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实施与思考Athletes’ Performance GoalsRelationships & Results主要内容:主要内容:•1.1.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2.2.不同的训练计划制定及其结构不同的训练计划制定及其结构•3.3.制定周期训练的主要根据制定周期训练的主要根据•4.4.对运动周期的思考对运动周期的思考•5.5.板块理论板块理论•6.6.团队项目的运动训练分期团队项目的运动训练分期•7.7.力量训练分期理论力量训练分期理论•8.8.国际周期训练理论的新发展国际周期训练理论的新发展前言•现代运动竞技水平的高度发展和日益激烈的角逐要求运动员必须经过系统科学的训练,才能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正确认识运动员训练的基本规律、合理科学的组织训练计划的实施,对运动训练活动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训练计划是指在未来训练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的进行训练,对运动员训练过程进行科学的规划训练计划(训练计划(sport training plan)的概念)的概念 训练计划是训练计划是对未来训练过程预先做出的理论设计对未来训练过程预先做出的理论设计。
其主要作用是规划实现运动员状态转移的通路,把其主要作用是规划实现运动员状态转移的通路,把训练过程具体化,统一训练活动参加者的认识和行训练过程具体化,统一训练活动参加者的认识和行动运动成绩诊断运动成绩诊断运动能力诊断运动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训练负荷诊断运动成绩指标运动成绩指标运动能力指标运动能力指标训练负荷指标训练负荷指标起始状态诊断起始状态诊断目标状态建立目标状态建立训练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构成的完整体系训练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构成的完整体系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及流程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及流程一.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1.运动竞技能力形成的长期性 理论研究与实践训练都表明,不经过多年系统的训练是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为了保证多年训练取得理想效果,就需要对整个运动训练计划进行合理的和整体的规划调查表明,我国奥运选手培养的时间区间在7.6—11.2年之间,其中格斗对抗性项目时间相对较短,技巧类项目相对较长 5 10 15 20 25 30岁岁心理能力心理能力技能技能体能体能全面发育成熟期运动员各种竞技能力在多年训练过程中的发展运动员各种竞技能力在多年训练过程中的发展运动训运动训练要素系练要素系统统ALTITUDEHEATFOCUSCONFIDENCETRAINING &PERFORMANCEOPENSKILLPSYCHOLOGYPHYSIOLOGYTACTICS EMOTIONCHARACTERENVIRONMENTCOLDHEALTHNUTRITIONCOMMITTMENTCLOSEDCOMPLEXOFFENSIVEDEFENSIVESPECIALPASSIONSELFCONTROLENERGIZEDINTEGRITYRESPECTCARINGFITNESS•2.我国特有的训练管理体制决定了制定系统的运动训练计划必要性。
•在传统的金字塔三级人才培养体制在备战北京奥运会周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总局寄希望通过大学竞技体育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目前新旧体制并存,原有体制内部以及新旧体制之间存在人才流动的情况,这要求对竞技体育人才实行系统的多年训练计划,以实现对运动员完整运动生涯的无缝衔接•3.运动员竞技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运动员机能变化的周期性特点,以及构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运动素质、技术、战术和心理等因素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决定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完整过程是由若干个彼此相联的不同阶段组成的各阶段有着自己特有的训练任务和内容,有不同的运动负荷要求•身体机能变化的周期性;竞技能力结构的层次性;不同素质敏感期非同步性雅雅典奥运会美、俄、中运动员年龄及更新率情况表典奥运会美、俄、中运动员年龄及更新率情况表4.动员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性能力整合的要求•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由先天遗传能力和后天获得的竞技能力在竞技训练的积极干预下实现动态融合发展•先天遗传能力是适合专项竞技需要的遗传素质,主要是通过运动选材对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拔来获得的•后天获得素质主要是伴随着运动员正常的生长发育通过持续的竞技训练来获得二.运动训练计划的类型及其制定1.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制定不同国家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阶段划分不同国家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阶段划分全程性多年训练的年龄特征•运动员生理、心理机能发育的自然规律,以及在训练负荷影响下生物适应状态发展变化的规律,决定了大多数优秀运动员完整的多年训练过程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
