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纲要金立敏一、原始社会美术——中国美术的源头 彩陶艺术:•彩陶是新石器时代广泛流行的一种精美陶器主要特征是在陶胎上用红、黑、白、赭等颜色进行描绘,再经压磨后烧制而成•分布很广,最丰富最集中在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根据时间跨度和分布地域的不同可区分为多种类型早期半坡型、庙底沟型,晚期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艺术特征: 审美与实用紧密结合 具有天真稚拙、古朴绚烂的趣味 造型整齐规则,彩绘笔法放纵洒脱二、先秦美术——青铜的光辉 青铜艺术:•一、青铜器的冶炼及铸造 成分:红铜加锡 铸造:二次铸造法、分铸法、失蜡铸造法•二、青铜器的品种与用途 种类:礼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具 用途:(1)祭祀的实际用途 (2)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 “别上下,明贵贱”、“使民知神奸” (3)分封、赏赐、战争的见证 (4)日用•三、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 其形制和文饰经历一个由简朴到繁缛,由凝重到生动的发展演变过程二、先秦美术 ——青铜的光辉 青铜艺术的演变:•夏代:形体较小,造型质朴,文饰简单 典型文饰有乳钉纹•商代早期:形制与文饰都较简单•商代后期:形制多样,造型成熟、稳重 文饰复杂多样,较为生动,充满狞历之美•西周:造型简洁流畅,外形与文饰极为和谐,充满韵律感 风格理性典雅•春秋:造型到装饰都充满灵动,自由舒展,世俗化的倾向•战国:日用器皿增加,装饰手法丰富多样,世俗化三、秦汉美术——上升时期的美术样式 绘画艺术•在社会上升阶段绘画的政治功能和伦理功能凸显,具有“恶以戒世,善以示后”的政教目的 内容:•一、帛画•二、墓室壁画中国汉代墓室中的装饰壁画,兴起于西汉早期,流行于东汉。
墓主多为高官显贵或地方豪强汉墓壁画对于了解汉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及审美思想和绘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画像砖、画像石中国汉代的石刻画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与装饰它产生于西汉,盛于东汉,魏晋之际仅有个别实例,故又称汉画像石画像砖作为一种具有装饰意义的建筑构件,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且取得很高的 成就其中,汉代画像砖在出土数量、砖块形制、画幅形式、题材内容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均丰富于其他时代三、秦汉美术 ——上升时期的美术样式 绘画艺术总结:•秦汉绘画它将战国时期地域不同的绘画风格融合起来,形成雄厚博大、昂然向上的总的统一的时代风格•在对外交流中,不断吸收域外艺术的新因素•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及技法方面,均较战国绘画有了巨大的丰富、提高和拓展,呈现出一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繁荣景象,为以后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潮•秦汉绘画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绘画的表现题材和领域,发展了中国绘画描绘现实生活及刻画人物性格的能力,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通过对战国绘画的综合与对外来文化因素的吸收,秦汉绘画为形成中国绘画的民族性特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秦汉美术 ——上升时期的美术样式 雕塑艺术•中国古代雕塑史的第一次高峰。
•雕塑艺术开始完全脱离工艺装饰造型的附属地位,成为独立的艺术样式,并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和发展,标志着中国雕塑艺术的成熟•具有深沉雄大、奔放有力的气魄,反映了时代的审美理想,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具体表现: 秦兵马佣 个体写实,整体写意 汉霍去病墓石刻 浪漫主义的象征性艺术手法,艺术性思想性完美统一 两汉小型陪葬佣 风格古朴,单纯洗练四、魏晋南北朝美术——南北交融、东西并汇 