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宁县铜铁沟铜矿详查探矿权分立评审意见书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规范探矿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200号)要求,2016年8月26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召开会议,对中宁县泰汇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宁夏矿产地质调查院编制提交的《宁夏中宁县铜铁沟铜矿详查探矿权分立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行了审查会议听取了编制单位的编制情况汇报,经审查并论证通过了《方案》,要求编制单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2016年9月18日,编制单位将修改后的《方案》经专家组组长复核,符合要求,形成意见如下:一、勘查区概况(一)位置交通勘查区位于宁夏中宁县石空镇北部卫宁北山地区,行政区划属中宁县石空镇管辖极值地理坐标东经105°37′57″-105°40′12″、北纬37°41′16″-37°43′41″,面积7.47km2矿区位于中宁县石空镇以北直线距离约17km,向南距S201 和(G109)约18km,有便道与G109相连接,可通行汽车,交通较便利矿区属中低山地貌,海拔一般在1550-1650m,最高为1687m,最低为1545m,相对高差一般在50-100m左右局部切割较强,水系不发育,地表无常年性径流,多为干涸的沟谷。
该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酷热,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变化大,约10-15°C年平均降水量200mm,而蒸发量高达2000mm以上矿区及附近居民稀少,仅有几户牧民居住,主要为牧业经济生产、生活物资均需从中宁县城或石空镇购入二)地质特征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古生界奥陶系中上统香山群狼嘴子组(O2-3l)、泥盆系上统老君山组(D3l)、石炭系下统前黑山组(C1q),沟谷凹地中有少量第四系(Q)矿区内构造发育,主体构造为土窑复背斜核部,由香山群狼嘴子组构成,转折端部位被土窑断层所截切,两翼发育次级褶皱及断裂宏观上表现为呈近东西向、北西向、北北西向展布相间排列的短轴背斜及向斜,以及一系列走向与褶皱轴向近一致的断层1.狼嘴子组(O2-3l):矿区大面积出露,是主要赋矿层位岩性主要为深紫-灰绿色板岩、灰-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灰褐-肉红色硅质岩、灰褐色砾岩、灰黄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含灰岩透镜体,局部夹碎裂岩总厚度981.24m,未见顶、底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岩性段,分别为:(1)第一岩性段(O2-3l1):沿土窑断裂不规则分布,是矿区的主要含矿岩性段,为灰-灰绿色粉砂质、泥质板岩、细粒石英砂岩,局部夹薄层细粒石英砂岩。
顶部为褐灰、灰、灰白色薄-中厚层硅质岩,致密坚硬,常形成山脊地貌,是矿区内的标志层之一与O2-3l2接触部位发育层间断裂构造,形成破碎带,铜矿化体即赋存于破碎带内沿走向常有深紫色与灰绿色的相变,未见底厚度566.92m2)第二岩性段(O2-3l2):围绕O2-3l1条带状分布,下部为紫红-灰绿色板岩、粉砂质板岩,含砾岩、泥灰岩透镜体;上部为灰褐色含砾岩屑粗砂砾岩、黄褐色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顶部有一层厚约20-50cm的灰白色硅质岩,特征较明显厚度98.30m3)第三岩性段(O2-3l3):下部为紫红色板岩夹褐灰-黄褐色岩屑砂岩、石英砂岩(具碳酸盐化),局部相变为含砾砂岩、砂砾岩、砾岩中部为灰色厚层中砾岩(“麻坑”砾岩),灰-灰白色中厚层石英砂岩夹灰白色硅质岩上部为灰绿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夹灰绿色粉砂质板岩,含白云母碎片厚度316.02m2.老君山组(D3l):分布于矿区南北两端狼嘴子组(O2-3l)外围岩性主要为暗红-紫红色厚层砾岩、灰白-浅红色砂砾岩、含砾粗砂岩、粉砂岩等,局部为灰绿色钙质砂岩厚度大于49.89m与下伏奥陶系狼嘴子组(O2-3l)呈角度不整合接触3.前黑山组(C1q):沿土窑断裂西侧呈条带状分布,其岩层走向基本与土窑断裂方向一致。
下部岩性主要为灰岩夹少量钙质粉砂岩、细砂岩、石英砂岩及薄层石膏;上部岩性主要为中细粒砂岩、泥岩、页岩、粉砂岩夹少量细砂岩及薄层灰岩含植物化石碎片,近断层褐铁矿化较强厚度大于60.46 m与下伏奥陶系中上统香山群狼嘴子组(O2-3l)断层接触,与泥盆系上统老君山组(D3l)呈角度不整合或断层接触4.第四系:零星出露于矿区北部及南部的凹地、沟谷中,主要为风积沙砾石、黄土等(QP3)5.脉岩矿区内未见岩浆岩出露,但脉岩分布较普遍,多沿岩层节理、裂隙或层面充填主要有石英脉、赤褐铁矿化石英脉、孔雀石化软锰矿化褐铁矿化石英脉等前二者较为常见,尤以矿区南部最为发育,长一般为1-3m,宽一般为30-50cm,个别仅几厘米局部形成密集的脉群;后者少见,只在矿化蚀变带中出现,多具碎裂状结构,规模与前二者相似6.断裂构造矿区内断层极为发育,主要沿褶皱翼部分布,按其展布方向主要有近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北北东向四类,且北北东向断层均切割了其他方向断层7.褶皱构造矿区内褶皱构造较发育,局部见有次级的尖棱褶曲主要的褶皱自北向南依次为向斜S1、背斜B1、向斜S2、背斜B2三)矿区资源储量已完成的勘查工作区估算铜矿石量35.76万吨,铜资源量5223.35吨。
