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题: 姓氏和称谓姓氏和称谓第一节 姓氏的由来第二节 姓的衍变第三节 称谓及其变化第一节第一节 姓氏的由来姓氏的由来一、姓的由来二、氏:男子身份的标志三、姓氏合一和姓的普及四、姓的类别举例五、名六、字七、号一、姓的由来一、姓的由来现代社会,姓氏其实只指姓,不指氏一般两种情况:1、简称某个姓的人,如: 《马氏文通》2、简称某个译名字数较多的外国人,如: 戈氏姓是原始社会前期母系社会的产物,这一社会这一时期只有妇女才有姓,而地位卑贱的男子尚未取得拥有“姓”的资格许慎《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又如:“始”、“婿”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杜甫《新婚别》)中国最古老的一些姓都是从“女”的,例如:娄、姜、姚、姬、如、娰、嬴等稍后的一些著名人物的姓都和“女”有关,如舜姓姚,禹姓娰,后稷之母姓姜,周朝天子姓姬,东夷族首领帝少昊姓嬴“禹姓姒氏,祖以薏生;殷姓子氏,祖以玄鸟子也;周姓姬氏,祖以履大人迹生也。
(班固《白虎通义·姓名篇》)古人的造字心理透过文字的结构形式反映了上古社会的文化背景,姓成为标志血缘关系的文化图腾二、氏:男子身份的标志二、氏:男子身份的标志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有名无氏 (《通志·氏族略序》)在母系社会里男子没有姓,只有氏1、氏是在姓之下区别男子身份贵贱的语言符号 在同一宗族(姓)内部,根据人们对生产、生存所作贡献、所起作用的不同,再划分出很多阶层,每一阶层就是一个“氏”,男子因其所属所处阶层的不同而分属不同的氏,他和女权人物的亲疏由氏来决定2、同一母族繁衍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每个支族都有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氏”如: 夏代禹姒姓,分为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等姓与氏最初的区别:1、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2、姓不变,氏可变;3、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阶级社会后,姓继续起着“别婚姻”的作用,氏则有了“别贵贱”的作用。
氏是可变的,往往某一支系始祖有了自己的土地和财产后,为向世人表明其所属,会另立氏以别之,避免外人侵占秦汉以前—1、姓氏分开;2、男子称氏,女子称姓;3、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4、氏同姓不同,可以通婚;姓同氏不同,不可通婚三、姓氏合一和姓的普及三、姓氏合一和姓的普及原始社会后期父系社会代替母系社会男,“言男子力于田也 (许慎《说文解字》)女尊男卑—男尊女卑,这一价值导向的转变使姓氏的关系发生了逆转姓”开始成为男子的象征,“氏”只用来表示妇女的身份姓氏关系的逆转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反映了妇女权利的失落从此,姓从代表生活上血缘关系的文化图腾演变为政治上宗族门第的语言符号在男子获得姓以前,就有一批称氏的知名人物,如伏羲氏、神农氏、燧人氏、有巢氏、高阳氏等第一个有姓的男子是黄帝,姓姬、公孙,名轩辕,氏有熊直到周朝,仍是贵族有姓,平民没有姓出现于周朝的“百姓”一词,只指贵族,不包括平民如: “群黎百姓,遍为尔德《诗经.小雅.天保》)姓的普及始于战国战国,这一时期有姓者的数量和 姓本身的数量都极大地增加了百姓”由专指 贵族转为泛指广大平民。
如: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梁惠王上》)四、姓氏来源举例四、姓氏来源举例从最古老的一批姓来看,它们仍保留着先民社会的若干历史文化遗迹 1、以国名为氏,如: 周武王之弟鲜封于管,就以管为氏;其子唐叔虞封于晋,以晋为氏2、以采邑名为氏,如: 诸侯国君封给卿大夫田邑,卿大夫以此为氏,冯、刘、白、聂等3、以所居地为氏,如: 桥、池、涂、东郭、南宫等4、以字为氏,子孙可以父祖之字为氏如: 根据宗法制,天子儿子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王孙的儿子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诸侯的儿子“公子”,公子的儿子公孙,公孙的儿子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周景王的儿子王子朝,王子朝的孙子以朝为氏,后改为晁;宋桓公的儿子公子夷,字子鱼,公子夷的儿子公孙友的两个儿子以鱼为氏 5、以排行为氏,如: 孟(伯)、仲、叔、季6、以官爵为氏,如: 皋陶是尧的大理,掌管司法,子孙世袭,称理氏商末理征得罪纣王被杀,其子理利真逃往山中,以树上的果子(木子)为生,后改李氏。