•据田麦久等人对我国23届、24届奥运会参赛中国队员的研究表明:我国奥运级男运动员多年训练全过程平均年龄为13.8,误差1.7年;女运动员平均为13.5,误差1.1年;•随着科技更多介入运动训练,目前有不少项目优秀运动员最佳竞技年龄呈现下降趋势我国第我国第2323届、届、2424届奥运会参赛选手训练成才年限届奥运会参赛选手训练成才年限 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负荷特征•一般认为由基础训练阶段到专项提高阶段,训练量会显著增加从竞技提高阶段到竞技保持阶段,运动量则会显著下降•那巴特尼科瓦等人的研究认为:在竞技专项提高阶段和竞技深化阶段,负荷量应分别控制在45-50%和70%-80%之间这样安排有助于保持各阶段之间的良好衔接全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负荷特点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负荷特点阶段阶段主要任务主要任务负荷特点负荷特点基础训练阶段基础训练阶段发展一般运动能力发展一般运动能力循序渐进循序渐进留有余地留有余地专项提高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提高专项竞技能力提高专项竞技能力逐渐增加逐渐增加逼近极限逼近极限最佳竞技阶段最佳竞技阶段创造专项优异成绩创造专项优异成绩保持高水平保持高水平竞技保持阶段竞技保持阶段保持专项竞技水平保持专项竞技水平保持强度保持强度明显减量明显减量•全程性多年训练通常包括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以及竞技保持阶段。
各个阶段有不同的训练任何和训练内容、并对运动负荷安排提出不同的要求其中最佳竞技保持阶段是核心阶段在这个阶段,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的高低,可以看做是对运动员多年训练成果的主要评价;基础训练阶段和专项提高阶段都要服从于最佳竞技阶段训练任务的完成;竞技保持阶段则视作为最佳竞技阶段尽可能的延续1.1基础训练阶段•基础训练阶段应强调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注意身体素质敏感期训练•重视一般基本技术,培养多种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安排训练负荷应严格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坚持适宜负荷原则•苏联学者分析优秀运动员在基础训练初期呈现出的特点时认为:优秀运动员的平均训练量少于大多数少体校学生,同时还认为,初期训练量过大是阻碍而后达到运动技术高峰的重要原因1.2专项提高和最佳竞技阶段•A.运动员在经过3-5年的基础训练之后,便进入了专项提高阶段,致力于专项竞技能力的提高专项提高阶段后,运动员的体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熟练的掌握了专项技术,并培养出参加艰苦训练和激烈比赛所需要的心理品质,竞技能力接近高峰,此后进入最佳竞技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应在发展全面、专项化体能素质的同时磨练技术,完善战术,培养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和运动智商。
•运动员在进入专项提高阶段后明显的可以承受更大训练负荷但是在训练过程中应根据个人差异进行负荷控制,做到张弛有度,保持一定节奏在保持负荷整体递增的趋势时,把负荷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波浪式的增加负荷是一般的选择•B.优秀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其本质原因在于竞技能力缺陷,关键在于体能素质此外,运动员心理积极健康、社会影响、个人职业选择以及运动伤病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体能类项目中出现高原现象的几率接近70%一般在高原现象过后的一年至三年创造出个人最好专项成绩•高原现象应对之策: 1 改变训练负荷;2 改变训练内容、方法及手段;3 激发训练动机;4 调整训练目标及负荷要求•C.集体项目运动队构成结构与集团竞技能力的保持和提高由于集体项目中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部分调整是需要经常进行的,以保持团队的活力这种调整一般在重大比赛间歇进行,做到及时调增,完善团队战斗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为了保持球队作风、技战术、运动经验等方面的连续性,应使最佳竞技能力阶段、专项提高阶段以及竞技能力保持阶段队员保持一定比例一般以最佳竞技能力阶段运动员为主体,处于其他两个阶段的运动员也保持一定比例。
1976年-1990年中国女排阵容中三个阶段运动员比例分别为:6:3:1;2)保持适宜的平均累积配合训练年限全盛时期中国女排保持在3.2正负1.9年,高于篮球、足球和男排1.3竞技能力保持阶段•长时间的职业运动导致伤病增加、体能素质下降、心理倦怠、运动激情和荣誉感下降,以及面临家庭和社会的多重压力等不利方面,但是拥有娴熟的技术、相对成熟的心理、丰富的运动经验以及对专项深刻的理解•以瓦尔德内尔、张宁、默托穆博、王义夫等•任务:首先要努力保持和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激励他们继续参加训练、比赛和力求创造优异成绩的进取动机,并应根据专项竞技的需要,安排相应的素质训练和技术训练,延缓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消退,并力求获得局部的提高同时还应该加强训练理论的学习,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延长自己的竞技寿命•在竞技保持阶段,运动员训练的负荷通常低于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适当减量,保持强度运动员更多地按照自我感觉掌握、控制训练过程多年训练计划中要特别注意身体素质敏感期训练:•据相关研究可知:青少年运动员9-15岁是发展速度素质的关键时期在6-12岁年龄段,反应速度大幅度提高,尤其是9-11岁期间增长明显加快,到12岁时,增长达到高峰。
