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歌课堂教学探析外国诗歌课堂教学探析诗歌相对于小说、散文等文体,具有简洁凝练的语言特性,读 诗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独特的审美趣味外国诗歌本身也和中国古典 诗词、现代诗歌一起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有助于打开学生的阅读 视野,更深入地理解外来先进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诗歌篇目长期以来不受广大师生重视,对于外国诗歌的分析解读往往流 于表面形式,缺乏深入有效的文本阅读,师生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交 流讨论在教学实践当中,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尝试,运用诵读、比较 和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能收到史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入选篇目特点分析 我们以近年来的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入选的外国诗歌篇目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有一个显而易 见的共同点,那就是所涉及的作者华兹华斯、普希金、莱蒙托夫、惠 特曼、裴多菲等多为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诗人;而布莱克的《老 虎》、波德莱尔的《信天翁》、里尔克的《豹一一在巴黎植物园》等同 为西方咏物诗的名篇,带有鲜明的象征主义色彩 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同样体现了上述特点,只 不过扩充了浪漫主义诗人的阵营,《西风颂》的作者雪莱、《秋颂》的 作者济慈都是19世纪英国天才的浪漫主义大诗人,19世纪广受欢迎 的英美女诗人伊丽莎白•勃朗宁的《不是死,是爱》和艾米丽・狄金 森的《你无法扑灭一种火》同样充满了浪漫情调和生活哲理。
而波德 莱尔的《应和》、兰波的《元音》和魏尔伦的《秋歌》都是19世纪前 期象征主义诗歌的名篇,瓦雷里的《石榴》、里尔克的《严重的时刻》、 叶芝的《当你老了》、艾略特的《窗前晨景》以及庞德的短诗《刘彻》, 又都属于20世纪前期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诗歌的经典篇目,俄国流亡 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的《黑马》同样是一首充满象征和隐喻色彩的 咏物诗 通过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诗歌入选篇目的分析,其实不难发现,19世纪兴起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是最为主要的两 种诗歌风格,就题材而言,咏物诗颇受重视如何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外国诗歌的课堂教学呢?兹选取两首英美浪漫主义和意象派的诗 歌名篇一一华兹华斯的《我独口漫游,犹如一朵云》和庞徳的《刘 彻》一一作为案例来探析外国诗歌的课堂教学 二、走近华兹华斯 《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是英国湖畔派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创作于19世纪初的一首抒情短诗,原作无题,后世为了便于 标识,一般直接以该诗的首行诗句为题,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方平则 另取《水仙花》作为诗题,倒也恰如其分显而易见,英国湖滨地区 生长的水仙花是这首诗的吟咏对象在华兹华斯妹妹多萝西的FI记里, 记述了 1802年4月15 H这一天,华兹华斯兄妹在林中郊游时发现了 在树丛掩映下的沿湖岸边盛开着犹如狭长的彩带一般的水仙花,竟然 有整条乡村大道那么宽阔。
