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累斯顿文明的熄灭与重生我的德累斯顿之旅,是从“五号屠场”开始的 德累斯顿位于德国萨克森州易北河谷地,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我在德累斯顿的住处位于易北河北岸的 pieschen,一天和朋友坐车去老城,电车经过她家附近一片铁丝网围起的荒地时,朋友指着窗外跟我说:“战前这里面是个屠宰场, ‘二战’后期改作难民营,轰炸时死了很多人,后来有本叫《五号屠场》的小说写的就是这儿,不知你看过没有?” 恍惚间我回忆起美国作家冯内古特的那部反战名著,书中的主人公毕利在“二战”中入伍,但还没来得及上前线就被德军俘获并运送到德累斯顿“五号屠场”的地下肉库中服苦役1945 年 2 月,毕利目击了英美军队对德累斯顿的大轰炸,全城顷刻间化为灰烬,数以万计的人在火焰中死去毕利死里逃生后却精神错乱,每天谈论着如何在太空漫游,希望回到宇宙中的一颗星球上去想到此处,我一下来了兴趣,没料到这里能和书中描写的场景如此接近,当即拉着朋友下车去看看 我们沿着锈迹斑驳的铁丝网找了半天才发现入口院子很大但业已荒芜,里面杂草丛生,荒凉萧瑟,支离破碎的柏油路旁堆满了报废的汽车小路尽头的一栋砖砌小楼前立着块木牌,赫然用油漆写着――五号屠场。
小楼外墙上布满了各种涂鸦,楼后的建筑如今是一间名为“普希金俱乐部”的酒吧,时值午后,但这里门可罗雀,想来生意也极为惨淡看到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双重价值的地方荒芜至此,不禁让人唏嘘感叹 德累斯顿老城 1206 年,梅森伯爵 Dietrich 在易北河南岸建立了一个德国人的城镇――德累斯顿,意为“河边森林的人们” ,这就是今天旧城的核心之后的几个世纪,城市一直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几个诸侯间易手,并从 1547 年起成为萨克森选帝侯的住处1697 年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奥古斯特二世当选为波兰国王,他统治了当时欧洲最大的疆域,被称为“强力王” ,德累斯顿遂成为王家驻地 我们沿着莱比锡大街东行,不一会儿就走到了易北河畔,一座巨石筑成的大桥将南北两个城区连接起来这就是始建于 1727 年,以“强力王”的名字命名的奥古斯特大桥站在桥上,易北河对面的旧城钟楼高耸,漆黑斑驳,一种苍凉悲怆的气息扑面而来 “知道这些建筑为什么是黑色的吗?”朋友提问后继续说:“上次我有几个美国同学站在这里感慨了半天,说都是‘二战’的硝烟给熏的,其实这些建筑都是战后重建的,变黑是因为石头氧化了!”她说到的黑色石头是产于易北河谷地的萨克森砂岩,岩石中含有极高的铁元素,暴露在空气里 50 年左右就会被氧化,呈现出斑驳的黑色,仿佛浓烟熏过一样,这也形成了德累斯顿别具一格的城市风貌。
茨温格宫 易北河畔的茨温格宫是德累斯顿的标志性建筑,它是一座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修建于奥古斯特二世时期奥古斯特二世于 1697 年至 1706 年和 1709 年至 1733 年在位,同俄国彼得大帝和我国康熙皇帝大抵属于同一时代他在位时曾大兴土木建设了一批世界级建筑,旧城中的茨温格宫、考泽尔宫、塔申伯格宫等都建于这一时期与此同时,他还大量收集价值不菲的艺术品,并招揽欧洲最好的音乐家、建筑家和画家来到这里,希望将德累斯顿打造成璀璨的文化之都 茨温格宫的特色是建筑式样与人物装饰的完美结合欧洲建筑从中世纪的古典主义过渡到巴洛克风格,是一个从刻板到奔放的过程这一时期,椭圆的线条和不对称的结构代替了僵化平直的构图,建筑的外部装饰、光影效果、墙体凹凸都成为建筑师注重的细节茨温格宫的走廊整齐而有序,中心的围壁亭最早由奥古斯特二世亲自设计,后经由建筑大师珀佩曼和雕塑家佩尔泽尔的联手合作才最终完成大门的石阶两边装饰了数量繁多的人物雕塑,内容取自古希腊传说《赫拉克勒斯的金苹果》 ,讲的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历尽艰辛,完成 12 项苦差,最终成为神的故事奥古斯特二世曾说过:“君王通过他的建筑而使自己不朽茨温格宫的设计也正遵循了这个理念。
