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特差生的转化(一) 心中的烙印记得在村小的时候,有一•个闻名全校的人物“张伟”,整天邇里通遢,脸从 来没有洗干净过,由于从小父母不管,因此非常调皮,-•年级上课能跑到外面去 玩,老师也因此不再管他,他的成绩都是不超过十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胆 子越来越大,也越來越调皮,见到比自己小的同学就打,有一次他居然用小刀向 一个六年级学生的脖子划去,血流了一地,幸亏被及吋发现才免了一场大事故, 伤口离那个学生的大动脉只差2・3厘米!没事的吋候他就跑到垃圾堆里找东西吃 大家都知道他不是白痴,可大家都喊他呆子,都把他半成白痴!只有是白痴,老 师才不会要求他认真听课;只有是白痴考了几分,老师才可以心安理得;只有是 白痴差点杀了人,老师也没有怎么教育他;只有是白痴爬到垃圾堆里,被常人视 为正常!幸好,在张伟读完四年级的吋候,学校拆了有一次回家的途中,看见一位 学生,穿着干净的校服,、脸洗得干净,看见我时,居然恭敬地喊了我一声“老 师好!”我愣了一下,竟然是张伟!我微笑着说“你好!张伟!”心想:他该是 遇到一个好班主任了吧!吋间过了很久,却无法忘记张伟爬到垃圾堆里的情景,为吋竟然没有一位老 师去阻止他,包括我自己。
它像一块烙印在心底,告诫我:“千万别让我教的孩 子走到这种田地!”(二) 特殊的轨迹像张伟这样的学生在很多学校都是极个别,据统计一百个同龄孩子当中也就 只有1、2个,也正因为在每个学校的数量太少,所以,被大家忽视就成为正常 这种学生可以称之为“特差生”特差生的形成原因比较多也比较复杂:1、智 力有问题,往往在认知的某个领域有缺陷比如徐某听写单词,他的正确率仅为 20-30%,而别人几乎全对2、学习习惯比较差特差生几乎都是上课喜欢发呆, 不会回答问题,也不喜欢回答问题,因此不能够养成认真听课的学习习惯3、 思维不够灵活比如,学会了一-个字“门”,只会组词“大门”、“小门”,不 会想到“开门” “关门”“门前”“门后”,不会进行适当拓展4、过了学习 关键期,对其进行往往事倍功半比如:某生读了一个一年级,留级到本班 时,汉字学得越來越好,而汉语拼音怎么教都是不太会正因为特差生形成的原因多而复杂,所以他们与其他学生的差距很大正因 为差距很大,所以许多老师对这样的学牛,往往是慢慢地放弃因为很多老师发 现管也是没有多大的效果,相比较而言,在有限的吋间里,一个特差生,不 如几个差生,希望会更大一点,成功的机率会更高一点,而且教育这样的学 生,进步很缓慢,往往让教师自己也失去信心,时间长了,竟会觉得自己也变笨 了。
而如果老师弃之不理,这种学牛将和别的学生差距越来越大,最终步入另一 个轨迹:他们在一、二年级往往能够勉强考三四十分,到高年级由于难度越大差距也 越大,语文书变成天书,书上的字不认识得越来越多上课对他们来说就是听天 书,老师说的话他们基本听不懂他们的考试成绩往往在二十至四十分,更有甚 者只能考到十分左右,而这吋,他们已经不能称之为学生了这些成绩也慢慢地 证实了他们的确是个白痴,以至于全校每个老师都知道,某班有个某某某每次考 试只考十来分,肯定是白痴!多么的天经地义!多么的证据确凿!可悲的是家长 此时最信赖的是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说的话难道还有假的吗?半老 师拿出一张张试卷,一个个分数给家长看吋,家长也相信了孩子的智力的确有问 题,很少去想老师的教育有没有问题,更可悲的是特差生会因为老师、同学、家 长一致认为他笨,而觉得自己天生就是笨孩子这才是最可怕的呀!(三)辛勤的耕耘2007年,我教一年级二班语文兼班主任,全班共有34人,却有两个特差生, 经过一年半的努力,这两名特差生都有明显的进步汪某,是一个留级生,原先的一年级期末考试为0分,这意味着上个一年级, 他根本没有学到任何知识,在学校白白浪费了一年,低年级老师听说汪某到我班, 居然都知道他很笨很笨,即使大多数老师根本没有教过他一天。
他的家庭教育很 差,父母管教很少,每H拼命干活却没有到过学校一次了解学生情况,孩子在家 表现不好,便往死里打,我曾亲眼看见该生后背有几十道鞭打的血痕,触H惊心, 可见家庭教育有严重的问题我对他的转化过程如下:关注他从开学的第一天,嗓门最大,最会插嘴,排队时溜走的那个人就是他! 汉语拼音能背得滚瓜烂熟,可让他去认,一大堆不认识的就是他!为了转变他,酸 甜苦辣,什么药方都给他尝试,他的进步也很大,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64分, 期末考试71分,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87.5分,他的进步出乎我的意料,即 使在的时候,我也没有奢望他能考过八十分记得开学第一天,我让学生整理书包,学生纷纷兴奋地拿出新书包,只有他 低下头,默不作声,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的是旧书包,我安慰他,明天叫爸爸 买一个新的好不好?