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亭的雪一、教学要求1. 通过品味文章语言,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人与自然相亲和)2. 分析本文庄谐杂出、充满清高绝俗的静雅闲适的特点二、学习要点1.题解关键词俞平伯;新诗、散文、红学研究成就;与自然相亲和;精雅闲适2.内容提示现代作家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说,他心甘情愿拿出三分之一来交换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昆明湖的夜月,潭拓寺的钟声”本文作者写的不是陶然亭的芦花,而是雪叙述了自己一次雪中游陶然亭的经历,表达出与自然相亲和、相依恋的感情俞平伯的散文得益于晚明张岱、王思任等名士派的小品,但不是着意去模仿和沿袭,主要是两者间一种异代同声的感应共鸣其成因在于各自所处的时代、家庭环境的影响,作为名士在心理特征、生活趣味和行为方式上的相近,以及文化传统的铸造,庄谐杂出、充满清高绝俗的静雅闲适之趣,是他们散文创作共同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三、作者生平俞平伯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他原籍是浙江省德清县,生长在苏州俞平伯曾祖父俞樾是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1900年1月8日(清光绪26年农历12月8日),俞平伯出生在这个书香家庭,取名铭衡,字平伯,以字行。
在发表著述时,曾先后署过别名YP、环、平、援试、一公、屈斋、吾庐、槐居士、古槐居士平生、古槐居士在他四岁时,就由母亲教读《大学》章句,长姐教诵唐人诗句,七八岁时,从曾祖父学习文字,九岁时入塾学习1911年,他去上海学习英语和数学,一年半后又返回苏州1915年春,入平江中学读书秋天,十六岁的俞平伯,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部1918年初,他参加了北大文科国文门研究所小说研究会的活动,并开始创作新诗,进而从理论上探讨新诗的发展问题1919年11月,俞平伯在北大毕业俞平伯是从写新诗起步,踏上了新文学的创作道路的,在现代文学史上,他最初以新诗人的姿态,活跃在新的诗坛上俞平伯在北大毕业后,1920年4月去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执教1922年7月,去美国考察教育,1923年秋,在上海大学任教,讲授《诗经》小说和戏剧1924年底北上,结束了在江浙的数年生活1921年,经郑振铎介绍,加入了文学研究会1923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十人成立了朴社,集资出版书籍其后,俞平伯曾长期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学院和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抗战胜利前夕,他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国民主革命同盟”(简称“小民革”)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北京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到文学研究所工作。
1956年,晋级为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1986年元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隆重举行“庆贺俞平伯先生从事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大会”,对他在文学创作和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四、作者作品1.作品概述1.1诗歌 在新诗的历史上,俞平伯也是较早地对新诗做出理论贡献的一个,这个时期,他写的有关新诗的文章,概括说来有三方面的内容:一、他认为新诗只有谋求自身健全的发展,才能战胜旧诗二、他认为新诗不应以美为鹄的,而是应当表现人生,导人向善,有益于人群三、对新诗的发展,他提出要推翻诗的王国,恢复诗的共和国,创造平民化诗歌的主张为谋求新诗的健全发展,他主张提高质量,限制数量在提高新诗质量方面,他提出:一、诗歌应当表现人生,在“新诗里面自然以关于人生的事物做主要材料”,诗人“作诗非实地描写不可,想当然的办法根本要不得”二、在诗的内容和形式上不能偏废,反对唯美的形式主义的诗风三、要讲究诗歌艺术,注意句法章法的变化,在声气音调上也应当考求主张新诗人应当努力创造平民化的诗歌他还从文学历史的变迁上,文明艺术本来是平民的,文人的诗歌是在民间诗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强调诗歌与生活,与人民的结合,关心着新诗的社会化。