7、以技艺为氏,如: 屠、巫、陶、卜、甄8、以谥为氏,如: 楚庄王谥庄,后代庄氏;宋穆公谥穆,后代穆氏 9、来自其他民族的姓鲜卑族:慕容、宇文、贺兰、呼延、拓跋女真族:完颜、独吉匈奴族:单于、独孤西域于阗:尉迟古代女子的称谓:1、夏商周三代,严格执行“同姓不婚”,女子出嫁时要用姓标明血统,在姓之前冠以排行,如:孟姜、仲姜、孟姬等2、女子出嫁后,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出嫁前的本国国名,如褒姒;如果所嫁之人为国君,也可在自己的姓前冠以所嫁国的国名,如卫庄公的妻子姓姜,来自齐,可以叫“齐姜”,也可叫“卫姜”,甚至在卫庄公死后以其谥号称之为“庄姜”或“卫庄姜”五、名五、名1、人名中的文化内容2、人名中的民俗反映1、人名中的文化内容、人名中的文化内容自我修养— “温良恭俭让”、“讷于言而敏于行”、“三省吾身”等 李德 朱温 褚遂良 王维俭 于谦 吴讷 欧阳修 勇 毅 弘 果 坚 强 勤仁爱孝行—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刘义庆 张端义 吴子孝 崔知悌 李念慈 施惠 李顺 吴崇节政治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官爵命名: 李公佐 梅尧臣 杜牧 颜真卿 宗族意识—1、承前:绍祖 继祖2、启后:延嗣 蕃孙3、继业:继业 绍箕4、兴祖:显祖 光祖5、亲情:怀祖 念孙6、按辈字取名(兴起于北宋): 北宋时期兴起修续家谱之风,家族按辈次系统排列续写家谱 ,以明血统,分世次,于是产生按辈字取名的方法:凡同宗同辈,均以一个固定的字代表一代辈分,一代一字,世次井然如孔氏家族自元代孔思惠(孔子五十四代)按辈取名,即思、克、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等 辈字取名稳固传承,可判明同宗长幼,使长幼尊卑的宗法秩序表面化,固定宗法关系 2、人名中的民俗反映、人名中的民俗反映五行命名— 五行相生相克,如果某人命中五行有缺,就把缺行的字用作名字或名字的偏旁以补救如:闰土、鑫、森、泉、炎、坤盼子命名— 盼弟、招弟、爱弟、来弟、玲弟贱称命名—1、动物名:阿牛、狗娃、狗剩、阿鼠2、谐音明:锁柱、栓柱、长锁、金锁、铁拴中国人注重姓氏,以姓氏为自己的根基和中国人注重姓氏,以姓氏为自己的根基和归属;也注重名字,名字是自我的存在归属;也注重名字,名字是自我的存在。
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概乳名) (《说文解字》) 命名与社会时代的关系命名与社会时代的关系商代— 迷信盛行,社会生活十分单纯,人们以生日命名,如三十个商王几乎全用天干命名,其他人以地支命名周代— “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左传》) 信-以出生的情况命名; 义-以道德品行命名; 象-以某物的形象命名; 假-借用某物体的名称命名; 类-取婴儿与其父相同之处命名规定不以之命名的事物:国名、官名、山川、隐疾、畜牲、器帛六种 如:孔子儿子孔鲤,字伯鱼出生时鲁昭公赠送鲤鱼)春秋战国以后— 社会礼制急剧变化,命名更多反映下层风貌:1、以贱、丑命名 如:晋惠公的儿子叫“圉”,女儿叫“妾”;鲁文公的儿子叫“恶”2、姓和名之间加上一些辅助作用的词 如:烛之武、介之推、申不害、吕不韦汉代—1、国力强盛,祈求长生不老。
如:安国、延年、延寿、千秋、去病2、西汉末年复古,王莽禁取复名直到东汉、三国如: 《三国志》人物几乎都是单名魏晋南北朝—复名兴盛1、士大夫清高风气影响,喜用“之”字 如:祖冲之、王羲之、王献之、顾恺之、裴松之2、佛教盛行,命名多取佛语 如:王僧智、王僧辩、崔僧佑近代— 爱国、建国、卫红、援朝、立新 六、字六、字-成年立身的符号成年立身的符号古代社会交往中,名名用于谦称、上对下、长对少;字字用于尊称、下对上、少对长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jī)而字 (《礼记.曲礼上》) 命字是男女成人的标志,既成人,则应受到尊重,平辈晚辈不可直呼其名,命字代名,以示敬意“名之与字,义相比附名之与字,义相比附字与名的联系有三种:1、名与字意义基本一致—屈平,字原;鲁国漆雕启,字子开;汉代夏恭,字敬公;三国时期诸葛亮,字孔明;唐代柳公绰,字宽;杜甫,字子美;元代周权,字衡之;清代学者方东树,字植之2、名与字意义相关联—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尼山;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西汉司马迁,字子长;晋代山涛,字巨源;三国赵云,字子龙;宋代苏轼,字子瞻;文学家晁补之,字无咎;陆游,字务观;秦观,字少游;明代散曲家陈铎,字大声; 清代学者潘耒,字次耕。
