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加里哈默尔-详解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67.72KB
约11页
文档ID:198155755
加里哈默尔-详解_第1页
1/11

加里哈默尔-详解 (重定向自Gary Hame1)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目录 1 加里哈默尔简介 2 加里哈默尔的经历 3 加里哈默尔的主要著作 4 参考文献加里哈默尔简介  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世界一流的战略大师,当今商界战略管理的领路人他的声望与他同普拉哈拉德的成功合作分不开的,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合写了多篇论文,数次夺得"麦肯锡奖" 中文名 加里哈默尔 外文名 Gary Hamel 国 籍 美国加里哈默尔的经历  加里哈默尔出生于1954年,他是 Strategos 公司的董事长暨创办人,也是前伦敦商学院战略及国际管理教授他是战略研究的最前沿大师,被《经济学人》誉为"世界一流的战略大师";《财富》杂志称他为"当今商界战略管理的领路人";在2001年美国《商业周刊》"全球管理大师"的评选中,他位列第四,可谓声名显赫战略意图、核心竞争力、战略构筑、行业前瞻,这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革命性概念,都是由他提出的,从而改变了许多知名企业的战略重心和战略内容  哈默尔曾经在安娜堡的密歇根大学获博士学位,主修国际商业,在那儿他邂逅并结交普拉哈拉德不久哈默尔作别留在安娜堡的普拉哈拉德,远赴大西洋彼岸的伦敦商学院讲授了一年的MBA课程。

哈默尔热爱教学,但他很担心自己在商界成为一个只会放马后炮的人,他渴望捋起袖管,投身到实实在在的商业世界中去他的心里涌动着传播福音般的冲动,他要去帮助企业,从而帮助所有的人于是他离开了学术界,在1993年成立了Strategos  哈默尔在商业思想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声望与他同普拉哈拉德的成功合作分不开的,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合写了多篇论文,数次夺得"麦肯锡奖"1990年,《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发表,文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标志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正式提出,该理论较目前其他企业理论更好地解释了成功企业竞争优势长期存在的原因"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被引入中国后,中国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它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成为近年来企业理论研究的热点,并且为企业多元化经营提供可行的方案《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哈佛商业评论》历史上被要求重印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哈默尔的其他著作有《为未来而竞争》(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1995,与普拉哈拉德合著)和《领导革命》(Leading the Revolution,2002)。

在《为未来而竞争》中,哈默尔提出的创新不仅是指开发新产品和采用新技术,而主要是指产生"新观念"他认为观念创新在经营管理中更重要更有效,它要优先于开发新产品和采用新技术他的竞争性创新理论引起了广泛关注而《领导革命》一书中论述了一家公司应该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商界,通过不断地创新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哈默尔的主要战略思想在于积极建立并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尤其要重视这方面的学习中国的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从更深的层次上说,这实际上是一种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如何定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前提;在合理定位核心竞争力之后,则是如何发挥这种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充分发挥竞争优势这需要一种大的战略眼光,哈默尔的战略思想无疑很有指导意义:在具体的战略选择上,人们多关注技术上的创新,哈默尔则认为,概念上的创新要优先于技术上的创新,概念创新可能更有效果这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哈默尔善于引经据典,用明确而翔实的例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哈默尔思想的中心是行业的预测、战略意图和认同核心竞争力等概念很多公司固步自封,采用的科学技术和工作方法都已落后于时代,这些公司的强项是指挥与控制,但扼杀了创新思想。

通过不断的或许注定要失败的机构精简流程以及到处削减开支,它们也在不断地追求发展与竞争力,它们也许正陷于和对手竞争的困境之中,在哈默尔看来,为了公司的未来,也为了公司的战略意图,忘掉过去是十分必要的  战略意图比战略本身立意更为高远,他的例子是肯尼迪立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底把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这是个大胆的意向,很多人都认为荒谬至极,决无实现的可能,但肯尼迪的顾问们胸有成竹,虽然障碍重重,但这个意向成为了一个目标,一个使人一心一意为之奋斗的目标战略意图看起来荒谬不经,但并非遥不可及,这使它有别于白日梦或是异想天开  一个企业可以判断什么是白日梦,什么是可行的,依据就是它的核心竞争力,哈默尔以巴诺连锁书店(Barnes and Noble)为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范,当杰夫贝佐斯的亚马逊网上书店横空出世,以低廉的价格和别具一格的购买经历招徕顾客时,巴诺的丧钟似乎已经被敲响,虽然亚马逊并不顾忌对手的钢筋水泥房子和雇员,但巴诺意识到自己的书店并不是负担,相反它们还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它们可以为顾客提供休息和放松的场所,提供小咖啡馆,还为孩子们提供游乐场所,巴诺形成了自己崭新的,也是别具一格的购买经历。

