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接受美学看冯塔纳的《艾菲·布里斯特》

E****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555.69KB
约3页
文档ID:118023729
从接受美学看冯塔纳的《艾菲·布里斯特》_第1页
1/3

从接受美学看冯塔纳的《 艾菲 布里斯特》 0廖文娟【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2 0 0 0 8 3 】 l 摘要: 冯塔纳在《 艾菲 布里斯特》 中以人物对话代替叙事描写, 以再现“ 社交闲聊” 代替叙事者个人态度的表述, 并 I 运用大量象征手法, 这种行文方式给读者留下了众多空白, 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 I 关 键 词 : 接 受 美 学 冯 塔 纳 《 艾 菲 . 布 里 斯 特 》空 白 象 征 期 待 视 界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由艺术和审美两级构成 , 艺术的一级是指作者的文本 , 审美的一级则是指由读者完成 的实现 它打破了作品即文本的传统观点, 认为文本与读者的结合才形成文学作品 作为艺术的文本和读者的审美 两者结合起来构成的文学作品, 其研究中心应是读者尽管这种理论有其弊端, 但它带来了方法论的重大变革, 引 导了美学领域研究重点的一个根本性转移, 使实证主义对文学外部的作者研究和形式主义对文学内部的文本研究 转向以人的接受实践为依据、 以读者为主体的研究 , 强调只有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共 同作用才能构成作品的美学 价值这无疑给文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打破了过去那些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于文学家之手的传统习见, 指出文 本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才具有生命 。

事实上在阅读过程中 , 我们总是在不断填充作者给我们 留下 的“ 空 白” ① , 潜意 识地在期待和阐释中做出自己的判断, 自然而然地对读物做出反应, 并对其中人物赋予情感这种阅读和填充的 过程就是将文本“ 具体化 ” , 让作品的意义通过读者的接受呈现出来 本文拟从接受美学角度 , 分析德国 l 9 世纪批 判现实主义作家台奥多尔 冯塔纳( T h e o d o r F o n t a n e, 1 8 1 9 - - - 1 8 9 8 ) 的代表作《 艾菲 布里斯特》 一 、《 艾菲 布里斯特》 的创作与接受背景 《 艾菲 布里斯特》 取材于当时引起极大轰动的阿登内夫妇的真实故事, 冯塔纳对此加以创作写下了艾菲的故 事 :出身贵族 的艾菲在十七岁的时候 由父母做主嫁给了母亲的昔 日情人三十八岁的殷士台顿男 爵丈夫仕途成 功 , 热心功名 , 但与活泼稚气的艾菲格格不入 , 婚姻生活不尽如人意丈夫忙碌的公务和小县城冷清的生活让艾菲 备感寂寞, 最后被善于拈花惹草的少校克拉姆巴斯勾引六年后往事败露, 殷士台顿在决斗中打死情敌, 之后与艾 菲离婚 , 离异后的艾菲被拒绝在家庭和社会之外 , 身患重病后才获准返 回父母家 , 不久在家乡去世 。

冯塔纳对生活 中的普通事件进行了加工和提炼, 使个人的婚姻故事具有了社会性、 普遍性 1 9 世纪德国的法律、 道德观念和社会 习俗将婚姻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堡垒, 对婚姻的不忠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罪行 1 9 世纪下半叶更是盛行清教主义 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行为 , 不容许人 自然愿望 的发展 , 要求人们为 了社会所认可的准则做 出牺牲严厉的社会规则 和习俗严重束缚了人性, 而这种矛盾冲突的牺牲品更多的是妇女 , 她们的人性、 情感和生理需求在这个社会中得 不到满足② 在这个社会背景下, 《 艾菲 布里斯特》 一出版很快就赢得了读者的注意, 获得了巨大反响其原因或许就在于 它既符合 了当时读者的“ 期待视界” , 但同时又超越 了他们的“ 期待视界” ③ 小说还有一个重要的创作和接受背景 , 那就是法国作家福楼拜 1 8 5 7 年发表的《 包法利夫人》 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 1 8 7 7 年发表的《 安娜 卡列尼娜》 在这 两部同样以对婚姻不忠的女主人公命名的世界名著前, 冯塔纳以他对题材和人物的独特处理, 赋予小说非凡的艺 术魅力三位女主人公都为自己背叛婚姻的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与有着狂热浪漫幻想的爱玛 包法利以及 有着崇高幸福要求的安娜 卡列尼娜不 同, 艾菲是一个整体上较平和、 愿妥协的女子 , 并不像前两者那样为爱情不 顾一切 , 甚至都没有主动追求爱情的意识, 因而她的悲剧性质也跟前两位截然不同。