1922年3月,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冬夜》,选收1918年12月到1921年12月写的诗五十八首1922年6月,他与朱自清等出版了八人诗歌合集《雪朝》,其中第三集为他的专集,收有1922年1月5日至2月11日写的诗十五首1924年4月,出版了第二部诗集《西还》,共收1922年4月至11月写的诗八十五首1925年12月,出版了第三部诗集《忆》,内收1922年初至1923年5月写的诗三十六首他从1918年到1930年,长达十二年间创作的新诗,收入诗文集中的共二百二十八首集外诗有九首在诗歌艺术上,他的诗是有特色的他的诗被公认为是长于描写,喜欢说理,音节美妙,有着委婉周至和缠绵悱恻的艺术风格他写诗着力于句中炼字,篇中炼句,创造完整的诗境他爱用叠字和偶句,很少使用欧化的句法在音节上,善于在白话中融化旧诗词曲的音节,有着凝练,绵密,婉细的特色他还善于利用旧诗的情境表现新意在新诗的历史上,俞平伯的诗歌创作,丰富了新诗的实绩,为新的诗国拓殖了疆土他在诗歌创作上,向古典诗词和民歌学习,取得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值得后人借鉴和深思 1.2 散文 他的散文多数是在北京写成的从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期,俞平伯先后出版了五本散文集。
1928年8月,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杂拌儿》,内收1922年至1928年间写的散文三十四篇1930年6月出版了线装诗文集《燕知草》上下册,收1924年至1928年写的散文十八篇,1933年2月出版的《杂拌儿之二》,内收1927年至1932年间写的散文二十九篇1936年1月出版《古槐梦遇》,内收《三槐序》、《梦遇》一百则和《后记》1936年8月出版《燕郊集》,内收1923年至1936年间的散文三十篇,翻译小说一篇,与《古槐梦遇》重出一篇收入集中的有论文、书评、杂感、序跋、启、引言、祭文、札记、日记、抒情散文,以至诗谣曲和翻译小说俞平伯在散文上的成就和影响,超过他的新诗在他结集的百余篇散文中,多的是学术性,考据性,评论和杂感之类的文章他初期写的这些议论文,表现出他对人生和思索,推动人生向上的真诚愿望,有着鲜明的反帝反封建和个性解放的色彩,体现了五四时期的革命要求在他的抒情文里,更多的是抒写怀旧和伤往的情绪在散文创作上,俞平伯常是虚虚实实的创造朦胧境界,追求不离不着的况外之味1.3 红学研究俞平伯辑录评注的八十回本《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于1954年12月出版这本书在整理脂评上是开拓性的1956年,又完成了《红楼梦》八十回本的校订工作,这个校本于1958年2月出版。
俞平伯在二十年代初,对《红楼梦》的研究,属于新红学的范畴,他主张用历史考证的方法,文学的眼光来研究《红楼梦》,比起旧红学的索隐派、评点派是要高出一筹的2.重点作品诗歌:诗集《冬夜》朱自清在《冬夜序》中指出:“我心目中的平伯底诗,有这三种特色:一、精炼的词句和音律;二、多方面的风格;三、迫切的人的情感可谓一语中的《冬夜》所收诗篇,颇多偶句,这种修辞方法如用得妥帖得当,能使诗的意境和音律极其凝练我们看《冬夜》中的诗篇,觉其语句言简意赅,幽深、绵密,极摄敛、蕴籍之能事,彷佛“纳须弥于芥子”,有不可捕捉的风韵而其多样的风格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更使诗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朱自清曾着重指出,俞平伯极少写作纯写景式的诗,他追求的是热切的人的情感,是情景交融,是他本人“赤子之心”的表露俞平伯在《自序》中也说:“人生譬之是波浪,诗便是那船儿诗的心正是人的心,诗的声音正是人的声音不失为‘赤子之心’的人,才是真正的诗人,不死不朽的诗人事实上他本人的诗正是“赤子之心”的流露,“是活活泼泼的,借当代的语言,去表现自我,在人类中间的我,为爱而活着的我《冬夜》中的诗,无论是咏物抒怀,抑或摹写物象,都显示出使人为爱而活着的个性,使人强烈感受到那个特定时代的气息。
