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的土壤分析河南省的主要土壤类型:主要是棕壤,黄褐土,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下面就从其分布,性质,利用改良这几个方面一一介绍:(一)黄棕壤:黄棕壤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性土类其在我国分布范围大致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黄棕壤分布于亚热带北缘这里夏季高温,具有亚热带特点;冬季寒冷,具有暖温带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5~ 18℃ ,≥10℃的积温为 4500~5300 ℃,无霜期 210~ 250 天,年降水量为 750~1000毫米,山区大于 1000 毫米地带性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成土母质在山地多为花岗岩、千枚岩、砂页岩风化物,在岗地为下蜀黄土河南省主要分布在南阳盆地和桐柏山地,信阳县、光山、商城、新县、罗山、固始、潢川、唐河、南召、西峡、内乡、桐柏、镇平、淅川、卢氏、舞钢、鲁山、嵩县 性质:脱盐基酸化和弱脱硅富铝化,体现过渡特点粘化作用明显:形成大量粘粒并产生明显淋淀粘化,形成粘化层(Bt) 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变化大,自然植被下的表土层为20~ 40g/kg,耕地土壤表层一般仅 10g/kg 左右利用改良:黄棕壤多分布在低山丘陵、农业历史悠久的地区,丘陵区还可种植茶、桑、发展果园,平缓丘陵区,可作为农业生产基地,适于稻、麦、棉和油料等作物的生长。
黄棕壤属于淋溶土,受水分淋溶作用强,自然土壤肥力较高,耕种后肥力易于下降,若植被保护不好,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应注意水土保持,发展灌溉和防止内涝,增施有机肥或种植绿肥,培肥土壤地形平缓多为农耕地,山地黄棕壤则是用材林和经济林的重要生产基地利用上应注意多种经营和综合开发低山丘陵荒地的上半坡土层浅薄,可栽植耐瘠的马尾松、刺槐、山杨和桦木等,下半坡和坡麓土层较深厚,可以发展栓皮栎、麻栎、杉木等,也可辟为茶园或栽植油茶、油桐、毛竹、棕榈等经济林木二)黄褐土:黄褐土主要分布在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缘以及暖温带南缘的低山丘陵或岗地其地域范围大致在秦岭-淮河以南至长江中下游沿岸,与黄棕壤处于同一自然地理区域据统计,黄褐土的面积为 5714.6 万亩,以河南和安徽的面积最大,其次为陕南、鄂北、江苏和川东北;在赣北九江地区沿长江南岸丘岗地也有小面积分布,这是黄褐土分布的南界黄褐土分布在北亚热带湿润的东部(江北区)和半湿润的西部(秦巴区)地区由于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 14-16℃,年平均降水量 760-950 毫米,由西向东逐增降水季节多集中在高温期的 6-8 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 50%以上。
河南省主要分布于伏牛山南麓与沙河一线以南至桐柏-大别山以北的地区,多为海拔在300m 以下的岗丘和沿河阶地信阳市区、信阳县、光山、商城、息县、罗山、潢川、淮滨、固始、卢氏、项城、漯河市区、郾城、舞阳、南阳市区、镇平、西峡、淅川、内乡、南召、方城、叶县、桐柏、唐河、社旗、新野、邓州、驻马店市区、西平、遂平、确山、泌阳、上蔡、汝南、平舆、正阳、新蔡、鲁山、舞钢性质:黄褐土与黄棕壤处于同一生物气候带,具有相似的形成特点黄褐土由黄土状沉积母质发育的微酸性至中性的弱富铝化土壤粘粒 Ki 为 3.0 左右盐基饱和度高,呈中性、微碱性反应A 层:pH5.5 ~6.5 ,C 层:pH 在 7.0 以上 黄褐土的淋淀粘化作用强,粘聚层( Bt)厚,一般甚在 50 厘米以上,至形成粘盘层利用改良:黄褐土因土质粘重,结构紧实僵硬,胀缩性强,耕性和通透性差,土壤不耐旱涝1,合理轮作、间套作、发展绿肥,用地养地结合,丘岗地区黄褐土既缺有机质又缺氮磷,用地多养地少,耕作管理粗放,土壤肥力有下降的趋势因此,在保证粮棉油作物种植面积的同时,合理轮作,间套作绿肥或豆科作物,是解决黄褐土区有机肥源就地取材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又是培肥岗地土壤的重要措施之一。