佛教美术•宗教艺术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内容服务•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主要是石窟艺术•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期间在中国广泛流行,一度成为当时的国教,在流传过程中经历了外来艺术中国化、汉化、世俗化的转化,最终成为具清醒的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特色的中国式佛教•在宗教艺术里,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其中魏晋以理想胜,唐代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二宋代以现实胜四、魏晋南北朝美术 ——南北交融、东西并汇 佛教美术——雕塑•云岗早期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成熟期的秀骨清像、神采奕奕、飘逸脱俗,表现出中国雕塑的理想美•唐代雕塑具有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佛像变得和蔼慈祥,关怀现世。
•宋朝菩萨小了,供养人大了,写实的、逼真的、具体的、可亲可昵的世俗的神,人的形象现实艺术取胜四、魏晋南北朝美术 ——南北交融、东西并汇•佛教美术——绘画•北魏石窟的壁画题材里,佛本生故事占主要画面画风粗狂豪放,充满对悲惨现实和苦痛牺牲的描述,充满强烈的运动美•北周、隋、初唐壁画的题材和风格都开始明显变化了,经变故事成为主要题材,如西方净土变等,风格上是华贵绚烂的色调、圆润流利的线条、丰满柔和的构图,热闹欢乐的氛围,充满衣襟飘动的舞蹈美•盛唐至晚唐壁画经变种类增多,神像人物减少,供养人形象也越来越大,出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写真风格上色彩俗艳,由华贵而趋富丽,装饰风味日趋浓郁,线条变的纤纤秀柔,甚至有点草率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四、魏晋南北朝美术 ——南北交融、东西并汇 绘画艺术•绘画题材划分愈益趋向细致和画家技能的愈益变得各有专长,是这一时期绘画飞跃发展的明显标志之一•道像画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佛教为充分发挥它那“为形象以教人”的作用,便不遗余 力地借助绘画直观具体的感人形象,以作为它有力的宣传手段道教题材的绘画作品也不容忽视•人物画方面,出现了后人所谓的“晋尚故实”的情况肖像画在这一时期已很发达。
•与诗歌中的山水诗相互伴随,出现了以王微、宗炳为代表所创作的山水画山水画不再仅仅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而且他们画山水是要借此寄托其“山水之好”,并作为一种“畅神”的手段•在刘宋时一种专以蝉雀为题材的绘画也颇 为流行,使中国花鸟画摆脱自古以博物多识为目的的《本草图》、《尔雅图》式的说明性,而被赋予某种寓意性•绘画理论•谢赫《古画品录》 六法论的提出•顾恺之的“传神论” 奠定了中国绘画基本的美学原则和独特的表现法则•几篇山水画画论五、隋唐五代美术——灿烂求备、异彩纷呈•唐代是我国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1、唐代继承两汉、魏晋南北朝民族、文化融合之后;受到边疆民族、文化的交流激荡,在文化、精神上呈现出活泼、生动的朝气•2、唐代国势强盛、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为文艺发展提供优越条件•3、唐代吟诗作画书写,成为时代风尚,贵族、士子竞相争逐,缔造艺术发展上盛世的时代苏轼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道尽唐代文化、艺术的辉煌成就•焕烂而求备---绘画精神、美学追求、艺术表现和包括构图、造型、笔墨、色彩等技术因素在内的完美统一。
•绘画表现领域的完备期,使民族绘画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画类纷呈,多姿多彩,我国绘画各种画法、主题,几乎全都在唐代奠定基础人物画取得非凡成就;山水画也达于臻美,花鸟、动物画也渐发展特色•名家辈出,各擅胜场,并有绘画理论出现 •唐代绘画艺术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初唐时代 此阶段画风承继南北朝,以人物释道画为主,此时期名家有尉迟乙僧、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等• 二、第二阶段:盛唐时代 此阶段人物画发展达于颠峰,呈现出辉煌富丽、豪迈博大的风格;山水画成熟、花鸟动物画向独立画科进展此一时期,画家辈出,主要有吴道子、李思训、李昭道、王维、韩干等人 •三、第三阶段:中晚唐时代 安史之乱后,国势陵夷,外族入侵,西域交通断绝,域外艺风流行渐渐衰退,绘画反而更能发展固有的风格同时,由于社会上豪富竞相追求奢侈,绘画美感逐渐由自然造形转变为写意为目标的世俗艺风因此时期绘画最盛的是人物像画与花鸟画,张萱、周昉、边鸾为此时期重要代表•雕塑艺术在唐代被推向新的高峰•佛教雕塑已经完成了外来艺术民族化、宗教艺术世俗化的过程,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陵墓雕刻体现出雄浑豪迈的大唐气度•古代建筑发展成熟的时期。
