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枣滕方言中的古语小考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1KB
约8页
文档ID:34143502
枣滕方言中的古语小考_第1页
1/8

枣滕方言中的古语小考 赵祺姝 山东大学文学院 摘 要: 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 古老的方言词汇虽然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各种变异, 但是总有一些古汉语成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即使过了几千年, 仍然能从一些方言俗语中挖掘出它们意想不到的“真身”本文即以笔者的家乡鲁南枣滕地区方言为例, 考察了几个在日常口语交流中依旧通行的古汉语词汇, 并从词源、文学作品、古籍文献等层次加以考证、分析, 从而廓清了它们语音、语义的演变与传袭, 并追溯出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关键词: 枣滕方言; 赙吊; 悉好; 䞍; 聒; 艮; 古语词; 方言就是地方话, 往往和标准语具有显明区别因为方言、俗语只通行于一个地区, 所以经常被人认为是一种土气、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间俚语但是实际上, 假如我们多留意、多观察, 就会发现方言中有可能保留了很多典奥的古语成分在笔者的家乡鲁南枣滕地区, 方言中就隐藏着古汉语的踪迹, 保留了一些只在局部地区流行的古语词比如言语 (说) 、夜来 (夜里) 、恣 (得意) 等等本文即以枣滕方言为样本, 对该地区方言中的几个古语词加以考证一、“上塑料”——上赙吊在枣滕地区农村, 每逢丧事就会有乡邻前来“上塑料”, 也就是为丧主送上礼金表达心意。

这种“塑料”的数额也不会太大, 以前生活条件较差, “塑料”往往只是一刀火纸上塑料”的人通常也不会出席丧主的葬礼, 因为他们只是和丧主没有亲缘关系的外姓人上塑料”是一种传统的丧葬礼仪这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听来却十分怪异, 为了解开疑惑, 笔者询问了家中的老人原来, 这种丧葬习俗在山东滕州地区被称作“素吊”或“上素吊”, 而在滕州方言中, “素”和“塑”两个字的读音相同, 都读作“序”, 久而久之, “上素吊”就被讹读成了“上塑料”那么, 所谓“上素吊”这一习俗究竟有何渊源?“素吊”的词义来历又是什么?查阅《红山峪村民俗志》时, 笔者发现了这样的记载:吊素礼也叫“吊素纸”本村外姓人, 交给外柜纸箔钱后, 不行大礼, 到开门那天到傍晚, 孝子孝眷、至亲送完“盘缠”行完大礼后, 接着再行大礼, 叫“吊素礼”, 表示对死者哀悼对丧主尊敬[1]这里的“吊素”与前面所说的“素吊”恰好都是指这种适用于外姓村民的悼念习俗, 而红山峪村又位于枣庄市山亭区, 与滕州接近, 由此可见, 所谓“吊素”和“素吊”其实词意相同, 只是同一种民俗的两种不同说法了解到以上现象及释义, 笔者发现“吊素”的写法似乎也并不正确。

因为从其字面上讲, “吊”是吊唁, 《说文解字》说:“素, 白致缯也素”原指白色生绢, 引申为“白色”由此可见“吊”“素”二字合起来并不能表达“为丧主送以财物哀悼死者”这样的词意, 因此“上素吊”很可能只是记音, 大概只是因为丧葬时所服的白衣古时也称为“素衣”, 所以被人想当然的写成了“素吊”实际上, 以财物资助丧事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丧葬礼俗《荀子·大略篇》说:货财曰赙 (fù, 付) , 舆马曰赗 (fèng, 奉) , 衣服曰裢, 玩好曰赠, 玉贝曰晗赙赗, 所以佐生也;赠裢, 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尸, 吊生不及悲哀, 非礼也故吉五十, 奔丧百里, 赗赠及事, 礼之大也[2]描述的就是古代丧葬礼仪中的“赗赙”制度, 赠送货财叫做“赙”, 赠送车马叫做“赗”而“赗赙”制度则是起源于商周时期贵族实行的一种助葬制度, 也称归葬制度, 同时也是商周时期贵族丧葬礼仪重要的一部分, 是整个丧葬礼仪的重要环节[3]后来“赗赙”制度成为了先秦时期贵族中较为普遍实行的一种助葬制度, 而助葬这种现象起源很早, 基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观察, 新石器时期这种现象就已经出现了[4]郑玄《周礼注疏》有云:“凡丧, 始死吊而含襚, 葬而赠, 其间加恩厚, 则有赙焉。

