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音乐考量 孔子是举世公认的大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他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对学生既“授业”、“传道”,又“言传”、“身教”,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在孔子的教育体系中,《乐》教则是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乐》教思想、《乐》教内容、《乐》教方法首开了中国文化下移之风他积累了丰富的《乐》教经验,提出了许多《乐》教原理、原则,在中国《乐》教史和教育思想史上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安上治民,文以礼乐,可成人矣 孔子是一位音乐大家,他的音乐天赋非常好他多才多艺,自幼喜爱音乐,妙于琴、善于歌、精于箫,不仅懂得音乐的韵律,而且常用音乐表达性情和感受孔子的《乐》教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人的素质、道德和人格培养上他十分看重音乐“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将“和谐”看做音乐之美的最高境界他既看重“乐和”即音乐自身的婉转柔和、雍容典雅、强弱适度、高低和谐;更看重“人和”即琴瑟和谐他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孔子用音乐治国安民,从而奠定了儒家音乐美学的思想基础,成为封建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法宝。
首先,孔子认为音乐是为政治服务的据《礼记?乐记》记载:“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政其极一也孔子认为应把礼仪、音乐、政命、刑罚作为统一民心,实现治国安邦的手段运用于社会各领域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周礼.地官?大司徒》)通过传承音乐的方法“防万民之情”、巩固阶级统治,实现安邦治国当孔子听到子游用音乐治理国家时,他满意地微微一笑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论语?阳货》)当他的学生颜渊问怎样才能治理国家时,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伎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韶》乐是尽善尽美的,郑乐是淫声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音乐的形式和内容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和谐稳定这个大局为此,孔子将“家国同构”的思想渗透到《乐》教中,推行“以乐辅礼,治理国家”崇尚“以政以德”,提倡“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记》)主张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亲仁之爱的情感基础,通过“乐”与“礼”相配合,实现音乐的“中和”价值,使社会生活中各种互相矛盾的事物和谐统一起来。
营造人人都自觉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氛围,最终达到声和、心和、人和、政和的目的实际上,此时的《乐》教已上升到以乐治国的高度 其次,孔子主张《乐》教应把德育放在首位推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践行育人为本,技巧在后他说:“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乐记.乐情篇》)即在音乐教育中思想道德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修养是首要的,事情完成是次要的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孔子将“仁”与“圣”并列,作为德行培养所能达到的最高标准,其出发点就是树立人的远大理想,培养人的高尚情操,落脚点是提高人的仁爱意识和精神境界孔子将“仁”作为《乐》教的精髓,以“乐”作为端正人心、提升博爱精神的方式,从而把外在礼的规范性要求和“礼”所规定的上下等级、尊卑老幼的社会秩序,通过《乐》教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个人心中,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要求使受教育者在内心修养、情感意象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陶冶,这就是孔子《论语?学而》中所讲的“泛爱众而亲仁”依靠“仁”的“爱人”之道德情感,通过《乐》教将博爱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人的各种活动中,从而使民知法识礼,安分守己,归顺长上,便于统治,达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效果。
孔子这种对理想人格境界的追求,正是他超越乐师和常人特别的地方 再次,孔子强调《乐》教具有使人形成完美人格的美育功能认为要造就理想人格,形成天人合一的境界,以“诚”为本、“温柔敦厚”的完美品格,最终是要靠“成于乐”完成的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通过以美怡情和以美启善培养实现,而《乐》教正好承担了这个任务音乐具有怡情养性、摇荡性情;愉悦心灵、净化情感的作用通过传承音乐能使人情趣变得高雅起来,人格变得高尚起来,心灵变得美好起来正如孔子在《乐记》中提到的:“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乐》教正是通过教化,发挥了“兴、观、群、怨”的独特功能,它将“礼”与“乐”融为一体从而加深了人们对“礼”发自内心的认可,使传承音乐同培养合乎其社会理想的人有机结合起来因此,《乐》教被孔子视为培养和实现“成人”修养不可缺失的内容即孔子所说:“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感悟孔子《乐》教思想,“和谐”是它的核心基于音乐教化风俗的社会价值,孔子将道德修养的培养作为《乐》教的重要抓手,作为教育“成人”、完善人格的最终目标孔子认为音乐能感化人心,并与人的情感互相作用,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音乐旋律;同样有什么样的音乐旋律,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和情感。
