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黑格尔哲学概述详细版

第***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940.50KB
约242页
文档ID:56553606
黑格尔哲学概述详细版_第1页
1/242

黑格尔哲学,,,黑格尔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黑 格 尔 荷尔德林 谢 林,,青年谢林在给黑格尔的一封信中说,“朝霞伴随着康德升起”,“自由贯彻全部哲学而始终”青年黑格尔亦从康德的实践理性中看到了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他认为“人类自身像这样地被尊重就是时代的最好标志,它证明压迫者和人间上帝们头上的灵光消失了”,并且把理性和自由看作是永恒的口号黑格尔从1805年着手写作《精神现象学》,发誓要“让哲学说德语”在哲学家中,他的经历算是比较复杂的:办过报纸,当过中学校长1807年,黑格尔迁居班贝格,任日报编辑,同年他的第一部成熟的哲学著作《精神现象学》出版,1808年11月成为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1816年黑格尔迁居海德尔贝格,任海德尔贝格大学哲学系教授,此后从1818年开始任柏林大学哲学系教授,1827年主编《科学评论年鉴》,以他为中心形成了黑格尔学派柏林时期是黑格尔事业的鼎盛时期,他在1829年当选为柏林大学校长,1831年因病逝世《精神现象学》(1807) 《逻辑学》(1812-1816) 《哲学全书》(1817、1827、1830) 《法哲学原理》(1820),,谁若想理解黑格尔,只能靠他自己。

有多少研究黑格尔的人,就有多少个黑格尔据说哥德只看了《精神现象学》的前几页就弃之不读了,他读到的是:“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了的;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他不知道翻到下一页黑格尔接着说的是“但是”--“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同时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一、精神的探险旅行 二、实体即主体 三、世界的逻辑结构 四、哲学体系 五、辩证法 六、古典形而上学的终结,,一、精神的探险旅行,《精神现象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精神现象学》看作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黑格尔晚年时曾经将《精神现象学》称之为他的“探险旅行”,实际上他要再现的正是人类精神的“探险旅行”在某种意义上说,黑格尔哲学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康德哲学的问题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康德以其批判哲学将事物划分为现象和物自体两个方面,一方面证明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亦通过限制知识而为自由、道德和形而上学保留了一片天地,确立了理性和自由这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原则。

然而,由于其哲学特有的二元论使康德始终无法建立一个完满的哲学体系,这就给他的后继者们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重建形而上学,黑格尔在《逻辑学》第一版序言中指出,近25年以来--按时间推算应当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出版以来,“那种被叫做形而上学的东西,可以说已经连根拔掉,从科学的行列里消失了”,“科学和常识这样携手协作,导致了形而上学的崩溃,于是便出现了一个很奇特的景象,即: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按照黑格尔,康德要求对理性进行批判亦即分析是有道理的,问题在于这种批判是不彻底的不错,在康德那里,理性固然经受了批判,可批判本身呢?批判作为理性的一种活动,是不是也应该受到批判?如果批判站在理性之外,批判是不是就变成了非批判的独断论?所以真正彻底的批判,应该是理性的自我批判按照通常的观点,似乎理性的自我批判是无法进行的知识的真理性就在于它与对象符合一致,但是由于我们只能认识意识范围之内的“为意识的对象”而不可能认识对象自身亦即“自在的对象”,因而永远也无法超出自身之外去比较知识是否与意识之外的对象符合一致,康德就是因为这个难题退回到了主观性的立场。

然而黑格尔却从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差别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由于在认识之中存在着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差别,我们就完全有可能根据这一差别来考察知识当我们发现知识与对象是不相符合时,通常我们就必须改变知识以符合对象,从而形成了新的知识然而原来的知识毕竟是根据相应的对象而形成的,现在知识发生了改变,这就意味着对象也与知识不再相当了,它同样需要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的知识因此,认识不仅是改变知识的过程,同样也是改变对象的过程,在认识活动中,不仅出现了新的知识,而且也出现了新的对象这就是说,原来在认识中未被我们意识到的对象现在成为了为意识的对象,而对象的改变就意味着原来被意识以为是“自在的对象”的对象,现在变成了为意识的对象知识--新知识--新知识…… | | |对象--新对象--新对象……,以 “感性确定性” 为例,感性确定性以“这一个”个别的东西为对象,因而它便认个别性为真理这一个”可以分为“这时”和“这里”,也就是时间和空间当意识企图在对象中找到真理的时候,它却发现,无论这时还是这里都是消逝着的:“这时是上午”,一转眼,这时就变成了中午;同样,“这里有一棵树”,一转身,这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于是意识发现,“这一个”的内容处于变化之中,唯一不变的是“这一个”本身,因而它不是个别性的东西,而是一个共相这时 这一个{ 这里,,上午 这时{下午,,桌子 这里{椅子,,当感性确定性意识到它的真理不是个别性而是共相的时候,不仅是知识的改变,对象也发生了变化:感性的对象是个别的东西,当它在对象上发现了共相的时候,便进展到了知觉,而知觉的对象乃是“感性的共相”继而进展到知性的时候,对象则变成了普遍的共相知识--新知识--新知识…… | | |对象--新对象--新对象……,理性的自我批判,“考察思维形式已经是一种认识历程了所以,我们必须在认识的过程中将思维形式的活动和对于思维形式的批判,结合在一起我们必须对于思维形式的本质及其整个的发展加以考察思维形式既是研究的对象,同时又是对象自身的活动因此可以说,这乃是思维形式考察思维形式自身,故必须由其自身去规定其自身的限度,并揭示其自身的缺陷这种思想活动便叫做思想的‘矛盾发展’(Dialektik)”黑格尔扬弃康德的自在之物的关键在于他把认识看作是一个由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推动的发展过程。