从训练的角度看,9-12岁时发展反应速度和动作频率的最佳时期;13-14岁时有效发展动作速度的年龄阶段;13岁以后,在保持已经获得单个动作速度和跑的频率的基础上,采用提高速度和肌肉最大力量的方法来增大步幅,从而提高移动速度•德国学者认为:儿童从5-6岁就可以有效的发展节奏感、协调性,继而应安排发展灵活性、反应以及空间感知觉能力,9岁可着力提高其平衡与准确能力•普遍认为6-12岁是青少年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时期•青少年运动员发展运动素质的顺序是:柔韧、有氧耐力及反应速度、最大速度及速度力量、最大力量、无氧耐力以及力量耐力的顺序安排专门运动素质专门运动素质 基础运动素质基础运动素质 高难技术高难技术高难技术高难技术 协调能力协调能力(一般一般)协调能力协调能力(专门专门) 67 8 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发展不同运动能力的适宜年龄区间发展不同运动能力的适宜年龄区间 平衡、准确平衡、准确灵活性、反应、空间定位灵活性、反应、空间定位节奏感节奏感 67891011121314发展各种特殊能力的适宜能力区间发展各种特殊能力的适宜能力区间(以女子为例,男子年龄大(以女子为例,男子年龄大1--2岁)岁)•2.2.年度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是组织运动员进行年度的重要依据。
•年度训练计划应以多年训练计划为基础,对年度的训练过程做出科学的规划•按照年度主要参赛计划将年度训练分为单周期、双周期和三周期•按照周期训练竞技状态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将每个周期又分为准备期、竞赛期和过渡期•其中常规大周期一般不短于14周的时间,要求运动员通过训练完整的强化和提高完整的竞技能力微缩大周期则是指在2月左右的时间准备参加重要比赛2.1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准备期准备期比賽周比賽周主要比赛阶段主要比赛阶段比賽期比賽期恢复期恢复期| | 2-42-4周周| 1| 1周周 | | ((1)时)时间确定间确定| 6-12周周 | | 4-6周周 || 6-14周周 |1.1.准备时期的训练计划准备时期的训练计划 1 1)任务与时间)任务与时间 任务:提高竞技能力;形成竞技状态任务:提高竞技能力;形成竞技状态 时间:分为两个阶段时间:分为两个阶段 2 2)方法、手段与负荷特点)方法、手段与负荷特点 方法:持续方法:持续- -间歇、分解;间歇间歇、分解;间歇- -重复、完整重复、完整 手段:多样;专项。
手段:多样;专项 负荷:中(量大,强度小);大负荷:中(量大,强度小);大 ((2)大)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周期训练计划要点1 1)任务与时间)任务与时间任务:提高专项竞技能力;并表现出来任务:提高专项竞技能力;并表现出来时间:〉时间:〉1.51.5个月2 2)方法、手段与负荷特点)方法、手段与负荷特点方法:重复方法:重复- -间歇、完整(比赛)间歇、完整(比赛)手段:专项手段:专项( (有训练因素有训练因素) )比赛比赛( (恢复为主恢复为主) )负荷:量中到小;强度大负荷:量中到小;强度大 2 2、比赛时期的训练计划、比赛时期的训练计划3 3、恢复时期的训练计划、恢复时期的训练计划 1 1)任务与时间)任务与时间 任务:心理、生理恢复;总结任务:心理、生理恢复;总结 时间:时间:1-1.51-1.5月或两个月或两个2-32-3周 2 2)方法、手段与负荷特点)方法、手段与负荷特点 方法:游戏、持续、变换方法:游戏、持续、变换 手段:环境手段:环境 负荷:量保持在中等以上;强度小负荷:量保持在中等以上;强度小 1 1、任务:、任务: ((1 1)全面竞技能力的提高;比赛中表现。
全面竞技能力的提高;比赛中表现 ((2 2)重点竞技能力的改善;比赛中表现重点竞技能力的改善;比赛中表现 2 2、时间(、时间(1 1))〉〉1414~~3232周;(周;(2 2))8 8~~1212周 3 3、内容:一般到专项内容:一般到专项 4 4、负荷:、负荷: ((1 1)量,大)量,大- -中中- -小;强度,中小;强度,中- -小小- -大 ((2 2)量,中)量,中- -小;强度:中小;强度:中- -大 5 5、专项化程度、专项化程度((1 1)较高)较高- -高 ((3)常)常规大周期(规大周期(1)与微缩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2))2.1 2.1 年度训练计划比赛安排与负荷变化年度训练计划比赛安排与负荷变化(一)比赛系列的安排(一)比赛系列的安排1 1、比赛次数:增多的趋势;项目不同,参赛次数差异较、比赛次数:增多的趋势;项目不同,参赛次数差异较大大Ø刘翔:刘翔:20032003年,年,2020场比赛跑了场比赛跑了3535枪;枪; 05 05年年1818场场Ø周春秀,每年周春秀,每年3 3~~5 5场比赛场比赛刘翔刘翔20062006年参赛历程一览表年参赛历程一览表刘翔刘翔20072007年比赛计划表年比赛计划表 竞技性比赛、训练性比赛、检查性比赛和适应性比赛竞技性比赛、训练性比赛、检查性比赛和适应性比赛四种。
四种 要点:检查、熟练、提高状态要点:检查、熟练、提高状态2 2、分类及安排、分类及安排计计划参加的全部比赛,不应该平均分布在整个比赛时期中,而划参加的全部比赛,不应该平均分布在整个比赛时期中,而应该在一个比赛时期中安排2~3个比赛阶段每个阶段的持应该在一个比赛时期中安排2~3个比赛阶段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以3~6周为限,各个比赛阶段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续时间以3~6周为限,各个比赛阶段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近年来,国际体育组织纷纷举办系列大奖赛,大奖赛的日隔近年来,国际体育组织纷纷举办系列大奖赛,大奖赛的日程安排同样考虑到这一特点分成几个阶段组织实施程安排同样考虑到这一特点分成几个阶段组织实施3 3、比赛阶段的划分、比赛阶段的划分20072007年国际田联黄金联赛赛程表年国际田联黄金联赛赛程表4 4、优秀运动员比赛次数的控制、优秀运动员比赛次数的控制 必必要数量的比赛,是运动员充分表现其竞技水平,创造优要数量的比赛,是运动员充分表现其竞技水平,创造优异成绩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但过多的比赛也会导致运动异成绩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但过多的比赛也会导致运动员心理上和生理上过于疲劳。
