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林则徐在陕政绩述略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2.49KB
约10页
文档ID:16284345
林则徐在陕政绩述略_第1页
1/10

1林则徐在陕政绩述略蒋 炜(渭南师范学院 历史与文化传播系,陕西 渭南 714000)摘 要: 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者林则徐,一生曾三次来陕西,担任过陕西按察使署布政使、陕甘总督、陕西巡抚,共历时 20 月余他在陕西任职期间积极作为,在整顿吏治,发展经济,社会治理,赈灾济民,心系国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陕西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实践了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志向关键词:林则徐;陕西;地方建设;赈灾林则徐(1785 年-1850 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人,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民族英雄和政治家,他一生经历跌宕起伏,历官为任达十四省之多,陕西便是其中一省林则徐担任过陕西按察使署布政使、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与陕西的众多人和事结下了深厚的联系他在陕西任职期间积极作为,在整顿吏治,发展经济,社会治理,赈灾济民,地方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陕西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林则徐三次来陕林则徐一生来陕共三次,前后历时仅 20 月余跨越了他从中年到晚年的不平岁月三次所代表的时期是他人生经历中的重要转折点他在陕西的行迹与作为丰富多彩,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宝贵财富。

首次来陕:他已为官数年,已是人到中年的成熟期清道光四年﹙1824 年﹚林则徐在江苏任布政使因母去世回籍守孝三年道光七年﹙1827 年﹚守制结束后在京城被任命为陕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事务起因是道光六年﹙1826 年﹚新疆发生张格尔叛乱,陕甘总督杨遇春统兵出关平叛,由此陕西的钱粮事务繁巨,亟需一位干练的“钱粮官”来筹备钱粮事宜,林则徐因其在杭嘉湖道、淮海道、江苏布政使等任上的卓越政绩而成为最佳人选林则徐于道光七年五月初九离京赴陕,途径直隶、山西于闰五月初三到达西安来陕西后不久又被擢授为江宁布政使,只因新任陕西布政使方载豫未到任,就暂留代理,直到当年十月十九日,突然收到父丧的讣告,只得离陕南归奔丧,这次来陕有半年时间,是年 43 岁二次来陕:他从人生顶点跌落至低谷的暗淡境况中林则徐第一次离陕回藉守制后,先后任湖北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江宁布政使、东河道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等职在两广总督任上,领导了著名的“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后,被清廷以“办理不善”的罪名“严加议处”后 [1]129 , 贬谪伊犁效力赎罪在途中又被派往河南黄河工地查灾,协助王鼎主持堵口工程,完成后依然贬戍伊犁,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三月底到达陕西。

由于他在河南工地2“河上积劳,感受时瘟,顿成疟疾” [2]246,再加上他得知知交王鼎“尸谏”消息的打击,一时卧病不起,只得向清廷请了病假,在西安租房养病在陕休养后于七月十四日离开陕西踏上戍边之路,他这次过陕西共停留三个月,是年 58 岁三次来陕:是他人生重新峰转,晚年尽力作为林则徐离陕到达新疆伊犁后,协助伊犁将军布彦泰主持新疆的垦田勘地工作,因政绩突出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九月二十八日,清廷命其以四、五品京堂侯补,当年十一月初四署任陕甘总督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三月三十日又被任命为陕西巡抚,于七月初九抵达西安,接任此职此次在陕,林则徐停留将近一年,到第二年调任云贵总督,于四月十二日离开陕西这次是他在陕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积极作为,政绩颇丰的一次,是年 62 岁林则徐三次来陕,其中第二次是贬戍途经陕西,第一次和第三次是在陕正式为官任职,时间虽短,但他认真履行职责,廉洁奉公,在许多方面为当时陕西的发展做出了不少的政绩下文以他在陕西期间的奏折、书信和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粗略勾勒出他在陕西任职期间的一些政绩活动及影响 二、林则徐在陕西任职期间的政绩1.在吏治方面吏治在清朝后期日趋腐败,林则徐对于吏治认为应该“畀任封圻,首严察吏,必须治理得人,方足以收实效” [3]939 。

