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年最新的校园欺凌的调查报告

1588****17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4.07KB
约9页
文档ID:282096907
2022年最新的校园欺凌的调查报告_第1页
1/9

校园欺凌的调查报告一、基本情况及现状 本次调研针对学生的性别、学校位置等进行调查,并特别关注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情况我市有效参加调研总人数为35917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具体情况见表1 1、我市校园欺凌的总体情况 我市参加调研的有效人数为 35917人,在回答“你曾在学校受到过欺负吗?”这一问题时,有27941人选择“没有被欺负过”的人数,比例为 77.79%;有6750人选择“偶尔被欺负过”的人数比例,比例为18.79%;有1226人选择“经常被欺负”,比例为 3.41%具体数据如图1: 图1 从有效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市中小学中校园欺凌现象确实存在,但并不突出 2、我市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 我们罗列了常见的10项校园暴力主要行为,被选择最多的选项是依次是:使用文具、棍棒、刀子等攻击同学,选择人数:29786人,占比82.93%;同学间发生肢体冲突,如故意冲撞、打架和威胁、恐吓同学等两项,选择人数分别为29407人和28907人,占比81.87%和80.48%具体数据见图2和表2 图2 校园暴力行为比例前5项 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年级段同学在进行“你认为的校园暴力行为”中选择一致,选择最多的3项分别为威胁、恐吓同学(1-3年级学生中占24.75%,4-6年级学生中占23.28%,初中学生中占23.18%,高中学生中占9.25%);同学间发生肢体冲突,如故意冲撞、打架(1-3年级学生中占25.29%,4-6年级学生中占23.98%,初中学生中占23.54%,高中学生中占9.03%);使用文具、棍棒、刀子等攻击同学(1-3年级学生中占25.77%,4-6年级学生中占24.26%,初中学生中占23.89%,高中学生中占8.97%)。

其中不同点在于,1-6年级及初中同学选择最多的选项为“使用文具、棍棒、刀子等攻击同学” ,高中同学选择最多的选项为“威胁、恐吓同学”要注意的是,出现了新情况: 校园欺凌也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欺凌经自媒体的传播,会造成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而且第二次伤害远大于第一次伤害在“你遭受过怎样的欺负”选项中,“被当众辱骂、殴打”和“被作弄、取笑、起外号等”被选择为最多的两项具体数据见图3 图3 各年级学生遭遇校园暴力多发形式选择分布 3、我市校园欺凌的主要特点 (1)校园欺凌中同伴欺凌的比例较高 被欺负学生群体对“你被什么样的人欺负?(多选)”的回答中,有6324人选择“同年级学生”,占比79.29%;有1929人选择“高年级学生”,占比24.19%具体数据见图4及表4 图4 欺凌来源柱状统计 图5 欺凌者选择对象统计 从欺凌者角度看,选择“同年级同学”的有2985人,占比82.37%,远高于选择“低年级同学”的603人和16.64% 从图4、表4与图5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校园欺凌在同年级学生中发生的比例要远高于不同年级间的学生发生的比例 (2)校园欺凌有相对密集的年级段。

在选择“经常被欺负”的各年级人群中,4-6年级人数最多,有489人,占比1.36%;其次是1-3年级,有340人,占比0.95%在选择“偶尔被欺负”的各类人群中,是1-3年级最多,有2691人,占比7.49%;其次4-6年级,有2398人,占比6.68%具体数据见表4 从表5和表6中可以看出,小学阶段属于欺凌现象高发期,尤其是4-6年级阶段,无论是受欺凌还是欺凌,相关数据都处于高位 (3)校园欺凌有较明显的性别差别 在回答“在学校经常被欺负”的选项时,有2.21%的男生选择,高于女生的1.21%;选择“偶尔被欺负”的男生占比10.97%,女生占比7.83;选择“经常欺负同学”的男生占比1.14%,女生占比0.57%;选择“偶尔欺负同学”的男生占比5.36%,女生占比3.02%具体数据见表7 从表7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男生中发生的校园欺凌比例要明显高于女生但是,女生“经常欺负同学”和“偶尔欺负同学”两项比例相加,达到3.59%,说明女生的攻击性也不容忽视这一现象也要引起注意 (4)校园欺凌与学生生活环境的熟悉程度有一定联系 生活环境熟悉与否,与校园欺凌现象存在着较为密集的关联。

经过调查,因为父母外出而成为留守学生与跟随父母而外迁就读的学生遭遇到的校园欺凌现象在较为明显的差别具体调查数据见表8 表8的数据表明,无论是被动受欺负,还是主动欺负他人,随迁学生的各项数值都比留守学生要高这说明,随迁学生融入新环境的难度较大,受到的挑战也更多(经常被欺负和偶尔被欺负分别比留守学生高出0.02%和1.18%);面对困境,他们也采取了更为攻击性的行为(经常欺负同学和偶尔欺负同学分别比留守学生高出0.01%和0.38%) (5)我市学生对校园欺凌的态度较为正面 在回答“如果你自己受到欺负,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时,全市有34118人、占比94.99%的学生选择“告诉老师、家长或报警”;在回答“如果你遇到他人正在实施校园暴力,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时,全市有32022人、占比89.01%的学生选择“立即报告老师、找保安或报警”,有2298人、占比6.40%的学生选择“目前制止”;在回答“如果你的同学让你去参加校园暴力事件,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时,有19738人、占比54.95%的学生选择“不去参加并告知老师”,有15310人、占比42.63%的学生选择“不去参加并劝说同学也不要去”。

