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学文本解读华中师大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30.99KB
约96页
文档ID:18014052
文学文本解读华中师大_第1页
1/96

导言:文本与文本的解读一、 文本的概念文学鉴赏中,读者直接面对的总是一个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在可直接感知的语言形式后面总" 牵着无穷的经验 "的语言文本读者通过文本的阅读,凭借自己的经验,当然也凭借一些阅读规则,去体味、体验内中情味或情感,去寻绎文本语言背后的特殊的意味、意蕴,最终得到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鉴赏或文学接受的过程,也就是文学文本的解读过程这里所说的文本(text),又译作本文原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术语,后被广泛用于符号学、文化学乃至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美国学者罗伯特·司格勒斯将文本定义为:" 以一种代码或一套代码,通过某种媒介从发话人传递到接受者那里的一套记号这样的一套记号的接受者,把它们作为一个本文来领会,并根据这种或这套可以获得的和适合的代码,着手解释它们"(罗伯特 ·司格勒斯: 《符号学与文学 》,谭大力、龚建明译,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8 年出版,第 246 页)按照这里的解释,文本实际上是指一个包含意义且"向解释开放的" 代码或代码系统,即一个由语言符号或者非语言符号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具有多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因此,就文本形式而言,除由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语言文本之外,还有由非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非语言文本,如一尊雕塑,我们可以称它"雕塑文本" ,一个舞蹈,我们也可以称它为 "舞蹈文本",此外,还有譬如"建筑文本" 、"音乐文本"等等。

从这个意义上看,所有传达意义的客体都可以称之为" 文本",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现实世界也就是一个由各种文本形式组合而成的一个大的"文本" 我们这里使用"文本" 这一术语,当然仅限于指由语言符号组成的文学文本,即我们在文学接受过程中直接面对的那个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或者化用司格勒斯的话说,即由语言符号按照一定的"规则 "组成的结构性的能指系统西方学者在使用文学文本的概念时,特别强调这一概念所标识的文学文本本身的自足性、封闭性和能指性所谓文学文本的自足性、封闭性,是说文学文本是一个由文学语言在各种艺术技巧和规则的作用下组合而成的完整、独立的艺术世界在这个艺术世界中,文本各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意义系统这就是所谓文本的能指性这种强调应该是有它的合理性的毫无疑问,任何一个文学文本,都是由语言和意义两个紧密联系的层面构成的语言层面由语音、语词、句段等组合为特定的、读者可以直接感知的结构系统在这一结构系统之下的,则是一个不断生发内容的系统,也即意义系统由于特殊语言组合方式形成的相互作用,它们总是在向读者显示某种语义、寓意或意味,即意义内涵这些意义内涵期待着读者通过自己的解读,去领悟、理解并加以充实。

也就是说,文本的语言组织形式本身就在创造着和显示着某种意义,读者也可以从文本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中去解读文本的意义 应该说明的是,在文学研究领域,文学文本的传统称谓是"文学作品 "(literature works)现代形式主义文学理论认为, "文学作品"这一概念实际上忽视并且抹煞了文学文本作为意义载体存在的客观性他们认为,文学作品一旦生成,便与作者分离而成为一种客观存在作家并不是作品意义的权威,作品的意义存在于文本特殊的语言组合形式即文本结构之中,作家的写作,只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具有能知功能(即包含意义),可供解释的客体而意义的最终实现,则依赖于文本与读者的交流,即读者的文本解读过程正如德国理论家伊瑟尔恰当地指出的"文学文本只有当其被阅读时才能起反应"(伊塞尔: 《阅读行为》,金惠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1年出版,第 207 页)从这一角度,西方学者还从文本存在形式的角度,将其区分为"第一文本" 、"第二文本",或" 现象文本" 、" 生成文本" "第一文本"或"现象文本" 即由作者赋予表面形式的书本制成品,这是文本的物理存在形式;"第二文本" 或"生成文本" ,即将经过读者接受的而生成新的意义的,读者头脑中的文本,这是文本的审美存在形式。

