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西川诗歌中的意象美

自***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9.80KB
约10页
文档ID:80735265
西川诗歌中的意象美_第1页
1/10

研究生学位课程试卷院(系、所) 专业 考试科目 第 学期研究生姓名 学号 考试成绩 导师评语: 导师签字 年 月 日说 明一、凡学位课程考试试题、试卷必须与本封面一起装订阅卷导师务必用红笔批卷,并在本封面规定位置打分、写完评语后在二周(论文考试一个月)内交院(系、所)办公室教务员,教务员及时做好成绩登记,在学期结束前或第二学期初将成绩单交研究生处统一整理归档试题、试卷由院(系、所)办公室保管二、学位课程考试用纸除计算机专用打字纸、16开小方格稿子纸外,一律使用研究生处统一印制的“学位课程考试纸”三、该封面请用A4纸双面打印,将此说明打印于封面背面 西川诗歌中的意象美 【摘要】西川有着非常自觉的生命意识,他是“第三代”诗人中引人关注的诗人之一,同时也坚持着自身的知识分子的立场。

西川早期诗歌书卷气十分浓厚,注重对心灵的关照,当20世纪80 年代诗人们纷纷倾向于“个人化写作”“口语化写作”时,西川始终坚持从西方和中国古典文化中吸收养分通过阅读西川的前期诗歌我们会发现其诗歌中的意象主要集中于动物和自然这两大类中,本文将通过分析其诗歌意象揭示其诗歌的纯粹高雅之美 【关键词】意象,前期,动物,自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先锋诗歌主要有两大形式:一是以朦胧诗为主的隐喻象征的形式,二是口语化写作,个人化写作,以口语叙事为主要形式西川对两者都进行了偏离,他的诗既不指向于隐喻朦胧的意味,也不倾向口语日常化叙事,而是另有天地,提出了自身的元诗概念80年代中期,西川提出了“诗歌精神”的概念:“一方面使希望对于当时也已泛滥成灾的平民诗歌进行校正,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表明自己对于服务于意识形态的正统文学和以反抗的姿态依附于意识形态的朦胧诗的态度①西川正是以清醒者的姿态,在物欲横流、金钱泛滥的时代,坚持元诗的写作,坚持自身的写作立场,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而是保持着一颗神圣敬畏之心面对诗歌面对生活 程光炜曾经这样评价过西川:“在北大的‘三剑客’中,西川是最理智的一位诗人如果说海子是燃烧的,骆一禾在宽阔的胸襟中深埋着喷突的激情,那么西川正好综合了他们各自的特长。

他长于用哲学的眼光来思考问题,同时又把激情隐藏在相当放松的形式、结构、节奏和语调之中;他把长老的智慧溶进了自己的写作,虽然时时又怀有青年人的幻想,和一个诗人的直觉与敏锐②刘纳认为“西川通过想象性的体验使人类的智者们在以往年代的迷失与智慧成为他个人精神生活和诗歌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很少能从西川诗里发现激情,而《激情》所展示的,依然主要是沉静的诗思③正是西川坚持自身独特的“诗思”,有着诗人特有的敏锐,将独特的“诗思”融入到诗歌的意象之中,使得其诗歌有着独特的意象美西川的诗歌不是平铺直叙,不是单个意象拼凑,而是将他自身所特有的“诗思”与富有象征性和隐喻性的意象相结合,将他的哲学智慧渗透到意象中,多种元素相互作用,各种意象不再是静态的陈述,而是交错纠结,形成了其诗歌独特的张力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诗思”的寄托诗人将所要表达的感情寄托于物象中,通过物象呈现诗人的敏锐的智慧正如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说:“用你的想象套上人间的这辆大马车去飞奔西川正是以其“长老的智慧”轻松自如地驾驶着这驾“大马车”,使其诗歌意象具有了独特性纵观西川前期诗歌,我们发现其诗歌意象主要集中于两大类:动物类和自然类1. 天鹅与蝙蝠——高贵与粗俗的化身 西川诗歌中动物意象众多,纷繁复杂,各类动物可以组成一个“动物园”,有“豹”、“天鹅”、“鸟”、“蝙蝠”、“狗”、“乌鸦”等类别。