优秀选手在安排比赛时应注员心理上和生理上过于疲劳优秀选手在安排比赛时应注意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既保证必要的比赛次数,更要确意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既保证必要的比赛次数,更要确保在重大比赛中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保在重大比赛中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 案例分析:2007年度中国乒乓球队训练安排•在一个4年一度的奥运周期中,除奥运会以外,最重要的赛事为世界锦标赛,在每个奥运周期中有两届世界锦标赛举行,每一届世界锦标赛分两年组织进行,在奇数年举行单项比赛,在偶数年举行团体比赛,即每年都有一次世界锦标赛的参赛任务,分别构成独立的训练周期•2007年,除了主客场赛制的俱乐部超级联赛以外,共有28项赛会制赛事,我国世界级乒乓球运动员选择参加了其中的22项,其中除了全国锦标赛为其他全部为国际赛事,平均一个月有2-3项国际赛事,参赛安排比较频繁在上半年,围绕世界锦标赛,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完成备战的大周期训练•国内联赛主要采用双周小循环•后期国际比赛主要采用多赛小周期训练案例:2008年度中国乒乓球队训练安排•2008年,先后要备战世界乒赛和奥运会,对此专门进行两次封闭式训练时间分别为10周左右,为微缩大周期从参赛安排和训练来看,两次微缩大周期和2007年的大周期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微缩大周期减少了才赛安排,在备战世界锦标赛的微缩大周期只参加了斯洛文尼亚公开赛,而在备战奥运会的微缩大周期中没有参加任何国际赛事,以保证系统训练。
3.周训练计划的分类周训练计划的分类周周训练计划的分类训练计划的分类l鲍艾尔斯费尔特和施勒特划分为准备小周期、基础负荷小鲍艾尔斯费尔特和施勒特划分为准备小周期、基础负荷小周期、提高成绩小周期和积极性休息小周期;周期、提高成绩小周期和积极性休息小周期;l安东诺夫和阿罗赛耶夫划分成基础小周期和调整小周期;安东诺夫和阿罗赛耶夫划分成基础小周期和调整小周期;l马特维也夫划分成基础小周期和补充小周期,然后进一步马特维也夫划分成基础小周期和补充小周期,然后进一步把前者又分为训练小周期和竞赛小周期,把后者分为竞赛把前者又分为训练小周期和竞赛小周期,把后者分为竞赛准备小周期和恢复小周期准备小周期和恢复小周期 3.1基基本训练周训练的计划与组织本训练周训练的计划与组织任任务务 基本训练周的任务,是通过特定的程序和反复练习使运基本训练周的任务,是通过特定的程序和反复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战术专项技战术,以及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以及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生物适应现象,以获得现象,以获得多种竞技能力多种竞技能力的提高 体能主导类项目基本训练周又分为体能主导类项目基本训练周又分为加量周加量周和和加强度周加强度周。
技能主导类项目基本训练周则又分为技能主导类项目基本训练周则又分为基本技术训练周基本技术训练周和和完整完整技、战术训练周技、战术训练周在需要给运动员机体以强烈刺激时,还可在需要给运动员机体以强烈刺激时,还可组织实施不同特点的强化训练周组织实施不同特点的强化训练周 在全年训练中,基本训练周被采用得最多在准备时期,在全年训练中,基本训练周被采用得最多在准备时期,基本训练周是最主要的周型在比赛时期中的赛前阶段和赛基本训练周是最主要的周型在比赛时期中的赛前阶段和赛间阶段也主要按基本训练周的模式组织训练间阶段也主要按基本训练周的模式组织训练中中短期集训的计划结构与负荷特点短期集训的计划结构与负荷特点| | | | | | 大大 中中 小小| | | | | | 大大 中中 小小| | | | | | 大大 中中 小小| | | | | | 大大 中中 小小acbd不同内容交替安排的项群特点不同内容交替安排的项群特点Ø体能主导类项群不同内容的交替,主要体现在各体能主导类项群不同内容的交替,主要体现在各种素质和技术训练的安种素质和技术训练的安排中排中Ø技技能主导类中对抗性项群的教练员则将技术、战能主导类中对抗性项群的教练员则将技术、战术训练的不同内容交替安排在一周的训练术训练的不同内容交替安排在一周的训练之中。
之中Ø在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中,技术在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中,技术训练占有突出的地位,几乎每天要安排技术训练训练占有突出的地位,几乎每天要安排技术训练 3.2赛赛前训练周训练的计划与组织前训练周训练的计划与组织((1 1))赛赛前训练周训练的主要任务前训练周训练的主要任务 赛赛前训练周的任务是力求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前训练周的任务是力求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长期训练过程中所获得的各个方面的竞技能力,和条件,把长期训练过程中所获得的各个方面的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所需要的方向中去集中到专项竞技所需要的方向中去 在在比赛期的比赛周前安排几个这样的训练周比赛期的比赛周前安排几个这样的训练周((2 2)赛)赛前训练周训练内容和负荷结构的特前训练周训练内容和负荷结构的特点点Ø内容:更加专项化(项群特征)内容:更加专项化(项群特征)Ø负荷:强度逐渐加大,适当减量;训练课次减少,而恢复负荷:强度逐渐加大,适当减量;训练课次减少,而恢复课的次数适当增加课的次数适当增加3.3比比赛周训练的计划与组织赛周训练的计划与组织((1 1)比)比赛周训练的主要任务赛周训练的主要任务Ø比赛周的任务是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最佳竞技状态做直比赛周的任务是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最佳竞技状态做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创造优异成绩。
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创造优异成绩Ø比赛周一般是以比赛日为最后一天,倒计一个星期予以计比赛周一般是以比赛日为最后一天,倒计一个星期予以计算的 (2)(2)连续比赛周安排的特点连续比赛周安排的特点 CBACBA球队连续比赛周的训练安排表球队连续比赛周的训练安排表基本特征:总体负荷水平不高,保持一定的量和强度基本特征:总体负荷水平不高,保持一定的量和强度3.4恢恢复周训练的计划与组织复周训练的计划与组织((1 1)恢)恢复周训练的主要任务复周训练的主要任务Ø恢复周的任务是通过降低训练负荷以及采取各种恢复措施,恢复周的任务是通过降低训练负荷以及采取各种恢复措施,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以求尽快地实现能量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以求尽快地实现能量物质的再生,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物质的再生,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Ø在大负荷训练或连续比赛后安排(练二调一)在大负荷训练或连续比赛后安排(练二调一)((2 2)恢)恢复周训练内容及负荷结构的特点复周训练内容及负荷结构的特点l为了实现恢复周训练的主要目标,要求其训练内容广泛而为了实现恢复周训练的主要目标,要求其训练内容广泛而灵活。