2,因土配方施肥据各地资料表明,在黄褐土上无论什么作物进行氮磷钾配合施肥均优于增施单一化肥的增产效果黄褐土一般不缺钾素,但在水旱轮作高产区或耗钾作物(如甘薯、烟草)区,因长期重视施用氮肥而基本不施钾肥,因此采用增磷补氮加钾三要素配合施肥更能显示增产效果,但配肥比例必须根据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和不同作物需要而异3,发展多种经营在某些地形部位高、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土体浅薄及石质性强的黄褐土,以及一些粘盘层位高,肥力地下不宜农作的黄褐土,应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三)棕壤:棕壤也称棕色森林士;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干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在褐土地带的垂直带上亦有分布河南省主要健分布在豫西地区:州、修武、济源、沁阳、登封、巩义、栾川、嵩县、宜阳、新安、灵宝、卢氏、禹州、汝阳、鲁山、西峡、内乡、南召、商城性质与成土条件: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均温10~ 14℃ ,≥10℃积温 3100~4500 ℃,最冷月均温-10~0℃,季节性土壤冻层深度为50~ 100 厘米年降水量为 500~1200 毫米,其中 60%集中在夏季降落,冬季雨雪稀少,年干燥度。
利用改良:自然肥力较高的土壤,适宜于发展多种经营山地丘陵边缘和山前平原的棕壤,宜于种植多种粮经作物丘陵山地常用以发展林业和用作苹、梨、李、桃、葡萄等果园主要问题是防治旱涝和水土流失以及培肥地力 (四)褐土:褐土主要是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发育于排水良好地形部位的半淋溶型土壤褐土分布于北纬 34~40 °,东经 103~122 °之间,即北起燕山、太行山山前地带,东抵泰山、沂山山地的西北部和西南部的山前低丘,西至晋东南和陕西关中盆地,南抵秦岭北麓及黄河一线,一般分布在海拔 500m 以下,地下潜水位在 3m 以下,母质各种各样,有各种岩石的风化物,但仍以黄土状物质为主河南分布在豫西、豫北的低山、丘陵及冲积扇阶地三门峡市区、渑池、义马、灵宝、卢氏、安阳市区、安阳县、汤阴、林州、鹤壁市区、淇县、浚县、新乡市区、新乡县、卫辉、辉县、温县、孟州、郑州市区、新郑、登封、巩义、新密、荥阳、洛阳市区、洛宁、汝阳、孟津、伊川、偃师、栾川、嵩县、宜阳、新安、平顶山市区、汝州、禹州、襄城、郏县、 鲁山、宝丰、许昌市区、许昌县、长葛褐土的性质:褐土是在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条件,干旱森林与灌木草原植被下,经过粘化过程和钙积过程发育而成的土壤,具有粘化 B 层的土壤。
剖面中某部位有 CaCO3 积聚,中性或微酸性,属半淋溶土褐土的利用与改良:1,开展水土保持,发展水利灌溉因褐土中除潮褐土地处平原区以此一般多为丘陵与高平地,土壤侵蚀是普遍现象因此开展水土保持与发展水利灌溉是提高褐土地区农业的重要途径2,开展旱作农业的土壤耕作措施由于水源的限制,大面积发展灌溉是有限的因此应当普遍地、大面积地发展旱作农业,其中包括工程措施(如水平梯田、径流农业)与系统的土壤耕作(如少耕、覆盖、轮作)等因褐土区降水一般均在 600mm 左右,稍稍增加以保墒培肥为中心的土壤旱作的耕作措施,将是发展褐土区的持续农业的重要途径3,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因为褐土区的温暖而干旱的时期长,土壤有机质分解决,保证一定的有机肥源(其中包括轮作在内)是保证土壤肥力构重要基础合理施用磷肥,因为褐上的活性铁及 CaCO3 均容易促使磷的固结,形成铁质和钙质的以及闭态磷而使磷肥固结失效因此应加强过磷酸钙的施用技术的研究合理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因为褐土大多有石灰反应,它往往减弱 Zn、Mo 、Mn 、Fe等等有效性另一方面,在淋溶褐土及沙性土壤中 B、Cu 的含量较低因此,要充分注意微量元素肥料的合理应用。