[5]《仪礼·既夕礼》曰:“知死者赠, 知生者赙[6]也就是说, 与死者相识的人前去送礼叫做“赠”, 与生者相识的人前去送礼叫做“赙”《礼记·曲礼上》则有:“吊丧弗能赙, 不问其所费……赐人者不曰来取与人者不问其所欲[7]也就是说, 吊丧时若是没有钱物资助, 就不要问人家需要多少钱可见以“赙”助丧应是完全出于自愿, 并且还要注意丧主的感受, 古人所讲的礼仪原是给人以尊严的《礼记·少仪》还对“赗马”与“赙马”作了区分:赗马入庙门;赙马与其币、大白兵车, 不入庙门赙者既致命, 坐委之, 摈者举之主人无亲受也[8]孔颖达疏曰:“以马助生营丧曰赙马[9]看来向赗赙之礼也是很有讲究的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与“赙吊”相关的历史典故, 《礼记·檀弓》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孔子路过卫国, 遇见从前馆舍主人的丧事, 就入门为他哭泣吊丧出来以后, 又让子贡解下一匹为自己拉车的马送给丧家子贡认为这个丧礼太过隆重, 孔子便解释说, 自己刚才进去哀悼, 触动了心中悲哀, 禁不住哭泣落泪, 他很厌恶只流泪而不做具体的表示 (予恶夫涕之无从也) , 所以才让子贡“说骖而赙之”[10], 这便是孔子“脱骖”的典故脱骖”指解下骖马, 以助治丧之用, 后泛指以财助人之急。

许慎《说文解字》:赙, 助也《玉篇》:以财助丧也所以“赙”就是“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的意思由此可以推断滕州方言所说的“素吊”中的“素”字应该写作“赙”,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赙吊”南宋诗人刘克庄所作的《哭林山人》一诗中更是直接用到了“赙吊”一词:僵卧茅檐下, 怡然八十春竟无衾覆首, 惟有钟随身赙吊稀来客, 封崇托外亲自言坟出贵, 后必产奇人[11]可见“赙吊”或“吊赙”在古人的生活中是一种十分通俗的说法由“赙吊”习俗还衍生出不少同源词, 有些被一直沿用到今天比如“赙仪”便是“赙吊”过程中, 送给办丧事的人家的具体的物品称呼, 多指慰问丧家的礼金, 当代丧葬改革后, 也可指花篮、花圈、挽幛等;“赙礼”有两个意思, 它既可以与“赙仪”同意, 指代具体的礼品, 也可代替“赙吊”一词, 指代这一习俗;而慰问丧家的礼金还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做“赙金”由此可见, 枣滕方言中的“赙吊”基本保留了古汉语词意, 只是读音略有讹变二、“希好”——悉好枣滕地区的农村, 人们见面时常常这样相互问候:“你希好不?” (鲁西有些地方也说成“血好”) 这句话与四川方言中的问候语“巴适不?”异曲同工, 意思就是问你, “一切都好吗?”外地人乍一听这句话很难听明白, 问题就出在“希好”这个词上。

其实“希好”应当写作“悉好”, 是一个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的文言词, 意思是“都好”很多人只是这样说, 但是并不清楚这个词怎么写, 所以写作了“希好”电影《北京遇见西雅图 2》中, 有一封爷爷写给孙子的信, 这封信模仿的古家书的口吻, 有些句子还是晚清名臣张之洞《诫子书》中的原句当中, 这样一句话:“汝今学成, 更应努力上进勿惮劳, 勿恃贵, 家中悉好, 不必展读, 不欲分汝心这里的“悉好”就和滕州方言中的用法完全相同许慎《说文解字》:“悉, 详尽也从心, 从采悉”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诅楚文》, 其文曰:“悉兴其众义为尽、皆、全, 即由详尽义引申而来《尚书·盘庚上》:“王命众悉至于庭其中的“悉”也是全、都的意思又如陶渊明《桃花源记》:“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诸葛亮《出师表》:“悉以咨之都是我们在中学阶段耳熟能详的例证再如成语“悉听尊便”, 指的是“所有事情都完全按照对方的意思去办”, 其中的“悉”就是“一切、完全”之义可见, 枣滕方言中的“悉好”同样是古汉语词意的传承三、“情/擎”——䞍在枣庄、滕州话中, 还有这样一种说法:“你就䞍好吧或“你就在家里䞍着吧以枣滕地区农村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沉疴》中就有这样的话:“这不䞍等着……”[12]这里的“䞍”基本上是一个动词, 其含义大概是:(1) 坐享 (现成的东西) 。