应多选择以下内容:灵活应多选择以下内容:l一般性的身体练习如非专项的球类活动、游泳、各种非一般性的身体练习如非专项的球类活动、游泳、各种非竞技性的健身体操等等;竞技性的健身体操等等;l带有游戏性的练习等等带有游戏性的练习等等l恢复周通常大大降低负荷强度、负荷量,或者大幅度地减恢复周通常大大降低负荷强度、负荷量,或者大幅度地减少,或者适当保持一定的水平如果比赛周负荷量很小,少,或者适当保持一定的水平如果比赛周负荷量很小,也可以在恢复周中适当地增加负荷量也可以在恢复周中适当地增加负荷量 4.4.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 ((1 1)体)体能训练课能训练课((2))技技战术训练课战术训练课((3))综综合训练课合训练课((4))测测验、检查和比赛课验、检查和比赛课训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练课的计划与组织Ø内容:一次课中常常会安排内容:一次课中常常会安排两种以上两种以上运动素质的训练运动素质的训练Ø顺序:一般来说,快速力量练习、速度练习应安排在课的顺序:一般来说,快速力量练习、速度练习应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进行,以保证练习的质量,保证取得理想的效果,前半部分进行,以保证练习的质量,保证取得理想的效果,当运动员身体训练课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各种运动素质,提当运动员身体训练课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各种运动素质,提高运动员体能。
要注意安排好不同素质训练的先后顺序及高运动员体能要注意安排好不同素质训练的先后顺序及训练的负荷训练的负荷Ø感到有些疲劳时,可安排发展耐力素质或力量耐力素质的感到有些疲劳时,可安排发展耐力素质或力量耐力素质的练习Ø负荷量度:逐步加大训练的负荷;要注意把握好负荷的负荷量度:逐步加大训练的负荷;要注意把握好负荷的“度度”,安排好不同课次训练负荷的节奏安排好不同课次训练负荷的节奏1 1)身)身体训练课体训练课(2)(2)技技战术训练课战术训练课Ø技、战术训练课的基本任务是学习、掌握和熟练专项运动技、战术训练课的基本任务是学习、掌握和熟练专项运动技术和战术,提高技战术质量,及时纠正技战术错误,二技术和战术,提高技战术质量,及时纠正技战术错误,二人及集体项目运动员要加强协调配合,提高集团竞技能力人及集体项目运动员要加强协调配合,提高集团竞技能力要注意安排好技战术训练程序,选择有效的技战术训练手要注意安排好技战术训练程序,选择有效的技战术训练手段Ø方法手段要多样方法手段要多样(3)(3)综综合训练课的要求合训练课的要求Ø综合训练课的任务是全面地或综合地发展运动员综合训练课的任务是全面地或综合地发展运动员所需要的专项竞技能力。
安排时特点要注意不同所需要的专项竞技能力安排时特点要注意不同训练内容的合理组合通常在一次训练课中,先训练内容的合理组合通常在一次训练课中,先进行技战术训练,后安排运动素质的训练进行技战术训练,后安排运动素质的训练Ø还要注意负荷的合理分配,以便运动员能依次完还要注意负荷的合理分配,以便运动员能依次完成全部训练内容,达到预期的训练目的成全部训练内容,达到预期的训练目的4)(4)测测验、检查和比赛课的要求验、检查和比赛课的要求Ø训练过程中的测验、检查和比赛是检查训练成果训练过程中的测验、检查和比赛是检查训练成果的手段要注意采用符合计划要求的测验、检查的手段要注意采用符合计划要求的测验、检查的练习、手段及方式、方法,以便准确、客观地的练习、手段及方式、方法,以便准确、客观地反映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反映运动员的训练状态5.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的结构训训练课的结构练课的结构Ø准备部分准备部分Ø基本部分基本部分Ø结束部分结束部分Ø一般性准备活动一般性准备活动Ø专门性的准备活动专门性的准备活动 基本部分基本部分单一训练课单一训练课Ø身体课:刺激深刻,效果明显身体课:刺激深刻,效果明显Ø技战术课:多种技术结合,形式多样技战术课:多种技术结合,形式多样Ø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恢复从课上开始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恢复从课上开始Ø各种训练课结束部分的任务主要是解除训练课基本部分所造各种训练课结束部分的任务主要是解除训练课基本部分所造成的心理、生理上的紧张状态成的心理、生理上的紧张状态Ø现代运动训练把恢复作为训练的组成成分。
当然,作为训练现代运动训练把恢复作为训练的组成成分当然,作为训练课的结束部分并不可能完全消除因紧张训练工作所带来的疲课的结束部分并不可能完全消除因紧张训练工作所带来的疲劳,训练课的结束也就意味着运动员有机体全面恢复过程的劳,训练课的结束也就意味着运动员有机体全面恢复过程的开始因此,有组织地进行课的结束部分对恢复过程的积极开始因此,有组织地进行课的结束部分对恢复过程的积极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结束部分结束部分三.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主要理论依据:周期训练理论•马特维耶夫(Matwejew)的“训练周期”理论在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中有重要的影响自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这一理论提出以来,我国的竞技运动训练,尤其是体能类运动项目的训练主要是在它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安排和实施该理论已广泛被我国教练员和运动员所接受,并成为对运动训练最具影响的训练理论之一•马特维耶夫根据人体竞技状态具有周期阶段性形成的规律,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阶段,把运动训练过程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等 3 个时期同时,他又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了一整套在训练目标、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上各异的训练理论。