4,因土种植,发展土壤潜力优势如淋溶褐土上的板栗、烟草;潮褐土上的玉米、小麦;其它如苹果、谷子、棉花等都是褐土的优势作物,一些相应的名优特产都是在这些相应上宜的土壤上生产出来的因此,应当困地制宜地发展由于水分条件的限制,不必勉强强调发展小麦5,适当发展畜牧业与林果业改变褐土区生产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经济状况,为褐土区的持续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五)潮土:多分布在河南省东部的黄河故道,河谷平原、滨湖低地与山间谷地性质:土壤质地变化较多紧砂满淤,不紧不慢出两合 一般呈中性至弱碱性利用改良:1.发展灌溉,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并建立排水与农田林网,是改善潮土生产环境条件,消除或减轻旱、涝、盐、碱危害的根本措施,也是发挥潮土生产潜力的前提2.培肥土壤,扩大高产、稳产农田首要是解决有机肥源,实践证明,种植绿肥是开辟有机肥源的重要途径,但有很多具体技术问题有待解决再者是增施磷肥的同时,注意施用磷肥效果,局部地区(块)开始缺钾,应适当补施,配合施用微肥3.改善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适当配置粮食与经济作物、林业和牧业,提高潮土地产量产值和效益六)砂姜黑土:多分布在河南省东南部的低洼地南阳市区、新野、淅川、内乡、方城、唐河、南召、社旗、邓州、镇平、驻马店市区、确山、正阳、新蔡、遂平、上蔡、平舆、汝南、西平、泌阳、信阳县、淮滨、息县、固始、项城、沈丘、商水、郾城、舞阳、舞钢、叶县、宝丰。
土壤性质:1,土体深厚,剖面自上而下有耕作层、亚耕层、残留黑土层、氧化还原过渡层砂姜土层 2,铁锰氧化物的迁移与积累明显,形成锈纹斑、铁锰斑与结核3,土体中有黑土层利用改良:(1)排灌结合,旱涝兼治,开发地下水资源,发展旱作补充灌溉2 )调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做到合理轮作换茬3 )大量元素肥料与微量元素肥料结合,科学施肥,争取均衡增产4 )农牧结合经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更新腐殖质,抑制土壤的胀缩性根据水源和地势条件,适当发展水稻种植砂姜黑土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均需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七)水稻土:水稻土是指发育于各种自然土壤之上、经过人为水耕熟化、淹水种稻而形成的耕作土壤这种土壤由于长期处于水淹的缺氧状态,土壤中的氧化铁被还原成易溶于水的氧化亚铁,并随水在土壤中移动,当土壤排水后或受稻根的影响(水稻有通气组织为根部提供氧气) ,氧化亚铁又被氧化成氧化铁沉淀,形成锈斑、锈线,土壤下层较为粘重水稻土在我国分布很广,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1/5,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平原、河谷之中,尤以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为集中水稻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它以种植水稻为主,也可种植小麦、棉花、油菜等旱作。
在河南省多分布在冲积平原、背河洼地、岗地及谷地信阳市区、信阳县、息县、固始、商城、光山、罗山、淮滨、潢川、新县、林州、辉县、济源、鲁山、镇平、西峡、内乡、南召、桐柏、唐河、确山、泌阳、汝南、正阳水稻土的性状:1.水稻土中的有机质和氮素(1 ) 水稻土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旱作土壤相比,腐殖质化系数也高,据沈阳农业大学观测,旱作土壤施新鲜猪粪、牛粪及马粪,其腐殖质化系数(一年)分别为27. 5%、37.6%和 32.0 %,而水稻土分别为 38.4 %、 698%和 48.0%2 )水稻土中的氮素;因有机质量高,所以水稻土的氮素营养主要来自土壤,已有研究表明,在施氮肥条件下,水稻所吸收的氮素 60%~80 %来自土壤,20%~40 %来自化肥,从这可以看出水稻土培肥的重要意义2. 水稻土中的磷、钾与硅(1)水稻土往往缺磷:一是早春土温低,微生物活动弱,不利于有机磷的转化,故早春易发生僵苗或红苗;另一是后期水稻土水层的落干管理,Fe 2+ 变为 Fe3+与 PO43-结合,形成难溶性的 Fe( PO4 ) 2)水稻土往往缺钾:主要是 Fe2+交换土体中的钾而产生置换淋失,致使幼苗缺钾,可用稻草还田、施草木灰及钾肥等解决。
3)水稻土中的硅虽多,但溶解度小,硅酸以单分子 Si(OH) 4 形态溶于水,但它可以被铁、铝两性胶体吸附,又能与 Fe(OH) 3 结合成复盐这种化合物只有通过淹灌, 增加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