康德对理性认识能力的批判基本上是一种静态的结构分析,而黑格尔则意识到认识是一个由于其内在的矛盾而运动发展的过程如果认识是一个过程,那么我们就得承认,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认识的发展变化则表明知识是处于变化更新的过程之中的,不仅如此,对象也一样处于变化更新的过程之中认识论=本体论,在我们的认识中发生的知识与对象之间的矛盾,表明这个世界本身还处于不统一不和谐的状态,于是认识的辩证运动就获得了本体论的意义:当认识扬弃了自在之物而达到了自身统一的时候,通过它的活动亦使世界本身达到了和谐和统一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所展示的是人类精神认识绝对的过程,实际上是“绝对”通过人类精神而成为现实,成为“绝对精神”的过程换句话说,人类精神的认识活动归根结底乃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因为人类精神就是绝对精神的代言人,它履行的是绝对精神交付给它的任务意识:感性确定性--知觉--知性 自我意识:主奴意识 理性:理性--精神--宗教 绝对知识,,人类精神认识绝对=绝对的自我意识,,对黑格尔来说,人类精神这个艰苦漫长的“探险旅行”既是精神的“伊利亚特”,也是精神的“奥德赛”:它不仅是人类精神远赴他乡,寻求关于绝对的知识的征程,同时亦是精神回归其自身,认识自己的还乡归途。

因为人类精神认识绝对的过程就是绝对自己成为绝对精神的过程,所以人作为精神性的存在并不在绝对之外,不如说它就是绝对精神的代言人,因而当它认识了绝对之时,也就回到了自身之内二、实体即主体,,“照我看来,--我的这种看法的正确性只能由体系的陈述本身来予以证明--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das Wahre)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所谓“实体即主体”不是“实体+主体”,而是说实体不仅是客观的,而且其自身就是能动的,这样的实体就是“活的实体”近代哲学所理解的实体主要是客观性原则,其中缺少能动性的因素,例如斯宾诺莎的实体就缺少自我意识的原则,这就使它难以解释实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康德和费希特倒是发扬了主体的能动性原则,然而由于他们坚持思维就是思维,因而始终无法扬弃外部世界的坚硬的现实谢林第一个要求超越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对立,但是其哲学赖以为基础和出发点的“绝对”由于超越于一切差别和矛盾之外,所以他又陷入了无差别的绝对与有差别的世界之间的矛盾而不能自拔实体=活的实体,黑格尔则主张“实体即主体”,因而实体并非无差别的同一性,而是在其自身内部就蕴含着否定性和矛盾:由于实体自身就具有能动性,所以它自己否定自己而成为发展出来的现实。

1、只有当我们把实体同时也理解为主体,理解为自己展开自己的运动的时候,才能说明它的现实性否则,我们无法说明实体如何展开为宇宙万物2、实体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就表现在它自身之中就包含着纯粹的否定性,因而它是单一的东西自己否定自己从而分裂为二,将自己树立为对立面,然后扬弃自身中的矛盾和对立,重建自身统一性的过程3、由于实体就是主体,其自身就具有能动性,因而实体的运动过程乃是它的自我运动,世界就是它的外化和展开于是实体的运动就成了以终点为目的的自己展开自己、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而且只有当实体真正成为主体,从潜在展开自身并且重建自身同一性的时候,它才是现实的因此,单纯的实体还只是潜在的因素,当它展开自身而外化为世界时,也仍然不是真正的现实,只有当实体展开为世界并且扬弃一切差别重建自身的同一性的时候,它才是真正的现实,而这个重建自身同一性的工作就是通过人类精神对于绝对的认识活动来实现的换言之,绝对通过它的代言人--人类精神而自己认识自己,最终成为绝对精神绝对≠绝对精神从绝对到绝对精神是一个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过程∴ 实体即主体,黑格尔的宇宙观,,,目的论,宇宙是一个从潜在展开为现实的过程(圆圈)。

我们把人类精神看作是宇宙发展的最高阶段,那就意味着宇宙原本就是精神性的存在,或者说是“潜在的精神”当宇宙发展到了人类精神的阶段,也就到了“现实的精神”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精神=绝对精神宇宙发展到人类精神便以成为精神的方式实现了自身斯宾诺莎 黑格尔 泛神论,,思想的客观性-客观思想,,就人的具体认识过程来说,感觉、表象在先,思想、概念在后,而且只有通过表象人的心灵才能达到对于事物的思维地认识但是,由于我们认识的是事物的本质,而事物的本质唯有思想、概念才能把握,因而从逻辑上讲,思想、概念才真正是在先的:“我们以为构成我们表象内容的那些对象首先存在,然后我们主观的活动方随之而起……这种想法是颠倒了的反之,宁可说概念才是真正的在先的,事物之所以是事物,全凭内在于事物并显示它自身于事物内的概念活动”思想的四个特点,能动的普遍性,首先,思想是能动的普遍性思想的普遍性不仅是说思想本身具有普遍性,而且是说思想并不是与感觉和表象并列的一种认识能力,而是贯穿于整个认识之中的本质性因素例如感性确定性 例如“自我”思想=对事物的反思,思想是对事物的“反思”(Nachdenken)事物的本质并不是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要想认识它就必须深入到事物的背后,对它进行反思,这就是“反思”即“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在黑格尔哲学中,通常译作“反思”的实际上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Reflexion,一是Nachdenken前者有两种含义,其一是借助于光的反射来说明概念之间互相反映的关系,其二指与辩证思维相对的知性思维,即我们所说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后者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的哲学思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