  哈默尔将开创新的精神带进了众多的世界顶级企业,帮助他们开拓思维,创造新的规则、事业及产业,从而引导企业的未来进程加里哈默尔的主要著作  1.《公司的核心竞争力》1990年,《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发表,文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标志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正式提出,该理论较目前其他企业理论更好地解释了成功企业竞争优势长期存在的原因"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被引入中国后,中国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它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成为近年来企业理论研究的热点,并且为企业多元化经营提供可行的方案《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哈佛商业评论》历史上被要求重印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  2.《为未来而竞争》  哈默尔的其他著作有《为未来而竞争》(又名《竞争大未来》)(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1995,与普拉哈拉德合著)和《领导革命》(Leading the Revolution,2002)在《为未来而竞争》中,哈默尔提出的创新不仅是指开发新产品和采用新技术,而主要是指产生"新观念"他认为观念创新在经营管理中更重要更有效,它要优先于开发新产品和采用新技术。

他的竞争性创新理论引起了广泛关注  3.《领导革命》  而《领导革命》一书中论述了一家公司应该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商界,通过不断地创新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哈默尔的主要战略思想在于积极建立并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尤其要重视这方面的学习中国的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从更深的层次上说,这实际上是一种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如何定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前提;在合理定位核心竞争力之后,则是如何发挥这种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充分发挥竞争优势这需要一种大的战略眼光,哈默尔的战略思想无疑很有指导意义:在具体的战略选择上,人们多关注技术上的创新,哈默尔则认为,概念上的创新要优先于技术上的创新,概念创新可能更有效果这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哈默尔善于引经据典,用明确而翔实的例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4.《管理大未来》  哈默尔在2007年出版了《管理大未来》(The Future of Management)[1],从管理学发展史的宏观视角对当前管理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了梳理,认为目前企业管理基本上是“21世纪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流程、20世纪中期的管理流程和19世纪的管理原则”的三位一体[2]他认为,几十年来的传统管理决策方式、组织设计和处理员工关系的方法将使企业实际上难以避免步履维艰和遭遇痛苦的重组。

[3]参考文献1. ↑ 书外的讨论 管理模式:管理大未来 .人民网.2008年1月28日2. ↑ 谁是这个世界的“咕噜”.《IT经理世界》.2008年6月5日3. ↑ 管理大未来.中国经营报.2008年6月19日影响世界进程的100位管理大师1.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2.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1771-1858)3.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792-1871)4.弗雷德里克W泰勒(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5.卡尔巴思(Carl G. Barth,1860-1939)6.亨利甘特(Henry L. Gantt,1861-1919)7.弗兰克吉尔布雷斯(Frank B. Gilbreth,1868-1924)8.莉莲吉尔布雷斯(Lillian Moller Gilbreth,1878-1972)9.哈林顿埃默森(Harrington Emerson,1853-1931)10.莫里斯库克(Morris Cooke,1872-1960)11.亨利法约尔(Henry Fayol,1841-1925)12.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13.林德尔厄威克(Lyndall F. Urwick,1891-1984)14.卢瑟古利克(Luther H. Gulick,1892-1993)15.玛丽帕克福莱特(Mary Parker Follett,1868-l933)16.雨果孟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1863-l9l6)17.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18.弗里茨罗特利斯伯格(Fritz J. Roethlisberger,1898-1974)19.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20.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l970)21.克莱顿阿尔德佛(Clayton Alderfer)22.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23.道格拉斯麦克雷戈(Douglas McGregor,1906-1964年)24.约翰莫尔斯(John Morse)25.威廉奥奇(William G. Ouchi)26.克瑞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27.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890 - 1947)28.利兰布雷德福(Leland Bradfurd)29.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 F. Skinner)30.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31.莱曼波特(Lyman Porter)32.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 Vroom)33.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34.斯塔西亚当斯(J. Stacy. Adams)35.哈罗德凯利(Harold H. Kelley)36.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1908-1984)37.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1886-1961)38.斯坦利西肖尔(Stanley E. Seashore)39.罗伯特坦南鲍姆(Robert Tannenbaum)40.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小组41.伦西斯利克特(Rensis Likert)(密执安研究)42.罗伯特布莱克(Robert R. Blake)43.弗雷德菲德勒(Fred E. Fiedl。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