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2010-2020)山东省农业厅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开发建设,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基础支撑,对于修复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2010-2020)总体要求,编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一、基础条件与发展环境(一)(一)区域区域资资源源优势优势明明显显, ,发发展高效生展高效生态农业态农业潜力巨大,潜力巨大,前景广前景广阔阔1.土地土地资资源丰富区内土地总面积 2774 万亩其中,耕地 1473 万亩,乡村人口人均 1.91 亩,是全省人均水平的近2 倍;未利用地 811 万亩,其中,可开发利用的荒碱地 418 万亩;黄河三角洲地区年可新增土地 2 万多亩,是全国唯一新增土地的地区其中,东营市人均土地面积约 6.7 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 2.6 倍,尚有未利用土地资源 2699.3 平方公里2丰富的土地资源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最有利因素,为发展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2.生物生物资资源多源多样样黄河三角洲独特的立地条件和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拥有高等植物 120 科 700余种,动物 11 纲 900 余种,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动植物品种,如冬枣、金丝小枣、鸭梨、紫花苜蓿、渤海黑牛、德州驴、渤海马、洼地绵羊、寿光鸡等。
丰富的农业种质资源有利于特色农业发展3.生生态环态环境独特黄河三角洲地区处于陆地、淡水、海水交接地带,多类型生态系统交错分布,区内地广人稀,污染源少,生物安全半径大,易于隔离,发展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得天独厚二)(二)经过经过多年的探索多年的探索实实践,践,积积累了丰富的累了丰富的发发展展经验经验,具,具备备了了较较好的物好的物质质基基础础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较高得益于油区开发建设和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等,区域内“路、水、电、林、田”等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009 年区内粮食总产 690.4 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的 16.0%;亩产 462 公斤,比全省平均亩产高 11.6%;与 2000年相比,总产增 174.3 万吨,增幅 33.7%棉花总产 37.3 万吨,占全省棉花总产的 40.7%;亩产 80.9 公斤,比全省平均亩产高 4%;与 2000 年相比,总产增 24 万吨,增幅 190.0%肉类3总产 101.4 万吨,奶产量 30.4 万吨,分别占全省肉类总产的15.3%和 11.8%;与 2000 年相比,总产分别增加 45.1 万吨、26.1 万吨,增幅分别为 80%和 627.3%,其所占全省比重分别增加了 4.1 个百分点和 4.8 个百分点,增幅均显著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
2.生态农业建设力度大、发展快坚持生态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行“上粮下渔”荒碱地开发, “三网”(路、林、水)绿化,休闲观光农业,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沼气、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等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有效地改善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生产环境和发展环境2009 年,完成“三网”绿化 60 万亩, “上粮下渔”改造荒碱地 80 万亩,发展农村户用沼气 20 多万户,建成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和生态农业示范县 6 个3.涌现出一批农业区域特色明显的发展典型区内各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努力培植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了以寿光蔬菜、莱州玉米种业、沾化冬枣、阳信鸭梨、无棣小枣、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蜜桃等为代表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典型,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探索了路子三)受多种因素制(三)受多种因素制约约, ,发发展高效生展高效生态农业态农业仍面仍面临较临较多困多困难难1. 淡水淡水资资源缺乏黄河三角洲降水偏少,年均降水量只4有 580 毫米;地下水主要是微咸水、咸水和卤水,地下水资源量只有 12.1 亿立方米;客水来源主要依靠黄河,国家分配给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引黄指标仅为 20 亿立方米。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 290 立方米,低于 334 立方米的全省平均水平多年平均总需水量 40.1 亿立方米,其中农业年需水量 30 亿立方米,总供水量为 34.6 亿立方米,年缺水量 5.5 亿立方米随着国家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淡水供给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水增长的矛盾依然存在淡水资源贫乏仍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2.荒碱地面荒碱地面积积大,开大,开发发治理成本高治理成本高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土地是黄河冲积形成的,地面海拔低、坡降小,岗、坡、洼交错分布,生态环境脆弱多数区域地下水埋藏浅,矿化度高,土壤盐渍化较重,各种盐渍化土壤占总面积的 40%以上,土壤含盐量大都高于 3‰,除莱州、寿光、昌邑和寒亭中南部外,普遍存在次生盐渍化威胁由于特殊的立地条件,农业综合开发必须采取工程措施,修筑台田、配套排灌、改良土壤的成本大大高于其它地区据测算,一般区域的开发成本约为600 元/亩左右,而中度以上盐碱地开发成本高达 3000 元/亩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产稳产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任务十分艰巨3. 农业农业投入不足,基投入不足,基础设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和施的支撑能力和农业农业公共服公共服务务能力亟待加能力亟待加强强。