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西湖的六月十八夜》《陶然亭的雪》俞平伯是现代写作记游散文的高手俞平伯所游的地方, 并不是人所罕至的深山远水, 他求取的并不是远离尘嚣的隐逸生活, 而是在市声之中寻得一份属于自己的闲情逸趣《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篇与朱自清同题而作俞平伯以工笔的手法写月下秦淮河的景致, 以及游春感受, 叙写绵密以至给人有腻滑之感其间溢出文人对金粉之地赏恋之情作者赏恋秦淮河, 在于他能在这里获得一种精神的放逸这在文章的开篇, 俞平伯已作有交代: “在茶店里吃了一盘豆腐干丝, 两个烧饼之后, 以歪歪的脚步踅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舫, 就懒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歪歪”地“踅”, “懒洋洋”地“躺”, 可见作者的精神样态了《西湖的六月十八夜》写作者与朋友俩“和两小姐, 背着夕阳, 打桨悠悠然去”;《陶然亭的雪》写与人踏雪游陶然亭, 所获得的“如行云流水般的不关痛痒”、“乍生乍灭”的“闲闲的意想” 红学研究:《红楼梦辨》于1923年初版,50年代初增订再版时改名《红楼梦研究》,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新红学”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用新方法对《红楼梦》所作的研究代表人物为胡适、俞平伯胡适运用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搜集有关作者家世和小说背景的大量材料,由此明确肯定了小说作者是曹雪芹,查证了江宁织造府曹家与小说中人物、内容的相似之处,又据脂评线索提出前八十回为原著后四十回为“高鹗所补”。
俞平伯则将考证方法进一步运用到文学研究当中二人都坚持认为小说是曹雪芹的“自叙传”新红学使《红楼梦》研究回到文学范畴,并对小说的作者和内容加以考证研究,得出了有根据的结论五、创作背景新文学革命反对仿古拟古的骈体散文,痛击桐城古文,为新型散文的出现作好了铺垫自《新青年》于1918年4月开辟“随感录”专栏,提倡白话短评开始,现代意义上的白话散文便迅速发展起来尤其到了1921年周作人以《美文》一文倡导“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艺术性散文更加蓬勃地生长起来当时几乎所有作家、诗人都同时创作散文这些作家们既取法英国随笔和其他外国散文文的笔调体式,更注意在传统散文中寻找创新的根基,很巧妙地化古融今,颇受读者欢迎这一时期的散文品种体式繁多,既有“随感录”和“现代评论派”式的杂感小品,也有抒情美文、哲理随笔,还有散文诗及文艺性的通讯报告文学以周作人为代表,俞平伯、钟敬文、废名等为主将,形成了一个流派—“言志派”无论是周作人的《北京的茶食》、《乌篷船》,俞平伯的《陶然亭的雪》、《西湖的六月十八夜》,钟敬文的咏物小品《荔枝》和游记《太湖游记》,以及废名的名为小说实为散文的《竹林的故事》等代表性作品,都俨然有闲适、清涩之味。
这些趣味性、知识性的小品文透出此派作者的雅人高逸之态六、课文讲解1.课文朗读(可安排学生分段朗读)2.课文分析2.1概述:文章由回忆导入,表现出作者对年前一次观雪经历的深刻记忆,蕴涵着作者对自然美的向往和怀念之情然后,文章记述了具体的游历过程,在简单自然中体现出平淡的琐细,其中有游历中的小见闻和小感触,也有对陶然亭雪景的精细描述结尾又回到现实中,在怀念往事的怅惘中再次深化怀念自然、亲近自然的主题2.2艺术特色:俞平伯受传统思想的浸染比较深,对人生又持有浮生若梦的见解,将朦胧和梦幻当做是艺术美来追求,把惆怅感伤当做是珍贵的趣味来抚摩赏玩,他爱写梦,写月,写夜,喜欢自寻烦恼自伤情的重温旧梦,乐于在文章里议论如梦人生和生死之道这些构成了他的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的思想艺术上的特色2.3禅理之思:漫步俞平伯散文之间,禅宗哲学那种“我心是佛——我心清静——依心行动——适意自然”的宇宙观、时空观、生活情趣,点点滴滴从先生笔下渗出,自成一片满蕴着人间气息的洒脱自如之境行进其间,我们当看到身处中国多事之秋的俞平伯是如何努力以平常心对待人生种种变故:“近来时序的迁流,无非逼我换了几回衣裳;把夹衣迭起,把绵衣抖开,这就是秋尽冬来的唯一大事。
至于秋之为秋,我之为我,一切之为一切,固依然自若,并无可叹可悲可怜可喜的意味,而且连那些的残痕也觉无从觅呢千条万派活跃的流泉似全然消释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