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比较凯恩斯和马克思对失业原因的分析

j****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2.50KB
约24页
文档ID:45356538
比较凯恩斯和马克思对失业原因的分析_第1页
1/24

比较凯恩斯和马克思对失业原因的分析比较凯恩斯和马克思对失业原因的分析方福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100872)凯恩斯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前者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为代表,后者以《资本论》为代表《通论》是要揭示一个经济(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总产出或总就业量由哪些因素决定,而《资本论》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和发展趋势因此,这两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是大不相同的凯恩斯和马克思没有共同生活在我们这个地球上 1[1],《通论》的出版(1936 年)比《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1867 年)晚了 79 年但是,马克思和凯恩斯先后生活并研究的是同一种经济制度以及这种经济制度所引发的经济问题,因此,他们先后观察到并研究了一些相同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资本主义经济在那个时代长期大量的失业就是他们都观察到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的基本经济问题本文主要比较研究凯恩斯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中失业原因的分析,从中得出我们的一些认识一.一. 对失业基本原因的分析对失业基本原因的分析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来寻找失业的基本原因的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人类经济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这个阶段以雇佣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和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为特征。

资本家的动机和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而资本积累就来源于剩余价值这样,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带来这样的结果:雇佣劳动者人数和他们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会不断上升,积累的资本的数量和资本家在全部社会总资本占有的比例也会不断上升;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和集中,生产单位(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生产越来越被控制在少数大公司(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每年的总产出被分解为三部分:一部分替换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马克思把这部分称作不变资本,记作 C);另一部分用于养活工人或维持工人劳动力的再生产(马克思把这部分称作可变资本,记作 V);还有一部分是剩余价值(马克思把这部分写作 M),它以企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的形式被生产资料所有者所占有剩余价值中只有一部分被资本家用作消费,资本家的职能就是通过不断增加资本的积累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不断被采用,资本技术构成不断提高,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而工人被雇用的人数是和可变资本成比例的因为对劳动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可变组成部分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递减,而不像以前假定的那样,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按比例增加。

对劳动的需求,同总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增的速度减少诚然,随着总资本的增长,总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即并入总资本的劳动力也会增加,但是增加的比例越来越小2[2]因此,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的结果将导致同量的总资本额使用越来越少的工人,这意味着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失业者因此,长期大量的失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是资本积累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另一个结果是利润率的降低这是因为,剩余价值从而利润是由可变资本生产出来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得同量的总资本额推动的活劳动减少不幸的是,利润率降低将使得资本积累率降低,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又把工人的消费限制在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必要的范围内,它不能容忍通过消费的增加来抵消利润率和资本积累率的下降因为资本的目的不是满足需要,而是生产利润,因为资本达到这个目的所用的方法,是按照生产的规模来决定生产量,而不是相反,所以,在立足于资本主义基础的有限的消费范围和不断地力图突破自己固有的这种限制的生产之间,必然会不断发生冲突3[3]这样,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实际生产出来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与能够被生产出来的数量之间,按照今天的经济学用语来说,就是实际的 GDP 与潜在的GDP 之间,存在着缺口,而且这个缺口会越来越大。

马克思认为,这是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矛盾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证据通过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暂时的阶段性调整可以缩小上述缺口,但是资本积累增加又会进一步扩大这个缺口,因为资本积累增加会进一步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这样,在资本主义社会,失业人口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而增加,二者按照相同的方向变动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正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4[4]随着资本积累和集中的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与此同时,企业(资本)组织越来越社会化了,资本家越来越脱离企业的管理职能,变成一个单纯的剩余价值的获得者和资本积累者这就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既然现存的支配收入分配关系的生产关系变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桎梏,生产组织已经和资本家的职能相分离,生产已经变成社会化的大生产,生产关系社会化的时代就到来了,这就是资本所有制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化。

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5[5]马克思把大规模失业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特有现象和特有的人口变动规律事实是,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6[6]“随着已经执行职能的社会资本量的增长及其增长程度的提高,随着生产规模和所使用的工人人数的扩大,随着他们劳动的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财富的一切源流的更加广阔和更加充足,资本对工人的更大的吸引力和更大的排斥力互相结合的规模不断扩大,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技术形式的变化速度不断加快,那些时而同时地时而交替地被卷入这些变化的生产部门的范围不断增大因此,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7[7]马克思进一步认为,失业或过剩的劳动人口不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因为资本追逐剩余价值需要社会上经常保留一部分随时待雇用的劳动力。