如:䞍吃䞍喝;䞍头——也就是等着人磕头的意思2) 坐等 (责备受罚) 如:你䞍着就是了3) 承受, 继承如:䞍受财产从字形上来看, “䞍”字含有“贝”, 其字意与财物有关这个词在古代字书中已存在:《广韵》:“䞍, 受赐也《康熙字典》引《集韵》:“䞍, 受赐也又引《玉篇》释为:“赐也大概“䞍”这个字原含有“送”和“受”两种意思, 但现在词意的重心落到了“受”上, 发生了词意缩小的现象实际上, 在很多古典文学著作中, “䞍”这个说法并不少见, 只是多被写成了同音字例如《红楼梦》第八二回中:这样好模样儿, 除了宝玉, 什么人擎受的起[13]其中的“擎受”即为“䞍受”, 是“承受”的意思再如《窦娥冤》中:想着俺公公置就, 怎忍教张驴儿情受?[14]这里的“情受”也是“承受”之义, 应和“䞍受”相通还有《金瓶梅》第四十七回有一句:“我回去再把病妇谋死, 这分家私连刁氏, 都是我情受的[15]第六十二回:“原说是姻缘板, 大抵一物必有一主, 嫂子嫁哥一场, 今日情受这副材板, 勾了[16]第九十九回:“有我哩, 不妨事, 你母子只情着我住, 我家去自有处置[17]第一百回:“情受何官人家业田产[18]这里的“情受”“情着”也和“䞍受”“着”相通。

据有关考证, 《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就是枣庄峄城人, 书中出现了很多鲁南地区的方言, 这个“情 (䞍) 受”即可视为一个有力的例证因此, “”也是枣滕地区一个很有地方特色的古语词四、聒在枣滕方言中, 有一种说法叫“聒得慌”“聒人”, 如:“聒的人睡不觉”在这里, “聒”是一个动词, 表示发出刺耳的声响或杂乱的声音而在现代汉语中, “聒”是一个形容词, 表示“声音嘈杂, 使人厌烦”, 如“聒躁”即为此意枣滕方言里“聒”作动词的用法实际上传承于古代汉语《广韵》:“聒, 声扰也《尚书·盘庚》曰:今汝聒聒, 起信险肤, 予弗知乃所讼[19]《尚书正义》对“聒聒”做了详细的注疏:正义曰:郑玄云:“聒读如‘聒耳’之聒, 聒聒, 难告之貌王肃云:“聒聒, 善自用之意也此传以“聒聒”为“无知之貌”, 以“聒聒”是多言乱人之意也[20]类似的用法还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左师闻之, 聒而与之语杨伯峻把“聒”释为:“絮语不休也[21]可见“聒”的含义古今相差不大又如《庄子·天下》曰:以此周行天下, 上说下教, 虽天下不取, 强聒而不舍者也[22]成语“强聒不舍”即出自于此, 用的正是“聒”的原义。

此外, “聒”还与名词组成双音节词, 如“聒耳”——声多乱耳、“聒絮” (同“絮聒”) ——啰嗦、“聒天”——形容声音震天, 其中, “聒耳”一词中的“聒”与枣庄方言中“聒”的用法最为接近比如, 《韩非子·显学》就有: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聒耳, 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23]古典文学名著中“聒耳”之也不乏其例,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贾赦自到家中与众门客赏灯吃酒, 自然是笙歌聒耳, 锦绣盈眸, 其取便快乐另与这边不同[24]《水浒传》第六十五回:原来这座酒楼, 名贯河北, 号为第一;上有三檐滴水, 雕梁绣柱, 极是造得好;楼上楼下, 有百十处阁子, 终朝鼓乐喧天, 每日笙歌聒耳[25]《水浒传》第七十二回:宋江喏喏连声, 带了三人便行出得李师师门来, 穿出小御街, 径投天汉桥来看鳌山正打从樊楼前过, 听得楼上笙簧聒耳, 鼓乐喧天, 灯火凝眸, 游人似蚁[26]《喻世明言》第二十四卷:那燕山元宵却如何:虽居北地, 也重元宵未闻鼓乐喧天, 只听胡笳聒耳[27]上述引文中的“聒耳”同枣滕方言一样, 将“聒”用作了动词可见, “聒耳”在过去是一个并不生僻的习见词, 在枣滕方言里, 古代典籍中“聒”的古词意基本被保留了下来。

五、艮据笔者观察, 鲁南地区的人在吃萝卜或其它水果时, 如果感到不脆, 就会说这个食物“太艮了”“艮不唧的”, 不好吃如果煎饼不好咬,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