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桑黄菌的应用及培养条件

pu****.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86KB
约5页
文档ID:401874708
桑黄菌的应用及培养条件_第1页
1/5

桑黄菌的应用及培养条件综述学生姓名:郑芳 学号:20075070278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系指导老师:张海宾 职称:副教授摘要:桑黄菌(Phellinus igniarius)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在我国传统 中药中,主要用以治疗许多疑难杂症自然界中形成的桑黄子实体非常稀少,特 别是形成可用子实体需要时间比较长,这是受生理生态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及外部 条件的制,而且人工栽培难度较大 目前,桑黄在国际医药市场上价格昂贵、 供不应求所以本文对桑黄菌的应用及培养条件进行综述关键字: 桑黄菌;应用;培养条件Abstract: Phellinus igniarius is a kind of officinal fungus,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is used to remedy many difficult miscellaneous diseases. The natural sporocarps of the Phellinus igniarius are very uncommon, especiall the time that forms the usable sporocarps is very long, this is limited by specific,complex physiology and external condition, and artificial rearing is very difficult. Now, Phellinus igniarius is very expensive and behind the requirement in the traditional market. So, this article states the application and culture condition of the Phellinus igniarius.Key Words: Phellinus igniarius;application;culture condition引言:桑黄菌(Phellinus igniarius)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在我国传统中药 中,主要用以治疗许多疑难杂症。

自然界中形成的桑黄子实体非常稀少,特别是 形成可用子实体需要多年,这是因为受生理生态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及外部条件的 制,而且人工栽培难度较大 目前,桑黄在国际医药市场上价格昂贵、供不应 求因此,对桑黄菌的开发利用将转向液体发酵这一方向目前日本和韩国对桑 黄菌研究较多,美国和西欧对其也略有研究,国内对桑黄的相关报道较少所以 本文对桑黄菌的应用及培养条件进行综述1 桑黄菌的形态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L.exFr.)Quel(火木层孔菌或针层孔菌)属于担 子菌亚门,层菌纲,多孔菌科的药用真菌《药性论》中称桑臣、桑耳,《酋阳杂 蛆》中称胡孙眼,《篡要奇方》中又称桑黄菇子实体中等至较大,马蹄形至扁 半球型,木质,硬菌盖宽3-12cm,初期有细行,浅褐色,以后光滑,变暗灰 黑或黑色,老时龟裂,无皮壳,有同心环棱,边缘钝圆,浅咖啡色,硬,木质, 管孔多层,与菌肉同色,刚毛基部膨大,顶端渐尖主要生于柳、杨、花楸、山 楂等阔叶树的树桩及树干上,或倒木上,多年生1.1菌丝体显微结构的观察初始阶段菌丝壁薄,黄绿色透明,顶端钝圆,有一主干,极少分支,具不明 显的简单分隔,原生质丰富,直径 0.3-1 微米。

老熟菌丝隔膜处常隆起,节常骨 棒状,菌丝分支处偶有直角分支基内菌丝与新生菌丝相似液体培养菌丝缠结 成球状,表面有凸起的菌刺,菌刺形状与固体培养基内菌丝体大致相同,分支较 多斜面培养菌丝分支较平面培养的多,液体培养菌丝分支更多菌丝无锁状联 合[1]1.2 菌落形态的观察培养皿内初期菌丝体为米白色细小绒毛,逐渐向黄色过渡,新生区边缘锯齿 状,沿接种块周围向外周辐射生长,颜色由嫩黄色渐淡进人生长旺盛期后,菌 丝体逐渐浓密,中央稍有突起[2]2 桑黄菌的应用2.1抗纤维化作用桑黄对肝功能有明显的恢复作用血清胶原成分检测结果显示 :桑黄能减少 HA、LN 的生成,抑制肝纤维化的生成,其作用机理可能类似于冬虫夏草,促进 胶原酶产生或提高胶原酶活性,从而促进胶原纤维的降解吸收桑黄对肝细胞有 明显的保护作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肝组织病理变化明显减轻,胶原纤维增 生减少,表明桑黄有抗纤维化作用2.2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用 CC 从诱导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脂质过氧化是其主要的肝损伤机制对 照组大鼠血清活性氧显著升高,肝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大量生成,SOD活性 受到明显抑制口]桑黄虽不能明显减少MDA的生成,但可以一定程度提高SOD 活性,并且使血清中活性氧明显降低,表现出较好的清除氧自由基作用。