具体统计数据见表9 表10、表11则显示,无论是从男生与女生的性别差异调查数据来看,还是从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地区差异调查数据来看,我市中小学学生对校园欺凌的容忍度都较低,自我保护意识较强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校园欺凌虽然发生在校园中,但校园因素并不是主要的原因在调查中,学生认为产生原因中涉及校园的最高排第五和第六位,认为“问题学生”的帽子增加了学生的叛逆心理(20551人,占比57.22%);认为“学校管理松懈,重智轻德,不重视法制教育”有20323人,占比56.58%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家族教育方式不当或家庭暴力影响” (24286人,占比67.62%)、“暴力影视或游戏的影响”(23895人,占比66.53%)、“青少年情绪不稳定、缺乏自制力”(23824人,占比66.33%)和“对黑恶势力、暴力的认同与膜拜”(23764人,占比66.17%)相关数据见表12 根据本次对学生的调查统计数据及平时对教师的访谈,校园欺凌大体可以梳理出以下原因: 1、家庭的负面影响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年龄尚幼时,家长的行为对孩子有比较深刻的影响。

过去大量的实例证明,孩子的行为是自己父母行为的镜像家庭中常有攻击性行为,孩子就会不自觉地把攻击性行为带到学校中来这一些在小学低年级更为明显这在本次调研中,也得到了印证本次调研中发现,排名第一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对或家庭暴力影响”与排名第四的“对黑恶势力、暴力的认同与膜拜”,都与家庭教育背景相关这些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造成的后果清除起来也非常困难 对于随迁学生来说,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固然带来了便利,但也让他们过早地见识到父母生存的艰辛这样的生存环境,既让他们在面对欺凌时更多选择退让,又使他们在反抗暴力时迸发出更大的破坏性 2、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一生要经历三次较为明显的叛逆期,而在学校教育期间要经历两次,分别是小学低年级段(7-9岁)和初中阶段(13-15岁)叛逆期的学生自我意识特别强,往往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反感各方面对自己的约束,自控能力较弱;二是常常将自己与约束自己的力量对立起来,甚至为了突出自己的主体性而故意忽视和挑战规则所以,那些通过自己的暴力反抗而获得所谓“成功”的暴力型影视作品,能让叛逆期的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对他们有天然的吸引力。

特别是随着身体的发育,学生已经有了较为强壮的肢体这给他们践行“暴力理想”提供了物质条件 如果学校及教师没有认为到这一规律,并运用心理学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合理的引导,这些学生将自发地按规律发展 我市的调研情况(如图3各年级学生遭遇校园暴力多发形式选择分布)基本符合心理学的一般规律,校园欺凌现象在初中阶段呈现出高发的特征调查中发现,小学高年级段学生也呈现出高发状态,可能与我市这一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较早、较快有关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体条件与初中学生已经相差无几了 3、法制教育仍需强化 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期,三观尚未形成,对社会规则尤其是法制的感受比较淡薄,所以,他们挑战权威和规则的行为, 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往往会触及到违法的边缘,甚至跨入犯罪的行列再加上,随着叛逆期的到来,师长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式微,同伴的影响日益增强,学生常常会因为求得同伴的认同而一味追随同伴的行为表12的数据表明,即使学生明知校园暴力不正当,但仍然应同学的要求而选择“去参加”的比例不低,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学校的学生,选择比例都高于50% 这都说明,在学生的心目中,理智在与同伴影响的较量中处于下风,或者说,理智一方的砝码还不够重,缺少法制教育的强有力支撑。

4、学校教育的艺术性还不够 虽然这次调研中,学校因素的排名靠后,并不说明学校因素不重要学生选择校园欺凌产生原因的学校因素有四个,且选择率都超过40%涉及学校管理层面的有两个,即“学校管理松懈,重智轻德,不重视法制教育”和“学校对违纪学生处罚较轻”,涉及教师管理层面的有两个,即“‘问题学生’的帽子增加了学生的叛逆心理”和“师生间缺乏理解和信任”这说明,部分学校的管理存在漏洞,没有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缺乏艺术性,没有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同,造成学校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隔阂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调研统计的数据和原因的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家校沟通,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要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加强家校沟通,指导家长认识到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 (1)重视对家长的培训,尤其是对新生家长的培训目前,许多学校重视了对新生的培训,如外国语学校拿出专门时间来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出本阶段学生基本行为规范,便于他们用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对于新生家长的培训,同等重要除了要让他们了解本校学生基本行为规范外,还要重点介绍孩子即将面对一系列身心发展方面的困难,尤其是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发展困惑,让家长有足够的准备来迎接孩子的成长。

此外,学校还要提供对应的应对策略和建议方法,引导不懂心理学的家长熟悉孩子成长规律,并顺应规律来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健康成长 (2)强化幼儿园阶段家校沟通的针对性幼儿阶段,即2-3周岁,正进入人生第一次叛逆期,家长非常需要学校对他们的指点再加上这一时期,无论是学生还是学生家长,可塑性都很大要抓住这一关键期,加大对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指导,让他们学会理性控制情绪,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避免向暴力化发展抓住了这一关键期,对于控制校园欺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心理教育,建立心理预警和危机干预机制 人的发展过程,受身心发展规律支配目前,无论家长还是教师,对学生身体发展的规律有了较为统一和清晰的认识,但对心理发展规律,都缺乏必要的知识所以,无论在校期间,还是在家期间,学生的心理都难以得到长辈科学、及时的指点遇到困境时,他们会因为无助感而采取自发性行为,增加了行为的不可控性 目前,我市已。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