每当微风掠过湖面,它们就似乎在开怀 大笑诗人显然沉浸在这片花木和湖水装扮而成的自然美景Z中, 并最终写下了这首浪漫主义诗歌名篇 介绍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之后,还应该让学生对于英国湖畔派诗人的创作主张有所了解,那 就是强调诗歌应该充满想象力,返归自然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 来感受诗人所描绘的湖滨风景,然后思考这样的问题:华兹华斯是以 怎样的视角(俯瞰大地)来观察水仙花的,为什么要将口身幻化成天 空中的“一朵云”作为浪漫主义诗歌的经典意象,“一朵云”展现了 诗人怎样的天性和追求,“独自漫游”或者说孤独地游荡,其中乂有 何深意应该说这些紧扣诗歌开篇内容所提出的问题可以逐步地引导 学生去思考诗人的心境和理想:试图远离尘嚣,挣脱世俗的羁绊,向 往自由自在的生活阅读诗歌不可轻易错过细节,为什么诗人初见金 黄色的水仙吋,使用了 “忽然间”这样的词语进行修饰,要让学生通 过思考和讨论明白,不经意Z间的物我相遇,流露出人与自然的亲近 之感,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当然也不妨在课堂教学中列举陶 渊明或王维等中国古代田园诗人的名作,与华兹华斯的这首浪漫主义 诗歌名篇来进行比较对照 诗人将茂密的水仙花丛比作连绵不断的枚晚繁星和频频点头、舞姿婀娜的少女,充满了浪漫气息和丰富 的想象力。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对于日常生活中的 普通事物和随处可见的自然风景进行联想和描摹,还可以鼓励学生课 后进行诗歌创作,补充阅读华兹华斯的其他名篇,例如《孤独的收割女》《苏珊的冥想》等 针对外国浪漫主义诗歌名篇,采用诵读 式诗歌教学法要求教师在学生课前预习时提出明确的诵读要求,在课 堂上可以示范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停顿和语言节奏的轻重缓 急,不能变为毫无目的性地集体朗读,应该让学生带着感情融入到诗 人营造的风景和精神氛围之中考虑到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外语水平, 不妨将诗歌的译作和英文进行对照阅读,还可以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 下,采用播放背景音乐、风景视频或显示图片等方式来创设情境,激 发学牛的兴趣 三、理解庞徳 1914年出版的《意象派选集》收入了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六首诗,其中有儿首是取材于中 国古典诗歌的改写之作,包括《九歌-山鬼》、班婕妤的《怨歌行》 和汉武帝的《落叶哀蝉曲》庞徳是通过赫伯特•翟尔思的《中国文 学史》(1910)最初读到了这些汉诗的英译,值得注意的是,庞德采 用了自由诗体进行了大胆地改写,放弃了翟尔思颇为浓艳抽象的双行 韵我们不妨将《刘彻》这首意象派短诗和汉武帝的《落叶哀蝉曲》 对照阅读: 刘 彻 庞德 绸裙的❷瑟再不复闻, 灰尘飘落在宫院里, 听不到脚步声,乱叶 飞旋着,静静地堆积, 她,我心中的欢怎,睡在下面。
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 (赵毅衡译) 落叶哀蝉曲 刘彻 罗袂兮无声, 玉墀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 落叶依于重扃 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Z未宁? 显而易见,庞德这首短诗的前四行还能依稀辨认出对汉武帝原作化用的痕迹,只不过画面的运动感更强烈罗袂、 玉墀、虚房、重扃等中国古典诗歌中独有的意象,在20世纪初美国 诗人庞德的笔下得到了生动地再现和原诗营造出的清冷寂寞的氛围 相比,庞徳的改写十分大胆,“❷瑟”“飘落” “飞旋”“堆积”等 动态的词语仿佛一组从宫闱深院渐次扫过的镜头,让这首诗都变得鲜 活了起来原作的结尾两行是无限感伤的,流露出对亡姬李夫人的伤 悼和怀念,在庞徳看來,过分的抒情性会使诗歌变得华而不实,应该 避免抽象地宜抒胸臆,摆脱对韵律和词藻本身的依赖,所以庞徳大胆 地摒弃了原诗的结尾,转而采用英美意象派诗歌里常见的“意象并置” 的手法,她“睡在下面”,连同“我心中的欢乐”,一起深埋在落叶的下面,这样的情感表达显然更为含蓄,和原诗结尾的感叹相比,更为 具象化 庞徳这首短诗的最后一行“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不仅另起构成了单独的段落,还与上文里描写过的落叶静静地堆 积的画面形成了一种意象的并置,起到了叠加映衬的审美效果,可谓 神来之笔。
汉武帝原诗里并无这样的文字画面,完全出口庞徳的想象 和刻意描摹,“落叶依于重扃”和“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显 然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重扃有掩闭着的重重门户Z意,在中国古诗 文里也可特指墓门,而庞徳笔下出现的则是“门槛”,这显然不是什 么误译,而是一种创造性地改造,“粘”这样的词语下得贴切传神, 显出了一种现代诗独有的艺术张力,通过这片孤零零的潮湿的树叶, 庞徳精确地捕捉到了主人公刘彻的“心之未宁”,这种寂寞不安的感 受被一个特写的景物镜头给放大了,今人读起来也不再有历史的距离 感 庞徳没有采用《落叶哀蝉曲》这样的原题,而是直接以汉武帝的名讳刘彻来命名,试图将一个遥远陌生的历史人物还原成一个 有血有肉有着内心痛楚的普通人来对待这首短诗的最后一行从某种 意义上也构成了意象派诗歌的“门槛”作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分 支,它反对浮华的风格和抽象地抒情,追求诗歌语言的凝练,提侣口 由诗体,具有散文化和具象化的特征针对如此不无难度和门槛的外 国现代派诗歌,课堂教学当中简单地釆用诵读法和创设情境法,恐怕 不得要领,难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核和19世纪的西方浪漫主义诗 歌不同,现代派诗歌往往更为晦涩难懂,甚至支离破碎,只有采用比 较和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才能-窥究竟。
