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探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郝雄飞 22310117 指导老师梁玉泉摘要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是19实际末 20世纪初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的第一 拍涌浪他率先提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的全新命题,深刻剖析了 几千年封建文化积淀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国民性,明确指出了以教育、报刊、 史学、小说新民的新民之路,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同时对今天 的中国依然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一、 新民思想之产生1898 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流亡到日本,对梁启超来说是个人的一大不 幸,因为这使他失去了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其改良主义理想的机会和权力但从 思想方面来说,流亡则是一次意外的良机因为由于政治活动的中断,使梁有 充裕的时间发挥他的思想才华并且,在居住日本期间,他免除了在中国受到 的各种限制和不便,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他在日本很快学会阅读 日文,吸收新思想,从而为使他的思想发展到在中国不可能有的高度提供了一 个理想的环境 戊戌变法的失败和在日本对西方启蒙思想的深入的研究,让梁启超更加深刻 地认识到:徒变枝叶不变本原是万万不行的,而“民德、民智、民力、,实为政 治、学术、技艺之大原” 。
政治制度只是枝叶,其背后实际有一种更广的文化支 持,具体表现为国民素质或曰“国民性”因此,他提出要改造“国民性”,造 就“新民”并以“中国之新民”作为自己的笔名,创办了《新民丛刊》 “新民”是儒家经典《大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大学》里,这一概念 包含儒家经世的核心在于道德修养和对人的革新这一思想新民”概念也存在 于流亡前梁的社会政治思想中然而,西方的一套价值已经严重渗透到儒家的 经世观念中而在明治日本的新的思想环境里,这种渗透更为深刻结果是梁 在他的《新民说》中提出了一套新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观固然,这其中不 可避免地仍伴有某些儒家思想成分,但梁对“新民”的阐释与《大学》中的“新 民”概念相比,革新更为突出并且,革新的一面是如此重要,以至需要“新 的公民”这一新的概念来表达“新民”一词的含义二 新民思想之内容梁氏说: “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所以梁启超之新民是中西兼备之 新民,但其革新,“采补其本无”则更为突出一)公德与私德 梁启超将道德分为两个范畴,一是他所称的公德,另一个是私德公 德指的是促进群体凝聚力的道德价值观:私德是指有助于个人道德完善的 那些道德价值观。
对一个群体的凝聚力来说,最必不可少的自然是公德, 但私德也十分重要,因为一个群体的总体素质最终取决于该群体个别成员 的素质因此,梁氏认为私德绝非只是个人问题,它的首要价值仍在于有 助于群体的利益 梁启超将儒家的五伦与被划分为家庭、社会和国家三个伦理范畴的西 方伦理学作一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根据西方道德标准的 判断传统的中国道德只在家庭伦理范围有很好的发展,在社会和国家伦理 方面,传统道德被证明有严重的缺陷,为改变传统中国伦理对私德的偏重, 中国最急需的是公德或民德,并由此为中国人塑造新的人格理想二)竞争和进步 梁启超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世界观认为,竞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个 无情的事实并且,竞争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是人们所渴望的,因 为根据梁的观点,它揭示了西方国家进步的奥秘同样,中国停滞的根源 也可归咎于比较缺乏竞争和中国历史上根深蒂固的反竞争文化传统在欧 洲和中国不同历史发展的比较中,梁声称中国上古时代直到周朝与西方的 历史发展相似,即是从血缘种族时代过渡到封建主义时代在周朝封建时 代,中国被分裂为彼此经常发生战争的不同国家与在西方一样,正是这 些不同国家之间的竞争说明了周朝末期文化鼎盛的原因。
梁启超接受达尔文竞争的价值观与它对近代西方另一价值观——进步 的信仰密不可分其实某种意义上梁接受竞争价值观,主要因为他相信后 者是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与他接受竞争价值观的模棱两可和只看 重竞争的工具性不同,梁对进步价值观的信仰是终极的无条件的三)进取精神和冒险精神 梁启超提倡进取精神的理想,他将这一理想看成是新民的一个必备美 德 在进步的理想中, 包含的另一个理想是冒险精神 这一理想在有关“力” 和“命”的对立在几年后才得到详尽地表述,但是梁氏进取精神理想的核 心,贯穿在他有关新民理想的不少文章中 梁启超指出这种百折不挠地努力去征服和追求成功不只是西方个别 人的特征,它将其称为某些西方民族的特征梁启超将英国和俄国看作是 百折不挠的努力谋求民族扩张的几个少数民族的榜样总之,为实现伟大 事业所必需的一心一意、百折不挠的进取,看来是中国民族性中特别需要 的 在他看来,近代欧洲民族更加突出的特征是他所称的“进取冒险精 神” 他认为,在西方文明中,没有比这种精神更值得中国人学习了,“欧 洲民族之所以优强于中国者,原因非一,而其富于进取冒险之精神,殆其 尤要者也梁启超似乎认识到进取精神是近代欧洲发展的动力源泉,不管它以何种不同的形式出现。
