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主义课程理论一、批判主义课程理论的发展轨 迹根据其发展历程,我们大体区分出了三个 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的研究取向,分别是 :Ø 概念重建取向Ø 新马克思主义取向Ø 批判教育学取向(一)概念重建取向 (Reconceptualist Approach) 概念重建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l麦克唐纳(J.B.Macdonald)l 派纳 (W.F.Piner)概念重建取向l1971年麦克唐纳在《课程理论》一文中首先明确提出 了“概念重建”一词l由于派纳的推广,“概念重建”一词频频出现20世纪 70年代以来,课程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向“课程理 解”( 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1996年派纳出版 巨著《理解课程》l派纳等人指出,在传统的课程领域中,人们所集中关 注的是“课程发展”(Curriculum Development).也 就是说,传统课程领域注重表面上的操作,指向行动 和结果二)新马克思主义取向 l 新马克思主义取向也称西方马克思主义取向, 它产生的两个思想根源是:ü1、60年代后期出现的新教育社会学ü2、新马克思主义者对学校和课程的观点的经典陈述l 新马克思主义取向主要关注的是学校课程在社 会阶层结构的再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这一研究 取向主要分三种模式:l 经济再生产模式l 文化再生产模式l 国家再生产模式新马克思主义取向之一-------经济再生 产模式 l代表人物:鲍尔斯和金蒂斯l该理论指出,学校教育的主要作用不仅是资本 主义社会劳动力分工的再生产,而且也是资产 阶级统治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的再生产 他们主要关注学校教育中“隐性课程”问题 他们认为教育与政治经济有一种一一对应的关 系,即“符应原则”新马克思主义取向之二-------文化再生产模 式 l代表人物:布迪厄 l他认为教育与政治、经济之间并不存在直接 的关系,教育主要是传递文化,只有通过文 化的媒介教育才能在社会在生产中成为重要 的社会力量他提出了“文化资本”“符号暴力” 等概念新马克思主义取向之三------国家再生产模 式 l代表人物:阿普尔l他认为,资产阶级为了取得经济利益,力求 自己的文化也要为其他阶级所接受,这是一 种文化霸权,其核心是“意识形态”国家通 过对学校的的干预让文化霸权得以运行三)批判教育学取向l批判教育学取向对以上的再生产理论也进行 了批判的思考,建立并发展了一种抵抗理 论。
他们提出,由于人的能动作用的发挥, 各种文化和社会的再生产根本不可能得到实 现,他们往往受到对立因素的阻抗;在分析 学校和统治阶层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时,应 把矛盾冲突斗争和阻抗放在重要的位置批判教育学取向l威利斯提出了“反学校文化”这一概念l吉鲁也把自己的思想划归到抵抗理论的范畴 ,他提出了两个紧密相关的术语:边缘教育 学 差别教育学五、批判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课程观点l(一)在课程本质上,认为课程是“反思性实 践”有五方面的内涵主要课程观点l(二)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和批判意 识的培养批判主义课程理论在课程目标上的突出特点是强 调人的理性和主体性的发展,认为课程是师生共同 对知识进行批判性反思巴西的弗莱雷提出了以“解放”“对话”为基础的教 育观,他用“银行储蓄”这一比喻抨击传统的学校教 育,对教师或者说课程设计专家的权威性提出质疑 他的代表作《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其基本观念就 是:教育是“反思性实践”主要课程观点l(三)在课程内容上ua、强调潜在课程的重要性ub、课程内容的文化应该是多元的主要课程观点la、强调潜在课程的重要性批判课程论者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潜在课程正以 霸权的形式发挥控制功能。
批判主义课程理论提醒我 们意识到,学校不仅是一个教学场所,课程也不仅仅 是为了教授知识,学校课程还是文化和政治的场所 隐性课程对学生思想的影响作用不可忽视lb、课程内容的文化应该是多元的他们认为,学校知识(课程内容)实际上是支配阶 级文化的代表,是为支配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所以批 判学家反对课程内容仅仅是统治阶级的一元文化,主 张进入课程的文化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这样才能达到 社会的公正、平等六、对批判课程论的简要评价 (一)批判主义课程理论的贡献lA、首先,批判教育家的批判精神和勇气十分令 人钦佩lB、批判理论提出的一系列观点让人耳目一新, 为我们了解教育过程和现象提供了新的视野给 我们以启迪让我们跳出了传统课程模式的局 限,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课程的认识,促使我们 对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再分析和再思考简要评价(二)批判课程理论的局限lA、批判课程理论家的一些观点十分偏激,把问题 极端化了lB、批判课程理论所探讨的课程,其内涵已超出了 我们通常所说的课程的定义范围,他们把课程和学 校教育几乎画上了等号lC、批判理论的理论主张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二律 背反”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