他“自七月间到陕履任,即于各属员内逐加考察,其近省及经过之处,多已接见,距省较远者,核其现办公事,并密访平日官声” ,得出了陕西官吏“虽目前尚无著名贪酷之吏,惟办事或涉颟颟顸秉性,或耽安逸” [3]939 的结论林则徐在陕西巡抚任上恪尽职守,以公正的态度做好了官员正常的出缺调配,奖善惩恶﹙1﹚知人善任林则徐专门请旨为尽力缉拿刀客的渭南知县余炳焘“量加鼓励,俾州县知激劝之处出自皇上逾格天恩” [4]200 专门致信对独任贤劳, “除夕尚 在乡间 ”的署蒲城知县沈功枚表达了“且佩且羡”之情还从“知县为亲民之官,责任繤重……自应人与地宜,方足以资治理” [5]82 的思想出发,将米脂知县欧阳山调补神木知县、安塞知县雷德九调补商南知县将“朴直老成,办事稳实”的宝鸡知县李梦愚升补为“南山要地、幅员辽阔、奸污易滋”的佛坪厅同知从“荐贤系为国家,并非朋友私情”的立场出发,上《密陈司道府各员考语折》 ,对 13 位官员进行了客观评价,给督粮道张集馨的评价是“学问优长,器识宏远,道员中最为出色” [3]939 ,并举荐了他林则徐一生,向以公、诚著称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出以公心,待以至诚,对培植年轻后备力量也是如此。

他曾表示:“荐贤系为国家,并非朋友私情也” [6]85在为国求贤的思想指导下,他求才若渴,但不轻易保举;而一经他保举,必是出类拔萃的英才而这些人多名3重一时,政绩昭彰其中锐意培植年轻有为的后起人才,尤其值得称道﹙2﹚惩办腐吏林则徐先后请旨革职拿问了因防范不严,导致死囚越狱逃跑的大荔县典吏薛谦开缺送部引见了“性情怠惰” , “虽尚无实在劣迹,殊难以表率属僚” [3]939 的兴安知府吉昌勒令休致了因在韩城治理不宜,调至府谷仍办事不得宜的府谷知县傅得谦并将其他难堪重任者随时甄别查办林则徐整饬吏治的所作所为使当时陕西的吏治得到澄清,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时代背景下日益激烈的官民矛盾,对陕西的吏治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林则徐扶陕后,陕甘两省增进了一批实心办事之吏,如徐栋、余炳焘等,因此关中的官风大为改观,以清勤为尚,并鲜有逾越2.在经济方面保护经济发展其一,解决“银贵钱贱”的问题清朝后期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加深,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在财政经济上出现的“银贵钱贱”的问题日益严重,深处内地的陕西这一问题也十分突出这一现问题是由于鸦片输入,大量白银外流造成的,直接危害到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进一步会造成赋税不能入库,国家财政濒于破产的境地。

林则徐在陕期间,遇到财政经济问题银贵钱贱问题比较严重,银价昂贵时达到了每两白银可换铜钱一千八百文﹙正常情况一两白银兑换一千文铜钱﹚当时,御史刘良驹、内阁侍读学士朱罇等提出解决银贵钱贱问题的建议奏请各省广用钱之路而持银价之平,官运钱入内地以济银,即“贵钱济银” 清廷将此种建议交付各督抚讨论林则徐根据陕西地区的具体情况,主张陕西仍应“银钱并重” ,不宜更改旧章其理由如下:陕西交通不便,运钱费用繁重;陕西银钱市价涨落时常不定,难以规定全省统一的银钱时价;常年的赋税已有户部规定,不能随意更改;可以搭放钱文的项目早已实现[7]459–461 林则徐所指出的这些理由是他经过实地调查与了解的具体情况,对当时陕西财政问题上银贵钱贱的问题有自己合理的主张,他反对强求一致,要因地制宜,妥善解决同时依例对司道库存贮存的银钱亲自查验核对账目,防止了陕西库存的银钱出现亏空挪用的漏洞这些主张保障财政问题的稳定,成效也比较务实其二,筹办捐输事务捐输是清廷以卖官为手段获取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或公共事务经费的统称,也是清朝中后期列入国家和地方收入来源的一个名目由于当时清廷在陕甘两省开办了这一敛财之道,专门供给办理“番务”事宜,所以作为陕西巡抚的林则徐任内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筹办捐输事务。