其分布如下: 豹:《死豹》 天鹅:《在那个冬天我看见了天鹅》、《十二只天鹅》 鸟:《黑鸟》、《鸟》 羊:《把羊群赶下大海》 蝙蝠:《夕光下的蝙蝠》 狗:《一条狗悄悄走过我的窗前》 诗人似乎更倾向于“天鹅”和“蝙蝠”这两类天鹅和蝙蝠看似相互对立的两种动物,天鹅象征着高贵纯洁,不受世俗玷污,而蝙蝠则代表着丑陋、阴暗,为世俗所抛弃然而正是这两个看似对立的动物却在西川诗歌中得到了统一 在诗歌《动物园》中,诗人更是集中了各色各样的动物,有“孔雀”、“火鸡”、“八哥”、“狐狸”、“老虎”、“鲨鱼”,不应忽略的是,尽管诗人笔下的动物各种各样,诗人将人也归类为一种动物,“而人是另外一种动物”,“人们画下凤凰使猴子们困惑/人们画下蛟龙使自己吃惊/臭气和芬芳交织成宇宙万象/人们从肉体品味出灵魂”这不禁使人联想起卞之琳的《断章》:“你在桥上看风景/……/明月装饰了你的梦/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人与人处在一个“看”与“被看”的对应状态,同样,人与动物也存在着这样的对置,在动物园里人们也可以成为动物眼里的“风景”,这样人与动物就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蝙蝠是哺乳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它飞翔时辨别方向并不是靠眼睛,因为其视力微弱,而是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引导其飞行。

它的翅膀是一层薄薄的膜,而身躯部分则是毛茸茸的一片它的形态则已给人足够的神秘、'诡异之感《夕光中的蝙蝠》便是描写了这样一群得不到认同的、处于边缘状态的哺乳动物 这些似鸟 而不是鸟的生物,浑身漆黑 与黑暗结合,似永不开花的种籽这里,无论是戈雅绘画里的蝙蝠还是现实中存在的蝙蝠,都给人带来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他们“似无望解脱的精灵/盲目,凶残”,他们是“丑陋的,也是无名的”至此,诗人笔下的蝙蝠是一种不为人称道不受人欢迎的蝙蝠,似乎是以一种异类的方式存在而在诗的结尾处,诗人忽然笔锋一转,之前黑暗阴沉的氛围中出现了金黄的色彩夕光在胡同里布下了阴影也为那些蝙蝠镀上了金衣整首诗出现了一道亮光,夕光将胡同里的蝙蝠都染成了金黄色而“夕光”在带来了希望光明时,也将带来更深的黑暗,“夕光”过后将是无尽的黑暗与蝙蝠的黑暗连成一片洪子诚对他的诗作了整体的评价:“从体验出发,借助冥想、回忆、虚构、穿越,来表现带有‘哲理’意味的思考④《夕光中的蝙蝠》正是通过描写丑陋的代表者——蝙蝠的生存处境,来揭示命运的不可预测 它们翻飞在那油漆剥落的街门外 对于命运却沉默不语 在古老的事物中,一只蝙蝠 正是一种怀念它们闲暇的姿态 挽留了我 蝙蝠在这里代表着丑陋,象征着徘徊社会的边缘性的人物,然而却可以勇敢地以“闲暇的姿态”高傲地睨视着俗世,固守着自己的价值底线。