3、名与字意义相对相反—孔子弟子曾点,字皙;晋国赵衰,字子余;唐代韩愈,字退之;罗隐,字昭谏;宋代晏殊,字同叔;清代学者王念孙,字怀祖4、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如:明代帝王以“金木水火土”命名明成祖朱棣;其子明仁宗朱高炽;其孙明宣宗朱瞻基;其后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5、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汉代文学家班固,字孟坚;晋代张翰,字季鹰;宋欧阳修,字永叔;清文学家薛福成,字叔耘6、还有以古语、成语为字等情况以字代名表面上是反映人际交往中的礼仪关系,实质上是等级关系的体现古人加冠三次再取字,命字表明有了社会地位,成为贵族的特权刘邦的文臣武将萧何、韩信、陈平、樊哙、灌婴等都有名无字,他们出身布衣而张良字子房,因其出身韩国贵族家庭女性也在笄礼时命字,因为可以成婚,对宗族繁衍有重要职责,但女性不参加社交活动,因此字失去作用七、号七、号号流行于唐宋以后,明清盛行唐宋以来文学发达,儒道文化对文人性格影响深远1、一方面社会对文人学士推崇敬佩;2、另一方面文人骚客用委婉曲折的手法表达自己超然物外的理想和情趣盛行的“自号”含义— 追求旨趣,祈求自勉,表明环境,显示收藏,描述形貌,取自文学意境,表现自身才能和专业等。
自号”的用途— 本人 斋名号举例—唐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宋苏轼,号东坡居士;南宋史学家郑樵,号西溪遗民;元代冯子振,号怪怪道人;明代画家祝允明,号枝指生(十一指);唐寅,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清代画家金农,号二百砚田富翁(藏砚丰富);刘庠,号十三经老人(治经学);诗人朱彝尊,号夕阳芳草村落;陈鸿寿,号梦饲千八百鹤斋;郑板桥,号青藤门下走狗第二节第二节 姓的衍变姓的衍变一、历史原因促成的改姓二、姓的数量大量增加三、从母姓和同姓异支一、历史原因促成的改姓一、历史原因促成的改姓1、为了自身安全,或避免与某个政治上落难的人物有牵连司马(司、马——同、冯)昃(朱)香(查)慕容(慕、容)2、为与本姓中某个败类划清界限而改姓、为与本姓中某个败类划清界限而改姓岑——秦1、岑姓古已有之周文王异母弟耀,其子渠被周武王分封到岑亭,其后代以岑为姓2、现在浙江杭、绍、宁一带岑姓历史不长传说乾隆年间,杭州秦姓才子中状元衣锦还乡,途经金陵,江宁官绅为之接风秦淮河畔,秦赋诗: 金粉飘零野草新,女墙日夜枕寒津 兴亡莫漫悲前来,淮水而今尚姓秦 到杭州,杭州府官在岳坟为之接风,秦赋诗:人从宋后罕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3、少数民族改用汉姓、少数民族改用汉姓匈奴族:单于,广大义 (单)(呼韩邪单于子孙改姓“刘”)鲜卑族:拓跋——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姓元,其他如 丘穆陵—穆,布陆孤—陆,贺赖—贺,达奚—奚 独孤—刘,贺楼—楼,勿忸于—于,尉迟—尉,满族: 爱新觉罗—罗,那拉氏—那, 关尔佳氏—关,钮钴禄氏—钮 少数只用名,如启功二、姓的数量大量增加二、姓的数量大量增加由于姓时有产生,新生多于消失,中国的汉字姓越来越多很多姓现代很少使用,而且现代姓的分布很不均衡第一部收集姓的著作是西汉史游的《急就篇》,是一部为蒙童识字编写的课本其中列举了132个姓,堪称西汉时期的“百家姓”可见:1、当时的姓序是随意的;2、当时双字名已经有相当的数量民间影响最大的《百家姓》出现于北宋初年,据说是钱塘一名老儒师所编收录姓410个,后几经增补,流传至今实收504个姓的排列次序受到皇权的影响 “如市井间所印《百家姓》,(王)明清尝详考之,以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钱)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而下后妃,无可疑者。
