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山人的自然崇拜浅析人类早期宗教的状况 辛学飞(赤峰市红山文化研究会,内蒙古 赤峰 024000)Summary:红山人对日、月、星、辰和山、川、河、海的信仰反映了他们最初对周围世界最简单的理解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世界的最高主宰;认为万物的荣发繁衍、物相的交替更叠,都是地的功劳,而红山人早期的宗教主要就是对天和地的崇拜Keys:红山文化;红山岩画;太阳崇拜;大地的崇拜;崇;阴阳学说;中国早期宗教K872 :A :1673-2596(2015)09-0006-05“天人合一”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本思想,也是红山文化中原始宗教观的主要思想和特点红山人对于物质材料天然性能的利用能够做到自由灵活、得心应手,在心与物、在人与天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了许多神面岩画,并加以崇拜,无不体现出红山人与大自然亘古长存的秩序息息相通的特点所以,红山文化期遗存下来的每一幅岩画以及每一件不同材质的神器,可以说都是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的,每件作品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主导思想早在8000年前,也就是在原始的洪荒时代,人们的思想尚处于比较单纯幼稚的幼年时期,对自然的认识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对一些自然现象缺少准确的认知,当时主要的矛盾首先应该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都制约着人类的正常生活,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状况下,人们对自然力所产生的各种现象都心怀畏惧却又无法理解。
而人类早期原始的宗教观,就是他们对日月星辰的运行、地壳变动、地震颤动、风霜雨雪、电闪雷鸣这些自然现象并没有正确的认知能力,对这些现象的不解与自然本身所具有的强大力量感到恐惧,于是,便产生出一种神秘和畏惧,有了恐惧但又没有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便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这种观念就是人类最初的宗教或传说而早期这些宗教主要就是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崇拜,即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等,这些有可能都会成为崇拜的对象,所以人类的原始信仰是多元化的只有思维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可能对众多的信仰加以概括和归纳,产生出天地的观念,把日月星辰归于天,山川湖海归于地在《礼记·祭义》中就有“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的记载古人对太阳的崇拜是以天体为对象的自然崇拜中的一种人类诞生后,太阳作为一种自然物体,与人类朝夕相处但在人类社会早期,即原始采集、狩猎时代,尚没有发生太阳崇拜, 因为尽管太阳对人的影响较为显著,但毕竟还没有对人的生活和生命安全产生直接影响等到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即人类能够进行生产性的生产,也就是在农业、畜牧业产生以后,太阳对人类才有了直接的利害关系,才感觉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受到太阳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较多地思考太阳、猜想太阳、崇敬太阳。