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过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就好像它是由资本出钱养大的一样8[8]凯恩斯承认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公(或“富裕中的贫困”)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两大弊端,这与他所说的“古典”经济学家有很大的不同,后者力图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公正性辩护凯恩斯也不讳言资本家雇用工人、进行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利润,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他写道:“雇主在决定应该雇用多少工人时,以达到最大利润为决策准绳”9[9]就全社会来说,“雇主们总是力图使就业量达到这样的水平;在这种水平上,预期收益超过要素成本的差额——即利润,达到最大化10[10]并且,凯恩斯并不讳言失业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联系他说:“在我看来,除了简短的兴奋期间以外,失业现象是和今日的资本主义式的个人主义联系在一起、并且是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的11[11]但是凯恩斯并没有从资本主义制度内部、没有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去寻找失业的原因凯恩斯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就业不足或失业归因于有效需求不足。

他认为,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总产量由就业量决定,而就业量又由有效需求水平决定雇主们决定雇用的劳动数量 N 决定于下列二者数量之和(D),即预期的社会消费支出数量 D1,以及预期的社会新投资数量 D2D 就是以上所说的有效需求12[12]凯恩斯进一步分析说,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由社会习惯(或消费心理)所决定的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小于 1,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虽然增加其消费,但是消费的增加总是没有收入增加得那么多,这就使得(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在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留下一个越来越大的缺口而投资量(资本家的投资需求)又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之间的对比关系,随着社会资本数量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会下降,这使得投资引诱降低,投资数量不足以填补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缺口,于是,就业不足或小于充分就业均衡(underemployment equilibrium)就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正常状态事实说明,充分就业,或近似于充分就业,是一种罕见的现象,即便有,也为时不久13[13]马克思也把就业不足看作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正常状态但是马克思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矛盾的结果资本家的职能是把他的收入主要用于资本积累而不是消费。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利润率会下降,资本积累的吸引力会降低,这又使得投资增长率下降在经济危机时期,这种“矛盾”会暂时得到缓解因为,通过经济危机阶段的资本折旧和工人实际工资的下降,资本的利润率会提高因此,经济危机过后,产业后备军的人数会减少但是,这种调整是暂时的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存在消费资料生产和生产资料生产(两大部类生产)之间交换的自动平衡机制,因为这里的购买和销售都是“单方面行为”,而不是完全的相互交换凯恩斯和马克思不但都把就业不足看作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而且他们在“什么力量造成就业不足”这个具体问题的认识上也有一些相似性在凯恩斯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这两大体系中,总产出的下降和失业的发生的决定因素都是投资吸引力的降低马克思认为存在资本的平均利润率长期下降的趋势,凯恩斯则认为资本边际效率表长期是下降的马克思用资本积累的概念来概括资本家的行为特征,凯恩斯则用消费倾向(其反面就是储蓄倾向)来表示人的基本行为习惯不过,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马克思使用的是阶级分析方法,他主要关注的是资本家的(消费或储蓄)行为习惯,而凯恩斯所说的具有消费倾向的人是没有阶级涵义的一般的消费者或居民户二.二. 对失业具体原因的分析对失业具体原因的分析在对社会总就业量的决定因素或失业的具体原因的分析上,凯恩斯和马克思也有一些相近或类似之处。

凯恩斯分析有效需求不足主要关注的是三个基本关系: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这三个关系大体上和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中的资本家积累,利润率和影响利息率的因素分别对应下面我们依次来比较他们的分析1.居民消.居民消费倾费倾向与向与资资本家本家积积累累动动机机消费倾向理论在凯恩斯体系中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凯恩斯的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存在这样一个基本心理规律:“一般或平均来说,当收入增加时,人们将增加其消费,但是消费的增加没有其收入增加得那么多”14[14]也就是说,增加的收入中只有一部分用于消费这种边际消费倾向小于 1 的结果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总收入与总消费之间的缺口会越来越大,这意味着需要越来越多的总投资来填补这个缺口,否则就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可以说,就业不足均衡的初始原因就是这个边际消费倾向小于 1,或者说,失业的初始原因要到人性或人的心理特征中去寻找在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中,“积累”(accumulation)这个概念似乎是在两种含义上使用的:一种含义是当前的收入中不用于当前消费的部分,即相当于现在宏观经济学所说的“储蓄”(saving);另一种含义是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