•宫殿建筑•佛教建筑•陵墓建筑•城市规划六、宋元美术——开宗立派的时代•绘画艺术:•民民间绘画、画、宫廷廷绘画、士大夫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采的面貌画丰富多采的面貌•城市商城市商业繁盛,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繁盛,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绘画的需求量明画的需求量明显增增长,,绘画的服画的服务对象也有所象也有所扩大,大,为绘画画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条件和群众基基础•(1)宋代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与更多的群众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汴京及临安都有纸画行业•(2)宋代继续设立翰林图画院,以培养宫廷需要的绘画人才宫廷绘画带有明显的贵族美术的特色,既精密不苟,又在某些作品中有萎靡柔媚的趣味•(3)文人亲身参加绘画实践,像诗词一样用以寄兴抒怀,在题材选择、形象处理及审美情趣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要求他们在画幅上题字咏诗渐次增多,开辟了书画题跋的新天地,并能自觉地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引入绘画中,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段。
•山水花鸟的成熟和高峰山水花鸟的成熟和高峰 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宗教意识的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逐渐获有自己的现实性格从人物、牛马到山水、树石、花鸟都被做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来抒写赞颂 要求与自然合为一体、希望从自然中吸取了悟获取心灵解放的禅宗教义的流行构成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思想条件•山水画是世俗地主的艺术,因而具有较为深远的人民性和普遍性画面折射出清晰的山水画是世俗地主的艺术,因而具有较为深远的人民性和普遍性画面折射出清晰的阶级特征:人与自然的愉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阶级特征:人与自然的愉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 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由野而朝,山野村居成为他们的心理需要的补充和替换、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山水经历北宋、南宋和元表现出不同的面貌和意境山水经历北宋、南宋和元表现出不同的面貌和意境 北宋山水以李成(旷远)、关仝(崤拔)、范宽(雄杰)三家为主要代表,塞满画面、客观的、全景整体性地描绘自然,使北宋山水有深厚的意味,给人宽泛、丰满、不确定的审美感受画家的思想情感没有直接的外露,但仍表现出理想化的牧歌式的自然山水。
南宋山水中诗意的追求和细节真实同时并举,从形似中求神似,由有限的画面中出无限的诗情,具有一种优雅却精细的趣味 北宋浑厚的、整体的、全景的山水变为南宋精巧的、诗意的、特写的山水,前者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后者以秀丽、工致、优美胜•文学趣味异常突出文学趣味异常突出 形似与写实被放在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倪云林)•对笔墨突出强调对笔墨突出强调 绘画的美不尽在于描绘自然,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等笔墨具有形式美,结构美,而且能传达人的主观精神世界•诗书画印相结合诗书画印相结合 书画以同样的线条美来配合呼应,又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加重了画面的诗情画意,红色的印章或平衡布局,或弥补散漫,或增加气氛,或强化变化,深刻而灵活地加强了绘画的审美因素•当重点落在对意笔墨意趣的追求上,不是客观对象的忠实再现,画面当重点落在对意笔墨意趣的追求上,不是客观对象的忠实再现,画面也就不必追求自然景物的多样或精巧,而在于如何借助自然景物、形也就不必追求自然景物的多样或精巧,而在于如何借助自然景物、形象,以笔墨趣味来传达画家的主观心绪观念。
元画具有意笔简率,而象,以笔墨趣味来传达画家的主观心绪观念元画具有意笔简率,而萧疏淡泊的思想情感的美萧疏淡泊的思想情感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