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猪黄脂病的病因诊断与防治

龙***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8.71KB
约12页
文档ID:55784458
猪黄脂病的病因诊断与防治_第1页
1/12

猪黄脂病的病因、诊断与防治 1、猪黄脂病的概念 猪黄脂病是以猪体脂肪组织呈现黄色为特征的一种 色素沉积性疾病,欲称“黄膘”,有的又称为黄脂肪病或营养 性脂膜炎在生猪屠宰后皮下脂肪变黄的猪肉,若因饲料引 起的称为“黄膘肉”,因疾病引起的称“黄疸肉” 2、猪黄脂病病因 诱发猪发生黄脂病的原因主要有 2 种:一种是病理 性的,称为黄疸,有实质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 的区别,其病因是由猪锥虫病、焦虫病或钩端螺旋体侵入机 体,引起机体内大量溶血,发生中毒和全身感染,胆汁排泄 出现障碍,使大量胆红素排入血液,将全身各组织染成黄色, 造成黄疸肉这里主要讨论饲料因素形成黄膘的原因 2.1 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过高 若饲料中全部或部分为鱼或其副产品(鱼肝油下脚 料,比目鱼和鲑鱼的副产品最危险)、鱼粉、蚕蛹粕和油渣、 油糟类、米糠、玉米、豆饼、亚麻饼、蝇饲料等高脂肪、易酸 败原料,在饲喂量超过日粮的 20%且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含 量高或者生育酚含量不足的情况下,使机体内维生素 E 的消 耗量大增,引起机体内维生素 E 相对缺乏,加上其他抗氧化 剂不足的共同作用,导致抗酸色素在脂肪组织中沉积,并使 脂肪组织形成一种棕色或黄色无定性的非饱和叠合物小体, 促使黄膘产生。

2.2 饲料中含有色素含量高的原料 如紫云英(草籽)、芜青、胡萝卜和南瓜等,这些原料 中胡萝卜素和叶红素含量较高,在体内代谢不全引起黄染 另外,如果原料商卖出的原料本身就是染色的,例如染色搀 假棉粕、柠檬酸渣、假 DDGS(豆粕替代品,用玉米皮、尿素 和黄染料制成)等,猪吃这些原料作成的饲料,染料会沉积到 脂肪上,变成黄膘 2.3 饲料中添加了导致产生猪黄脂病的药物 如磺胺类和某些有色中草药,在使用时间较长或没有 经过足够长的休药期便屠宰,会造成猪胴体局部或全身脂肪 发黄 2.4 饲料霉变 当给猪喂了感染黄曲霉的饲料,如玉米、花生等,死 后剖检会发现全身脂肪呈淡黄色 “变异”的预混料在仔猪阶 段会给猪的机体造成伤害,再加上原料霉变会使油脂氧化, 气温升高和饲养期加长等因素使部分猪“中标”产生黄疸 2.5 饲料添加剂配方或生产工艺不合理 高铜的配方可使饲料中的油脂氧化酸败导致黄脂发 生黄脂的饲料几乎都在使用高铜!实际上高铜本身并不会导 致黄脂,而在于高铜本身的催化氧化作用,铜的使用主要与 类抗生素作用有关,在维生素 E 添加量可有可无处于临界状 态时,高铜导致饲料氧化加快,加大了维生素 E 需要量,尤 其在湿热的条件下更是如此。

一般条件下,30℃维生素 E 与 饲料硫酸铜混合存留时间约为 3 d,损失过半;而湿润条件下, 这种损失更快、更明显,这是调质(对颗粒饲料制粒前的粉状 物料进行水热处理的一道加工工序)制粒的饲料更容易导致 黄脂的主要原因 如果饲料生产线通风不良(尤其是玉米粉碎系统),在 玉米粉碎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和水蒸气,就会凝结在粉碎 玉米的表面,导致玉米中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或者配合料 从生产到使用时间间隔长,引起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 全价料在高温、高湿的季节,饲料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更容易 发生酸败,而酸败的脂肪可以形成黄脂;另外,变质的淀粉导 致胆汁外泄,形成黄脂,实际雷同于黄疸;调质制粒时遇到高 温和高湿,并在铜的参与下,这种黄脂变化会更为迅速 3、发病机理 猪黄脂病病变其主要特征是脂肪组织明显发炎, “蜡样” 色素沉积到脂肪细胞中脂肪组织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易被氧 化生成蜡样质,据报道:蜡样质为 2~40μm 的棕色或黄色小 滴或无定形小体,不溶于脂肪溶剂,在抗酸性染色中呈很深 的复红色,正是这种抗酸色素才是使脂肪组织变黄的根本原 因而维生素 E 这种抗氧化剂只能阻止或延缓不饱和脂肪酸 的自身氧化作用,促使脂肪细胞把不饱和脂肪酸转变为贮存 脂肪,当喂饲过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 E 缺乏两种情况 同时存在时,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增强,蜡样质在脂肪组织中 沉积加快,脂肪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导致脂肪变黄形成黄膘肉。

