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城市发展战略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第一节 城市发展战略概述第二节 城市性质与类型第三节 城市(人口)规模第四节 结构规划与远景规划 太原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l省城重新定位 –新的规划研究将太原定位为:“太原是国内重要的清洁能源和装备制造 业基地,是具有三晋文化特色的旅游城市,也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区域 性中心城市之一和区域性的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 l这与1954年的“太原是工业城市”;1983年的“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 ,是全省科技文教中心,是以冶金、机械、煤炭、化工为主的重 工业城市”;1991年的“太原是山西的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教 育、科技、文化的中心,是以冶金、机械能源、化工为支柱的重 工业城市,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2000年的“太原 市是山西省省会,是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华北地区 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都有所不同l由此,太原市的发展目标也将有所调整,要从单一功能的资源型 城市走向适合创业的综合型城市;从偏于一隅(相对偏离国家主 要的发展轴线)走向区域共赢(更主动地接受首都的辐射,加强 与区域内其余中心城市石家庄、郑州、西安等的联系);从千年 古邑走向时代名城,从“锦绣龙城”走向“生态新都” l建设“生态新都” –在未来太原的城市建设中,新的规划研究提出,要“打造21世纪 的‘生态新都’”,即选择以太原城市“一水中分,三山抱城”的自 然格局为基础,建立“蓝脉绿网”的中心城区生态网络。
这是未 来太原对城市生态结构的理想选择 –“一水中分”指汾河将太原市城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三山抱城” 指太原市东、西、北三面临山这种自然与历史生态特征,为 太原建设生态城市奠定了基础建立“蓝脉绿网”,则是要充分 利用中心城区内发达的河流水系———蓝脉,结合疏浚工程保 留大型河道,改造小型河道,同时沿河、沿高速公路和主要道 路设置不同宽度的绿化隔离带,形成绿网,从而建立网络状的 中心城区“生态安全模式”,建构太原城市多层次、多功能、立 体化、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l城市拓展取向–新的规划确定南部为城区发展的主要方向,确定主城区空间拓 展取向为“北调南拓、内优外设” –北调:重点对城市北部以太钢为首的国有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 产业更新换代 –南拓:把城市建设的重点逐步从市中心区向小店区和晋源区转 移,建设南部新区 –外设:中心城区的适当有序外延发展,在东南部建设区域物流 中心,在西南部建设晋阳湖旅游综合开发区,做大地处东部的 民营工业园区同时配合太原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等行 政办公机构的南迁,建设市级行政中心;并建议省级行政中心 从旧城区南迁,建设新的省级行政中心,从而带动南部新区组 团及周边地区的发展。
l城市拓展取向–内优:对中心城区进行调整和重构,优化交通、整合功能、改 善环境、建设中心商务区具体地,“优化交通”是将纵向的建 设路、新建路、和平路,横向的漪汾街、南外环街建设为快速 路,调整滨河东路、滨河西路、长风街为主干道,东线铁路实 行客、货分离,现状铁路线改造为客运线和观光铁路,货运线 则外迁至东外环高速路处,对干道系统进行环状网络化改造;“ 整合功能”是通过工业调整,实现内环内无传统污染型工业,高 新区采用“一区多园”模式改造,建设新的市级行政中心,省级 行政中心南迁,实行长风大街轴线路的营造;“改善环境”,包 括打通北部800米绿化隔离带,建设城西水系延长开敞空间至南 部绿化隔离带,绿化边山支沟,将山景引入城市景观体系中, 与汾河水景相互融通;建设中心商务区,是要利用现有基础打 造和提升由北大街、新建路、五一路、所限定的城市综合服务 带,调整核心区用地,在东起五一路,西至新建路,北起迎泽 大街,南至长风大街的用地范围内,规划建设一个集金融、贸 易、办公、信息、服务、商业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中心商务区 l城市总体布局 –新的规划确定太原城市总体空间结构为“滨河带形组团城市”, 城市总体布局采用“一河、三片、四带”结构形态。
–一河——突出汾河的景观功能,沿汾河组织城市功能,成为太 原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轴线和景观主轴线,形成“一江两岸”的城 市总体格局;三片———充分利用自然河道、高速公路等作为 主要生态廊道,将城区有机分为北部组团、中心组团、南部新 区组团3个相对独立、集约发展的城市功能组团;四带———从 西向东逐渐形成西部产业带、滨河生活居住带、城市综合服务 带和东部产业带同时结合现状河道疏浚整治和生态廊道建设 ,在各城市功能组团之间以水网、绿网和交通网络构成联系, 形成一种融山体、河流和绿化等自然生态要素为一体的开放式 、弹性化、生长型的城市发展模式l城区产业布局 –尖草坪区,太钢集团的搬迁难度较大,继续保留,但其中的化 工企业应该搬迁到南部的小店区,产业定位为冶金工业综合区 、小商品集散地–杏花岭区,处于太原市核心区的大量工厂也应该搬迁到小店区 ,产业地位为商贸、居住、第三产业发达地区–迎泽区,定位为发展行政办公、商贸、金融、居住等第三产业 发达地区 –万柏林区,机械工业企业继续维持不变,化工、纺织企业向小 店搬迁或就地改造,留下的土地成为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的一个园,产业定位为机械工业、煤炭工业、商贸业。
–晋源区,重点发展旅游综合服务业,工业企业就地改造或搬迁 到小店区,产业地位为旅游综合服务业、农业、房地产业 –小店区,以高新技术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园区、物流园 区为依托,接受城内产业转移、发展新兴产业,定位为生产与 生活综合的新区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第五章 城市发展战略第一节 城市发展战略概述和背景研究 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战略狭义指对战争全局的策划和指导;泛指重 大、全局性、长期、相对稳定、决定全局的谋划 城市的总体规划就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城市的 总体规划纲要是城市建设战略性的规划构想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是社会、经济 、文化、科技等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的综合结果 不能脱离区域单独研究城市总体规划应该与国 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相协调第一节 城市发展战略概述和背景研究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就必须研究城 市的区域发展背景,必须研究城市的 社会、经济发展,以城市社会、经济 、文化、科技发展确立城市发展的目 标在城市发展一定时期内,城市的 性质的确定和城市发展可能规模的预 测(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使城市规 划建立在可靠的、科学的基础之上。