比较典型的有:不同训练时期负荷量与强度的不同比例关系和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不同安排等理论•事实上,前苏联的莱图诺夫(Letunov)和普洛考普(Prokop)分别在 1950 年和 1959 年就从运动医学的角度对训练过程进行了阶段划分,首次提出,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具有“训练水平上升阶段、竞技状态阶段和训练水平下降阶段”并循环往复的周期性特点,马特维耶夫显然是借鉴了他们的研究成果马特维耶夫对周期训练理论的主要贡献是从训练学的角度对不同训练阶段赋予了实际的内容,设定了各阶段的宏观训练目标、任务和内容,形成了训练周期的特定“模式”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及流程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及流程四.对周期训练的思考1. 训练周期理论缺乏基础理论和实验的支持 •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提出的依据主要来自对部分体能项目教练员训练计划的分析与总结但是,他对一些在该理论中起关键支撑作用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条件上,例如原始数据的采集条件、归类原则以及统计处理方法等等,没有给出详尽的解释这源于当时的体育科研水平较低,一些学科(如统计学)尚未大规模地运用于体育研究但是,该理论多年来一直没有在这些方面进行补充和改进,目前流行于世界的训练周期理论仍然是以 50 年代的研究为基础,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对该理论的科学基础提出疑问。
•训练周期理论缺乏基础理论的强大支持,尤其是缺乏运动生理、生化理论的支持马特维耶夫在架构“训练周期”理论的期间以及在该理论形成之后多年的运用过程中,只是从教育学和方法论的角度对竞技训练过程进行解释和归纳,而较少考虑机体在训练过程中产生的生理、生化反应,尤其是没有深入分析研究不同运动器官和系统对训练产生的不同应激反应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周期训练理论的核心——“一般与专项训练”和“负荷量与强度”在不同训练时期的宏观定位以及它们之间简单的负相关对应关系缺乏坚实的基础理论支持,容易造成训练的失误•笔者认为,在多年训练过程中,一般与专项训练的比例应是随着年龄和运动水平的变化而改变,在基础训练阶段一般训练的比例相对较大,而到了高水平训练阶段则以专项能力的训练为主在一个训练区间,如一周或几周的训练,“量”与“强度”则并不一定一直保持负相关的关系,它们有可能同时增长机体对训练负荷的刺激具有选择性应答,以发展运动员的速度或快速力量为重点的训练,即使是在准备期,也应该强调训练的“强度”,因为“量”大而“强度”低的训练只能够对慢肌产生刺激,而那些对速度力量性项目具有决定作用的快肌得不到有效发展而以发展运动员有氧能力为主的耐力性训练,即使是在比赛期,还是应当注意训练的“量”,以确保有氧能力的优先发展。
2.马氏“训练周期”理论和新赛制 传统的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赛制的变化比赛数量的增加使运动员无法像原来那样从容地进行准备,而只能加快体能的恢复,将传统的被动恢复为主动恢复,同时改变训练的方法,提高训练的质量,迫使机体适应频繁的比赛因此,单周期的训练模式基本已不为人们所用,双周期和多周期被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所接受,赛后的恢复期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运动员已不再对每一次比赛进行专门的准备,而将一部分比赛作为提高训练强度的一种手段比赛与训练的高度融合使体能类项目的传统训练观念受到了冲击,人们在以往的准备期(如田径项目的冬训阶段)增加了专项训练的比例,以便参加冬季室内的比赛,而在竞赛期却增加了低强度的一般训练的内容(如耐力项目的有氧训练),目的是对机体进行赛间的积极性调整,保持良好的有氧能力,为即将来临的比赛做准备 一些典型的周期性耐力项目,如赛艇、自行车、游泳、滑雪和速滑等项目,近年来加大了有氧训练的比例在这些项目的训练中,有氧训练不仅在数量上明显增加,而且分布在全年训练的各个阶段相比之下,近年来我国体能类项目的训练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仍然在主导着我们的训练,许多教练员对比赛、训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缺乏新的认识。
我们经常看到,一方面,我国教练员在抱怨连续的比赛降低了运动员的体能,使运动员在重要的赛事上不能表现优异的水平另一方面,却在增加赛量的问题上长期徘徊不前,简单地拒绝赛事的增加,使运动员无法获得连续比赛的“适应”这种状况导致了我国运动员比赛能力,尤其是连续比赛能力的低下,我国选手在一些长时间精心准备的赛事中往往战胜不了那些由于比赛量多而没有足够时间准备的国外运动员由此可见,我国许多体能类项目至今还没有找到适应于新赛制的赛、训结合的训练途径,没有顺应以赛促练、赛训结合的现代训练趋势,这种现象极大阻碍了运动水平的提高 3.高水平运动员的特异性 高水平运动员与青少年后备力量的训练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龄和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自身的素质方面,而且还反映在对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的要求方面,它们构成了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特点首先,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协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竞技能力的“可塑空间”逐渐缩小其二,身体素质的组合发生了变化,对专项能力的需求显著增加专项能力”成为高水平运动员,尤其是世界顶尖级选手之间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科学地选择对专项最具影响的素质或能力,并对其进行专门训练和优先发展,是现代运动训练的一个突出特点。