而黄疸病则是由于动物机体发生大量溶血性疾病、某 些中毒和传染病,导致胆汁排泄发生障碍,致使大量胆红素 进人血液、组织液,将全身各组织染成黄色的结果 4、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特点 该病的临床症状不够明显,大多数病猪食欲不振精 神倦怠,衰弱,被毛粗糙,增重缓慢,结膜色淡,有时发生跛 行,眼有分泌物,黄脂病严重的猪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有低 色素性贫血的倾向,个别病猪突然死亡剖检可见体脂呈柠 檬黄色,骨胳肌和心肌呈灰白(与白肌病相似),变脆;肝呈黄 褐色,脂肪变性明显;肾呈灰红色,横断面发现髓质呈浅绿色; 淋巴结水肿,有出血点,胃肠黏膜充血 5、感官鉴别 5.1 黄膘肉 黄膘肉,猪肉胴体脂肪是棕色或黄色,在将其悬挂 24 h 后黄色变浅或消失,内脏正常无变化、无异味,一般认为是 饲料引起,可以食用 5.2 黄疸肉与黄膘肉不同 遇到黄染的肉,首先要看皮肤是否发黄(因黄疸皮肤 都黄),其次是查看关节滑液囊液以及筋腱,如果也是黄色基 本判定为黄疸将有疑问的胴体放置一边,经几小时后再观 察,若色度减轻或消失则为黄脂反之,黄色不减而加重,必 是黄疸无疑观察肝脏和胆管的病理变化,也可确定是否是 黄疸肉,绝大多数黄疸(90%以上)的肝和胆管都有病变,如 肝的囊肿、硬化、变性、胆管阻塞等。

黄疸肉不但脂肪发黄, 皮肤、黏膜、关节囊液、组织液、血管内膜、浆膜、肌腱等都 显黄色,内脏也出现病理变化,实质器官均呈现不同程度的 黄色由钩端螺旋体病引起的黄疸尤其在皮肤、关节滑液囊 液、血管内膜和肌腱的黄染比较明显 6、实验室鉴别 6.1 硫酸法 取 10g 脂肪置于 50%酒精中浸抽,并不停摇晃 l0min,然后过滤,取 8mL 滤液置于试管中,加入 l0~20 滴 浓硫酸当存在胆红素时,滤液呈现绿色,继续加入硫酸经 适当加热,滤液则变为淡蓝色,出现这些现象时就能确定为 黄疸肉 6.2 苛性钠法 称取 2 g 脂肪,剪碎置入试管中,加入约 5 mL 5%NaOH 水溶液,在火焰上煮沸约 1 min,振荡试管,在流水 下降温冷却到 40~50℃(手摸有温热感)然后小心向试管中 加入 1~2 滴乙醇或汽油轻轻混匀,再微微加热后加塞静止, 待溶液分层后观察若上层乙醚呈无色,下层液体呈黄绿色, 表明检样中有胆红素存在,即检样为黄疸肉;若上层乙醚呈 黄色,下层液体无色,表明检样中含有天然色素而无胆红素, 即检样为黄脂肉;若试管上下层均为黄色,则表明检样中 2 种色素均存在,说明既有黄疸又有黄膘。

7、诊断要点 7.1 发病特点 本病主要与饲料有关查看母猪的饲料是否不饱和脂 肪酸含量过高或者生育酚含量不足 7.2 临诊特征 生前很难判断病猪被毛粗糙、倦怠、衰弱和黏膜苍 白,食欲不良,生长缓慢,异嗜、下痢,步样强拘 7.3 剖检病变 根据剖检特征判断典型的体脂肪呈柠檬黄色,黄脂 具有鱼腥臭味 8、检疫判定 8.1 宰前检疫 一般只能发现黄脂和黄疸的共同特征,主要检疫可视 黏膜、口腔黏膜和舌苔,一般有黄染现象这时只能怀疑该 猪可能是黄膘猪,要把它确定为宰后黄膘肉的重点检疫对象 8.2 宰后检疫 黄膘肉可见皮下脂肪、肾脏周围脂肪组织呈深黄色, 肌间脂肪着色程度较浅,其他组织均没有黄染现象多数情 况下随放置时间的延长黄色逐渐减退,具有这些特征的黄膘 一般可认定为黄脂肉,可以鲜销若黄膘肉除了脂肪组织染 黄外,皮肤、黏膜、结膜、关节滑液、组织液、血管壁、肌腱等 都有不同程度的黄染现象,同时脂肪松软不坚实、伴有异常 腥味、外观差,且随放置时间愈长黄色愈加深,具有这种特 征的黄膘认定为黄疸肉 9、处理 9.1 药源性黄膘肉 不能作为食用,可参照 GB l6548—1996《畜禽病害肉 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规定作工业用或销毁处理。

