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中的启发性教学原则及对当今教学的启示 张 瑜Summary《学记》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部较系统严谨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理论著作它所提到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不但对古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当代教学有很深刻的启发意义在当今教学中,应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真正做到开启学生的心智Key《学记》启发教学:G422:A《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古代教育思想的总结虽然全文只有1229字,但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教师的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启发性教学原则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对当今的教育教学仍然有着启发性作用,值得借鉴和吸收例如《学记》中提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里所说的“喻”即“晓喻”,也就是启发诱导的意思明确提出了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种启发式教育古已有之,孔子可谓是始作典范《论语》记载: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论语·子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对于这一点朱熹这样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但孔子只强调了教者要善于启发, 以及启发的时机,而《学记》中明确提出: “君子之教, 喻也喻”即晓喻,启发诱导的意思它不仅继承了孔子的启发诱导教学指导思想, 更进一步论证了启发诱导的目的与方法隐含着目的论与方法论统一的思想其实启发式教学是具有一定的心理学依据的每个学生都会有成就动机,即驱动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某些特定领域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克里兰德和阿特金森合著的《成就动机》一书,明确地提出了影响行为强度的条件和因素主要有成就动机、对成功的期望、成功的价值他们认为成就动机主要指三种内驱力:认知的内驱力、自我增强或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认为一个人的求知欲越旺盛,越是想增强自尊和得到别人的赞许的认可,那么,他在有关的目标指向性行为上就越想获得成功,其行为的强度就越大相应地,学习的成就动机越强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越高,学习的效果也会相应增强而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越多,成就动机也就越强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如果教师能够做到启发学生的心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而不是把既定的答案灌输给学生),这样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当学生在某种活动中获得成功,他们往往感到满足这种满足可以起自我强化的作用,使他们追求更高的成就,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除此之外,学生还会对自己取得的成绩进行积极的归因,从而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在当前的中小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甚至整堂课都是老师在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尤其是陈述性知识)灌输给学生,很少有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的互动这一点在《学记》中也有所反映:“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那么怎么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启发是非常讲究时机适当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处于这一状态呢?《学记》找到了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方法,“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了解学生学习的状态与求知的心情,不要急于把“为什么这样”告诉学生,这样就会在教学与学生发展之间把握一个适当的“度”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急于了解的心理,然后教师再施教,学生就会牢记在心,真正有所收获了启发式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启发的层次性。
在启发学生思考时,就要结合这一认知规律,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更高的层次,逼进核心问题例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时,就一连串地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从题目上看,这篇文章既有杜鹃花又有杜鹃鸟,有一些文人骚客把它看作“哀”、“愁” 的化身, 但为什么西方却把它看作“欢快”的象征?作者在文章最后的观点是怎样的?”这样几个丝丝入扣的问题连续提出,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理清文章脉络也就是说,教师要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提供钥匙,但不可把知识通达不遗的全部硬塞给学生,要留有余地,启发学生自己积极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发展这就是启发的教育价值总之, 启发式教学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虽然不能给学生以无限的知识,但可以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启发其独立思考,开动脑筋,才能收到切实的教学效果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