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8-结构构件合理设计规定:一.基础1. )柱下独立基础的宽高比不大于2.5当柱下独立基础的边长不小于2.5m时,底板受力 钢筋的长度可取边长的 0.9 倍,并交错布置2. )在比较均匀的地基上,上部结构刚度较好,荷载分布较均匀,且条形基础梁的高度不 小于 1/6 柱距时,地基反力可按直线分布,条形基础梁的内力可按连续梁计算,此时边跨 跨中弯矩及第一内支座的弯矩值宜乘以1 . 2的系数;当不满足上述要求时,按弹性地基梁 计算3. )当地基比较均匀、上部结构刚度较好、筏板的厚跨比不小于1/6、柱间距及柱荷载的 变化不超过 20%时,高层建筑的筏形基础可仅考虑局部弯曲作用,按倒楼盖法进行计算 当不符合上述条件时,宜按弹性地基板理论进行计算4. )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 0.15%5. )单桩承台宜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设置联系梁;两桩承台宜在其短向设置联系梁; 有抗震要求的柱下独立承台宜在两个主轴方向设置联系梁;联系梁的宽度不应小于250m m,梁的高度可取承台中心距的1/10-1/156.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采用粉煤灰混凝土时,其强度等级的龄期宜为60天或90天。
7. )筏板厚度大于2m时,在板厚中间部位设置直径不小于12mm,间距不大于300mm 的双向钢筋网二. 楼(屋)盖结构1. )楼(屋)盖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不宜高于C40现浇楼板厚度不应 小于80mm,当板内预埋暗管时不小于100mm2. )现浇楼盖:a.:钢筋混凝土单向板的跨厚比不大于30,双向板的跨厚比不大于40; 无梁支承的有柱帽板的跨厚比不大于 35,无梁支承的无柱帽板的跨厚比不大于 30 b.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的体积空心率不宜大于50%采用管型内孔时,孔顶、孔底板厚均不 应小于40mm,肋宽与内孔径之比不宜小于1/5,且肋宽不应小于50mm,对预应力板不 应小于60mmc.预应力楼板厚度可按跨度的1/45〜1/50采用,且不小于150mm3. )受力复杂楼盖:a.转换层楼板厚度不小于180mm,应双层双向配筋,每层每方向的配 筋率不小于 0.25% b. 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在地上结构相关范围的顶 板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相关范围以外的地下室顶板宜采用现浇梁板结构;其楼板厚度不 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每层每个方向的 配筋率不小于0.25%。
c.高层建筑的顶层楼板厚度不小于120mm,双层双向配筋4. )江苏省地区住宅楼盖:a.现浇楼板厚度不小于120mm,厨房、浴厕、阳台板不小于 90mm b. 建筑物两端端开间及变形缝 两侧的现浇板应设置直径8间距100的双层双 向钢筋c.当阳台挑出长度L>1.5m时,应采用梁式结构三. 框架结构1. )主梁截面高度可按(1/10〜1/18 ) L确定(L为计算跨度)2. )柱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00mm, 一、二、三级且超过2 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 一、二、三 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柱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柱轴压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6.3.6条要求3.)扁梁的截面尺寸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6.3.2.1条要求4.)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当梁柱中心线不能重合时,在计算中应考虑偏心对梁柱节 点核心区受力和构造的不利影响,以及梁荷载对柱子的偏心影响梁、柱中心线之间的偏 心距,9度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宽度的1/4;非抗震设计和6〜8度抗震设 计时不宜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宽度的1/4,如偏心距大于该方向柱宽的 1/4 时,可采取增 设梁的水平加腋等措施。
四. 剪力墙结构1. )剪力墙的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形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梁2. )剪力墙墙肢长度不宜大于 8m3. ) a.—、二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厚度,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的 1/16,且不应小于20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的1/20,且不应小 于160mmb.三、四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厚度,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 长度的1/20,且不应小于16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的1/25,且 不应小于160mmc.当墙厚不能满足以上要求时,应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附录D计算墙体的稳定4. )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从地下室顶板算起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底部加 强部位的高度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剪力墙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 其他结构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底部两层和墙体总高度的 1/10 二者的较大 值;房屋高度不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底部一层5. )一、二、三级剪力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5%,四级剪力墙 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0%。
高度小于24m且剪压比很小的四级剪力墙竖向分 布筋的最小配筋率应允许按0.15%采用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竖向和横向 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 0.3%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直径均不宜大于墙厚的 1/10 且不应小于8mm,竖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6. )当剪力墙厚度不大于400mm时采用双排配筋;当厚度大于400mm但不大于700mm 时采用三排配筋;当厚度大于700mm时采用四排配筋7. 剪力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对于剪力墙结构,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 不大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表 6. 4. 5—1 规定的一、二、三级剪力墙 及四级抗震墙,墙肢两端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大于表6. 4. 5—1 规定的一、二、三级 剪力墙以及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设置约束边 缘构件,以上部位设置构造边缘构件8. )短肢剪力墙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7.1.2条设计9. 剪力墙开洞形成的跨高比小于5的梁按连梁设计,当跨高比不小于5时,按框架梁设 计五. 框架-剪力墙结构1. 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
抗震设计时,结构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 剪力墙2. 设置少量剪力墙的框架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底层框架部分所承担的地震倾 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 50%时,其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可与其框架的抗震等级相同3.)剪力墙宜贯通房屋全高,避免刚度突变单片剪力墙底部承担的水平剪力不宜超过结 构底部总水平剪力的 40%与剪力墙重合的框架梁可保留,亦可做成宽度与墙厚相同的暗 梁,暗梁截面高度可取墙厚的2 倍或与该片框架梁截面等高4.)剪力墙的厚度不应小于 160mm 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20,底部加强部位 的剪力墙厚度不应小于 200mm 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165.)剪力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10mm, 间距不宜大于 300mm六.异形柱结构1.)受力复杂部位的异形柱宜采用一般框架柱异形柱框架应进行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剪承 载力计算2. )异形柱结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且不应高于C503. )异形柱截面的肢厚不应小于200mm,肢高不应小于500mm异形柱的剪跨比宜大于2 ,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1.5 。
4. )框架梁截面高度可按(1/10〜l/15)lb确定(lb为计算跨度),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400mm5. )异形柱结构的填充墙与隔墙应优先采用轻质墙体材料七.砌体结构1. )砌体墙段的局部尺寸限值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表7. 1. 6的要求2. )构造柱设置部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表7. 3. 1的要求3. 圈梁设置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表7. 3. 3的要求4. 有抗震设防的多层砌体房屋,不应在房屋转角处设置转角窗5. 楼梯间抗震构造措施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第 7.3.8条要求设计6. 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计入构造柱影响的侧向刚度与底 层侧向刚度的比值, 6、7度时不应大于2.5, 8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 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 第三层计入构造柱影响的侧向刚度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 6、7 度时不应大 于2.0, 8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7.)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托墙梁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7.5.8 条要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