9.2 饲料源性黄膘肉 如饲喂黄玉米、南瓜、胡萝卜等,皮下脂肪和机体其 他脂肪呈现淡黄色,其他黏膜组织不发黄,而且不具备其他 疫病的,且肉质良好,一般观察 1~2h,黄色有消退现象的加 盖印章准予出场鲜销,无碍于食用;皮肤、皮下脂肪、机体其 他脂肪及体液组织液都呈现黄色,但是肉质良好、不消瘦, 一般坚持肝脏和胆囊等内脏销毁,肉体腌制处理;有病变或 特殊气味者(可能饲喂蚕蛹粕、鱼及鱼碎屑、过量鱼粉、火锅 店的油脂等)不能作为食用,坚持整条猪销毁处理,可按 GB l6548-1996《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规定进 行化制 黄疸与黄膘现象并存的肉尸:不能作为食用,要按 照 GB l6548-1996《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的规定进行销毁或化制,并对病肉污染的场地和工具及时进 行消毒处理 10、预防措施 10.1 对于病理原因引起的“黄疸” 要积极采取防治措施,控制锥虫病、焦虫病和钩端螺 旋体病究竟是哪种病原体引起的黄疸,还应观察其他方面 的病理变化,进行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诊断,并结合流行病学 调查确定病原体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做好猪寄生虫 和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工作。

10.2 磺胺类药物原因引起的黄膘 防治比较简单,控制药物用量及屠宰前设定合理的停 药期即可 10.3 饲料不当引起的黄膘肉 立刻停喂致病饲料:如果饲粮中使用了高比例、易引 起色素沉着的非常规原料,则要控制在总料量的 30%以下, 如紫云英和胡萝卜等减少这些原料的用量或用其他原料代 替即可芜青、南瓜、紫云英、胡萝卜等含天然色素饲料,要 多种饲料搭配饲喂,避免单一饲喂,在育肥后期最好不喂或 少喂饲粮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过高,或抗氧化成分效力不 足引起的黄膘肉,需要饲料厂、规模化猪场和养猪个体户共 同努力加以防治 对于预混料产品:载体应当使用脱脂油糠或换用其 他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的产品;增加维生素 E、硒和抗氧化 剂的用量提高其效力,每头每日添加 500~750mg 维生素 E 或加上 6%的干燥小麦芽与 30%米糠或每猪 50 g 茵陈蒿煎 水连渣服等措施对预防黄脂的形成有一定效果,对已形成的 黄脂要使组织中的抗酸色素都被除去,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 见效 对于浓缩料产品:减少鱼粉的用量或使用高质量的 脱脂鱼粉;如果添加油脂类物质,减少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的产品用量;如果油脂量无法减少,可以更换饱和脂肪酸含 量高的产品。

对于全价料:这里既包括饲料公司生产的全价料产 品,也包括猪场自配的全价料,减少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 产品用量,特别是鱼粉中大猪阶段用量比较大的糠麸类产 品(南方的米糠和北方的小麦麸),用量大可能会导致脂肪变 软,最终出现黄脂肪;也可以用沸石粉代替部分糠麸类产品, 同时要严格控制米糠和小麦麸的质量 在新鲜青饲料缺乏时:应定期补喂含维生素 E 多的 饲料,如禾本科的种子、胚芽(小麦胚芽等) 1 0.4 霉菌毒素引起的要进行脱毒 不能用污染的原料,限制易氧化原料的用量使用陈 玉米时,要测定脂肪酸价,同时可以补充抗氧化剂和霉菌毒 素吸附剂,联合使用防止霉菌毒素的产生蚕蛹、鱼下脚料 要限量喂猪,只喂新鲜的,凡发霉饲料一律禁喂 10.5 解决饲料生产中品质控制 保持生产线良好的通风系统,首先粉碎机要与风机电 机相匹配,一般 ll0 kW 粉碎机要配备 l5 kW 风机另外粉碎 机上要有通风口,保证风机的正常风量,可以带走热量和游 离水分对各级饲料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定期监测常用 原料中脂肪酸的氧化程度,特别是用量大、脂肪含量高的原 料制定合理的原料使用标准,杜绝使用氧化酸败的原料 10.6 把握好生猪不同生长阶段的饲料停用技巧 在猪育肥后期应尽量少喂米糠、玉米、豆饼、亚麻饼 等含不饱和脂肪酸高的饲料,在宰前 2 个月应改换含不饱和 脂肪酸低的饲料,可防止形成黄脂。

饲喂剩菜饭泔水下脚料 的育肥猪,应在宰前 2 个月改换其他含不饱和脂肪酸低的饲 料长期饲喂鱼粉、鱼肝油下脚料、蚕蛹粕等含多量不饱和 脂肪酸饲料时,要控制饲喂量,一般每头每天不得超过 100~250g,并在宰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