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考语文小说的教学和复习

博****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07.50KB
约6页
文档ID:434447491
中考语文小说的教学和复习_第1页
1/6

小说的教学和复习一、《课标》有关条文要求 1.欣赏小说,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4.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二、文体特点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小说按照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及小小说三、中考对小说的考查点主要有 1.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脉络 2.理解并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3.体会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及作用,感受作品中的形象与情感 4.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5.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6.理解重要词句在具体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并对优美的语句进行赏析 7.自己根据小说内容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进行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四、阅读方法解析 阅读和鉴赏小说,要能够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理解环境描写和品味艺术特色 1.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脉络。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学生首先要整体感知小说内容,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结构并概括各部分得主要内容在叙事上可以顺叙、倒叙或插叙一般来说,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插叙是对情节的有力支撑,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学生要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其作用概括情节,概括要完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注意:情节总是为人物和主题服务的,情节的发展有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推动 2.把握人物形象要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环境烘托等等把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就能品味、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①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必须与文章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具体的事件表现出人物的具体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 ②小说的人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所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时,还应注意挖掘人物的深层含义,体会其所代表的社会群体特征如《故乡》里的闰土、《范进中举》里的范进等 ③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正面描写(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和侧面烘托在刻画人物特征、突出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能抓住对人物形象描写的特点来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孔乙己“站着喝洒”和“长衫”);能体味小说细节描写在“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突出主题方面的作用。

3.环境描写也是为人物和主题服务的作用有:再现自然风光;交代背景;营造气氛烘托人物情感和思想等 阅读小说,要分析环境描写在塑造人物、烘托主题方面的作用 ①社会环境是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或暗含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说的主题与之密切相关;自然环境一般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要学会联系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②能理解人物的某一行为在大的环境、背景中有什么样的意义,表现了怎样的精神 4.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要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深入理解特别要注意小小说的标题和结尾 理解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能把握贯穿小说内容的主要线索(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变化等),揭示出“故事”深层的含义知道作者在张扬什么、讽刺什么、反思什么;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5.理解并表述重要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并对优美语句进行赏析 体会含义可从这些角度人手:能联系具体语言环境或上下文,体会句子含义;联系小说的背景和主题,体会句子含义;结合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句子含义;从语句的句式特点和修辞手法体会句子作用。

6.能根据小说内容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如续写、补出人物的话语或心理活动、说说言外之意等) 7.了解小说的写作特色分析,特别是文体特色分析 了解小说的特点,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对比),了解巧设悬念、欲扬先抑等叙事技巧;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其内容、写法、主题作适当的点评五、例题玉 台儿庄大战那年,峄(yi)县望族苏家住进了一位姓丰的国民党军官 临开战,军官交给苏焕文老先生一块玉玺,说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印,乃无价之宝,让苏老先生代为保存,打完仗他来取 苏老先生看过玉,深感责任重大,不敢接丰军官单膝跪下说:“此玉自祖上传至鄙人手上,鄙人一直视若性命,未有一分一秒不带在身上,但鄙人此去战场,生死未卜,最担心的就是这块玉落入敌手,故托于苏先生生,我来取玉;死,玉归您望勿推辞 苏老先生见他言辞恳切,不便再推托,只得收好,并许诺说:“你放心打仗去吧,人在玉在,人不在玉也要在你的玉,等你来取 台儿庄大战历时十余日,惨烈异常,中日双方军人战死无数大战结束,丰军官却未来取玉苏老先生叹了口气,以为丰军官已战死,把玉取出来,看了又看,不知该如何处置,想了半天,就把玉装在一只铁匣子里,在大门外挖了一个深坑埋了,又在上面栽了一棵芙蓉树。