在她短暂的婚外情中 , 既无激 情也无爱 , 只是一种排解沉闷无聊的行为 爱玛和安娜的悲剧在于她们对爱情的梦想 和追求彻底落空 , 而艾 菲的 悲剧则是 由于她的一桩风流韵事被普鲁士社会所不容 ④ 冯塔纳笔下 出现的都是平凡 、 毫不出奇的普通人物 , 他们 的生活 、 喜怒哀乐能引起读者共鸣, 而故事 的悲剧结尾也就因此更震撼人心, 让人们对当时的社会进行反思文学 也因此通过改变读者的期待视界, 实现了它的社会功能 二、 《 艾菲 布里斯特》 的叙事分析 在《 艾菲 布里斯特》 中, 叙述的发展平淡和缓, 没有激情或戏剧性的冲突, 主要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 精心安排 的象征手法 以及特意留出的空 白, 使小说引人人胜 书中很少使用传统的叙事性描述 , 甚至对私通 、 决斗 、 艾菲之 死等重要事件都只是几笔带过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对话 , 它推动情节发展, 为以后的事件埋下伏笔 , 或成为事件的 /名作欣赏 MA S T E R P I E C E S RE V I E W/项目呈现 1 o 3 直接承担者 , 甚至对事件 的发生 、 发展起决定作用 这 种 以对话代替情节的方式 , 要求读者积极参与创作 , 并 充分发挥判断力,从各个人物对事件的不同讲述 中找 出轮廓,描绘出属于 自己的故事。

在对话中人物从不 同角度对 中心事件发表看法 , 而作者本人不予置评 , 一 切交 由读者 自己思考 , 评判其中孰是孰非 1 . 多用对话的写作方式 留下“ 空白” 作者多用对话 而非叙事性描述的写作方式给故事留下了众多“ 空白” 如殷士台顿的求婚和婚事的确定都是艾菲的母亲在对 话中表现出来的,而对两位 当事人的求婚场面并未予 以描述这个空白让读者抱有疑虑 , 对于艾菲是否真的 会如母亲之意,同意嫁给才见过两面的求婚者满是狐 疑对婚礼也只是简单提及结婚的盛况使前来参加婚 礼的人感到满意,而恰恰对最应满意的婚事主角—— 两位新人只字未提艾菲与克拉姆 巴斯的私通经过也 是书中的一段空 白作家对私通本身未正面描绘 , 而只 是从侧面稍加暗示 , 让读者 自己去揣摩 , 觉得两者间应 有事发生中国人与尼娜的神秘故事更是空白一片 , 它 被书 中人物多次提到 , 但始终没有任何人为读者解开 谜团这两个人的爱情无论是因为种族歧视 , 还是因为 当时德国社会所不容 , 总之是被禁锢的流传下来的只 是一个关于中国鬼 的传说 ,这就更激起了艾菲与读者 的好奇与猜测。

而殷士台顿并不讳言中国鬼的存在 , 但 关于这个人的故事又决不和盘托出,让艾菲一直处在 恍惚迷离中以至于有研究者分析 , 殷士台顿是有意这 样做 , 他聪明地利用了“ 空白” , 精心地为艾菲制造了一 种压力 , 目的是让中国鬼纠缠住她, 让她始终处在恐惧 中, 不敢越雷池半步 , 从而达到最终控制她的目的⑤ 由此可见, 空白在小说中分量相当之重 而空 白非 但不是缺失 ,恰恰是 “ 一种寻求缺失 的链接的无言邀 请” , 它邀请着读者把空白填满 、 把情节连上, 吸引着读 者用想象来参与创作 、 完成作品⑥ 冯塔纳在小说 中故 意尽可能地留出空 白, 让读者或去 自由想象, 或从小说 中找出暗示, 形成推测以填补空 白 这既使整个叙述显 得简练含蓄, 又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余地, 而作者 自 身并不参与评论与说教 2 . 大量使用象征手法冯塔纳在创作 中没有像传 统的现实主义小说那样对人物、 环境 、 情节进行细致的 描绘 , 而是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 , 这种叙述手法使冯塔 纳的小说具有现代倾 向文中没言明的部分往往能吸 引人们去挖掘和探索其中隐含的东西 。