2.3 桑黄防治癌症的研究2.3.1 作为防癌药物的研究1968 年日本 Ikekawa 等发现, 桑黄野生子实体的提取物对小白鼠肉瘤 S- 180的抑制率为95.7〃韩国Chihar等的研究表明⑷,从27种真菌提取物中,桑 黄中提取的多糖有最好的抗癌效果, 抑瘤率达96. 7%日本提取桑黄的有效成分 进行直接杀灭癌细胞的实验结果表明,具有接近100%的效果Sasaki等发现桑 黄中发挥抗癌作用的物质为多糖Ajith等研究了桑黄乙酸乙酯、甲醇和水的提 取物,然后分别用来抗Dal ton淋巴腹水癌(Dal ton slymphoma asci tes,DLA )和 Ehrlich腹水癌,发现水提物对它们没有细胞毒素作用,而这三个提取物对DLA 引起的小鼠肿瘤细胞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 并且乙酸乙酯的提取物效果最好, 在剂量为50mg/kg 口服给药就可以和临床标准参考药顺铂(cisplatin)4mg/kg的 静脉注射效果相当 Cho,J.H. 等发现桑黄的体外抗癌作用是通过纯化细胞外信号 调节酶和激酶(ERK1andp38MAPkinases)而控制细胞间的信号交流,这样可阻止 肿瘤细胞的增殖作用。

Han S.B. 等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 桑黄多糖能有效抑制 癌细胞生长和防止其转移是通过细胞调节和体液免疫而起作用的, 并且对正常 成纤维细胞没有细胞毒作用因此, 可以说桑黄多糖可能是化学方法抗癌的又一 个理想药物2.3.2 桑黄抗癌机理的研究2004年Kim[5 ]等更深入地研究桑黄多糖抗癌的机理,做了多糖对吞噬作用和 腹腔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肿瘤坏死因子及活性氧自由基的影晌, 使用异升硫 氰酸荧光素—葡聚糖作为示踪, 分析了加多糖与不加多糖对腹腔巨噬细胞的影 晌, 发现提高了吞噬作用, 并且一氧化氮和肿瘤坏死因子的产生和多糖的添加 量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 但对活性氧自由基没有影响因此, 可以推断其抗癌的 机理: 可能是通过提高抗原与各种免疫识别所需的共刺激分子以及组织相容性 复合体分子间的作用, 影响了呈现抗原表达过程中所必需的一些细胞表面活性 分子,来间接调控T-cell调节免疫来对抗癌细胞而达到抗癌效果前不久,波 士顿大学医学院的华裔科学家陈昌炎发现,将桑黄菇(Phellinus Linteus)的 抽取物加入治疗癌症的药物“ doxorubicin” 中, 可提高该药治疗前列腺癌的 成效。

研究人员曾将桑黄菇抽取物加入小剂量(因为大剂量可能盖过桑黄菇的药 性) 的抗癌药中, 结果发现效果相当于不含桑黄菇的大剂量抗癌药, 能有效杀死 癌细胞而无损正常细胞 , 毒性也较低我国学者张敏等 [6]通过建立小鼠肝癌 (H22)、肉瘤(S180)和肺癌(Lewis)模型,测定桑黄多糖对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 通过对巨噬细胞(M0 )功能和肿瘤坏死因子(TNF- a )的测定,探讨其对免疫功 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桑黄250、500、1 000 mg/kg3个剂量组对S180H22和Lewis 肺癌均有明显的抑瘤作用, 但无明显的量效关系; 桑黄激活巨噬细胞的最小有 效剂量为100卩g/mL桑黄还能促进小鼠巨噬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100卩g/mL 桑黄组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是对照组的 4 倍得出结论: 桑黄对 H22、 S180 和 Lewis 肺癌均表现出较好的抑瘤作用, 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功能、诱导巨 噬细胞产生和分泌肿瘤坏死因子是桑黄抗肿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李宜明 [7] 等采用MTT法研究桑黄固态发酵菌质多糖(PISPS)对肝癌细胞(HepG- 2)、乳腺癌 细胞(MCF- 7)生长的抑制作用,测定出多糖对细胞生长的最高抑制率为59.18%、 55.39%,半数抑制浓度为196.9、162.5 p g/mL,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率有 增大的趋势,与正常组比较作用较为显著(P! 0.05)。