其三,高水平运动员对训练方法和负荷的要求提高,长期的训练使他们已经对那些一般的训练方法和负荷产生了适应,只有那些针对性强的训练手段和科学的负荷才能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如果在高水平训练阶段仍然遵循传统的马特维耶夫的周期理论,在占训练时间最长的准备期以低强度和一般的训练内容为主,则不可能使机体受到适宜的刺激,也不会获得良好的机能储备另一方面,长期脱离专项的训练手段和负荷不仅不会有效地提高专项运动成绩,而且会使机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朝非专项的方向发展,导致专项能力的下降 五五.板块理论板块理论•维尔霍山斯基(Verchoschanskij)没有从“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和“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角度概括训练的过程,而是分别对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从具体的素质和能力方面对训练安排进行了解释,同时他又根据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特点提出了“集中负荷效应”的训练方法,即将一些对专项成绩具有关键影响和运动员相对薄弱的素质以“板块”(Block)的形式集中插入训练当中,在总负荷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该素质的训练负荷通过对它的集中训练和优先的发展,实现专项成绩的突破•板块理论分为专项基础训练、专项训练以及专项比赛阶段三个阶段。
•传统的周期训练和板块理论模式的比较•“板块”(Block)训练理论的立意在于使周期训练理论在高水平元动员训练中所规定多种素质平行的发展的重点不突出、甚至有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通过一个个的“板块”结构的有机组合,集中地发展了专项能力,解决了在一个“板块”结构中、“板块”与“板块”间不同负荷性质和负荷大小不同的素质和能力有机地恢复与衔接问题由于“板块”训练模式始终强调的是专项训练,因此板块”(Block)训练理论对于长时间的保持高水平运动员连续比赛的能力就成为部分项目重要的理论支撑六六. .团队项目运动训练分期团队项目运动训练分期运动分期的积极效应: 训练分期为有计划、系统的组织运动训练提供了宏观方法论指导,通过分期训练,运动员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产生不同的身体适应大量的研究表明:在试验期内,采用训练分期的方式设计训练计划、组织训练比单纯的采用恒定负荷和无规律的训练组织效果更好研究者一致认为:采用训练分析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运动员的力量、爆发力、身体成分和其他运动表现变量Paul gamble ) 世界上很多为不同水平的集体球类项目有工作的体能训练专家都采用训练分期的方式安排、组织训练计划。
研究表明:90%的NBA教练员、91.3%的NHL教练员、83.4%的MLB教练以及69%的NFL教练员都采用训练分期策略来安排组织训练 运动伤病、运动疲劳是影响训练分期的负面因素教练员需要组织进行大量的技战术训练、整体训练、检查性比赛等的同时还需要兼顾这类人群的身体康复训练、身体代谢训练等 团队项目运动训练分期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1.1.漫长的竞赛期漫长的竞赛期•按照传统的分期训练,在竞赛期减少训练负荷,则极易导致频繁的比赛和漫长的竞赛期导致运动员丧失额外的瘦体重,造成最大力量和爆发力下降,间接影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健康的身体状态NBA整个赛季持续近半年时间美式橄榄球竞赛期则超过35个星期•应对之策:保持竞赛期的力量训练,防止最大力量、爆发力和瘦体重的减少而导致运动损伤和对抗能力下降•2 2多重训练目标的影响多重训练目标的影响•增加肌肉维度、提高最大力量、发展爆发力、提高代谢水平、预防运动损伤专项一般技术、位置技术、特长技术等•应对之策:在训练过程中保持对多种训练目标的循环和变化使并不冲突的训练进行有机的配对,比如对训练A和B两个目标在整个竞赛期都要保持对其循环训练,在对A进行强化训练时,需对B进行小负荷的训练,反之依然。
这是一种高级形式的分期训练当然,团队训练目标的多样性决定了这种高级分期训练的复杂性,这正是考察教练员团队水平所在其目标是保持神经肌肉能力和代谢能力•3力量训练和身体代谢训练•应对之策:先安排力量训练、再安排代谢训练,将影响降到最低•4 技战术训练的矛盾:时间分配•应对之策:提高训练的效率是关键可将技战术训练与身体训练融合在一起训练特别是在竞赛期可将速度、灵敏训练与整体战术训练同时进行;也可在准备期后期和竞赛期将超等长训练安排在力量训练课之中,从而形成复合训练;采用比赛式的提高代谢系统能力的训练方法也是身体与技战术综合训练的好办法;战术性代谢系统训练(TMT)可以使体能训练课模拟专项比赛的要求;还可通过改变竞赛的规则等方法来进行训练•5.5.比赛对身体的影响比赛对身体的影响•比赛造成运动疲劳以及瘦体重下降等负面效应,影响了正常分期训练的进行由于团队项目训练的复杂性,使得很多团队项目很难有效应有训练分析训练模式并获得益处对此,为使教练员有效应用训练分期模式,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应对之策:积极全面的康复再生;赛后第一天进行恢复性力量训练•整体应对:训练目标的多元组合;负荷由线性到非线性•总结:运动训练构成要素和训练过程的复总结:运动训练构成要素和训练过程的复杂性决定呆板的使用传统的训练分期很难杂性决定呆板的使用传统的训练分期很难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多种训练分期策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多种训练分期策略及其变异组合是产生最佳训练效果的有效及其变异组合是产生最佳训练效果的有效方法;探究不同运动项目特有的分期训练方法;探究不同运动项目特有的分期训练理论应是国内理论界和教练员应重点关注理论应是国内理论界和教练员应重点关注的领域的领域;建立在体能和技术各自训练规律之建立在体能和技术各自训练规律之上的两者相互及其融合发展特征应也应是上的两者相互及其融合发展特征应也应是亟待研究的难点亟待研究的难点六.力量分期训练•1963年Bompa博士首先提出力量训练分期理论,他指出,通过合理的阶段性力量训练安排,不仅提高了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而且能达到避免过度训练、有效恢复的目的随后,力量分期理论被应用于各种运动项目的力量训练之中,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力量训练原则[14]1998 年Bompa著作《Serious Strength Training》将力量训练分期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1999 年问世的由Tuder Bompa 和Michael Carrera《Periodization Training for Sports》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系统而完整的力量训练分期理论专著[15]。