总之,近代欧洲历史充满进取冒险精神,这一 重要事情实比其它任何东西更能说明欧洲在近代世界惊人扩张的原因今 日阿力安民族所以殖民遍于大地,赫然为全世界之主人翁者,遵何道乎? 亦曰其人有冒险进取精神而已 ”(四)权利和自由 梁启超强调归根到底自由涉及六个问题:第一,平民是否享有平等的 权力,是否没有任何人享有特权;第二,符合法定年龄的所有公民是否可 以参加政治决策过程;第三,殖民地人民能否建立他们自己的政府,享有 他们先前作为母国国民时享有的那些权力;第四,人民是否可以不受政府 干预,享有选择宗教信仰的自由;第五,一个国家是否不受外国的侵略和 干涉,享有建立主权和独立政府的自由;第六,为地主和资本家工作的劳 工是否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 梁启超强调,不是所有有关自由的六个问题与中国有关首先,平等 问题与中国没有任何关系 因为梁认为早在战国时代贵族制度就被废除了, 阶级区别久已消亡因为中国没有殖民地,殖民地自治问题对于中国来说 自然毫无意义宗教自由也不构成问题,因为中国不是一个宗教国家,历 史上从不为宗教冲突困扰就经济自由来说,劳工问题将来可能变得突出, 但鉴于中国目前经济的落后,它也非当务之急。
根据梁对形势的分析,只 有两个自由问题与中国相关,即人民参政问题和建立民族国家问题换言 之,现阶段中国只需要关心他所称的民族自由和政治自由问题,这两个问 题基本上是同一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的解决意味着另一个问题的解决三、 新民思想之影响梁启超在维新时期就强调“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因此把学校建设提到 非常重要的位置抵日未久,他更感“国民性”的重要启蒙的任务就是 要将品性上由根本缺欠的“国人” ,改造成现代意义上的“国民” 诚如许 纪霖所说:“中国的启蒙,非自五四起,实乃从《新民说》而始五四的思 想家们无论是胡适、 鲁迅,还是李大钊、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都接受过 《新 民说》的思想洗礼,《新民说》可以说是中国启蒙思想的处女地一)梁启超新民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1、克服惰性,养成国民积极进取的精神,更新国民新面貌,他提出的冒 险精神和进取精神,对当时克服惰性,养成国民积极进取的精神,更新 国民新貌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2、克服重文轻武之习,弘扬尚武精神梁启超把尚武与增强国民体质结 合在一起,以锻炼刚健奋进的国民精神,这种主张在当时无疑是具有远见的3、根除“奴隶性“,培养新型理想人格的国民梁启超认为要真正革新 中国社会,避免亡国的厄运,首先必须根治国民的“奴隶性”,用独立自 由之思想启蒙教育国民,从而培养新型的理想人格。
他的这种思想无情 抨击了封建意识,对培养新型理想人格的国民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梁启超新民思想对现实的影响1、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当今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关注点聚集在国民素质上,忧思者有 之,当然也不乏乐观者,但不论忧思也好乐观也罢,都说明了国人对这 一问题的关注梁启超的《新民说》虽不能成为提高今人素质的万全之 策,但其合理而丰富的内涵仍为今人所用2、有利于构建优秀的社会公德随着中国经济的起飞与社会的发展, 公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 注尽管今天的现状对比百年前梁启超所处的时代已有很大的改观, 但站 在世界范围的高度 , 我们不得不承认 , 国人的公德意识实在需要上到一个 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和努力, 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3. 有利于强化国民爱国主义教育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在理论上是想用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取代封建主 义的落后传统 , 最终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 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表现 当今 ,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如何以深沉的爱国责任感造就一代 具有新的道德观念、精神面貌和理想人格的新国民,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则 起到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 易鑫鼎 . 梁启超选集 [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 2006.12. [2] 张灏.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 同道. 国学大师之死 [M].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10. [4] 高秀暖 . 论梁启超新民思想的意义及价值[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5] 胡维革 . 梁启超新民思想论述 [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1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