他在任内共办理捐输三次在办理捐输过程中,林则徐认识到以防范追剿的手段来维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并非“一劳永逸之法” ,而且捐输又非长久之计于是他不顾户部的反对,从库银“不至日久消耗,实于边务有裨”的理财思想出发,多次向道光皇帝请旨“提银四十万生息一项,仍求恩准办理” 从捐银的当年剩余部分中拿出四十万两借给商户用以生息,从每年所生的四万两利息所得中,再“以两万4两为添防及游巡舟兵口粮之需,仍以两万两归本,则二十年后,本已归足,息仍长流,较之全由封,贮款项支发,日见消耗,似为久远之图” [3]204 这表现出了林则徐不同一般的理财思想和难得的开拓进取精神3.在社会治安方面稳定社会秩序,镇压刀客、清查积案陕西在清代表面上虽为富庶安宁之地但一遇灾荒战乱,各种人祸则不断,在灾害集中发生的时期,各族人民小股反抗斗争经常发生,其中以西安、同州、凤翔、乾州、渭南等地为甚林则徐就任陕西巡抚后,向道光帝报告说:“陕省民风向称淳朴,惟东北毗连晋、豫,西南壤接川、甘,道路纷歧,奸宄易于出没,如佩执凶器之刀匪,此拿彼逃,最为民害”[3]931 “刀匪”也称“刀客” ,是嘉庆以后活动于陕西及周边地区的一些破产户和回民组成的松散的反清组织,以佩带刀械为标记,专事争斗、抢窃财物。

他们活动时佩执凶刀,结党成群,到处生事 “而西安、同州两属素不安分之回民,往往与之勾结,欺压良善,聚众抗官,最为地方之害” [3]933 刀客的活动在表面上是反抗清朝统治,但实际上的很大地危害了平民生活,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陕西的渭南、富平、大荔、蒲城一带,刀客活动最为猖獗,加之此处是回族聚居地,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缘此数处回族最多,素以争斗为能,抢窃为利,与刀匪互相勾结,势焰益张攫财物则彼此分赃,闻缉拿则纠同抗拒,有窝巢以为藏身之固,有器械以为抵御之资” , 以至出现了“不独兵役避其凶锋,即州县营员,亦不免望而却步” ,甚至官吏“讳饰因循,渐至养痈贻患” [4]200的状况与此同时,其它一些秘密团体如青莲教也在活动,这些活动如星星火火但还没有形成大规模反清斗争的形势对此状况,林则徐知难而上,采取恩威并重的手段的平息不安的局势他首先从剔除弊政入手, “力除从前粉碎赡顾积习” [5]12 , “将此等锢习剖析开导,务令极力破除” [4]200 ,申明对地方官员中镇压得力者将奏请朝廷予以嘉奖,增强肃平刀客官兵的勇气信心然后以典型案例下手,以“马得沨等夺犯伤差案”为突破口,从渭南刀客下手,亲自提审案犯,并采取“叠饬严缉” 、 “无分畛域,严密堵缉” 、 “兵役棱织查拿” [5]66 等办法,历时近半年时间,一共在关中东部及陕北等地捉拿著名刀客 146 名,依律进行了严惩,使关中刀客大为惊骇,刀客活动大为收敛。

在肃查刀客的过程中,林则徐还先后审理查明了一些其它治安案件,有七起京控案件、朝邑县“王杨氏杀夫案” ,石泉县“青莲教案”等,对这些案件分别依律审理治罪并上报经林则徐的治理,使陕西当时的社会治安状况得到了很大的缓解稳定,为百姓的安定生活与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林则徐却因劳累成疾,只好奏请朝廷准假三个月,开缺医治54.在社会公益事业上 ﹙1﹚治理灾荒道光七年﹙1827 年﹚七月,陕西略阳地区连降暴雨发生特大水灾,将略阳县城及大量民房冲毁七月二十六日,正值林则徐 43 岁生日之际,他亲赴陕南山区的“略阳县勘灾,兼勘移县城事” [8]88 林则徐到略阳勘灾后,给城内居民补助一个月口粮,又派专人反复勘察后,在文家坪旧武兴城基础上修建新略阳城,到第二年正月,由略阳知县郭熊飞监造完工林则徐亲赴略阳勘灾时,关注民生,为民做主,在当地留下了许多佳话,有“巧惩神甫” 、 “破衫换绸袍” 、 “比官衔”等故事流传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夏,陕西关中地区发生大旱,造成“闾阎生计拮据,市粮日增昂贵” , “民情竭蹙,以致完纳维艰” [3]954 的局面,大批饥民被迫逃荒到了秋、冬两季旱情更加严重,全省秋收最高的州县仅仅收粮七成,收六成多者占四十厅州县,约收六成者的占十三厅州县,约收五成者占二十二州县,而西安、凤翔、同州所属各县的旱情特别严重,其中又以同州最为严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