《Periodization Training for Sports》一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和论述了有关力量训练的基础知识,并在第三部分中详细地讲述了力量分期的理论基础与阶段性训练方法学内容•“力量分期训练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将整个力量训练过程分为:解剖学适应期、肌肉增大期、解剖学适应期、肌肉增大期、最大力量提高期、快速力量或肌肉耐力转化期、最大力量提高期、快速力量或肌肉耐力转化期、竞赛发挥与维持期、调整期竞赛发挥与维持期、调整期6 6个阶段个阶段每个阶段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按照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一个训练周期分为准备期、竞赛期和恢复期与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相对应,力量训练的解剖学适应期、肌肉增大期、最大力量提高期、快速力量或肌肉耐力转化期应该在准备期内完成,在整个竞赛期的力量训练应该为保持阶段,而恢复期则应该是力量的调整期快速力量转化期最大力量提高期肌肉增大期解剖学适应期七七. .国际上周期训练理论的发展国际上周期训练理论的发展•1.关于中周期训练负荷结构•中周期一般有3:1和4:2负荷模式,也就是在经过3周和4周逐渐增加的负荷之后安排1周或2周的小负荷训练.•2.周期训练理论基础的发展•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建立在刺激-疲劳-恢复理论基础之上,目前发展为适应-疲劳模式,强调适应发生在疲劳恢复之后。
3.强调训练构成元素的变化 训练量、强度、频率以及练习内容此外还要注意变与不变的时机,因为如果过于强调变化会影响运动员对刺激的适应,影响运动技能的获得4.按照训练对象的水平制定不同的分期训练计划 附件: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 表一表一 基本情况基本情况项目项目 教练教练员员 制表制表时间时间 运动员运动员姓名姓名性性别别民民族族出生出生年月年月代表代表单位单位开始训练开始训练时间时间运动运动等级等级 上年度比赛成绩及本年度参赛指标上年度比赛成绩及本年度参赛指标上年度比赛成绩上年度比赛成绩序号序号*时间时间比赛名称比赛名称比赛名次比赛名次竞技水平竞技水平**1 2 3 4 5 6 7 本年度比赛指标本年度比赛指标1 2 3 4 5 6 7 注:注:*上年度比赛需依时间顺序填写主要比赛情况上年度比赛需依时间顺序填写主要比赛情况 本年度比赛需依时间顺序填写主要比赛指标本年度比赛需依时间顺序填写主要比赛指标 **包括能够定量的成绩与教练员的评价包括能够定量的成绩与教练员的评价 竞技能力诊断及指标竞技能力诊断及指标类别类别测试内容及项目测试内容及项目上年度上年度最高指标最高指标本年度最高指标本年度最高指标上半年上半年下半年下半年形态形态身高(厘米)身高(厘米) 体重(公斤)体重(公斤) 体重体重×1000/身高身高(克克/厘米厘米) 机能机能安静心率安静心率(次次/分分) 血色素血色素(常值区间克常值区间克) 最大乳酸值最大乳酸值(Mmol) 个体乳酸阈个体乳酸阈(Mmol) 身体身体素质素质1、、 2、、 3、、 4、、 技术技术合理性合理性 稳定性稳定性 战术战术自我发挥自我发挥 对抗能力对抗能力 心理心理参赛情绪参赛情绪 意志品质意志品质 年度训练周期、阶段划分及各项训练内容要点年度训练周期、阶段划分及各项训练内容要点周期及周期及阶段划分阶段划分 主要任务主要任务 月月 周次周次123456789……474849505152比赛比赛/测测验验* …… 负负荷荷量量 …… 强度强度 …… 负荷变化负荷变化 主要恢复主要恢复措施措施 备注备注 * 比赛比赛▲、专项测试、专项测试△△、素质测试、素质测试●、机能测试〇、心理测试、机能测试〇、心理测试★★ 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分析项目分析项目分析内容分析内容竞技潜力竞技潜力发育潜力发育潜力 训练潜力训练潜力 对手状态对手状态上年度上年度 本年度发本年度发展预测展预测 比赛结果比赛结果预测及必预测及必要条件要条件竞技水平竞技水平 比赛名次比赛名次 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与采取的主要措施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与采取的主要措施序序号号需解决的主要问题需解决的主要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采取的主要措施1 2 3 4 5 6 7 8 9 10 上年度与本年度负荷指标上年度与本年度负荷指标统计内容统计内容上年度上年度本年度本年度全年全年周平均周平均全年全年周平均周平均总总体体统统计计1、、训练年度总日数训练年度总日数 2、、训练年度总周数训练年度总周数 3、训练课次、训练课次 4、训练时数、训练时数 5、比赛次数、比赛次数 6、、比比赛赛场场次次(赛赛次次) 主主要要负负荷荷内内容容1、、 2、、 3、、 4、、 5、、 6、、 7、、 8、、 9、、 10、、 不同阶段周训练计划的基本模式不同阶段周训练计划的基本模式 早早/上午上午下午下午/晚晚星星期期一一 星星期期二二 星星期期三三 星星期期四四 星星期期五五 星星期期六六 星星期期日日 *包括:准备期训练周(以大负荷课为准)、比赛期训练周与重要比赛周包括:准备期训练周(以大负荷课为准)、比赛期训练周与重要比赛周 Sport is MovementDead Bug is NOT!!•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