茨温格宫是战后最先得到修复的一组建筑,到 1964 年基本完工,如今廊下的塑像大都变为黑色,完全融入了旧城景观 欧洲瓷都 茨温格宫对面是国都王宫,它如今作为珍宝馆对外开放,奥古斯特二世和他的儿子曾不惜重金收集了大量艺术品汇集于此其中包括金质珐琅器、版画、油画、琥珀、珠宝以及采购自中国的瓷器奥古斯特二世对瓷器的迷恋是一个传奇在位之初,为了得到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的 12 件中国瓷器,他竟然用 600 名全副武装的萨克森精锐近卫骑兵去交换,这些体型硕大的青花瓷器因此被称作“近卫花瓶” ,至今仍陈列在博物馆内 奥古斯特二世甚至找到了一位炼金术士伯特格尔,把他囚禁在易北河岸边的要塞中,花重金资助他炼造瓷器经过多年的研制,伯特格尔终于用德累斯顿附近迈森地区的优质黏土烧出了白瓷1710 年 1 月 23 日,奥古斯特二世颁布最高敕令,宣布瓷器研制成功,并决定建立王室瓷窑批量生产,同年 6 月迈森瓷窑正式开业,从此德累斯顿成为“欧洲瓷都” ,名声逐步传遍世界 如今在王宫马厩的外墙上,镶着一幅 102 米长的瓷砖画――王侯队列图,它代表了萨克森瓷的最高水平壁画展示了从 1127 年到 1876 年萨克森的 35 位统治者骑马出行的场景,总共绘有 94 人。
壁画人物以黑白两色为主,背景衬以黄色最早为灰泥刮画,1906 年修复时改为瓷砖画,由 24000 块瓷砖拼接而成队列最后有一个蓄着胡须的老者,他就是壁画作者威廉?瓦尔塔由于地处小巷深处,壁画幸运地躲过了“二战”的轰炸,得以保留至今 圣母教堂 沿小巷继续东行,就来到了旧城的核心――圣母教堂这座 2005 年刚刚复建完工的教堂门前,聚集了许多游客、艺人和小商贩,很多人在马丁?路德塑像前合影留念,而塑像后面的教堂整体呈浅黄色,这是萨克森砂岩最初的颜色与那些皇家工程不同的是,圣母教堂是由市民们集资修建的当时萨克森王室信奉的是天主教,而当地市民大都信奉了马丁?路德改革之后的新教1726 年,建筑师格尔奥格?拜尔依靠市民们捐赠的 30 万银币修建了这座新教教堂向“强力王”示威为了节省成本,穹顶最初设计成木质结构,后来奥古斯特二世也顺从了民意,让他的儿子捐出了一大笔财产,这样才使石质穹顶――石钟得以建成圣母教堂的落成标志着德累斯顿从众多欧洲城市中脱颖而出,在技术、艺术和文化等诸多方面体现出领先地位,因此被称为“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 圣母教堂毁于“二战”的战火,废墟上仅立着两块 13 米高的断墙。
每年 2 月 13日,德累斯顿市民都会在废墟前摆满蜡烛纪念战争中的蒙难者两德统一后,一个由音乐家领导的小组发起了重建教堂的倡议,他们以“德累斯顿的呼声”为名义向全世界寻求资助,通过让人们认领石块、购买纪念币等方式集资清理废墟时发现的 7000 多块碎片都被一一编号,每块石头都嵌入到原来的位置 安迪来了 就在朋友和我谈论教堂重建的细节时,安迪来了他是个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对文化充满好奇心的德累斯顿男青年安迪告诉我,在德累斯顿,年轻人对不同文化都抱有极强的好奇心并形成了各种圈子这里有“美国粉” 、“中国粉” 、 “日本粉” ,甚至“伊朗粉” ,团体中的人经常聚在一起为这些千里之外的国家操心,而安迪就是“中国粉”的核心成员 关于德累斯顿的轰炸,安迪摆摆手说:“那都是英国人干的 ”并说他对英国人的印象极为恶劣 “二战”中,德累斯顿没有任何战略打击价值,仅有一家卷烟厂和迈森瓷器厂,战争后期大量的难民向德累斯顿涌来,也是看中了这一点然而 1945 年 2 月 13 日的轰炸却使这里变成了人间地狱,13 万平民在盟军的轰炸中丧生,数量远远多于广岛原子弹造成的伤亡安迪说,英国人的想法是“将日耳曼的文化和艺术也一同抹去” 。
不过当年德军对英国城市考文垂的轰炸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我没有问安迪的家族中有没有人在这次轰炸中丧生,但据说德累斯顿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在这场浩劫中变得残缺不全我向安迪推荐《五号屠场》 ,安迪说他听说过这本书,回去要找来看看战争对于文明的破坏屡见不鲜,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历经了万年时间,然而撕去文明的面纱重拾兽性仅仅是头脑一热,这也许就是“二战”给人类留下的最大阴影 《五号屠场》的主人公毕利目睹了人类间的自相残杀后,幻想回到宇宙中一个叫“541 大众星”的星球上去,也许在那里用一种更加广阔的视角回望地球,才会发觉这些如同蝼蚁争斗的战争是多么可笑 2005 年,圣母教堂重建竣工,重建费用大部分来源于美英等国的捐款,甚至包括许多犹太人的捐助教堂穹顶上高 8 米的 24K 镀金十字架,由当年对德累斯顿发动空袭的英国捐赠,是用考文垂大教堂废墟上找到的金属构架制成的为十字架镀金的工匠施密茨的父亲在当年曾参加了对德累斯顿的轰炸,施密茨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宽慰父亲的在天之灵教堂的修复标志着德国与曾经的敌国的正式和解,当时的德国总统科勒在致词中说:“谁如果对和平失去了信心,就来看看重建的圣母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