又过了几年,峄县一带闹土匪一天夜里,一伙蒙面恶人闯进了苏家,把苏老先生绑起来,点名要那块玉苏老先生摇了摇头 为首的土匪阴笑着在苏老先生的脚下架起了柴火 , 苏老先生的儿子苏树玉哀求父亲说:“那位军官也许已经死了,他说过,如果他死了,玉任你处置.你把玉给了这些人吧 苏老先生瞪了儿子一眼,说:“我答应过人家的事,就要做到,纵死无憾记住,我们苏家繁衍数百年,从未失信于人,我死后,你一定守好玉,直到完璧归赵!” 苏老先生被土匪活活烧死.玉仍无恙 转眼到了“文革”,一伙造反派听说苏家给一位国民党军官保存过玉,就给苏老先生的儿子扣了一顶“内奸”帽子拉他去游街,造反派的头子垂涎那块无价之宝,把苏树玉叫去,说只要他交出玉,就既往不咎 苏树玉学着父亲摇了摇头 造反派头子就命手下人狠狠打他,打了一夜,苏树玉已经奄奄一息,仍是摇头 抬回家,苏树玉只给儿子苏守玉交代了一句:“那块玉上有你爷爷和你父亲的血守好玉,我们苏家不能失信于人……”说完就咽气了 十几年后,苏守玉做了一家公司的老板,也知道了那块玉的价值有一年,他做生意失败欠下银行巨额贷款,为还债,一天夜里,他伐倒老宅门前的芙蓉树,找到玉,想卖玉翻身。

这时他想起了爷爷与父亲的惨死,想起父亲临终前的那句话,不由痛哭失声 天明.他没卖玉,而是把传了数代的苏家老宅卖了 又过了几年,忽然从台湾来了一位老人,几经辗转找到苏守玉苏守玉看了他的证件.二话没说就把那块历尽劫难的玉交到了老人手上 他只字未提苏家为了这块玉所付出的代价 老人颤巍巍地说:“孩子,为什么不告诉我你爷爷和你爸爸为了守玉而牺牲自己的事呢?” 苏守玉像父亲那样摇了摇头,说:“都是过去的事了,还提它干吗?再说,我们一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当初的诺言 老人老泪纵横,把玉交给苏守玉,说:“这块玉应该放在你们苏家 苏守玉坚拒,仍然把玉还给老人,说:‘‘我们苏家有一块玉,那就是做人的诚实和信用 老人对着苏守玉跪了下去 他找回了玉,同时.他还找到了比玉更宝贵的东西 为了一句话,为了一块玉,苏家三代人,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磨难,置生死于不顾.终于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选自沈阳出版社《我曾把春天丢了》,程咏泉/文,有改动) 1.小说以玉为线索,依次写了 、铁匣藏玉、苏老先生和苏树玉 以及苏守玉 的故事。

2.小说题目为“玉”,仔细分析,有两层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一是: ; 二是: 3.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完璧归赵: (2)既往不咎: 4.苏家三代人中重点写的是哪一位?为什么? 5.这篇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主要通过 描写和 描写进行形象刻画,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6.小说在褒扬苏家三代人诚实守信精神的同时.为什么还写了苏树玉劝父亲向土匪献玉和苏守玉伐树想卖玉的情节?这样写是否有损人物形象?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玉》 1.军官托玉 舍命保玉 遵嘱还玉(话语不一定相同,意思对即可) 2.指军官托付苏家三代人保护的玉玺 指苏家三代人诚实守信,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违背诺言的高尚品格 3.(1)指要把完好的玉还给军官。

(2)指不计较苏家以前帮助国民党军官藏玉的事 4.苏老先生正是他为了诚信不怕牺牲的精神影响了儿子和孙子,那块价值连城的玉才得以历经磨难,最后物归原主 5.语言(对话) 动作 6.这样描写,真实地写出了苏树玉既心疼父亲又想保护玉和苏守玉在生活困顿时既想卖玉又自责斗争的矛盾心情但是他们最终都战胜了自己.信守了诺言这样写,不仅不会损害人物形象,反而显得真实可信.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