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解读荒诞戏剧《等待戈多》

pu****.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19KB
约4页
文档ID:460776099
解读荒诞戏剧《等待戈多》_第1页
1/4

在无望中坚守希望……解读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爱尔兰著名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中最有代表性的一 部力作,也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它的问世奠定了贝克特的文学地位,也 确立了荒诞派戏剧作为一个文学流派的意义《等待戈多》以荒诞的形式向人们昭示了一个 真理:人只要活着,就有一种不可磨灭的需求,那就是对希望的渴求和等待《等待戈多》是一出表现人类永恒的在无望中寻找希望的现代悲剧,而这一悲剧特质是 以荒诞不经的情节展示出来的:乡间一条路,一棵枯树,黄昏,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 拉季米尔在枯树下等待戈多,他们既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戈多会不会来第二天他们 又来等待,依然是原来的路边,依然是黄昏时分,戈多依然没来不同的是树上长出了几片 叶子两个流浪汉从过去未知的某一天等待,他们还将等到未来未知的某一天显然,不管 戈多是否存在,他们都将继续等待下去,等待便是他们的希望那么,戈多究竟是谁呢?有 人说,戈多(Godort)就是上帝(God),《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这个法文剧名看 来是暗指西蒙娜•韦尔的《等待上帝》(Attent de Dieu)一书;有人说,戈多象征“死亡”;有人 说,剧中人波卓就是戈多;有人说,戈多是巴尔扎克剧作《自命不凡的人》里一个在剧中从 不出现的人物“戈杜”(Godeau),有人甚至说,戈多就是一位著名的摩托车运动员于是有 人问作者,贝克特两手一摊,苦笑一声:“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无论贝克特是 在故弄玄虚,还是他真不知道,这一回答正好道出了该剧的真实含义,即人对生存在其中的 世界,对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无论戈多将会是谁,从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的到来,将 会给剧中人带来希望,戈多是不幸的人对于未来生活的呼唤和向往是当今社会人们对明天 某种指望的代表,象征着“希望”“、憧憬”是人们在痛苦和失望中的曙光戈多”作为一个代名词始终是一个朦胧虚无的幻影,一个梦魇中的海市蜃楼戈多虽然 没有露面,却是决定人物命运的首要人物,成为贯穿全局的中心线索戈多似乎会来,又老 是不来戈戈和狄狄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想活连骨头也吃不到,想死连绳子也没有 但他们还是在执着地希望着、憧憬着无论戈多会不会来,也不管希望会不会成真,其毕竟 使绝望中的人多了一层精神寄托如果说,戈戈和狄狄在荒诞的世界中百无聊赖地活着、希 望着,具有一种幽默滑稽成分的话,那么,他们在无望的希望中执着地等待也令人感动狄 狄说:“咱们不再孤独啦,等待着夜,等待戈多,等待着,等待着天黑了,戈多不来,说 明天准来,第二天又没来第二幕中,一夜之间,枯树长出来了四、五片叶子,戈戈和狄狄 的穿着更破烂,生存状况更糟糕,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

剧中的两天等待情景, 是漫长人生岁月的象征真是“戈多迟迟不来,苦死了等他的人”《等待戈多》向我们揭示 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希望是存在的,但要等待希望的实现是不 可能的,等待就是意味着幻灭尽管如此,人类还是应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等待戈多》 中对希望的等待,体现了贝克特不愿将痛苦的人类推入绝望的深渊,于无望之中给人留下一 道希望之光的存在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剧中人物对于“戈多”的“等待”,显然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英国剧评家马丁 •艾斯林在《论 荒诞派戏剧》中曾就此评说道:“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 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 们的等待之物 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 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 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这 其实是人类所共同具有的一种体验戈多似乎能给人以希望,给生活以意义,但直到戏剧结 束他也没有出场他会来吗?人们的等待会有结果吗?显然,这只是一种无望且又无可奈何的 等待。

说它无望,是因为戈多根本就不存在,它只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编织出来的幻想;说 它无可奈何,是因为处于绝望境地中的人们除了等待,已别无它法来维系他们苟活的生命 等待固然虚妄,但也惟有等待了等待已成为他们的生命状态《等待戈多》揭示了“人类在一个荒诞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人与 外部的客观世界是处在一种无法感知的隔绝状态在第二幕里,那棵枯树一夜之间长出了四 五片绿叶,以至两个流浪汉无法辨清是否仍在昨天的地点等待戈多外部环境不但对人呈现 出一副冷漠、陌生的面孔,而且也给人带来了一种压迫感因为人对外在客观世界毫无所知, 而客观世界是荒诞不经的,所以,人常为荒谬的现实所吓倒此外,剧中人与人之间那种既 无法分开又相互隔膜的关系也体现了一种人生的荒诞;作为全剧中心线索的戈多,也并非是 一个什么具体的人,而也只是一种象征再从全剧给人的意象来看,《等待戈多》中的“等待” 也并不是一种什么具体的等待“;等待”在剧中是一种抽象的形而上的意义,它事实上仍是贝 克特对人类生存境况的一种寓意性说明,即:“等待”是一种缘于痛苦的痛苦在人与自然、 人与人的关系发生全面异化之后,人的生存境况是相当尴尬和痛苦的。