其中控制的内蕴经济铜资源量(332)2175.02吨,推断的内蕴经济铜资源量(333)1925.61吨,预测的铜资源量(334)1122.72吨二、探矿权设置现状2002年4月24日,宁夏矿产地质调查院首次申请并获得了该区块的探矿证,名称为“宁夏中宁县铜铁钩铜矿普查”,证号6400000210004,极值地理坐标:105°37′57″-105°40′12″、北纬37°41′16″-37°43′41″,面积7.47km2,2008年探矿权人完成了普查工作,探矿权名称变更为“宁夏中宁县铜铁钩铜矿详查”,证号为T64120081202020726,有效期2008年12月29日-2009年12月29日2013年2月7日,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批准,转让给中宁县泰汇矿业开发有限公司探矿权变更为“宁夏中宁县铜铁钩铜矿详查”,证号T64120081202020726,有效期2013年2月7日至2014年8月23日,2014年第一次延续有效期2014年10月16日至2016年10月16日该探矿权区块范围拐点坐标如下:宁夏中宁县铜铁沟铜矿详查探矿权区块范围拐点坐标表 拐点号经度纬度拐点号经度纬度备注1105°38′57″37°43′01″9105°37′57″37°41°31″1980年西安坐标系2105°40′12″37°43′01″10105°38′12″37°41′31″3105°40′12″37°42′01″11105°38′12″37°42′01″4105°39′57″37°42′01″12105°38′27″37°42′01″5105°39′57″37°41′31″13105°38′27″37°42′31″6105°39′12″37°41′31″14105°38′42″37°42′31″7105°39′12″37°41′16″15105°38′42″37°42′46″8105°37′57″37°41′16″16105°38′57″37°42′46″三、探矿权分立变更方案按照确定的探矿权分立原则,拟将该探矿权分立变更为2个,分别为“宁夏中宁县铜铁沟北部铜矿详查”、“宁夏中宁县铜铁沟南部铜矿详查”探矿权。
一)“宁夏中宁县铜铁沟北部铜矿详查”探矿权拟分立的探矿权北界为原探矿权北部边界、西界为原探矿权西部边界;东南界限在没有明显的自然赋存状况和地质条件前提下,主要参考原详查范围,面积为0.22 km2估算铜矿石量26.14万吨,铜资源量4109.85吨:其中控制的内蕴经济铜资源量(332)2175.02吨,推断的内蕴经济铜资源量(333)1311.09吨,预测铜资源量(334)623.74吨极值地理坐标为:东经105°38′57″-105°39′29″,北纬37°42′52″-37°43′01″范围拐点坐标如下: 宁夏中宁县铜铁沟北部铜矿详查探矿权范围拐点坐标表 1980西安坐标系点号经度纬度点号XY1105°38′57″37°43′01″14176267.458 35557227.874 2105°39′29″37°43′01″24176273.01835558016.5503105°39′29″37°42′52″34175994.85535558016.5504105°38′57″37°42′52″44175994.85635557229.762(二)“宁夏中宁县铜铁沟南部铜矿详查”探矿权拟分立的“宁夏中宁县铜铁沟南部铜矿详查”探矿权范围,是将原探矿权范围划分出“宁夏中宁县铜铁沟北部铜矿详查”探矿权区域之后的剩余部分,其北界、南界和东界为原探矿权的各边界,西北边界与拟分立的北部探矿权的东南边界重合,面积为7.25 km2。
估算铜矿石量9.62万吨,铜资源量1113.50吨其中推断的内蕴经济铜资源量(333)614.52吨,预测铜资源量(334)498.98吨极值地理坐标为:东经105°37′57″-105°40′12″、北纬37°41′16″-37°43′01″范围拐点坐标如下: 宁夏中宁县铜铁沟南部铜矿详查探矿权范围拐点坐标表 1980西安坐标系点号经度纬度点号XY1105°39′29″37°43′01″14176273.01835558016.5502105°40′12″37°43′01″24176280.407 35559064.800 3105°40′12″37°42′01″34174430.489 35559078.044 4105°39′57″37°42′01″44174427.867 35558710.576 5105°39′57″37°41′31″54173502.910 35558717.155 6105°39′12″37°41′31″64173495.143 35557614.629 7105°39′12″37°41′16″74173032.665 35557617.857 8105°37′57″37°41′16″84173020.046 35555780.212 9105°37′57″37°41′31″94173482.523 35555777.087 10105°38′12″37°41′31″104173485.014 35556144.59511105°38′12″37°42′01″114174409.970 35556138.304 12105°38′27″37°42′01″124174412.477 35556505.772 13105°38′27″37°42′31″134175337.434 35556499.43814105°38′42″37°42′31″144175339.959 35556866.864 15105°38′42″37°42′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