以庞徳的《刘彻》为例, 我们可以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对照注释,尝试着将汉武帝的《落叶 哀蝉曲》翻译成口话文,最好能摆脱韵律的束缚,不去刻意地凑韵, 充分感受自由体新诗内在的节奏感 课堂上教师可以简介英美意象派诗歌的主张,例如庞德在给友人哈丽特・蒙罗的书信里强调写 诗既要凝练,也应该像口语化的散文那样,不必拐弯抹角,力求“客 观,再客观,然后是表现客观”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意象并置”这 一表现手法的理解,不妨举出庞徳的另一首杰作《地铁站台》为例:“人群中出现的那些脸庞/潮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赵毅衡译) 这首意象派短诗仅有两行,灵感來自于1911年庞德走出巴黎地铁站吋突然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到了一张张美丽陌生的面孔,从而引发 的奇妙联想这首诗起初写了整整三十行,最终精简为区区两行不 能片面地把鲜艳的“花瓣”理解为这些眼前闪过的脸庞的比喻,事实 上,这种“意象并置”、叠加映衬的手法在中国的古典诗词当中随处 可见,例如崔护《题都城南庄》里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再如将两 组名词不加连缀地直接并置,构成“列锦对”,更是不胜枚举:温庭 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 湖夜雨丁年灯”,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马 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
庞德的诗歌创作深受中 国古诗和FI木俳句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古诗词拉近学生对于英 美意象派诗歌的内心距离这种比较式的教学法既可以是相同题材或 背景的中外诗歌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Z间的比较, 例如庞徳的《刘彻》和《地铁车站》,汉武帝的《落叶哀蝉曲》和《秋 风辞》,这种比较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一个诗人的艺术手法和语 言风格对于外国诗歌的课堂教学而言,除了原作和译文和互比较, 还可以针对同一首诗歌的不同中译进行比较,这样才能更好地接近诗 歌的本来面冃,诗人北岛的读诗随笔集《时间的玫瑰》即是这样的范 例 庞德的诗歌向来难译,一首《地铁「乍站》的中译多达数十种,《刘彻》一诗内地诗歌选本多采用赵毅衡译文,和台湾翻译家叶 维廉的译文颇为不同,不妨举出叶译:“罗袂沙沙声已断/玉墀上尘 埃飘动/不闻足音,叶子一一/急卷成堆,躺在那里/而他的心上人在 下面:〃一块湿叶粘着,在门槛上显而易见,叶先生的译文更为 古雅,一字未动地沿用了汉武帝原诗里出现的两个意象一一“罗袂” 和“玉墀”,似乎更为忠实于原作,“不闻足音”、“急卷成堆”这 样的词句,比起赵毅衡译文里的“听不到脚步声,乱叶飞旋着”似乎 也更为凝练。
然而,此前我们已经评介过庞徳这首改写之作的创作背 景、主张和风格,知道了庞德坚决反对袭用原文、反对文纟刍纟刍的书面 语,甚至反对使用倒装句,那么,回过头來再读叶译,就会感到雅致 有余,灵动不足,“而他的心上人在下面” (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 them)凭空多出了一层转折,"一块湿叶 粘着,在门槛上”(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hold)更是拆碎了完整的句式对照此前括号里所引用的庞徳原诗的最后两 行,赵毅衡的译文明显更胜一筹 互动探究式教学法对于外国现代派诗歌的课堂教学尤为适用我们可以将《刘彻》的英文原作和 汉武帝的《落叶哀蝉曲》一并提供给学生,让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外尝 试着翻译或改写师生不仅可以对同一首诗歌的内容、主题、意象、 技法等展开广泛深入地探讨,各抒己见,和互激发,进行多元解读, 更要鼓励独立思考,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诗无达诂,何况是隔着语 言面纱的外国现代诗歌呢教师还可以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