星期一的早晨,他高兴地跑到我跟前,说我有新书包了,连 标签都没有舍得扔,还说好看,我第一次被他感动,我相信他是爱学习的,只是 没人帮他后来的H子,我几乎每天都耍利用中午时间让一个小老师教他,把今天学习 的内容重新读几遍,他也只能勉强合格,就这样拖拖拉拉半学期,他考了六十多 分,可还是被其他同学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原本以为一年级语文知识简单,让小老师去他,学生之间容易沟通,而 且其他学生当小老师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应该不差,但时间一长,却暴露了一 些缺点,小老师的引导技能较差,往往只会反复带读,不会抓住重点,效率低, 因此下半学期我决定采用老师加学生相结合的方法到底该怎样给他辅 导呢?半时我竟觉得有些茫然,于是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薛瑞萍老师说:差牛还是含混着过比较好,语文教育就像慢慢熏锅底,吋间 长了,学生自然也就懂了苏霍姆林斯基说: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 范围,应半让他们更多的阅读这些对汪某来说适用吗?如果含混着下去,他恐怕永远是0分,让他阅读更 不可能,连拼音都读不全,怎么读书呢?根据他半吋的状况,我用了最笨的方法, 也是普通老师最拿手的方法——做练习,做大量练习每天都比别的小孩多做很 多练习,通过做大量练习,我才真正认识这个学生的特点:1、听觉记忆能力较 好,他可以听同学读课文的时候把它背熟但是让他认读时,他却一个字不认识 2、识记汉字能力较差,听写单词错误率为50%3、灵活性特差比如一•个字单 独认他会认识,放在句子中吋,却不会读了通过大量练习,他不仅会背课文,也会读课文中的每一个字;识字能力逐渐 提高,正确率从50%逐渐发展为30%, 20%, 10%;灵活性也人人提高,通过做 各种题型,逐渐学会了变通,应变能力增强。
因此 学习成绩一直稳中有升再说徐某,他最大的特点是发呆,看见我好像没看见一样,眼神总是散的, 真的像是一个丢了魂魄的人说话口齿不清,往往等了很长很长时问,一句话还 没有说完,教了他半年,我从来没听清楚他读过一篇完整的课文;听写生字我也 很少去改,因为几乎没有几个正确的字,如果给他订正,他又要写上半天;每次 考试都有一大片一大片空格没有写,我知道他的卷子撑死了也超不过40分;写 作业从来没有在当天上交的,都是辛辛苦苦在学校写,一直写到放学,再带冋家 由父母完成正因为如此,我曾经一直以为他的智商和白痴差不多对于他的,我采取小老师、家长和我共同的方法,每天小老师负责 帮助他完成课堂作业,而我主要教他识记汉字的方法,帮助他度过识字关,他的 父母回家对他进行巩固练习,比如听写、组词他实在是件苦差,写字、说话的速度极慢极慢,造成许多小老师都失去 信心,不愿意连续他,只好采取轮流的方法,这样,小老师的兴趣乂被激发 起来他的父母为了这个小孩经常闹矛盾特别是孩子父亲,平吋很少, 一就把孩子打得半死而我在他的过程中,才发现他并非我想象的那样差记得一次课,我让他听写单词“宝”,他紧皱眉头,我提醒他,说:“宝 字上而一个宝盖头。
他一听眼里立刻流露岀惊喜,大声说:“噢,我知道了!” 马上把字写出來了原來,他对汉字有整体认知,只是每个字的音形义对不上号 罢了通过这种提示,他记住了大量的汉字后来的一次课,我让他反复看过单词之后再听写,他居然全对,肖我给 他写上“优★”,他往妈妈怀里一靠,那样开心地笑了起来我当是一愣,好一 会儿才反应过来,教了大半年,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他不只是会发呆也是会笑的! 后來我让他读书给我听,办公室里只有我和他妈妈,他不再像平口里的那个说话 含混的人,大声而自豪地读着语文书又一阵感动,原来孩子是不可以去比较的!单独去对待,每个孩子都是一个 宝啊!他的语文成绩从42分到64分到81分到71分,总体来说是不断的进步,这 个进步包含着多少人的努力啊四)深刻的反思对于特差生的将近一年半了,感受颇多作为老师怎样才能好特差 生呢?首先,必须要有强烈的爱心只有具有强烈的爱心,才能够支撑起你日后异 常艰苦的工作;只有具有强烈的爱心,才能够在日后漫长而看不到尽头的途 中坚持走下去;只有具有强烈的爱心,才能让你在其他人都一致认为该孩子是弱 智时,看见他聪明的一•而;貝有具有强烈的爱心,才能在许多缺点显现于孩子身 上时,看得见他不易被人发现的闪光点。
其次,要能够坚持下去特差生是一个自信心不断消磨的过程,你会因 为他做题错误率之高气昏头脑,你会因为他冋答问题时的胡言乱语而将满腔热情 化为乌有;你会因为他一两个月没有一点进步而认为他真的不可救纱;你会因为 他的很多缺点长期没有改变血怀疑每天他是否真的有用但是在的途中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都要咬牙坚持下去最后,要能够相信自己、相信孩子我在特差生吋,没有明确想过他们 能进步多少,害怕期望越大,失望越多貝是每天都把他们留下来用心补习,心 想哪怕进步一分也好啊!当我默默耕耘很长时间,猛一抬头,才发现原本荒芜的 田地己经长出了黄灿灿的稻子,一派丰收的景象,惊讶得让我不敢相信不由得 想起一段话來:“一分耕耘,未必一分收获;十份耕耘,未必十份收获;五十份 耕耘,未必五十份收获;九十九份耕耘,未必九十九份收获;但一百份耕耘,定 会有百分之百的收获!”本文获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