红山人不理解太阳的奥秘,以为太阳具有能使万物复苏和生长的超自然力量,甚至视为丰收的主要赐予者红山人还认为,太阳也像人一样,有灵魂,有喜怒哀乐,这便形成太阳有灵观念后来,人们又逐渐把太阳人格化,同时视之为神而加以礼敬或祭祀中国的太阳崇拜最早应该起源于山东东部沿海的日照一带,“天台山”就是现在的山东日照市海滨,也称扶桑山,它的名字其实来源于《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山,海水入焉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1]直到现在,天台山还留有太阳部落、太阳神石、太阳神陵等远古太阳崇拜遗迹,这里也是世界五大太阳崇拜起源地之一天台山上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曾经是河上公、安期生、于吉等神仙悟道授徒、羽化成仙之地,也是中国黄老道和方仙道文化的诞生地古有“登上天台山,凡人也成仙”之说所以,天台山被认为是太阳崇拜文化的发源地考古专家认为,山东地区的古人类(猿人)最初大约在40-50万年前,它与北京猿人差不多,是活动在沂源县鲁山一带的古猿人后来有部分先民沿沂河、沭河而下,追逐太阳而居,他们最早可能到达了日照地区他们在这里第一次见到浩瀚无际的汪洋大海,第一次看到带给他们光明和温暖的太阳是从浩瀚的大海里面升起来的,那种震撼与壮观的神奇景象可能使他们产生了对太阳崇拜的冲动,并从此在天台山上开始了对太阳神的祭祀活动。
这种活动数万年来持续不断,莒县博物馆苏兆庆研究员说:“主要崇拜太阳的少昊羲和族,居住在汤谷一带,是太阳神赐福下民的圣地祭日活动,解放之初,莒地依然流行[2]这能充分地说明,人类对太阳的崇拜是由来已久的至于红山人从何时开始崇拜太阳,无从考证,但是从目前遗留下来的诸多岩画上就可以看到红山人对太阳的崇拜一样由来已久红山人也是一样,以日为天神之最尊者,太阳是天神的代表,以月来配祭,是为了别幽明,制上下,“阴阳长短,始终相巡,以致天下之和”红山人对自然界的第一个感觉应该是日夜的交替,对日月的信仰就是以日月在幽明之间的相互协调来象征或比拟自然界的动态平衡,“致天下之和”是日月的功劳,所以在“报”天下之功的时候自然以日月为主祭图1图2这两幅岩画,按照我国著名的岩画专家盖山林先生所讲:这是太阳神其实仔细研究,发现太阳神已经被彻底的人格化了,尤其是那双双圈的圆眼威严神秘而深邃,表达了红山先民对太阳的一种敬畏和崇拜之情岩画磨制的曲线圆润流畅,比例匀称对等[3],历经上万年雪雨风霜的侵蚀,至今仍旧能看到原始雕刻艺术之美自然崇拜的神灵大抵有喜和怒两种性格,这实际上还是按照红山人自我意识仿造的头顶太阳的形象,在中国古史传说中的对应神是先前在东方建立了鸟国——少昊之国。
郭沫若先生考证说:“少昊部落集团各氏族全是鸟的名字,明显地是图腾的残迹[4]据有关甲骨学专家们的考证,少昊是商人的先祖,而商人又曾以太阳为名,且奉太阳为神少昊的昊,从日从天,是头顶太阳的人可以说,少昊是集鸟崇拜(属图腾崇拜)与太阳崇拜(属自然崇拜)于一身的部落族团少昊应该就是太阳鸟的意思而从红山文化各部落遗存下来的图腾崇拜中可以发现,太阳和鸟也正是红山人当时所崇拜的可是令学者更为迷惑的是,后来,在四川金沙出土的“四鸟绕日”金箔上绕日4鸟以及三星堆青铜树上的神鸟,也都是太阳鸟当时的少昊族团在岷江河谷一带,可为何又入主中原称王称霸,为何又复出于商周之际的成都平原?这确实是一桩难解之谜也许,它就是北方红山文化崇日观念南移的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明岩画,被称为是凝固在石头上的史诗考古学资料表明,人类最早的岩画可以追溯到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而图3这些红山文化岩画为黑色石质,主要以凿磨的方式凿刻在岩石之上,应该比上一幅的太阳神要早很多年,岩画线条简洁粗犷,朴拙而自然,表现出了人与天地万物无隔无碍地融为一体的“合一”境界岩画中一对同心圆眼互相链接,圆睁的双眼很是张扬,具有一种动感,彰显着狂傲与无畏,一张圆圆的大嘴,造型很像猿人的嘴。
在美国人魏勒写的《性崇拜》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录:西藏人对他们的图腾做了奇怪的论述,那是因为他们有一种传统的信仰,相信他们和类人猿有关系,这种信仰或许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的进化阶段西藏人称自己是一个类人猿和一个女魔的后裔后来,类人猿和女魔生了6个孩子,之后就把他们遗弃在森林之中了若干年后,这个类人猿回来了,发现最初的6个兄弟姐妹已经生下了五百多个子孙当然,在原始部落的人还像动物一样不知道或者不憎恶乱伦的看到这些子孙生活的非常困苦,一无所有,很难保证温饱,这个类人猿就请求莱西格神做他们的保护神,于是得到了神的应许神扔出五谷让这些猿魔吃,吃了五谷后,他们的尾巴和头发开始变短了,并且开始言语和穿衣,最后变成了男人和女人[5]而这幅岩画不得不让我们去想象,8000年前的红山先民们,是否同样也存在着对自己祖先类人猿的崇拜呢?从这些岩画中可见,在红山文化早期,人类的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他们已经不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经验认识,而是要考虑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联系所以他们才会崇拜太阳,崇拜自然界无法解释的东西和现象当时红山人可能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也以这种能力去比附周围的世界,以为天地万物都像他们自己一样,有思想有意志,有它们自己灵魂的存在,于是红山人最原始的宗教观——万物有灵论产生了。
