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DABC的本量利分析扩展模型构建摘要: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带来成本结构的 变化传统本量利分析模型无法对新成本结构产品做 出准确分析,这使其决策有用性也受到影响估时作 业成本法通过时间这一标准,把与时间密切相关的资 源消耗识别出来,将间接费用中对产量不敏感的部分 分离出来,对新产品结构中不断膨胀的间接费用作出 应对文章以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Time-Driven Activity Based Costing, TDABC)为理论基础,构建 符合产业升级趋势的本量利分析模型,以提高本量利 分析模型对新生产方式的适应性关键词:TDABC;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本量利 分析;扩展模型一、引言本量利分析全称成本一数量一利润分析 (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是通过图形和数学公 式两种工具,来定量分析成本、数量和利润这三者间 存在何种依存关系的方法该分析模型产生于大规模 工业生产时期,这一时期,企业产品线宽度窄、深度 浅,生产模式多采用流水线式手工分工,产品成本中 直接人工费用占比很高此时,少量机器的折旧费用 以及生产管理人员的工资被归集到制造费用中,其规 模也比较小,以产量作为单一划分标准是相对合理的。
随着技术进步及智能制造理念引入,我国各产业升级 的速度加快,企业技术要素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逐年 上升诸多企业从模仿创新战略转换到引领式创新, 致力于向客户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产品和服务与之 前的的标准化生产相比,个性化产品意味着企业在资 源消耗规模上成倍增加,使间接费用成为产品成本结 构中重要部分尤其是企业机械自动化程度加深,产 品成本中直接人工费用的比重不断下滑,从以往的 40%以上下降到不足10%,甚至只有3%〜5%在此 背景下,若继续套用传统模型,这必然引起本量利关 系的扭曲,影响企业决策效率因此,我们需要通过 引入新的方法来改进传统本量利分析模型,以跟上时 代的发展二、模型构建(一) TDABC基本原理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Time-Driven Activity Based Costing,简称TDABC)是以时间为分配资源的标准, 通过准确估算某项作业消耗的时间,来计算该作业应 负担成本的方法TDABC法主要参数为产能成本率(Cost per Time Unit of Capacity)和单位作业产能时 间(Unit Times of Activities )两个产能成本率(单 位时间作业成本)=产能成本(间接费用)/员工(机 器)总的工作时间,上式中的产能指某作业中心实际 拥有的有效产能,而不是理论上得出的产能,这里的 成本就是指使用这部分产能实际付出的费用,因此产 能成本主要是某一作业中心产生的所有间接营运成本 如职工工资和不可归属某一产品的折旧。
员工(机器) 总的工作时间为扣除了休息时间(维护时间)的有效 工作时间;单位作业产能时间即某项作业单次作业所 耗费时间,该指标可以由管理人员(有经验的人员) 根据实际情况估算或通过观察的方式获取,一段时间 后该指标通常趋于稳定在TDABC中,还会涉及作 业次数这一参数,它是指某一作业重复的次数,我们 可以从ERP系统根据订单数或产品产量直接获取在 得出上述数据后,我们就可以根据模型计算出某项作 业应负担的作业成本:某一作业成本=产能成本率*单 位作业产能时间*作业次数二)扩展的成本性态分析 成本动因即驱动成本累积的基本因素,如驱动直接人工费用的直接人工工时,驱动直接材料费用的产 品产量等传统分析模型中,成本驱动因素主要为产 量、工时,相应地成本被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两 类本文将TDABC原理引人扩展模型中,TDABC模 型中成本分配标准是依据时间由此,在扩展的成本 性态中,我们把成本动因分为数量、时间两类,即从 数量和时间两个方向掌握成本增长变化从而根据新 的成本性态,成本就应分为变动成本、时间作业成本 和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分配依据是数量动因,这类成 本多根据工时、直接材料用量等来归集。
作业成本的 分配依据则是作业时间动因,它将与作业时间显著相 关的作业成本分离出来,如订单生成成本、生产批次 成本等剩下部分成本既不随数量变动,也与作业时 间无关,如部门罚款、捐赠等,这类成本无显著成本 动因,但却是维持企业运作的必要支出,称为固定成 本综上,基于TDABC原理的扩展成本性态在原来 两类成本基础增加了作业时间成本,包含变动成本、 作业成本和固定成本三) 成本模型构建1.变动成本变动成本的分配和归集以数量动因为基础,因此, 模型中我们把对产销量有显著驱动作用的因素作为变 动成本动因假设某企业生产n种产品,Qi为第i (i=l n)种产品的产量,Vi为单位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总额可表示为Z Vi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