作者提供的只是一个被赋予了表面形式的" 现象文本" ,只有通过读者的理解,"现象文本"才能获得自己的本质性存在,成为" 生成文本 "即"作品" 换句话说,文学作品是由读者参与,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最终完成的据此,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集大成者,法国著名文论家罗兰·巴尔特还从文本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的主动参与意义创造的角度,将文本区分为"可读的" 和"可写的"两大类别通俗一点解释,所谓" 可读的 "文本,是指那些用读者熟悉的符码写成因而一读就懂的文本这类文本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用读者已经习惯的语言运用方式,将一切都描绘得清清楚楚,造成一种符合现实世界的真实的假象,且它的意义指向清晰而确定面对这类文本,读者的选择只能是" 接受 "或者"拒绝",而不必参与文本的创造所谓" 可写的"文本,则是那些用读者不熟悉的符码写成的文本这类文本总是最大限度地突破语言的常规,其意义指向既不清晰也不确定,因而需要读者积极的思考去进行创造性的解读面对这类文本,读者不再只是被动的文本" 消费者 ",同时也成为了文本 "生产者"我们当然并不完全同意形式主义文论家们的观点,但他们对于文本与作品所做的区分以及对于文本客观性的强调,对于文学研究来说,也确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由这种区分必然带来的对于文本解读过程及文本解读者的作用的重视,则更是我们不应忽视的这种划分提示我们,文学文本的解读,对于文学文本意义的理解,至少它的起点首先应该是对于文本本身的解读和理解以往我们往往习惯于从社会生活的层面,或从作家创作经历、作家心理的层面去寻找文本意义解读的依据,这当然有它的合理性一个特定文学文本的意义的最终确定,总是或多或少地要借助它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的、文化的这样一个更大的意义系统作为作家心灵的产物,作家经历和思想的研究,也能为解读文本提供必要的参照但文本的意义终归是通过文本本身得以呈现的缺乏对于文本本身的细致解读,缺乏对于文本艺术特性的深入理解,文学接受事实上很难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接受而且,仅仅从文学文本与社会、与作者心理的比照中去解读所谓的思想意义,也不能算是一种真正的审美的态度这应该是一个常识二、文本的解读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也就是文学接受或文学鉴赏活动,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融汇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机制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过程说文本解读活动是对于文本的反映和实现,当然不难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正如在我们在前一节中看到的,文学文本呈现于解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个语言组合体它不象绘画、雕塑那样,直接将文本塑造的艺术形象展示在我们的面前,也不象音乐那样,直接用旋律、节奏和乐音的组合构成能够引起某种特殊艺术效果的音响,来作用于我们的听觉文学文本包含的某种意义、意味,它所刻划的形象、抒发的情感,都是由语言符号的的特殊组合得以传达的解读者通过语言的阅读,准确把握这一个语言组合体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它们的相互作用,在文本语言符号的提示下,调动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去感知文本形象,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行形象的再造,从而尽可能完整、清晰地将作品形象、意境" 复现 "在自己的意识屏幕上,并对文本意义、意味做出解读这也就是一个文本的反映和实现的过程不过,这样一个对于文本的反映和实现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对于文本的机械"复制" 过程文学文本解读决不是对文本消极、被动的接受从读者的解读过程来看,读者对于文本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定是融汇了自我生活经验、情感经验、欣赏经验的,读者的感受能力、艺术趣味以及已经具有的对于社会生活、对于人生以及对于艺术本身的认识,读者已经具备的关于文学文本的相关知识,都将被运用于他对某个文学文本的解读之中,对文本进行"补充 "甚至"改造" ,从而也会丰富文本的内涵。

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个文学文本,不同的解读者会读出不尽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内涵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从文学文本本身来看,它也要求必须有读者的补充和丰富巴尔特将文学文本区分为"可读的" 和"可写的"两类,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可写" 性,即总是能够也需要调动读者的想象去加以补充、丰富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 (叶圣陶: 《文艺作品的鉴赏 》,见龙协涛编 《鉴赏文存》,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出版第 11 页)其实,文本中没有说出来的部分,常常反而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如果没有解读者的想象去加以补充、丰富,文本事实上无法在解读者那里获得真正的反映和实现比如白居易的 《长恨歌》中的这几句诗: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朱箔银屏迤 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从字面上看,这几句诗作为一种描述,应该是已经相当具体而清晰了,但这其中却也明显存在一些" 空白" 即"言外之意",比如何以杨玉环"闻道汉家天子使"便会梦魂惊觉?她以怎样的情态、步态往外走?为什么会是"云鬓半偏" 、"花冠不整"?这些问题,在文本前后都没有交代,当然只能由我们的想象加以补充。

有了我们的补充和丰富,我们也才能真正理解这几句诗乃至全诗所歌颂的那种超越仙界人寰的坚贞的爱情伊塞尔认为,正是文本中那些需要读者" 以揣度加以填充的地方 ",把读者"牵涉到事件中,以提供未言部分的意义所言部分只是作为未言部分的参考而有意义,……而由于未言部分在读者想象中成活,所言部分也就'扩大',比原先有较多的含义:甚至琐碎的消失也深刻得惊人"(伊塞尔:《文本中的读者》,见蒋孔阳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下,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8 年出版,第 268 页)这是符合文学接受过程的规律的 三、 文学文本解读的一般步骤那么,文学文本的解读要经过哪些步骤呢?从实践上看,文学文本的解读大体上是一个由一般性阅读、细读到解读即批评性阅读组成的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过程一般性阅读是一个由通晓文字(词、句),到把握作者意图或文本"原意" 的阅读过程这一过程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初步把握组成文本的字、词、句、段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领会文本在特殊的词、句组合中包含的基本意思,乃至文本的基本主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一般性阅读过程中,解读者应该将默读会意与诵读玩味结合起来古人将诗文阅读行为区分读而无声为"阅" 、读而有声为"读",而且对"阅" 与"读" 给予同等的重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文学文本语言的特殊性。

文学语言不仅通过语义来传达意义,也要通过不同的语音组合来体现文学文本语言的整齐美、抑扬美、回环美,通过语音来渲染某种氛围,暗示某种情绪和意味诵读能让我们更直接地体会文本的语音效果,因此,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般性阅读是将"第一文本" 变为 "第二文本"必须经过的过程,这也大体上是一个相对被动的" 非生产性 "的阅读过程之所以如此,道理自然非常简单任何一个解读者在进入具体文本阅读之前,对这一个文本大体总是陌生的虽然我们强调读者积极参与文本创造的重要性,但读者的积极参与总要在对于文本逐渐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出现,这是不言自明的细读则是一个在一般性阅读的基础上,通过细致研究词的搭配,特殊句式、句群的意味、语气,以及特殊的修辞手的运用等等,来细致体味每个词的本义、暗示义、联想义,在词、句的关系,也即由"上下文 "构成的具体"语境"中,重新确定词义的过程这是一个由" 字 "到篇、再由篇到"字" 的往复过程 钱钟书在 《管锥编 》中论及的乾嘉" 朴学"的文本解读方式,可以看成这一过程的恰当概括:"乾嘉'朴学' 教人,必知字之诂,然后识句之意,识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意,进而窥全书之旨"同时," 复需解全篇之意,乃至全书之旨("志" ),庶得以定某句之意(" 词" ),解全句之意,庶得以定某字之诂("文" )。

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居。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