西川不仅仅只关注于丑得一面,也倾心于美的一面天鹅是高贵高雅的化身,纯洁、美丽然而这两者却存在着悖论,越是外表丑陋的东西越能看到其高贵的一面,而越是高贵高雅的东西往往也存在着其肮脏阴暗的地方《在那个冬天我看见了天鹅》中, 大天鹅,背脊肮脏 在水面回游,神色苍凉 天鹅不是创新的意象,本应代表着典雅高贵与超凡脱俗,而在这里天鹅却“背脊肮脏”、“神色苍凉”,让人不禁疑惑:是什么使天鹅变得这样?这拜金的世俗的环境吗?尽管天鹅的外表收到玷污已变得肮脏,但是任然超凡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始终以自身高雅的姿态拒绝被世俗同化 在《十二只天鹅》中 在水鸭子中间,它们保持着 纯洁的兽性 …… 凭着羽毛的占相 它们一次次找回丢失的护身符 在水鸭子中间,它们是异类收到排斥而感到压抑,但是这十二只天鹅却没有在这些异类中被同化而放弃自我尽管它们与这“肮脏”的世界显得格格不入,但它们却“一次次找回丢失的护身符”众人皆醉,而唯我独醒,与世俗格格不入这是诗人”必须化作一只天鹅,才能尾随在/它们身后/……/将黑夜吸吮”尽管被黑夜包围,但诗人仍然能够找到其“诗意地栖居”的地方,以拒绝被世俗同化的姿态,与“黑夜”抗争,维护诗人的尊严,实现自我与世界的救赎。

2、 自然之美——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 西川自然风光的主题意象众多,日月星辰、风花雪月在西川笔下熠熠生辉、富有生命力纵观西川诗歌自然类的意象主要包括“暮色”、“雨”、“星空”、“海”、“云”、“雪”、“光”出略统计,其各个意象在其诗歌中的分布如下:暮色:《暮色》雨:《黑雨》、《雨中写作》、《我在雨中对你说话》、《雨》、《暴风雨十四行》、《从一场蒙蒙细雨开始》、《大雨降临》星空:《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星》海:《寻找海洋》、《把羊群赶下大海》、《海边的玉米地》、《凭窗看海的人》、《日光下的海》、《漂洋过海》风:《风》之一、《风》之二云:《云》之一、《云》之二雪:《雪》、《大雪十四行》光:《光》水:《饮水》、《母亲时代的洪水》月:《月光十四行》、《月亮》秋:《秋天十四行》日:《广场上的落日》夜晚:《七个夜晚——献给赫作特·斯特恩》黎明:《黎明》提起西川诗歌中的自然意象,不得忽略的便是他的成名作《在哈尔盖仰望星空》中的“星星”意象整首诗诗人以纯粹的语言、安静的叙述营造了一种神圣而又神秘的氛围开篇诗人就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和书写他看到的一切,这就暗示了一种宿命,人在强大广阔的宇宙面前显得异常地微不足道。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精神朝圣者的虔诚而又纯粹的心灵诗人叙述的语言也因为这神圣的背景而显得小心翼翼,直到中间部分才发挥想象看到了“青草向群星疯狂地生长/马群忘记了飞翔”在时间上全诗都笼罩在黑夜的氛围里,而在空间上却从一个无限广阔的浩瀚的宇宙缩小到“陋室”和“我”如此渺小的存在物上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广阔无垠的自然空间与渺小如蚁的“我”如此组合,一种敬畏之感油然而生除了宇宙中的“星空”意象,平面上的“海”意象也是诗人关注的主题相对于“星空”,“海”同样是神秘无法驾驭的上至浩瀚无垠的星空,下至奔腾不息的大海,整个宇宙在诗人的关照中都充满了深邃神秘之感通过西川诗歌中的意象分析,我们感受到了其诗歌中的神秘和浓浓的书卷气这也执意与八十年代的“口语化写作”拉开了距离对于日月星辰、世界万物,大至浩瀚星空、小至卑微蝼蚁都是诗人关注的意象,显示了诗人海纳百川的胸怀虽然我们不能对其所有的诗作都作解读,但通过以上几个主要意象的分析,我们便能够体味出其诗歌意象的美妙独特之处 参考文献: (1) ① 西川.《大意如此》.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 ②③ 程光炜.《淮北煤师学报》第22卷第5期 .2001年10月. (3) ④洪子诚,刘登瀚.《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