黄河三角洲多数县(市、区)位于经济欠发5达的鲁西北地区,地方财力不足,农业投入压力大、欠账多,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抗灾能力不强突出表现为农业灌排体系不完善,大型灌区的骨干建筑物完好率不到 60%,已建的排灌站工程标准低、老化失修严重;田间工程不配套,高效节水工程设施严重不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还达不到全省的平均水平(0.55)另外,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少县市农业技术服务机构设置不完善,技术推广人员不足;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迫切需要的权威、准确的市场信息服务缺位;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不强,农村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不发达,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总体水平不高二、总体思路与目标任务(一)(一)总总体思路体思路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区位、资源和环境特点,坚持以“高效、生态、规模、创新”为主题,以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中心,通过建设“八大示范基地”、完善“三个体系”、创新“四项机制”,努力提高生态环境修复改善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乃至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生态保障。
二)指(二)指导导原原则则一是开一是开发发保保护护并重,生并重,生态态高效兼高效兼顾顾坚持生态、经济、社6会效益统一,生态效益优先原则大力推广节水、节地、节肥、节能技术,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二是因地制宜,二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发挥优势按照建设区域现代农业要求,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优化配置区内农业资源,发挥区域农业比较优势,优化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三是集中三是集中连连片,片,规规模开模开发发按照农业园区化、集约化规模经营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引进新品种,建成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示范项目四是政府主四是政府主导导,市,市场场引引导导,社会参与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指导、资金投入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搞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三)建(三)建设设目目标标——农业综农业综合生合生产产能力大幅提高能力大幅提高规划期内,经过 10 年开发建设,粮、棉、菜、果、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农业增加值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具体指标见表 1)。
粮、棉、肉、蛋、奶产量占全省同类产品的比重明显提高表 1: 农业综农业综合生合生产产能力能力发发展目展目标标 单单位:万元、万吨位:万元、万吨序序 号号指指 标标 名名 称称基基础础数据数据发发展目展目标标72009 年年2010201520201农业增加值(万元)246270345440 2粮食总产量(万吨)690700762816 3棉花总产量(万吨)37384144 4果品总产量(万吨)183208222238 5蔬菜总产量(万吨)9689309761013 6肉类总产量(万吨)10196115133 7奶类总产量(万吨)30384754 8禽蛋总产量(万吨)40424955——农业农业科技科技创创新与新与应应用能力明用能力明显显提高依托登海种业、寿光蔬菜研究院、东营市农科院,建成莱州玉米种子研发、寿光蔬菜种子引进吸收再创新、东营耐盐耐旱作物种子引进选育改良三大基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5%——农业资农业资源和生源和生态环态环境得到有效保境得到有效保护护利用建成沿海生态防护屏障,建设生态保护示范区保护、改良和建设天然草地 400 万亩,人工草场 100 万亩。
加大自然保护区投入,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农农民收入民收入显显著增著增长长, ,农农村社会保障健全村社会保障健全到 2010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8000 元以上;到 2015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2000 元以上;到 2020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0 元以上建立起与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经过 10 年或更长时期的建设,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优质粮棉生产基地、绿色有机果品蔬菜生产基地、高标准规模集约化的绿色畜禽养殖基地全面建成,黄河三角洲地区8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将得到全面提升,区域内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成为环渤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三、建设八大农业生态高效示范基地(一)荒碱地治理与高效种养模式创新示范基地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未利用的 800 多万亩土地,主要是盐荒地、涝洼荒地,另有少部分沙荒地2000 年以来,已累计改造各类荒地 100 多万亩,其中新增耕地 70 多万亩,基本达到中产以上水平,年可增粮食生产能力 42 万吨,为荒碱地开发积累了经验建设荒碱地治理创新示范基地,对于加快环渤海和沿黄区域荒碱地治理,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
建设布局:选择沾化、滨城、庆云、无棣、寒亭、寿光、昌邑、莱州、垦利、利津、河口以及东营区为盐荒地治理示范项目区;选择乐陵、庆云、阳信、博兴、高青、邹平及广饶南部的封闭洼地为涝洼荒地治理示范项目区;选择河口、高青、寿光的黄河故道和引黄沉沙区为沙荒地治理示范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每个项目区建设万亩核心区,有针对性地建设高效节水工程体系,搞好土地平整和培肥地力,推广适宜品种和配套栽培、养殖技术,探索建立高效、生态、安全、标准的种养模式盐荒地和涝洼荒地治理应重点突出上农下渔开发模式,探索“上粮下渔”、 “上林下渔”、 “上菜下渔”等高效种养模式通过核心区示范带动,力争到 2020 年,治理荒碱地 100 万亩其中,开发治理盐荒地 509万亩、涝洼荒地 40 万亩、沙荒地 10 万亩,新增耕地 78 万亩、鱼塘 20 万亩、林地 2 万亩规划到 2010 年,治理 10 万亩,到 2015 年,治理 60 万亩 (二)粮棉高产创建示范基地该区是我省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有 154 个县(市、区)粮食播种面积 50 万亩以上,有11 个县(市、区)棉花播种面积 20 万亩以上,有 110 个县(市、区)已列入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但区内粮棉生产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通过粮棉高产示范基地建设,可以促进平衡增产,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建设粮棉高产示范基地的主要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