身陷如此境地而又难 以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当然便只能是无可奈何地等待,伴随着这等待的是无尽的孤独和无聊[1] 等待”也就是希望两个流浪汉因意识到自身处境的痛苦与不幸而愤愤不平,因此渴望 “戈多”尽快到来等待”包含着希望,坚持着“等待”,即是说人类对未来总是抱有希望[2] “等待”也是抗争等待是痛苦,因痛苦而产生希望,希望便能促使人去行动0[3]剧中两个 流浪汉因希望而激起的行动就是等待在这种等待的坚韧不拔中,无疑汇聚、融涵着一种对 痛苦与荒诞现实的反抗,对痛苦与荒诞命运的抗争因此,该剧能够“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 中得到振奋”(1969年作者获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授奖辞)贝克特以戏剧化的荒诞手法,揭 示了世界的荒谬丑恶、混乱无序的现实,写出了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生存环境中,人生的痛苦 与不幸剧中代表人类生存活动的背景是凄凉而恐怖的人在世界中处于孤立无援、恐惧幻 灭、生死不能、痛苦绝望的境地贝克特是一位荒诞派戏剧大师,他对人的荒诞生存有着独到的领悟,其笔下的人物有一 个显著的特点:他们对现实生活表现出深深的失望,他们的行动表明他们正在放弃生活,但 他们却又始终没有迈出那至死的一步事实上,荒诞感与救赎的渴望是贝克特人物痛苦生活 的两个组成部分。

人与环境的疏离、人与人的疏离造成人无边的孤独感和荒诞感,表现出来 便是人物向“动物化”生活的接近,以及人物从肢体到心灵的畸形和无力,对于伙伴关系的渴 望使得他们产生一系列精神病症状,如人格分裂、虐待狂与被虐待狂等在表现出荒诞感的 同时,戏剧人物还表现出难以割舍的基督教情结,尽管人们认为造成荒诞感的原因是因为人 类丧失了自己“宗教的、形而上的、超验的根基'之后的迷失,体验到荒诞的人应该与宗教毫 无关系但事实上,由于存在主义神学和某些存在主义大家对宗教的关注,荒诞与宗教也在 某种程度上被联系起来贝克特笔下的人物也是千方百计地掩盖这一点,他们甚至还嘲弄和 咒骂上帝,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仍然透出他们心底对上帝的呼唤和怀念他们具有强烈的原罪 意识,在生活中常常会有受罚感,他们借助一切隐喻性的事物来接近和感应上帝,在他们 那里,“光线”被当成上帝的化身,拥有审判的权利,在光的照射下,他们不由自主地忏悔 尽管他们对自己荒诞的生存状况洞若观火,他们所残存的救赎的希望仍然阻止了他们跃进死 亡贝克特自身的经历能最好地解释这种荒诞感与救赎观并存的情况贝克特在家庭、爱情、 友谊、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都遭受过极大的痛苦,父亲的早逝、母亲的神经质、初恋的不 幸和纳粹的残忍都在加深他对生存荒诞性的认识,但他出生于一个新教家庭,具有一定程度 的新教知识,尽管他后来声称自己抛弃了信仰,仍然希望自己与耶稣保有特别的联系。

可以 说,他对上帝叛而不弃是导致戏剧人物渴望救赎的最主要的原因贝克特世界观是悲观的,关键在于两种悲观的不同,一种是轻易的,不在乎思考一切的 悲观,另一种是在无法设防的悲惨境遇下痛苦地面对现实而来的悲观前者的悲观在于凡事 皆没有价值因而有其极限,后者试图自相反的观念去解释,因为没有价值的东西绝不能再降 低他的价值我们曾目睹了前人所未见到的人的堕落,如果我们否定了一切价值,堕落的证 明就不存在了但是如果了解了人的堕落会加深我们的痛苦,则我们更能认识人的真正价值 这就是内在的净化及来自贝克特黑色悲观主义的生命力量更有甚者,这种悲观主义以其丰 富的同情心,拥抱了对人类的爱,因为它了解剧变的极限,一种绝望必须达到痛苦的顶峰才 会知道没有了同情,所有的境界都将消失贝克特的作品发自近乎绝灭的天性,似已列举了 全人类的不幸而他凄如挽歌的语调中,回响着对受苦者的救赎和遇难灵魂的安慰他的悲 观是在失望中对希望的坚守参考文献:[1] 焦洱,于小丹.贝克特 荒诞文学大师[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5.8.[2] 黄晋恺.荒诞派戏剧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3] 孙彩霞.西方现代派文学与圣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 A.阿尔瓦雷斯.赵月瑟译.贝克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5]施威荣译,荒诞派戏剧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