坚信一个人的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的,只有通过音乐教育,才能培养出谦谦君子,即“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才能造就出更多道德高尚、志向远大、多才多艺,能够担当重任并为国家服务的栋梁之材 二、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后,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很遗憾用于教学的《乐》书没有能保存下来,据考证:“《乐》亡于秦火(或认为儒家本来就没有《乐经》,“乐”即包括在《诗》、《礼》之中)而不得其传外[1]174好在《礼记》对当时的《乐》教有明确的记载,如“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记?王制》);“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礼记?内则》)由此可见孔子的《乐》教内容与音乐、诗歌、舞蹈是分不开的 精选诗歌,整理正乐,合成一集的《诗经》,是孔子《乐》教的经典教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了适当的安排他从三千多首原始诗歌中精选出来三百零五首,对音乐进行了研究和整理,“正乐”即对诗的乐调进行整理,使它们尽量恢复古时诗乐相配的原貌。
《雅》、《颂》都是宫廷的表演乐曲,同时又是《诗经》中的两大部分古代诗、歌是不分家的,它在孔子的《乐》教中占重要地位,在战国时期,从事于外交活动,时常要引用《诗经》里的诗句,如果不掌握《诗经》中的诗句,是不能当外交官的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篇》)一个人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孔子认为《诗》可以感发精神,可以使人了解社会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帮助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抒发人的内心情感《诗经》里的诗歌按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三大类总之《诗经》是《乐》教的重要教材即“古者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诗经?郑风?子衿》郑玄注) 兴正礼乐,维护统治,是孔子《乐》教内容的显著特色礼乐教育是夏、商、周三代音乐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孔子《乐》教的重要内容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表明孔子对三代礼乐制度的沿袭有着深刻的认识当时,贵族、士人子弟都入国家兴办的学校,音乐已成为他们的必修课,施教的内容包括“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韶)》、《大夏》、《大?》、《大武》”。
《周礼?春官宗伯》)其教育任务是培养担任国家礼仪活动官职的“国子”[2]22他们除了学习唱歌跳舞外,还要学习乐器的演奏作为私人授徒的孔子,他一生追求克己复礼,在《乐》教中自然会以“兴正礼乐”(《史记?周本纪》)为己任,这与当时国学的礼乐教育是一致的在孔子看来“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者也”《乐记?乐化篇》)说乐是用以影响人的内心世界的,礼是用以约束外貌行为的单要求有礼是不够的,必须用乐配礼规范人的行为,这样才能心服口服表里如一孔子认为《乐》教绝不仅仅是形式、技艺的培养,核心是“仁”的培养,如果不能激发学生“仁”的情感,《乐》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他希望用礼乐的结合培养“仁”者,实现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制度孔子说:“乐乎乐乎,钟鼓云乎哉?”他的意思是:乐呀乐呀;难道只是钟鼓一类的乐器演奏而已吗?(《论语?阳货》)“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可以看出孔子的《乐》教内容轻娱乐重政治,是维护当时政治统治的一种手段 八音克谐,弦歌不绝言传身教是孔子《乐》教内容的显著特点,孔子经常和学生在一起不仅动口更勤于动手,“弦歌之声不绝”。
表明他善于弹琴、鼓瑟、击磬、唱歌先秦的乐器按照不同的制作材料分为八种,后人也以“八音”作为各类乐器的统称,即《周礼?春官?太师》所说的“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仅在《诗经》中出现的乐器名称就达二十九种之多据说曾使孔子听了“三月不知肉味”的舜乐《韶》,就因为以箫为主奏乐器而被称做《箫韶》足见当时孔子会演奏的乐器相当之多,且演奏水平达到很高的程度《墨子?公孟篇》说:“儒者,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弦《诗三百》,诵《诗三百》这说明《诗经》各篇都是可以合乐演唱并伴以舞蹈的在《史记?乐书》中宾牟贾根据孔子口述:“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狭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讲述了《武》从步阵、进击、鸣鼓、奏乐、舞姿到与乐合奏表演的全过程,描写了武王伐纣的“壮美”场面《礼记?郊特牲》称“《武》,壮而不可乐也”从《武》乐的诸种艺术表演上,我们进一步看到了孔子高超的表演技能 感悟孔子《乐》教内容,有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内容深入浅出、各有侧重,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礼记?经解》)由此看出,《诗》教倾向于性情的培养,使人温柔诚实、淳朴;《乐》教更倾向于情感的陶冶,使人胸怀宽广,品性平易、善良。
正是孔子对《乐》教内容的全面把握,才使他在教学中志存高远、游刃有余 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孔子是私人讲学的祖师爷,从三十三岁开始“教师”生涯,被称为“万世师表”在长期的教育中,他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乐》教方法,他大力推行有教无类、公平教育,积极倡导因材施教、自得其乐、教学相长、能者为师的《乐》教方法,使本来属于贵族专利的音乐教育在当时情况下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通过教育,他培养出了一大批才艺超群的弟子,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作出了历史的贡献 有教无类,平等博爱西周时有“礼不下庶人”(《孔子家语.卷七.五刑解第三十》)的规定,然而孔子的《乐》教却突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观念,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他提倡有教无类、广收门徒,不论出身高低贵贱、贫富差别,凡是好学之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他认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且应该受到平等博爱的教育,从而把教育对象的范围扩展到一般普通老百姓他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章句下》),他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接近的,没有很大的差别,由于教育的作用才使人的发展有了差别,所以,人应该接受教育,而且应该终身接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