冯塔纳在书中 有意识地留下一些模棱两可的观点 、 晦涩的象征 , 也形 成等待着读者来填充 、解读 的空 白这种空白是开放 的, 给读者提供 了自由诊释的活动范围 如书中一个贯穿全文的象征 : 一个虚构的 、 没有真 正露面的中国人他第一次出现在殷士 台顿对 自己家 /名作欣赏 MA S T E R P I E C E S R E V I E W/项目呈现 1 I) 4 乡作介绍时: “ 我f f ] ~ l U b 从前有过一个( 中国人 ) , 现在他 已经死了 , 人们把他埋在公墓旁的一小块用栅栏 围起 夹的土地里 ’’ 盎 此艾菲心生怯意, “ 什么一个中国人; 我认为, 这总有点J L ~ L 1 人害怕” ⑧ 到凯辛后 , 艾菲在新 居的一间空房中发现 “ 一张椅子的靠背上贴着一张只 有半个手指长的图片 图片上有个中国人 , 蓝上装, 黄色 灯笼裤, 头上戴个平顶帽” ⑨ 这张图片 , 似乎就是墓地 中那个中国人 的化身 , 从此艾菲心神不宁 , 甚至晚上还 梦见他她要求丈夫搬家 , 以躲避鬼魂 , 但遭到拒绝 此后中国人在小说 的大多数章节中频繁出现 , 与 小说 的人物和情节紧紧纠缠。

那么其背后 的含义是什 么, 这引起 了众多猜测与讨论 有人认为 , 这个 中国人 是殷士台顿企图控制艾菲的工具 , 也有人认 为, 这是对 主要情节悲剧性结尾的命运预示 还有人认为, 这是 “ 性” 或“ 爱” 的象征 , 因为他作为幽灵第一次 出现, 是在 殷士台顿由于公务在外过夜 ,而艾菲婚后第一次独守 空房的夜晚 , 也有人感到这象征着艾菲本人 , 因为她最 后同这个 中国人一样被埋在教区公墓之外 @ 可就是这 个作用如此重要 、 涵义如此丰富的中国人 , 在整部小说 中竟然没有一句台词 , 甚至根本没有真正露面正是这 个空 白, 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 任由人们去阐 释 , 而这些 阐释中没有绝对的答案 , 只有无尽的可能 3 . 巧妙设置故事情节 读者接受本文的信息时, 要 积极地参与创作 , 对作 品的主题 、 情节要不断做出预测 和判断 同时随着阅读的推进 , 期待视界又要不断地被 调整 一个成功的文本会与读者的预想不断出现矛盾 , 从而让读者产生激烈的反映艾菲在受了克拉姆巴斯 引诱后 , 内心极度不安 , 后来殷士 台顿被调离凯辛县 , 艾菲视之为过失 尚能得到上帝宽恕的象征。

读者也松 下一直为她紧绷的心悬 ,暗暗期待着艾菲在柏林能有 个新开始事情的发展似乎如读者和艾菲所愿 ,他们 在柏林平和地生活 了数年看 到艾菲打算去泡温泉 , 为孕育后代 、 重回婚姻做准备时 , 读者终于放下悬着的 心 然而就在艾菲的生活最趋于平和的时刻, 命运之弦 瞬间崩断 ,殷士台顿无意中发现了克拉姆 巴斯写给艾 菲的情书一切急转直下,艾菲最终在孤苦 困顿 中死 去在艾菲和克拉姆 巴斯关系发生之初 ,读者就有不 祥的预感 , 隐隐觉得艾菲将为此付出代价 , 他们和艾菲 一 起惊恐不安地等待着达摩克利斯之剑 的掉落然而 恰恰在艾菲决心迎接新生活 ,读者开始放下警 塌的时 候 , 迎来了猝然一击 , 这或许是天真可爱的艾菲的故事 让人扼腕叹息的原因之一冯塔纳在创作中有意将私 通的败露安排在事发六年之后 ,让故事情节发展偏离 读者预期, 加深了悲剧对读者的震撼 , 同时也明确和深 化了主题 六年以来艾菲已将她从没爱过的情人淡忘 , 殷士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