的便利性和成本避免选用未经充分验证或过于超前、难以维护的技术4) 图纸深化: 根据审查意见,深化设计图纸,明确材料规格、施工工艺、设备安装要求等细节,确保设计意图能够准确传达给施工方三)施工阶段1. 严格执行绿色施工规范,减少废弃物产生1) 制定绿色施工方案: 在施工前编制详细的绿色施工方案,明确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废弃物管理、扬尘控制、噪音控制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2) 源头减量: 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工序,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损耗和工时浪费采用精确下料技术,推广可重复利用的模板和脚手架3) 分类收集与处理: 设置分类垃圾收集点,对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险废弃物等进行源头分类与合格的回收或处置单位合作,确保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理,提高回收利用率例如,混凝土、砖瓦等可回收利用部分应单独收集,金属边角料应全部回收4) 节水措施: 采用节水型施工设备,合理安排施工用水,收集利用施工现场的雨水对施工车辆和设备进行维护,减少跑冒滴漏5) 节电措施: 合理安排照明,使用节能灯具定期检查施工设备,确保其运行效率2. 监控材料使用,确保环保材料到位1) 进场检验: 对进场材料进行核对,检查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环境声明(如EPD、绿色建材认证)对关键环保指标(如有害物质含量)进行抽检2) 过程追踪: 建立材料使用台账,记录各类材料的使用数量和位置,确保实际使用与设计文件一致,特别是环保材料的使用3) 供应商管理: 持续与材料供应商沟通,确保其按合同提供符合要求的环保材料如有问题,及时反馈并要求更换4) 防止错用混用: 加强现场管理,防止环保材料被误用或与不环保材料混用。

3. 做好施工过程记录,便于后期评估1) 建立档案: 设立专门的绿色施工管理档案,记录施工过程中采取的各项环保措施、使用的环保材料、废弃物处理情况、能耗水耗数据等2) 定期检查与报告: 定期对绿色施工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形成报告如有不达标之处,及时整改3) 影像记录: 对绿色施工的亮点和关键环节进行拍照或录像,作为后期评估和宣传的素材4) 数据收集: 尽可能收集施工期间的能耗、水耗等实时数据,为项目后期的运营阶段绩效评估提供基础四)运营阶段1. 建立能源管理机制,定期监测能耗数据1) 系统安装与调试: 安装分项计量装置,对主要耗能系统(如照明、暖通空调、电梯等)进行能耗监测确保计量设备准确无误并正常运行2) 建立监测平台: 利用楼宇自控系统(BAS)或能源管理系统(EMS),将能耗数据集中采集、存储和分析3) 设定基准与对比: 建立建筑正常运行时的能耗基准,定期将实际能耗数据与基准进行对比,识别异常波动和节能潜力4) 数据报告与分析: 定期生成能耗报告,分析能耗变化趋势,评估节能措施的效果将分析结果用于指导运营调整2. 优化设备运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1) 设定运行策略: 根据建筑使用模式、天气变化等因素,优化暖通空调、照明、电梯等设备的运行策略。

例如,采用智能温控,设置合理的设定温度;根据自然采光情况自动调节照明亮度;在人流较少时段降低空调运行强度或采用夜间通风等方式2) 设备维护: 制定并严格执行设备维护计划,定期清洁空调滤网、冷却塔,检查管道保温,校准自控系统,确保设备始终运行在高效状态3) 系统优化: 定期对暖通空调系统进行能效检测和性能优化,如检查冷热源效率、水泵风机变频效果等4) 人员培训: 对物业管理或使用人员开展节能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节能意识和操作能力3. 定期进行可持续性能评估,持续改进1) 评估周期: 建议每年或每两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可持续性能评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