据最早的考古资料显示,人类的宗教观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就是小河西文化这个时期比较成熟的宗教观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也就是距今6600-4870年的红山文化时期显然,这些岩画给了我们诸多的信息,远古的红山人类在无力与大自然和恶劣环境相抗争的时候,只能在精神的领域里驰骋自己丰富的智慧和无边的想象力,为自己创造了各种各样众多的神和变化万千、多姿多彩的神的世界他们把自然那些不能理解的神秘现象根据自己想象,加以神格化、人格化、形象化、艺术化,最后变为现实化,而这,正是红山文化时期原始宗教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全部过程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有许多关于“宾日”“出日”“入日”的记载,反映了殷人在日出、日落时都加以礼拜古籍《尚书·尧典》也有“宾日”于东、“饯日”于西的记载在远古时代,并没有固定的拜日场所,只是每天早上向着太阳作揖、跪拜而已而这些岩画的所在地是否就是他们聚集生活的地方呢?还是他们每天必须出行狩猎的必经之地呢?《史记·封禅书》云,天子“朝朝日,夕夕月,则揖”所谓“朝朝日,夕夕月”,即如《汉书·匈奴传》所记:“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直到近代,尚处于原始部落社会阶段的新疆阿尔泰乌梁海人仍保留着在家门前拜日的习俗。
内蒙古的鄂伦春族每年正月初一,无论大人小孩都要向太阳行跪拜礼,祈求降福于他们;而他们遇到困难时,也都要面向太阳祷告诉苦,以求慰藉可见,秦汉以前的中国各族,无论是否已进入文明时代,但在敬奉与祭拜太阳神的方式上,大体上都是一致的:即不拘一格,因地制宜,态度虔诚而方式简捷相对来说,处于殷商时期的古蜀先民在祭日文化方面,要比其他各地区各民族发达一些,因为他们毕竟已有了专门的祭日工具或象征物——“轮形器”及“四鸟绕日”金箔图5是一个石质的六角型器,民间称之为“多头器”,从形状上看与图6金沙遗址出土的“轮形器”圈内的多角形状差不多少这个六角器中间钻磨成孔,这个时期的多头器器型很多,有的为五角,有的为六角和八角,不知道是不是等级之分?还是别有深意?角与角之间起棱,具有一种旋转之动感,立体感强红山人是最早崇拜太阳的部族,有人认为这是崇拜太阳部族的权杖金沙遗址距今大约3000年,与红山文化中晚期相近,从这两件器物分析,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连带的关系?有学者认为青铜“轮形器”可能是某种天文观察仪器,与五行、河图洛书、五大行星和太阳历有关,也可能与太阳崇拜有关可以设想,古蜀智慧者们面对这些天象,绝对会发挥超凡的想象力。
他们把太阳年复一年的“往返运动”看作是一种“天道循环”,其运动轨迹是想象中一个闭合的正圆轮形器”就是这种观念演绎出来的一种具象物——太阳回归年之轮[6]至今,在川滇一些地方的彝族妇女仍有在小孩前额上画“十”或“×”的习俗,以求太阳神保佑十月太阳历的历史悠久据刘尧汉先生介绍,其可追述到夏代及远古的伏羲时代[7]滇川的毕摩(彝族神职人员)祭祀活动以及在彝文典籍中也发现有十月太阳历的孑遗古彝文文献《吾查·季节篇》载:“一年五不同,五季有五样”[8]《黄帝内经》用五行观念将全年划分成5个时段,即“春、夏、长夏、秋、冬”,其实就是“五季”的概念陈久金先生说:“我们能找到解开彝族十月太阳历与黄帝、帝尧阴阳五行历性质相似谜团的钥匙——她们同属古西羌民族,有着共同的古老文明[9]所以发源于古西羌族群的古蜀三星堆人,将那神秘而实用的十月太阳历存录在青铜“轮形器”内,是很自然的事情保尔·拉定在《作为哲学家的原始人》一书中也指出,太阳的规则运动对于原始哲学的发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许多原始民族的信仰中太阳能充当了至高之神的角色由于人类是借助于太阳的升落而确定东西方位和昼夜之别的,所以它实际上是空间意识和时间意识得以建立的最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