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下册数学听课记录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篇一 1.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2.你能直接说出700÷25的商吗? (1)你是怎么想的? (2)依据是什么? 3.你还记得分数的基本性质吗?举例说明 评析: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于是此环节意在通过复习、回忆让学生沟通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重现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类比推出比的基本性质埋下伏笔同时,还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一)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比的基本性质 2.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评析: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验证比的基本性质 师:正如大家想的,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规律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1.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小组讨论学习 ①每个同学分别向组内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依次交流(其他同学表明是否赞同此同学的结论) ②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则举例说明,然后由组内同学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③选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2.集体交流(要求小组发言代表结合具体的例子在展台上进行讲解) 预设: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进行验证;根据比值验证 3.全班验证 4.完善归纳,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上题中○内可以怎样填?□内可以填任意数吗?为什么?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2)学生打开书本读一读比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5.质疑辨析,深化认识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做出准确判断: (1) ( ) (2)比的前项乘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除以3 ( ) 评析:基于猜想的学习必定需要来自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验证,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但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合作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这样可以促使每个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交流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时也真正内化了来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今天我们发现的比的基本性质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可以化简比,进而得到一个最简整数比 理解最简整数比的含义 1.引导学生自学最简整数比的相关知识 预设:前项、后项互质的整数比称为最简整数比 2.从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简整数比,并简述理由。
3:4; 18:12; 19:10; : ; 0.75:2 初步应用 1.化简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 学生独立尝试,化简后交流 2.化简前项、后项出现分数、小数的比课件出示) 3.归纳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总结出了将各类比化为最简整数比的方法化4.方法补充,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化简比?(求比值) 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预设:化简比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数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听课评析: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篇二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 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 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 角的大小比较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 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 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1. 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
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篇三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3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能辨认方向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 一、创设情境,唤起旧知 1、请你说出徐老师站的位置? 2、引导学生用指南针找北方,说出南北、东西两对相反的方向。
二、探究新知,深化认识 1、指名指出北和南,并说说你是怎样找出来的? 2、小组合作:顺时针找东方 一个小组汇报后教师分析 3、转换观察点,问:北方向在哪?找出后学生齐答其它三个方向 4、三个点的北方向有什么相同点?指向哪? 5、师小结:这说明北方向是一致的 6、猜c点的北方向和a点的北方向? 7、让学生贴出北方向 三、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1、小组活动:找出你喜欢的点指出东、南、西、北 根据观测点的不同找准方向 2、全体做游戏: (1)明确要求 (2)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找方向 (3)分组展示,体验成功 四、总结质疑,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点评 2、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北极和南极,拓展延伸 1、徐平老师的这节综合实践课《认识方向》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突破得比较好徐老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巧妙地化解了教学的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找方向 2、教师的语言精炼,教态自然,和蔼可亲,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能恰当地运用教具和学具创设情景,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同桌合作、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加深对方向的认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总的来说,这节课是上得很成功的!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篇四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2.你能直接说出700÷25的商吗? (1)你是怎么想的? (2)依据是什么? 3.你还记得分数的基本性质吗?举例说明 评析: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于是此环节意在通过复习、回忆让学生沟通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重现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类比推出比的基本性质埋下伏笔同时,还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二、新课学习 (一)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比的基本性质 2.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评析: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验证比的基本性质 师:正如大家想的,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规律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1.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小组讨论学习 ①每个同学分别向组内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依次交流(其他同学表明是否赞同此同学的结论) ②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则举例说明,然后由组内同学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③选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2.集体交流(要求小组发言代表结合具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