温克等[8]研究比较桑黄、 灵芝、阿加里斯茸、PL- 2.PL-5(MeSima)的抗癌活性结果表明,桑黄、灵芝、 阿加里斯茸、 PL-2.PL-5 对小鼠胃癌的抑制率分别为 43.09" 、 38.99" 、 31.01" 和 35.70",对 S180 肉瘤的抑制率分别为 46.07" >37.22" >27.99"和 10.43〃, 桑黄在4种药物中有较好的抑瘤作用车会莲等[9]研究提出: 桑黄提取物可显著 增强荷瘤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 其抗肿瘤作用的最佳剂量为成人日常推荐摄入 量3g/d的4倍刘海燕研究a结果表明,桑黄粗多糖高、中、低剂量组对小鼠 S180 肉瘤均有抑制作用, 能明显提高荷瘤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指数与吞噬 率、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及血清溶血素水平, 并能提高血清中细胞因子 TNF- a含量,对血清中细胞因子IL-4含量的影响作用不显著桑黄粗多糖具有抗肿 瘤以及增强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2.4增强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干扰素试验表明,桑黄对PMNCS分泌IFN-丫有直接诱导作用,而IFN-丫具有明显 的抗肿瘤活性,能抑制前癌基因表达,阻止肿瘤细胞从GO期进人GI期,抑制肿 瘤细胞的增殖;还能诱导 T 细胞辅助抗体产生,增强细胞毒 T 细胞和 NK 细胞对肿 瘤的杀伤作用。

IFN-y还作用于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等调节机体的免疫功 能这一结果有助于加深对桑黄抗肿瘤作用机理的认识,并且也提示了桑黄在抑 制肿瘤转移中的应用潜力3 桑黄菌的培养3.1 固体发酵培养李国俊等从韩国引种 P. linteus 固体培养获得成功培养条件为:母种用 PDA,原种及生产种用大麦培养基:大麦(或小麦)98%,石膏粉1%,碳酸钙0.5%,白 糖0. 5%原种培养基装入500mL广口瓶,生产种培养基装入1000mL塑料广口瓶, (24±1) °C,pH6.0,原种培养32d,生产种培养47d[n】3.2 液体发酵培养 杨菁等对影响桑黄菌丝生长的碳源和氮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桑黄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是蔗糖,最适氮源是蛋白胨[13]杨全对P. igniarius的培养基 和生长条件进行了优化, 得出优化培养基配方:玉米粉 5%、麸皮 3%、磷酸二氢钾 0.3%、硫酸镁0.15%、维生素B120p g/dL、维生素B230p g/dL;最适生长条件 为:26C,130 r/min,pH6.5,接种量 15% ~20%,培养 5d,发酵装液量 28%,7d[13]Kmi S.W. 等以生物量和所产胞外多糖为指标, 得到 P. linteus 的最适培养基:蔗糖 50g/L,玉米浸膏3g/L,磷酸二氢钾0. 68g/L,氯化钙0. 55g/L;最适温度为30C, 产胞外多糖的起始pH为4. 0阴。

樊锦艳等以菌丝体干重和胞外多糖为指标,筛 选P. igni-arius深层发酵条件,结果:以4. 5%的玉米淀粉为碳源,0.5%蛋白胨+ 酵母粉为氮。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