(宋·王明清《玉照新志》)三、同姓异支三、同姓异支同姓异支—两个相同的姓各有自己的族源如:马1、母系氏族时期图腾为姓;2、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大破秦军,功成封马服君,其子孙以马服为姓,后简称马;3、司马迁后裔韩城一支改为“马”;4、回族马为安拉使者穆罕默德译名“马哈麻”之略第三节第三节 称谓及其变化称谓及其变化一、亲缘称谓二、非亲缘称谓三、非亲缘关系的称谓亲缘化一、一、亲缘称谓亲缘称谓亲缘以“姓”为标志分为宗亲和姻亲在汉语里,表示宗亲关系的称谓具有非常稳固的性质,宗亲关系建立在先天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如“父”、“母”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诗经·鄘风·蝃蝀》) 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 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 (《尔雅·释亲》)古汉语中对姻亲称谓有些跟现代汉语出入较大妻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父之姊妹曰姑,母之昆弟曰舅。
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 (《尔雅·释亲》)结论:夫之母=父之姊妹?? 古代婚姻是以个体行为调节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的方式,生产力低下,血缘近的家庭以联姻方式联合起来,虽是近亲婚配,但可以增强实力这样,宗亲称谓和姻亲称谓盘根错节交织一处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舅姑”真正意义是“公婆”二、非亲缘称谓二、非亲缘称谓人际关系以有否亲缘为标志分为两大阵营,非亲缘关系不像亲缘关系那样在物质利益上把人们紧密相连主要存在平等、尊卑、亲疏等几种关系非亲缘称谓举例非亲缘称谓举例陛下足下先生夫人小姐同志师傅教授博士足下足下— 初为下级称上级或平辈互称的敬辞,后专为平辈互称 介之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始此 (刘敬叔《异苑》) 先生先生—本义为教师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礼记·曲礼上》)后转为对人的敬称 “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 (《战国策·赵策》) 夫人夫人—周代指天子之妾,或诸侯之妻。
“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子,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天子有后,有夫人 (《礼记·曲礼下》)汉代到现在,是对地位较高的已婚妇女的尊称夫人”前加丈夫姓或姓名 孙中山夫人 居里夫人 小姐小姐—对富家未婚女子尊称宋元时期已经盛行元杂剧中: 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年一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 (《西厢记》)前面加姓,是娘家姓,如 赵四小姐 同志同志—同德即同心,同心即同志 (《国语·晋语》)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周立·地官》郑玄注) 这里不是称谓,近代作称谓 师傅师傅—先秦时期指老师 “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谷梁传》)宋元时期作“师父” “自从师父到我家里书堂教书,也不作诗写字 (元杂剧《李太白许配金钱记》)用来指佛教长老及一般僧人。
《水浒传》中称鲁智深为“师父” 教授教授—本为宋代学官,负责州府级行政单位生员的教诲课试事宜,元明清府学沿用,其上司为提举学事司民间以此尊称教书先生 阮小五问道:“教授在此贵干?”阮小二道:“教授如今在一个大财主家做门馆教学,今来要对付十数尾金色鲤鱼……” (《水浒传》) 博士博士—早在先秦,设置作为学官的“博士”秦代立博士掌通古今,并置博士弟子教学经术晋代设立博士授业于国子学和太学,“博士”是知识渊博的人古人人称陆羽为茶博士,因为陆羽有《茶经》一书传世,被唐德宗皇帝当面尊称为“茶博士”后来对卖茶的伙计就称为茶博士又称卖酒的人为酒博士,磨工为磨博士宋代的茶坊大多实行雇工制,人们将那些茶肆主招雇来的熟悉烹茶技艺的人尊称为“茶博士”有人诙谐地按照技能的高低将茶馆里的伙计分为“茶博士”和 “茶学士”:茶博士的胳膊能搁一摞盖碗,他手提铜壶开水,对准茶碗连冲三次,滴水不漏,称作“凤凰三点头”那只有“一点头”的似乎只能屈居“茶学士”了明朝黄省曾《吴风录》上说:至今称呼椎油作面佣夫皆为博士三、非亲缘关系的称谓亲缘化三、非亲缘关系的称谓亲缘化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重视群体的和谐整合,在非亲缘关系的称谓上存在着一种亲缘化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