城市发展战略的背景研究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城市总体规划与其它规划的关系示意图区域(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 市 总 体 规 划 纲 要国民经济与社会 发展计划年度计划发发展条件发发展目标标区域地位 城镇镇体系城市性质质城市规规模总总体布局 基础设础设 施时间序列规划空间序列规划一、国土规划“国土规划”一词有时是作为一个泛指有关国家土 地的规划行为因此各种有关土地的规划工作也常都被 称为国土规划但作为具体规划行为时,则有着不同的 内涵在我国,国土规划除了作为泛指的名词被应用外 ,具体的规划工作实际还只是断断续续地进行、摸索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l 我国系统地开展有关土地的规划是从1986年《土 地管理法》颁布以后,1988年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1991年,国家土地管理局发 布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1996年 开始了第二次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国 家土地管理局于1997年颁发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 审批规定》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试行) 》。
城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有着密切 的关系,中发(1997)11号通知中明确指出:“城市建设 总体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用地规模不得 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区域规划 l 区域规划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 展长期计划及设想,对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综合分析评 价各种自然、技术经济因素和条件的基础上,作出该地 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没的综合安排,主要包括资源综 合开发利用和区域发展方向,合理配置工业和城镇居民 点,安排区域性交通、能源、水利、园林、休疗养、旅 游、环境保护等各项区域服务性工程没施从长远的整 体的利益出发,但又要充分兼顾近期的、局部的要求, 以统筹兼顾,使区域内各项建没密切协调,合理布局, 形成区域的有机整体,为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 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四、城镇体系规划 l 区域规划虽然比国土规划的目标更为具体,是国 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深化,空间布局和物质基础的落 实但它的涉及面相当广,是相当综合性的工作,而其 中城镇体系的规划则和城市总体规划更为密切相关l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渠道变得多元化,伴随 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这就更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 控、协调的职能。
编制城镇体系规划,为政府引导区域 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谋求整体协调发 展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第五章 城市发展战略第二节 城市的性质与类型 城市性质的含义 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 城市类型 分析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 城市性质的含义 概 念 是城市主要职能的反映 是在一城市网络中的分工,具有区域性 体现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动态性太原市: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华北西 南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指城市在一定时期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和社 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发展方向,是城市在 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含 义 举 例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01年—2020年 规划区范围总面积为约600平方公里,市区控制面 积50平方公里,52万人城市性质定位为“晋南和晋 、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具有河 东文化特色的工贸旅游城市”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以 向东、向北发展为主,远景适度向西发展主体布 局结构为“一主两副”三个城市中心和三大工业片区 的城市组团道路系统为两环九横九纵的道路骨架 网,使得组团之间交通有机联系。
城市绿化以“两圈 、两带、多点”的系统布局 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1941,«北京都市计划大纲»:“政治、军事中心,特殊之观光城市,可视作商 业城市” 1946,«北平都市计划大纲»:“将来中国之首都,独有之观光城市” 1953,第一个首都城市总体规划:“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的中心” 1982,«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草案)»:“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1992,«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 和布局的依据城市性质决定城市规模、用地组 织的特点和市政公用设施水平 便于因地制宜,使规划更具有现实性和特色 意义 案例(北京)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 区域因素:城市在所在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作用与地位把城市放在区域更大的范 围内,用系统的观点来考虑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基本因素:为满足本市 范围以外地区的需要而服务的对城市形成发展起到 直接作用的因素城市性质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 导基本因素决定,由该因素组成的基本部门的主要 职能所体现。
政府方针、政策因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 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对该城市建设的要求 城市类型 一般有按城市性质、城市规模、行政建制几种分类城市规划中更 偏重按城市性质分类 国外城市的性质分类美国前苏联苏联日本(1)工业业城市(1)共和国和省中心多职职能城市(1)政治文化城市(2)零售商业业中心(2)工业业城市(2)地方中心城市(3)批发发商业业中 心(3)运输输中心城市(3)轻轻工业业城市(4)非专业专业 化城 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