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最新word论文】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0KB
约4页
文档ID:8267920
【最新word论文】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_第1页
1/4

1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一、 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 、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 (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2、 《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但可作前置宾语例如:1、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4、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1、 “卬”也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 )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祗益祸耳。

”项王从之 (史记·项羽本纪)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俎亦机之类,故夏侯湛《新论》为‘机’ ,机犹俎也比太公於牲肉,故置之俎上 ”注意:古人相见时多不直接称“尔汝” ,如相称,则或表轻贱,或表关系十分亲密例如:1、 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 (孟子·尽心下)杨伯峻《孟子译注》注:“受尔汝之实指受人轻贱的言行 ”译文:“人能够把不受轻贱的实际言行扩而充之,那无论到哪里都合于义了 ”2、其俗无尊卑皆汝之 (晋书·姚弋仲载记)3、游雅常众辱奇,或尔汝之 (北史·陈奇传)4、祢衡少与孔融作尔汝之交 (世说新语·言语)5、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杜甫《醉酒歌》 )第三人称重要结论:“其”字只能作定语, “之”字只能作宾语也就是说,上古时期还没有充当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其”=名词+之关于人称代词的几点说明:(一) 之、其均可活用而指第一、第二人称例如:1、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2——第一个“之”指对方,第二个“之”指自己2、 [滕世子]谓冉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於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恐其不能……”等于说“恐怕我之不能……”(二)有时“其”不是人称代词而是指示代词,例如:1、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

——“其人”指“这个人”或者“那个人” ;2、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而齐有其地矣——“有其地”指(已经) “拥有那样多的土地)了三)在上古时期,人称代词单复数同形.例如:1、 鲁卫谏曰:“齐其疾我矣!”——鲁、卫本是两个国家,但这里仍说“我”而不像后代那样说成“我等” ,更不会说成“我们” 2、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不说“用一句话概括它们” 四) “吾侪” 、 “吾属” 、 “若属” 、 “尔等”等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称代词复数,而是含有贬义的说法例如:1、吾侪何知焉?2、 范增对项庄说:“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这是范增叫项庄进去杀了刘邦,并且强调,我这是为你考虑,如果你今天不杀他,将来你们这帮人必定被刘邦俘虏(若属皆且为所虏) ,言下之意是我没事,不会当俘虏的,你们这帮人才会明显含有轻视对方的意味五)古人常用谦称代替第一人称,尊称代替第二人称谦称如:寡人、不谷、臣、小人、老妇、仆、愚…… 尊称如:君、大王、王、陛下、子、先生、足下……(六)称对方的“字”表示尊敬,自称其名也表谦逊——读书时要注意古人的“名”和“字”!第一次出现时一般出现全名,第二次出现时往往只出现名或字,而省去了姓。

二、 指示代词(一) 近指:是、此、斯、兹(对比:是心足以王矣——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二) 远指:彼[后来发展成为带有人称代词的性质,但因表远指(则小)又常常带着轻视意味如:“彼哉!彼哉!” (论语·宪问) “彼陷溺其民” (孟子·梁惠王上)]远指、近指对比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前赤壁赋》 )——“斯”指眼前的江水, “彼”指天上的月亮三) “之”在先秦也可以是指示代词,例如:1、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 )——这个姑娘出嫁,会使她的夫家和顺2、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遊》 )——这两个动物(蜩,即蝉;学鸠,小鸟)又知道什么?(四) “夫”字带有轻微指示性,有时可译出,有时可不译例如:1、小子何莫学夫诗?(《论语·阳货》 )——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不必译出)32、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不为这个人伤心为谁伤心?(译出)(五)示代词“然”是“这样”的意思,例如:1、河东凶亦然 (《孟子·梁惠王上》 )——河东遭受灾荒时也这样2、物皆然,心为甚 (同上)——事物都是这样,心尤其是这样。

六) “尔”与“然”用法相同,只不过没“然”用得普遍:1、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古诗十九首)——相隔上万里,对老朋友的关心还是这样(深切)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诗》 )——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七) “或”在上古是肯定性指示代词,例如:1、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孟子·梁惠王上》 )2、或相倍蓰,或相什百 (《孟子·滕文公上》 )3、宋人或得玉 (左传·襄公15年)(八) “莫”在先秦是个否定性无定代词例如:1、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自己在山沟里上吊死了而没有谁知道他 (指人)2、天下之水,莫大於海 (《庄子·秋水》 )——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宽阔的了 (指物)3、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宣公2年)——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什么比它更大的了 (指事)汉以后又产生出副词词性,例如:1、 秦王车裂商君以殉曰:“没如商鞅反者 ”(《史记·商君列传》 )——不要像商鞅一样造反2、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汉·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写信与妻子:“立即改嫁不要留在我家 ”三、 特别指示代词:“者” 、 “所”(一) “者”用在形容词、动词之后指代具有某性质(状态)的人或物,或指代做某事的人,也就是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

1、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冶长)2、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孟子·公孙丑上)3、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不做的与不能做的在表现上有什么差异?注意:“者”字无论是在判断句的主语后面表示提顿,或是在“有……者”名词性结构中,还是在时间名词“今” 、 “昔” 、 “古” 、 “曩”等后面,它都是语气词例如: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 (庄子·列御寇)3、曩者辱赐书,教以慎於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司马迁《报任安书》 )——前些时候接到你的来信,教导我要谨慎地与人交往,要把(向皇帝)推举贤人作为自己的任务二) “所”字通常用在及物动词的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所……的人” 、 “所……的事物” A 它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象例如: 41、夺其所憎与其所爱 (战果策·赵策)——夺了他所讨厌的人的官职来给他所喜爱的人2、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孟子·梁惠王上)——大王的最大愿望可让我听听吗?B 行为的对象范围较宽泛,所以后面还可再具体化,即接上具体的名词例如:1、仲子所居之室……所食之粟——住的房屋……吃的粮食2、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

(史记·刺客列传)——和我要好的荆卿可以出使C 注意区分“所字结构”与“者字结构”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庄子·养生主)——我刚开始解剖牛的时候,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所见”指“见”的对象:牛2、见者惊犹鬼神 (庄子·达生)——看见的人吃惊得还以为是鬼神——“见者”指发出“见”这个动作的人D “所×者”=“所×” ,例如:1、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 (史记·酷吏列传)——对他所喜爱的人,就曲解法律救活他;对他所讨厌的人,就绕者弯也要找寻法律根据来把他杀掉2、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实行它;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它E “所以”表工具、方式、原因等, “所为”也表原因例如:1、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 (荀子·议兵)——那战争是用来禁止暴乱、除掉害人的乱人的,不是用来争夺的2、所以为君市义也 (战国策·齐策)——用来为你买义的方式3、所以报也——报答的方式4、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古代的人大大地超过别人的原因没有别的5、此所以乱也——这就是乱的原因6、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见将军的原因,是想用(这种办法)帮助赵国。

所”字结构练习文段:魏王问张旄曰:“吾欲与秦攻韩,何如?”张旄对曰:“韩且坐而胥亡乎?且割而从天下乎?”王曰:“韩且割而从天下 ”张旄曰:“韩怨魏乎?怨秦乎?”王曰:“怨魏 ”张旄曰:“韩强秦乎?强魏乎?”王曰:“强秦 ”张旄曰:“韩且割而从其所强,与所不怨乎?且割而从其所不强,与其所怨乎?”王曰:“韩割而从其所强,与其所不怨 ”张旄曰:“攻韩之事,王自知矣 ”(《战国策·魏策四》 )胥:等待。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